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圣山文摘

父母独有的职责(保罗·区普)

关于教育孩子的责任,你的教会存在不是为了取代你,而是为了帮助和装备你承担这个最重要的责任;你的政府存在不是为了取代你,而是保护你能正常履职;学校也绝对取代不了你,最好的学校就是能支持你完成父母独有的职责。上帝把父母放在孩子的生命中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领孩子认识上帝,对于这一点,你也许会有一些争论,但是我还是要强调,千学万学,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上帝的存在,认识到上帝的品格并发现上帝的计划。如果你认识到这些事实,将会改变你看待每件事情的观点。 出于上帝的恩典,把你和孩子放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借着所造之物我们不断被提醒造物主的存在,但是我们的孩子生来却带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堕落的人看待这个世界是自我为中心的,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他们一直看到神迹(被造的世界),但是他们却不能看到这些神迹背后的原因(自有永有的荣耀上帝)。如果你不认识上帝,你不仅离开了受造者的位份,还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一切都是围绕你而存在。不认识上帝的孩子活得就像自己是上帝,他们会抵挡从上帝那里而来、通过父母为他们提供的帮助。 进一步说,不认识上帝的孩子会开始质疑:为什么生活中要有这么多规矩,为什么要信你所信,这个世界上谁让你成为一家之主。可悲的是,很多的父母面对质疑时也只能老调重弹:“因为我叫你做,你就得做”,“赶紧去做,否则我就不客气了”。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怕你,但总会有一个时候,他们不再怕你。如果你所做的就是让孩子怕你,那么当他们离开家庭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动力去做对的事情了。 申命记6章的第二段带给我们启发,这些经文提醒我们要把律法和信仰培植在孩子心里不是单依靠上帝存在这个事实,而是要依靠上帝为我们所成就的恩典。可以这么说,所有你对孩子行为和信仰上的要求,都可以和一个救赎的故事关联。当你的孩子对规则提出疑问的时候,别抱手在胸前,告诉他废话少说,他最好执行;相反,应当告诉他有一个爱他的救主,不仅造他,还为他流血舍命,为的是要他明白并行出公义。当孩子希望了解什么是对与错,不要仅仅晓之以理,以上帝的律法威胁他,而是要动之以情,分享上帝奇妙的恩典。当孩子怀疑:上帝就一定对吗?不要只谈上帝是终极审判者,而要谈上帝是我们的一个朋友,在我们软弱的时候,祂总是带着饶恕、智慧和力量来帮助我们。用上帝的忍耐、怜悯和爱来吹散孩子心中的乌云,一遍一遍地告诉孩子,上帝多么愿意为着我们的益处来彰显祂的能力。不要突出你的权柄,而要突出上帝的权柄;而在突出上帝的权柄时,更要向孩子强调祂的恩典。 上帝让你成为祂的工具,为的是塑造孩子的灵魂,上帝不会选错人。你看,因为祂打开了你心灵的眼睛,能看到上帝的永在、同在和治理,所以你能成为一个工具,被用来帮助孩子同样看到上帝的存在。祂不仅向你启示,也向你的孩子启示。祂把饶恕、救赎这些改变生命的恩典赏赐给你,所以你就能被祂使用来祝福孩子们的生命。恩典是份礼物,你不能只做一个接受者,你还需要成为一个管道,把恩典流淌给所有上帝放在你生命当中的人。在祂的恩典里,你发现和孩子在一起,所有的事情就是成为上帝要你成为的那个人,做上帝要你做的事情。 (选自《父母之道》,罗坚译 Read More

弃己向主(约翰·派博)

逃离自大、放肆,奔向中保 有一种普遍的状况,就是信徒会在随波逐流中漂向罪恶的自大。你会对自己的罪逐渐陷入漠然、漫不经心和自负的思想形态,开始对自己是否圣洁或世俗化,感到不愿耗费力气或漠不关心;接着对自己的不好态度和坏行为失去警觉,并且逐渐与罪恶的行为模式和平共处。 若是重生的人有这种偏差的经验,约翰一书三章9节的真理(凡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会透过圣灵开始做工,使他从自身危险的情境觉醒过来,好让他飞快投向他的中保救赎者,寻求怜悯、赦罪和公义;他会承认自己的罪且领受赦罪的洁净(一9),那时他爱基督的心再次得到更新,恢复与基督的甜美关系以及对罪的恨恶感;主的喜乐将再次成为他的力量。 逃离绝望,奔向中保 信徒的另一种普遍情况是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绝望。或许你对自己的义行、爱心以及对抗罪的争战,老觉得自己不够好;因此陷人恐惧、沮丧甚至绝望。你的良心不断提出控告,你看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不完美,根本无法证明你已经蒙了重生。 当重生的人经历到这种绝望时,约翰一书二章1节的真理同样会透过圣灵开始工作,把他从绝望里救拔出来:“我小子们哪(约翰想温和的对待我们的良心),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 约翰对虚伪提出警告,目的是要我们避开自负的危险;他教导有关中保的应许,目的是要我们远离绝望的悬崖。 上帝的道有救赎的大能 新生能使你聆听上帝的话语,使你运用圣经得着帮助和赎罪的功效。重生的人不会使用“我们有一位中保”的应许,来合理化自己对罪的不在乎和冷漠;新生之后的人也不会应用“凡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的警告,在绝望的火里煽风加油。重生会带来属灵的洞察力,使人知道如何应用约翰的教导:因着警告而产生愧疚和清醒,因着中保和救赎的应许得到激励和力量。…

祈祷的荣耀和喜乐(约翰·派博)

虽然我们可能以为神的儿子不需要祈祷,但祂为我们树立了完全人的榜样:大清早起来祈祷(可一35),挤出时间独自去祈祷(太十四23),有时彻夜祈祷(路六12),最后以祈祷预备踏上受苦之路(路二十二41-42)。 原因:为了神的荣耀 为什么耶稣认为祈祷对门徒那么重要?因为祈祷符合神要耶稣来世间达成的两大目的:神得着荣耀;我们得着喜乐。耶稣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定成全,使父在子的身上得着荣耀”(约十四13)。祈祷由神构想出来,为要展示祂的丰盛和我们的需要。祈祷能荣耀神,因为祈祷时我们处于渴求的状态,而神就像供应一切的泉源。 耶稣熟识诗篇,诵读过诗篇五十篇15节。经文里神像耶稣一样要求我们祈求帮助,并表明如此能给神带来荣耀:“在患难的日子,你呼求我。我必搭救你,你也必尊敬我”。神把祈祷设定为与祂相交的方法,因此明显地藉着祈祷,我们可得到帮助,祂也得到荣耀。耶稣说,祂来世间以荣耀祂的父。“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了你,你交给我要作的工,我已经完成了”(约十七4)。神给耶稣做的部分工作,就是教导门徒祈祷,因为我们奉耶稣的名祈求时,就“使父在子的身上得着荣耀”(约十四13)。 原因:为了我们的喜乐 耶稣来世间达成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得着喜乐。祂教导的一切,都旨在使我们脱离那些扼杀永恒喜乐的东西,并且以唯一持久的喜乐(在神里面的喜乐)充满我们。“现在我到你那里去,我在世上说这些话,是要他们心里充满我的喜乐”(约十七13)。关于我们的喜乐,耶稣其中一个最常见的教导是与祈祷有关的,祂清楚表明了祂的动机:让我们得着喜乐。“你们向来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现在你们祈求,就必定得着,让你们的喜乐满溢”(约十六24)。祈祷最奇妙的地方,正如耶稣所要求的,就是它最适合用来确保神得着荣耀和我们得着喜乐。 这给予我们巨大动力,去顺服耶稣要我们“常常祈祷,不可灰心”(路十八1)的要求。此外,耶稣又加添了其他动力,因为祂多么渴望我们在祈祷里感到有盼望。例如祂说:“在你们祈求以先,你们的父已经知道你们的需要了”(太六8)。耶稣要说的是:我们祈祷时不须反复说出假虔诚的用语,希望可以唤起神的注意,或促使祂乐于垂听。祂是看顾我们的天父,无所不知,也会应允祈祷。跟着,耶稣把神与人间的父亲相比,强调神远比后者更乐于应允儿女的祈祷。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你们中间哪一个人,儿子向他要饼,反给他石头;要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邪恶,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难道不更把好东西赐给求他的人吗?”(太七7-11) 因此耶稣回答为什么我们该祈祷这问题时,就说:因为神很乐意聆听并应允我们的祈祷——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祈祷原来的目的,就在于维持我们在神里常感喜乐,叫神的荣耀得到颂扬。…

两种智慧和两种智慧人(约翰·派博)

在《哥林多前书》1章中,保罗所想到的“智慧”充满了负面和正面的分量。正面的智慧,他指的是: ·传讲钉十字架的耶稣是“神的智慧”(1:24) ·基督他自己“成为我们的智慧,是本乎神的”(1:30) ·“然而在完全的人中,我们也讲智慧”(2:6) ·“我们讲的,乃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2:7) 所以,在保罗的思维方式中,这是一种完全正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他讲到一种负面的“智慧”: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1:17) ·“智慧人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1:20) ·“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1:22-23)…

借着受苦传福音(约翰·派博)

基督藉着为罪人受苦受死,而为世人预备好一份爱的礼物。这份礼物全然完备且一无所缺——除了一件事,基督要如何亲自把这礼物送给世上万民,还有你公司的同事呢?上帝解决这个缺欠的方式,就是呼召属基督的人(像保罗这种人)把基督的患难传扬到世界各地——从耶路撒冷一直传到地极。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就是在“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我们得以完成基督受苦的目的,也就是将这份礼物送给世上的人,使他们明白基督的受苦具有无限的价值。 但请注意保罗在第24节如何提到这一点:他说这是藉着他肉身的受苦,也就是说他在身体上的实际受苦,使他分享、补满基督的患难。由此可见,保罗十分清楚自己的受苦和基督的患难,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我认为这意味着上帝计划透过祂子民的受苦,来让基督的患难传扬到全世界。上帝确实打算让基督的身体(教会),经历基督所经历过的一些苦难,以致当我们向世人传扬钉十字架的基督时,他们能够在我们身上看见十字架上的基督。当我们为了向人传讲基督而受苦、为了活出基督的爱而受苦时,我们经历的苦难就能让世人真实地看见基督的受苦。 “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基督计划亲自向世人传扬祂的受苦。而祂向世人传扬自己代替罪人受难的方式,就是透过祂的子民(像祂一样)甘心乐意地为世人受苦。基督的受苦在我们的受苦上得到完全,因为世人在我们的受苦上看见基督的受苦,而祂的受苦就达到上帝所安排的果效。基督为罪人牺牲受苦的大爱,就在祂子民为罪人受苦的爱心上彰显出来。 我认为我们在歌罗西书一章24节看见的保罗,活出了耶稣在马可福音八章35节所说的话:“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救恩的道路就是“为福音丧掉生命”的道路。这里的重点是,在传福音给别人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办公室内或远渡重洋),通常都需要牺牲、受苦、丧失生命或舍己。这就是基督指定的方式:透过祂子民的受苦,把祂具有拯救功效的受苦传扬到全世界。 (选自《为主发热心》,P97-99,林千俐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Read More

主的祷告与保罗的祷告(爱德华·韦尔契)

我们祷告是因为神在乎我们。即使是使徒,一定知道如何祷告,还是要请教耶稣该如何祷告(参考路加福音十一章1节)。因为我们的本性真的是和祷告背道而驰。 基督徒团体中有一个最起码的共识,就是祷告中的祈求一定是摆最后一位。祷告内容最有名的缩写是ACTS:赞美(adoration)、认罪(confession)、感谢(thanksgiving)和代求(supplication)。它让我们避免将祷告当成是一长串心愿的请求。在教会历史当中,有智慧的众弟兄姊妹都会告诫我们,祷告不单单只是祈求,相信未来有智慧的人,还是会继续这样的教导,因为我们人是迟钝的。 主的祷告。那些有智慧的人的领受当然是来自于圣经:“耶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愿祢的国降临;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赦免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路加福音十一章2-4节) 耶稣的祷告所传达的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主日早上大家一起背诵主祷文是件好事,但我们更需要在其他六日的生活中实行出来。使徒保罗说,他所传扬的只有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参考哥林多前书二章2节),但他可以数小时不重复任何话语地讲道。同样地,耶稣给了我们这祷告的大纲,但祂时常是彻夜在祷告。 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深切明白“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和“愿祢的国降临”。英文“Hollowed”意思是,使大家都能明白并尊称神为圣洁的。我们首要的希望就是让人正确认识神,祂就是那位至圣者。深含在祂名之内的意义是,祂的荣耀遍及全地。 这马上将我们带离自己,因为我们最首要的关心,是神的名声,我们都希望至少在教会中能显明神的荣耀。假如你想要看得更具体,可以注意神所启示给我们的名,比如说,我们的祷告可以放在愿神可以被大家所认识,因祂的名是大能的神,是背负重担的主,是关怀、在乎我们的神。 “愿祢的国降临”和我们希望祂的圣名得宣扬有部分一致。这并不是说,我们祷告希望耶稣赶紧再来(虽然那也是我们的祷告之一)。相反地,这是祷告神的国在地上能继续拓展。神的国虽然已经来到,但我们在这世代作为一个管家,当然希望神的国能更加扩展和茁壮。 天国就是耶稣所教导的一切:爱你的邻舍,甚至爱你的敌人;不急于落入评断他人;不贪图;祝福而非诅咒;温柔谦恭;和平;信任而非忧虑,也就是持守“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参考罗马书十四章17节)。 保罗的祷告。假如你仔细阅读保罗的书信,他总是在祷告,或是请别人为他祷告,他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信当中,可以看到主要部分是以祷告为主,中间穿插一些教导。在最前面的问候之后,他立刻写道:“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祂。”(以弗所书一章17节)…

祷告——我们必须仰望神(马太·亨利)

(一)我们必须在祷告中仰望 如同和在上位者说话一样,祂在无限之上、是住在永恒的至高圣洁者;如同人期待从上头、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如同人渴望在祷告中进入至圣所,用真诚的心亲近神。要有信心的眼睛,眼光一定要超越世界和世上万事,超越暂时之事。人若懂得衡量藉耶稣基督所赐的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那么,这世界和地上万事对他来说,哪算得了什么呢?人死后的灵是往上升(传三21),要归回到赐下灵魂的神那里;因记得自己从何而来,所以每次祷告时,灵一定要仰望,仰望自己的神、自己的家;因灵思念上面的事,已积攒财宝在天上。因此,我们当诚心向天上的神举手祷告(哀三41)。古代有些教会的牧者常激励会众用 Sursum Corda这个字祷告,意思是“用心仰望”;耶和华啊,我们的心仰望祢。 (二)祷告后一定要仰望 1、用满足喜乐的心仰望。仰望是喜乐的象征,就像垂眼是忧愁的象征一样。我们一定要仰望,如同那些已在祷告中向神求助的人一样,轻松喜悦,全然相信神的智慧和良善,并以这样的信心,耐心地期待结果。哈拿祷告完后,抬眼仰望,面容喜悦。她走去吃饭时脸上已不带愁容了(撒上一18)。祷告使良善基督徒的心得以轻省自在;祷告后,我们应当仰望,像那些藉着恩典在祷告中得宽心的人一样。 2、要留心观察神如何回应祷告。一定要仰望,如同人射出箭后,留心看离标的有多近。一定要检视内心,察看自己祷告后的心境如何。要察看自己的心在神的旨意中有多少满足,自己的心有多么顺应神的旨意。一定要环顾四周,观察神的护理如何为我们运作,这样,祷告若蒙应允,我们就能回到神面前感恩;祷告若未蒙应允,我们也能挪走阻碍,继续等待。一定要这样立在望楼上,观看耶和华对我们说什么话(哈二1),也一定要准备好听神所说的话(诗八五8),期待神用平安的话回应我们,也要下定决心,不再回头行愚妄的事。一定要这样保持和神的交通,盼望我们只要一仰望祂,祂也立即仰起脸来,光照我们。有时祷告很快就蒙应允,“他们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神的回应比你们收到回信的速度还快。但祷告若没有迅速蒙应允,我们祷告后就一定要等待。 我们当这样祷告,也当这样仰望。做每一件事时,内心都要与神同在,是一种心灵的工作,不然就徒劳无益。我们得到命令和鼓励,要进到幔子时,就不要留在外殿中敬拜了。 (选自《祷告的方法》,P230-231,陈主欣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

关于《多马福音》的介绍及其中文译本

《多马福音》中文译本全文 网上收集到的资料简介: 《多马福音》的科普特语(Coptic)版本于1945年在埃及的拿哈玛地(Nag Hammadi)发现。1945年12月,一个名叫穆罕默德.阿里的阿拉伯农夫,在挖土施肥的时候,发现了一红色陶罐,地点是在埃及北边的拿哈玛地(Nag Hammadi)城。打开后发现的竟是十三卷以皮革装订的纸草古卷。这些古抄本,有一部份文字被烧毁或遗失,不过在经历许多年非法盗卖、暴力、走私以及学术竞争等劫难,仍然有五十二份文件得以还原面世。在拿哈玛地发现的文件先是单独或数篇合订初版,直到1977年才有全集以英文通行本发行。这本全集在1988年以《拿哈玛地文库》之名再版。 当《多马福音》的科普特语(Coptic)版本内容被翻译出来以后,考古学家才意会到早在1898年之时,其希腊文部份原文已在俄西林古Oxyrhynchus( “俄西林古”一译“奥斯莱卡”,Oxyrhynchus,是位于上埃及尼罗河西岸法雍以南的的古城.1897和1903年Dr.Grenfell和Dr.Hunt曾在该地发现古代纸草卷)出土,相信是拿哈玛地(Nag Hammadi)版本的古本。根据考古学家推断,希腊文版本应在约公元200年成书,而科普特语版本则在公元340年左右。 《多马福音》是二十世纪圣经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因为《多马福音》的发现,间接支持了现代新约圣经传译学的一则重要论证。这项论证揣断,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重叠的部分是来自同观语录源(Sypnotic…

基督教异端派别(百度百科)

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 在神学观点上与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正统理论相左因而受到当时教会权威排斥的基督教派别。关于异端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对异端的排斥谴责主要出现于古代和中世纪。在近现代,由于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及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原则的深入人心,同时由于基督教普世合一运动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异端的理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说来,现代基督教在接受本派教义的同时,不再把持其他观点的基督徒斥为异端。基督教历史上的异端大致可按其出现的时期分为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两大类。 中文名基督教异端派别分 类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区别正统标准圣经中先知和使徒的言论涉及方面派别,宗教,基督教 目录 1 判别标准 2 历史沿革…

刘军宁|如果文化无高下

刘军宁|如果文化无高下 摘要:如果世界上的各种文化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世界上就不存在所谓的优秀文化或劣质文化的区分,也不存在常说的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间的区分。如果主张劣币与良币之间没有高下之分,那么从这个主张中受益的一定是劣币和劣币持有者。按照文化没有高下之分的主张,秦政专制大一统的文化与宪政民主背后的文化没有高下之分。那么从这种主张受益的一定是,商鞅奠定的秦文化与嬴政开创的秦制。 “文化无高下”的缘起 近年来,“文化无高下”的主张在中国朝野颇为流行。这个主张缘起于《甲申文化宣言》。2004年9月中国文化促进会主办了一场文化高峰论坛并发布了《甲申文化宣言》。 这个宣言中有两条意见得到了不少的相应。一条意见是 “文明既属于历史范畴,既已成为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普遍的尊重”。其意思是,只要一个文明(文化)成为一个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不论多优多劣,都应该得到普遍的尊重。 另一条意见是,“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原来,反对以优劣论文明是发布《甲申文化宣言》的最重要的目的。换句话说,根据此《宣言》,不同的文明之间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全都一样。 有不少人对《甲申文化宣言》不以优劣论文明的看法很以为然。因此在《甲申文化宣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两个主张:一个是“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另一个是:各种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两个主张一个意思:文化无高下。 “文化无高下”呼应了更早先的一个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个主张听起来很美好,好像就此可以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一切问题,虽然它本身不提供判断文化高下的标准。但是,如果展开来看,这个主张很显然是一个和事佬的乌托邦姿态,也是对绝对道德真理的否定。如果此文化之美与彼文化之美是完全冲突的,双方就不可能同时为美,更不可能美美与共。英美的文化如何与塔利班的文化美美与共?伊朗叙利亚的文化如何与以色列的文化美美与共?所以,美美与共显然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当然,我们可以不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别人,也可以在别人的文化面前坚持自己的文化,即便这样,也不等于文化没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