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文化基督化”

王柏华:中国诗学中的身体隐喻

[b] [/b] [color=rgb(0, 0, 0)][font=瀹嬩綋, Tahoma][size=14px][align=left]   “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古希腊语的metapherein,其中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或“转移”。这首先是一套语言程序,通过这样的语言程序,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被“传送”或“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人们就把这个事物说成那个事物,以此揭示出这个事物的一些特征或者以此对这个事物做出某种评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其明确界定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①,后世人们对隐喻的阐述都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出发的。对我们来说,隐喻不仅仅是一套语言程序,更是一种思考事物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我们总是通过隐喻词去把握事物、评价事物。在诗学领域,人们对诗文的品评也多采用各种隐喻词,其中,尤其是使用来自表述自身身体方面的各种词语。我们称这种使用描述身体元素、身体行为或身体体验的词语来描述诗文的方式为诗学中的身体隐喻。[/align][align=left]   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有大量的身体隐喻流行。在古代,不仅诗歌制作被描述为一种身体行为,诗歌品评更是常常被描述为一种身体元素或身体体验,似乎只有借助身体隐喻才能充分表达古人对诗的欣赏。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以被视为后世以身体隐喻品评诗文的一个雏形,在这里,音乐的美居然能使人长时间忘却肉味,这是反向地使用身体隐喻,借此,我们很容易地得出音乐具有与肉味相等同的一种味,肉的味道被“传送”或“转移”到了音乐或诗歌上面,于是就有了“韵味”,有了钟嵘所谓的“滋味”。[/align][align=left]   中国诗学中的身体隐喻可以按照对身体领域的不同指涉大致区分为身体形态的和身体体验的,两者从外到里,不断深入。如“骨”、“气”、“脉”、“肌理”等,可归之为形态方面的隐喻词;“性”、“情”、“味”、“神”、“媚”等,可归之为体验方面的隐喻词。这些隐喻词的流行的确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一种观物运思习惯,这种习惯在《周易·系辞传》里有经典的表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颖达《周易正义》对此的解释是:“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虽然这是就卦象而言的,但卦象始终需要文辞的阐述,所谓“观其象,玩其辞”。《易经》里取之诸身和诸物的词语都需视为隐喻词看待,古人正是常以取之诸身的观物方式看待诗文,钱钟书在1937年曾经写过一篇《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③,他认为这种方式是中国固有的一种文学批评特征,他称之为“人化文评”。在探讨中国诗学的身体隐喻这个问题上,这篇文章是具有创见性的,作者大量使用跨文化的材料,也是我们今天从事比较诗学探讨回避不了的。文中的一些观点、思维方式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天的比较诗学讨论中依然具有普遍性,值得我们重新阅读,下面,我结合这篇文章就身体隐喻涉及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做点讨论,以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程有所推进。[/align]…

陈来:熊十力的见体论

   摘 要:见体论是熊十力哲学中具有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见体”包含两义:一指认识宇宙论的实体,二指体认心的本体。第一种意义为人们所熟知,但第二种意义更为重要。宇宙论上的见体,强调在变动中证见实体,即用见体。体认心的本体则意味着反诸己心而达到一种无分别的意识状态,体证到此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见体的方法在于反心。见体之境是明觉自明自了、浑然一体、内外不分、能所不分,真理显现在当下眼前。要达至见体境地,必须有修行上的积累以逐渐破除虚妄知见而达到超理智的境地。当然见体只是儒家的工夫入手处而不是究竟,见体后还必须发起格物穷理的工夫。熊十力的见体论有别于外向的神秘体验,其意义可能不是认识论的,而在于坚定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转化与提升。    关键词:见体;见心;见体境地;修行;工夫究竟    如果谈到20世纪新儒家的精神性哲学,不能不论及熊十力的“见体”论。盖熊十力所谓“见体”之义可分为二,一指认识宇宙论的实体,二指体认心的本体,虽然二者并非截然无关。一般来说,熊十力很强调第一种意义(即体用不二论意义上)的见体,这是人们熟知的,但在一定意义上说,见体的第二种意义比第一种意义更重要。    一、即用见体…

张俊:才性美学:牟宗三生命美学的形下维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6/42d80e39c5db410aa4a02b7fe3b38571.jpeg 作者简介丨张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丨《哲学动态》,2019年05期。 摘要 德性美学与才性美学是牟宗三生命美学的两翼。前者属于其形上维度,后者属于其形下维度,两者共同构成牟宗三人格美学的完整体系。所以才性美学是其生命美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维。“才性”作为美学范畴始于魏晋,才性美学却是由牟宗三开掘出来的。只有在新儒家生命哲学的体系框架下,它才被提升到生命美学的系统高度。“才性”即才质之性,本质属于气质之性(“气性”),其形上学基础是气化宇宙论。才性或情性,是气化流行的结果,其清浊、美恶都离不开元气这一本体。才性集中体现了自然生命个体的主观性维度,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神气质。将才性主体作为审美对象的才性论正是作为生命美学核心环节的人格美学。 儒家道德哲学的系统化与现代化是在20世纪当代新儒家促动下成型的。在当代新儒家中,牟宗三将道德生命的诠释建立在“无限智心”的哲学基础上,发展出体大思精的“道德的形上学”,翻开了儒家道德生命哲学创造的崭新篇章。一直以来,因秉承儒家一贯的德性本位主义传统,推崇道德生命而忽视情欲生命,牟宗三哲学往往被视为偏重道德实践主体的哲学建构,而较少关注审美与艺术。因此之故,美学界很少将其视为20世纪中国有代表性的美学家。然而,牟宗三建基于儒家传统心性之学的道德的形上学,就其内在本质而言,包含了深刻的伦理美学意蕴,是中国伦理美学现代重建的典范。这一点罕有研究者注意到。 牟宗三的伦理美学思想集中于其晚年所撰长文《以合目的性之原则为审美判断力之超越的原则之疑窦与商榷》中。1近由尤西林及其弟子的系统提炼与阐发,逐渐显露出所谓“伦理生存美学”的理论框架。2在这种美学框架下,牟宗三以“真美善的合一说”超克康德的“真善美分别说”,其对依托自然情欲与感性论的现代审美学及唯美主义倾向自然持有一种批判态度。按照这一美学诠释进路,就是要将生命之美纯化为道德理性生命之美,这其中显然存在对于生命美学的偏狭理解。毕竟,作为实践主体的生命是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自然与道德的统一体,言说生命之美不能忽略其自然、感性甚至情欲的一面,否则生命的意义难免陷于抽象与空洞。生命的圆成世界呈现为真善美的圆融,牟宗三及之后的诠释者揭示出“合一说”之美的伦理生存意义固然深刻,但从形上学的角度看,“合一说”之美(无相之美)未尝不可涵容“分别说”之美(有相之美),即将有相融于无相,将现象摄于本体。所以,牟宗三的生命美学不应该只有道德境界美学或伦理生存美学的单一维度。事实也是如此。牟宗三的生命美学固然由道德本体主导,但其对生命自然情欲维度的美学探讨其实在《才性与玄理》等著作中已有较大篇幅的涉及,只是美学研究者很少注意到而已。无可否认,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系统梳理牟宗三美学,目前乃是中国美学界没有完成的课题。由此,本文将从自然生命与才性问题入手,对牟宗三生命美学的形下面向(才性美学)作一分疏,尝试较全面地概述牟宗三的生命美学架构,借以弥补“伦理生存美学”(德性美学)重构留下的缺憾。 一、“才性”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古人往往“才”“性”分说。“才”“性”合论,始见于王充。他在《名禄》篇中讲:“夫临事智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论衡·名禄》)王充的人性论与告子、荀子、刘向诸人一脉相承,其言性都是“生之所以然者”3,属于人的自然本质:“性本自然,善恶有质。”(《论衡·本性》)其言才,则是一般意义上的才能,即朱熹所谓“才,犹材质,人之能也”4。故王充以“临事智愚”来判断才之大小,以“操行清浊”来判断性之美恶,才就是人的实践能力,性则为人性本质。尽管如此,王充并未将两者统合成为一个概念。所以,“才性”概念的真正发端恐怕只能回溯至东汉末年赵岐的《孟子》注释:“非天之降下才性与之异,以饥寒之阨,陷溺其心,使为恶者也。”5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首开名士风气,清言玄谈、人物品鉴渐成士林风尚,才性论由之兴盛。与阮籍、嵇康交好之一代名士袁准(字孝尼)即作有《才性论》,今尚有残篇收录于《艺文类聚》之中:“凡万物生於天地之间,有美有恶。物何故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浊气之所施也”;“贤不肖者,人之性也。贤者为师,不肖者为资,师资之材也。然则性言其质,才名其用,明矣”6。而才性论在人物品鉴上的美学应用,当以刘邵的《人物志》为里程碑。同时,才性论亦作为批评范畴进入文艺领域,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体性》《才略》诸篇皆有涉及作家才性气质之品鉴。所以,才性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人物审美和文艺审美领域一个相当核心的范畴。这也便是牟宗三单拎出“才性”这个概念来总结魏晋士人的生命气质与时代精神风貌的原因。…

邓秉元:易象与时间——关于易象学的论纲

   提要:本文首先基于相论视角,区分了人类知识体系中几种对现象的代表性理解,并分别从熊十力、海德格尔两条线索追问出德性易象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进而通过《周易》卦序的诠解揭示出易象学的基本内涵,以及易象学对传统中国学术的奠基意义。论文最后从易象学角度初步探讨了时间的意义以及历史本身的先天结构,并对黑格尔、马克思、胡塞尔历史学说中的相关问题意识作出了新的诠释。    关键字:易象学 德性 易象 时间 熊十力 海德格尔…

任蜜林:通古今之变 究文化之常——李存山学术思想的精神

   提要:李存山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气论与仁学可被视作其哲学研究的一条明线,而对于中国文化“变”与“常”的探讨则可谓其哲学研究的一条暗线。李存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深入研究,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他在气论、仁学、郭店楚简、汉代思想、宋代思想、民本思想以及其近现代转型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启发、发人深省的观点,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挖掘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存山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研究专家,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先后出版了《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气论与仁学》《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国传统哲学纲要》《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等在中国哲学界颇有影响的著作。李存山的中国哲学研究非常广博,纵论古今,横跨中西,在气论、仁学、出土文献、宋学、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李存山的学术思想远非一篇论文所能道尽,下面仅从气论、出土文献、汉代尊儒、宋学、民本与民主、中国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等方面对其作一讨论,以此来窥见李存山学术思想之精神。    一、仁学视野下的气论研究    李存山在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之始,就对中国哲学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角度。这一看法和角度即从气论来切入中国哲学的研究。早在李存山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开始涉足中国哲学的气论思想。当时李存山硕士论文的题目就是《先秦气论的产生和发展》,此文后来经过改写、扩充,于1991年出版,这也就是李存山的成名作《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此书所提出的气论与仁学是中国哲学史的两个基本内容的看法,可谓奠定了他后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线索,同时也贯穿了他的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

冉云飞:如何写对联并附新近拙作九副

原创 冉云飞 小书卷的甘苦 2023-01-18 12:39 发表于四川 春节在即,又到要用对联表达心中意思的日子了,于是就有朋友向我咨询如何写对联的事。我不是联语专家,平时所习亦少,不过略知一些皮毛。亦即说求教于我,虽不致完全问道于盲,但所得不多,是可以预知的。 关于对联的专著论文,高头讲章,已然很多,搜索也便当。我主要重复一些自己写作时的小心得,以及容易出错的常识,卑之无甚高论。两个月前吾师流沙河先生对联集 《做蝴蝶梦》…

梁涛:“绝地天通”的层累建构与历史素地——兼评学界的三种诠释进路

“绝地天通”的层累建构与历史素地 ——兼评学界的三种诠释进路 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哲学史》2022年第6期 摘要:关于“绝地天通”的传说和记载,虽包含有历史的素地,但也经过了后人的层累建构,需要经过分析、梳理。陈来教授利用宗教学、人类学的成果指出,《国语·楚语下》“民神不杂——民神杂糅——绝地天通”三阶论不可信,古代宗教实际经历了“民神杂糅——绝地天通”两个阶段,对“绝地天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徐旭生的宗教改革说、张光直的权力垄断说揭示了“绝地天通”的思想意义,但也存在深化和完善的必要。 “绝地天通”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族阶段,这是理解“绝地天通”的核心和关键,“民神杂糅”并不是指人人都为巫,家家都为巫,而是指每个家族乃至宗族都有自己的神,都可以与神沟通。“绝地天通”也不是指完全断绝人与天的沟通,而是垄断祭天的权力,将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里的天已不是家族的祖先神,而是超越其上的至上神,谁垄断通天的权力也就掌握了人间的统治权。颛顼也不是指某一具体人物,而是对各地宗教改革活动和宗教人物的概括。 关键词:绝地天通;民神杂糅;层累;素地;陈来 “绝地天通”是古代社会的重大事件,对理解古代宗教、伦理、刑法乃至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与其他历史事件一样,“绝地天通”在长期的流传中也经历了“层类”的建构过程,如何剥离后人的附会,还原历史素地,揭示其思想史意义,便成为“绝地天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的学者如徐旭生、张光直、陈来等都对这一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但由于问题意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对“绝地天通”的解读亦有所不同。…

张传海:智的直觉何以可能?——以康德、牟宗三、朱子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康德不承认人类具有智的直觉,而将智的直觉归于上帝。牟宗三从“心外无物”出发,将物自身看作无限心之表象,揭示出智的直觉之存在,但造成了主体的膨胀以及物自身的虚无化。而在朱子那里,性理与形气作为知觉的不同来源,皆具有物自身的意义,但性理具有更加根本的地位。性理以其绝对创生性,自行进入知觉而内在于知觉,所以道心即是智的直觉;也内在于形气,所以人心也以性理为本源。由此,道心以性理为其积极内容,达成了对人心的肯定与成就。这不仅可以弥合主体性的内在张力,证成物自身的真实意义,而且可以开出一条新的契接西方知识学的道路。    关键词:智的直觉;感性直觉;物自身;心外无物;性理生生    众所周知,智的直觉是牟先生中西会通工作的重大关键。牟先生的哲学接续了陆王心学的传统,其对智的直觉的论证也是如此。但另一方面,牟先生对智的直觉的思考,又深受康德哲学的启沃。    在康德那里,智的直觉问题与物自身问题密不可分。牟先生认为,“现象与物之在其自己之超越的区分是康德哲学底全部系统底重大关键”,但这一洞见亦是“闪烁不定的、若隐若显的”,因而无法被充分稳定住,其关键在于康德否认人具有智的直觉。【1】从思辨理性的角度看,康德否认人具有智的直觉,并不影响其物自身理念的有效性。邝宁认为:“经验之外的‘持存之物’和在我之外有物存在,展示了康德对于‘物自身’的论证过程,这足以应对批评者对康德‘物自身’概念的主要批评。”【2】但从实践理性的角度看,康德的这一论证即便有效,也仍旧显得太过贫乏。所以牟先生说,“徒说它是‘限制概念’,这并不足以使人明彻地了解其真实的意义”,从而使得“物之在其自己为无用”。【3】   …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