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历史”

呂飛躍|民國時期燕大基督教團契從宗教信仰到政治革命的演變及原因探析

[align=center][align=left][align=center][table=98%] [tr][td][align=center]民国时期燕大基督教团契从宗教信仰到政治革命的演变及原因探析[/align][/td][/tr] [tr][td][align=center]发布时间:[size=16px] 2023/3/16日 [/size] 【字体:[color=rgb(176, 160, 79)][b][url=]大[/url][/b][/color] [color=rgb(176,…

呂飛躍|民國時期燕大基督教團契從宗教信仰到政治革命的演變及原因探析

[align=center][align=left][align=center][color=rgb(0, 0, 0)][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Arial, sans-serif][b]民國時期燕大基督教團契從宗教信仰到政治革命的演變及原因探析[/b][/font][/color][/align] [align=left][b][b][b]呂飛躍[/b][/b]|[/b][b][b][b][b]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候選人[/b][/b][/b][/b][/align] [align=left]本文原載…

基督教异端派别(百度百科)

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 在神学观点上与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正统理论相左因而受到当时教会权威排斥的基督教派别。关于异端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对异端的排斥谴责主要出现于古代和中世纪。在近现代,由于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及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原则的深入人心,同时由于基督教普世合一运动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异端的理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说来,现代基督教在接受本派教义的同时,不再把持其他观点的基督徒斥为异端。基督教历史上的异端大致可按其出现的时期分为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两大类。 中文名基督教异端派别分 类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区别正统标准圣经中先知和使徒的言论涉及方面派别,宗教,基督教 目录 1 判别标准 2 历史沿革…

非非基运动专题:吴茂华:民国最大的错误:非基督教运动

(来源:晨曦星灿) 发轫于二十年代的这场非基运动不仅在当时、且于二十多年后得到了彻底胜利,当年那一批知识精英无法料到的是,它最大政治的后果是消灭了宗教也消灭了自由,“不受制于上帝,必然受制于暴君” 有一次我和一位文化人聊天,话题涉及宗教信仰问题。他告诉我他的女儿在美国读大学刚信仰基督教,这使他及家人不快。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历来是拜祖宗敬父母,如今女儿去崇拜上帝,把家国父母置于何地?中国人何须要去信这个洋教!我知道他的话在国人中相当具有代表性,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实用伦理之道德精神,历来缺少宗教意识终极关怀的因子,“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是其基本态度。所以即使是有修养的文化人,宗教大多在他们精神维度之外。那末,怎样看待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在知识文化人心目中它是怎样的地位?国人为什么把发源于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的基督教称为“洋教”? 近读《基督教与 民国 知识分子》(杨天宏著)一书,其中作者用大量的史料论据,记载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非基督教运动”,简称“非基运动”。这场文化冲突,前后历时五年有余,不仅把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引领向极端主义威权专制的道路,更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结构、甚至一般国人文化心理和倾向影响深远。“宗教就是迷信”、“宗教违反科学精神”、“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工具”等今天耳熟能详的口号,以及许多非难宗教、对基督教的谬责误会,其来有自,与这场妖魔化基督教的运动密不可分。而在宗教信仰自由被世界文明国家普遍遵奉,也被写进中国宪法得以承认的今天,中国社会文化与不同文明、不同制度的国家民族日益增进交流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用更加开放的眼光,理性客观的思维,将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初那一场“非基”事件、特别是知识文化人对宗教信仰的言论和态度重新检视一番,以利今者镜鉴也。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除旧布新、破除偶像,倡导理性的思维与科学精神是当时主流思潮。而有关宗教的讨论也在那时兴起,几乎和新文化运动同步发生。众所周知,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鸦片战争后藉着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依附在与中国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里,骑在炮弹上飞来的。如此一来,就注定了它于民族心理激起屈辱对抗之感的命运。天时不利,人之不和,自晚清以来,反洋教意识深植于国人心中。 到民国初期,基督教在中国正式传教已有六十多年,西方国家的差会派来的传教士及建立的教会遍布全国各地。基督教对中国城市乡村影响日隆,引起许多知识分子如蔡元培等深为不满。面对愚弱蒙昧的国民,他又有感他们只有多神教的迷信,而无真正信仰精神,认为这是国人精神结构性的缺失。1917年,蔡元培著文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以为人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愉悦时,精神升华中有“善”的因子,所以美育可以陶冶情感性灵,有利于培养人的情感灵魂的积极正面价值。胡适也是取代论的赞同者,不过他提出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代替宗教的灵魂不朽。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蔡元培的文章,他的这一“取代论”的说法很合五四新知识分子“西化”的倾向,以此否定宗教,特别是传播已很广泛的基督教。然蔡先生的论点引起基督教知识分子刘伯明的异议和反驳,刘认为美育固然可以成为培养性灵的教育方式之一,但它不能代替宗教重塑人的内在生命功能。因为美是极为复杂的东西,并不必然包含有善,审美对象如艺术、文学作品,其精神内核往往并不纯粹,艺术创作的源头更多来自人的情感欲望层面,而情欲就可能含有低下、恶的东西,许多艺术作品乃“恶之华”是也。所以艺术是移情、“满足欲望暂时替代品”,它不具有宗教信仰至善的绝对价值。…

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循道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初探

摘要:美国美以美会是清末和民国这段时期基督教当中在中国传教较为广泛的教会组织,1847年开始进入中国福州传教,并以福州教区为基础,逐步建立福建、华中、华北和华西四大布道区,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成为旧中国最 大 的 新 教 宗 派。美以美会在中国的宣教工作,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开拓教会组织进行布道,另一方面在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方面也有不少建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美以美会中国社会影响…

谈 妮:探源与展望——简述美国华人教会之属灵传承

1 前言 首先,我要谢谢“华人牧者团契”再次邀请我参加“华人知识分子信仰论坛”。这次给我 的题目相当具有挑战性,我也在个人整理的过程受益匪浅。 严格说来,北美华人教会历史至今尚未有比较系统的整理。我在整理过程中,除了邱清萍 着的《从漂泊到植根——北美华人教会采风录》(美国中信出版社,2010)与苏文峰主编 的《大洋彼岸的长河——美国华人查经班回顾与展望》1(海外校园,2015)外,只有 《使者》杂志1984 年5…

什么是示玛

犹太教名词。希伯来文意为“你要听”,是《申命记》第6章第4节的第一个词语。这一节全文是:“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这是一节极为重要的经句,相当于十诫中的第一诫。全句在希伯来文中只有6个词,第一个词,:“你要听”,希伯来语读作“示玛”,在希伯来文法中是一命令式结构。由于“示玛”居全句之首,所以《申命记》第6章第4节就被专称为“示玛”。“示玛”强调耶和华上帝是独一无二的主。“示玛”的释义句是《申命记》第4章第39节:“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记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上帝,除他以外,再无别神。” 犹太人 的“示玛”原来只有《申命记》的6章4节,以后包括了第6章第5—9节。即:“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于是后来“示玛”成为每天早晚都要背诵的经句,并且写成经带戴在额上,制成小经匣系于手腕上。 随着后来拉比犹太教的发展,“示玛”也发展成为第二“示玛”与第三“示玛”。《申命记》第11章第13—21节为第二“示玛”,内容为第一“示玛”的扩充与发展。强调“示玛”的谨守遵行,就必蒙神赐福,得以 五谷 丰登,牲畜兴旺。 被定为第三“示玛”的是《民数记》第15章第37—41节。第三“示玛”重申要谨守遵行耶和华所吩咐的一切诫命,为永志不忘,除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外,还要“世世代代在衣服边上作穗子,又在底边的穗子上,钉一根蓝细带子,你们佩带这穗子,好叫你们看见就纪念遵行耶和华一切的命令,不随从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为强调这第三“示玛”的严肃性,后面加上宣布《出埃及记》十诫与《申命记》十诫前的那句重要序言,即“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曾把你们从埃及地领出来的”。而此第三“示玛”最后的结语是:“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由于第一示玛中规定要“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因此犹太人在早晚祈祷中,在礼拜仪式上都要诵读示玛,在礼仪用品上也写出示玛,在日常生活中按示玛的规定学习、背诵、研究和遵行律法。据传,公元135年,巴尔·科赫巴大起义失败,领导者阿奇巴在被罗马兵折磨殉难时口中不断背诵示玛。因此,后世犹太人在受迫害时也学阿奇巴的榜样,背诵示玛,以申明自己坚定信仰和热爱宇宙独一上帝。虔诚的犹太教徒在弥留之际也忘不了在断断续续念诵示玛之后离开人世。 Read…

美国宣教士慕拉第姊妹生平

美国的传统习惯每年从11月下旬的感恩节开始,直到圣诞节与新年,是所谓的“节日季节”,感恩节一过,商场、餐馆、宾馆、飞机场、办公楼、住宅、教会等各种场所就出现不同的圣诞装饰,将城市乡村打扮得五颜六色,电视、广播中也不断地播放圣诞音乐,美妙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12月对于许多美国南方浸信会的教徒们来说,还是一个特别的月份,这个月是“慕拉第圣诞奉献”(Lottie Moon Christmas Offering),在这个月中,教会成员会特别奉献额外的金钱,作为海外传教基金支持宣教士们的海外事工。 慕拉第1840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一个富裕的种植园主家庭,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家中仆人成群。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也很重视教育,家中七名子女都到当时最好的学校上学,受过良好的教育。慕拉第21岁时获得硕士学位,当时极少有女性获得这样高的学位。慕拉第很有语言天分,英文老师曾赞扬说慕拉第的英文是他所见过的学生中最棒的,她还通晓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希伯来文等多种语言,到中国后更掌握了中文。在许多中国教徒的眼中,慕拉第(Lottie Moon)不但是一位热心的女宣教士,而且她爱中国人,她的大半生是在孔老夫子的故乡山东贫困的乡间度过的。一位中国牧者是这样描述慕拉第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乡间最不为人所知的村民,在崎岖泥泞的小路上奔走,把耶稣基督的福音传给山村妇女、农夫,在荒野开垦福音良田,建立基督的教会。这一位有几个仆人伺候的大家闺秀,受过当时最高等教育的阔小姐,却远航半个地球,来到中国与最穷困的乞丐为伍,把自己的钱财与饥饿的人分享,最后却饿死在圣诞夜。” 一、早期背景 慕拉第(Charlotte…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