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第三十二期 主 题: 羊城羊文化-从狼、龙文化到羊文化 主讲人:曼德(中国企业羊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企业羊文化首倡者、中国创业家协会副会长) 主持人:姚远光(华南师范大学老师) 时 间:2008年5月24日(星期六)上午10:00–12:00…
圣山文摘
大纲 一. 羊文化真正应对的是龙文化 二. 龙文化的来历及发展 三.龙文化的实质 龙文化的现实危害 羊文化的卓越 羊文化战胜龙文化…
人文历史 ( www.ywpw.com )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的源头在 “ 两希 ” ,即古希腊和古希伯来。古希腊文化以其哲学为主要精神代表,古希伯来文化则以犹太教为主要精神代表。两种古代文化各自经过曲折变化的历程,在古罗马帝国相遇、碰撞、融合。其结果,新的精神代表基督教切入了这一历史场景,西方文化发展的下一阶段被定向在基督教文化之下。怎么解释和评价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是西方学者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这一历史结局的本质究竟是基督教的希腊化(或拉丁化)还是罗马帝国文化的基督化(或基督教化)…
郑安德: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郑安德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悠久而深厚。自从唐朝首次入华直到如今,基督宗教就一直面对着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千多年的传播史上,信仰的先辈们在与中国文化对话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教训与经验。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安德教授近十多年来一直专注研究明末清初基督宗教与儒家、佛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对话有许多丰富的见解。 近日,郑博士从他多年的研究出发,结合现在中国基督教的现状,分享了他对基督教如何对待展开宗教对话、对待中国文化方面的独到见解。 明末清初中国教会的护教性对话 选择“明末清初基督宗教与中国本土宗教对话”进行研究,主要的理由是这个时期相关的资料比较多,而且我能够找到这些资料。我所关注的资料并不是我们在教会里面常常见到的讲道集、圣经解释等,这些在新教里面是有很多的。当时我很关注的是基督信仰超越时空的精髓与中国文化的精髓之间是如何切入、辩论和交流的。 这些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某一个层面说,这是在探讨教会外面的一个事情,它并不是探讨如何建立教会、牧养等教会内部的事情,而是如何向教会外面的人、向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传福音的事情,是关于传教的事情。中国现在有十多亿人口,绝大部分是非信徒,所以与非信徒的对话是很重要的,是教会和基督徒不能忽略的一个话题。 而且,看基督教在中国最开始传播到现在已经有千百年了,但比较遗憾的是,这么长的时间里面中国基督教的发展是比较平稳的,特别是唐朝、元朝、明末清初的福音三次入华都因各样的缘故中断了,福音的根一直很难扎稳在中国的土壤上。我想,文化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和佛教文化,扎根非常得深、非常丰富。也许从某个上角度可以说,中国文化主要是“人立之教”——人所创立的宗教来表达的,比如道家、儒家、佛教都是由人创办的。如果从非信徒的角度来看的话,基督宗教也是“人立之教”,但是从信徒角度看,是“神立之教”——神所创立的宗教。“人立之教”与“神立之教”肯定有所冲突。我很关注的就是这方面的研究:基督宗教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的挑战与互相之间的交涉,这其中的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
康熙关于基督信仰的诗: 对联: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诗作: 其一: 妙道玄玄何处寻,在兹帝监意森森。 群生蒙昧迷歧径,世教衰微启福音。 自古昭昭临下士,由来赫赫显人心。…
谢文郁:文化使命就是大使命 文化使命就是大使命 谢文郁 基督徒的大使命是要把福音传到地极。但是,“传”是什么意思呢?几年前,有人对我说:“基督很快就要到了。”我听不明白,反问一句,说:“你怎么知道这 事?”这人说:“因为福音已经传遍了地极。耶稣告诉我们,当福音传遍地极之后,他就要再次降临。”我说:“你怎么知道福音已传到地极了呢?”这人说:“这不明摆着嘛。你看,科技如此发达,收音机,电视机,到处都是。还有谁没有听过福音的呢?没有了。只是他们的心硬,不接受福音罢了。” 这段对话在我的心中萦绕不去。我无法简单反驳。我当时的直接反应是,耶稣告诉我,关于他的再来日子,只有天父才知道。我们这些跟随者只有在谨慎和祷告中等候他的再来。因此,我对这人的话不以为然。但是,这人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确,无论什么人,多多少少总会有机会听到福音的。如果都听到福音了,岂不是基督就要再来了吗?这段对话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困惑:一个人听到了有人在宣讲福音,就算他听到了福音吗?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件在我心中萦绕不去的事。十几年前,我还在北京大学教书。当时,我不禁地跟朋友和同事们谈论关于基督教的事。有一位朋友跟我说:“你知道什么是基督教吗?我来告诉你。那一天我从大连回来。在火车站内,有一个人穿着不整,向我走来并跟我说:‘耶稣爱你。’这就是基督教。”他是以藐视的口气谈论这件事的,意思是说,这些基督徒属于下九流的人群。我当时无言以答,因为我也不明白“耶稣爱你”是什么意思。我的即时反应是,基督教应该比这些多一点东西吧。成为基督徒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力量。但是,坦白地说,这件事之所以留在我心中,并不是因为这句话有什么震撼力,而是因为我当时相当固执地认为,基督教不该是如此下九流的东西,而我要证明这一点。 我不怀疑,在大连火车站内传福音的那位“穿着不整”的基督徒,他对“耶稣爱你”这句话有亲身体会;而且,他是真诚地向人们分享他的体会。而且,我也不怀疑,他在大连火车站传福音,有些人因为他的这句话而被耶稣的爱所吸引。但是,对于当时的我(对基督教有好感)和我的那位朋友(藐视基督教)来说,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只有消极的意义。问题是,对于我和我的那位朋友来说,我们当时算是听到了福音还是算没有听到福音? 这两件事加起来,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传福音中的“传”究竟是什么意思?“传”是在讲者和听者之间进行的。不但讲者要讲出信息,而且听者要接受信息。如果听者接受不到信息,我们能不能说在“传”呢?显然不能。对于基督徒来说,他们在传福音时是在传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会,因而知道自己在传什么。但是,听者是否接受他们所传呢?如果听者在听的时候不知所云,这里的“传”就无法完成。“传”是要传出信息的。如果听者没有接受到任何信息,我们何以敢说已经“传”…
感受美国的基督教文化 ————一位社会学者的访美札记 作者:文军 发表日期:2006-10-14 文章来源:思与文 内容提要:在美国众多的宗教派别中,基督教毫无疑问占有绝对优势。有数据表明,在美国有信仰宗教的人数中,约有85%的人声明自己是信仰基督教。以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为例,它始终是美国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年销量高达900万册左右。虽然基督教并不起源于美洲大陆,但基督教实际上成了美国的国家,基督教文化也演变成了美国的主流文化,其影响之大只有深入到美国社会之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大国,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宗教色彩可能是最为浓厚的一个国家。它有30多万个以上的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项国际性调查曾显示,有82%的美国人信仰宗教,而同期的英国、德国和法国却分别只有55%、54%和48%。而且,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例如,1990年,美国人观看职业或大学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拳击、网球、足球等项目的比赛为3.88亿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动的人次则为52亿,13倍于观看体育比赛的总人次。1992年,美国人贡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是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40亿美元的14倍。甚至连美国的货币美元上也忘不了感恩”上帝”–所有美元都印有”In God We…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邢福增 前 言 打从唐朝以来,基督教先后四度入华,惟其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入接触,仍始于明清之际。回顾这段延绵近五个世纪的「相遇」历史,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波折重重。先是「礼仪之争」为明清时期天主教在华事业划上句号,揭开了「禁教」序幕。清中叶后,虽然基督新教及天主教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取合法传播地位,但各地却先后发生了近千起的民教冲突(「教案」)。进入二十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彭湃,基督教复受到「非基督教运动」的打击,被指控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会在反帝爱国的旗帜下,又面对更严厉的政治指控。到“文革”后,中国教会始得以开展重建及发展的工作。 勿庸置疑,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均面对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本色化」的目标,在在成为华人教会不可回避的严肃课题。 有学者慨叹道∶「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吵架吵了一百多年,却从没有见过面。」这里,没有「见面」的意思,意味着只要两者可以真正进行对话与沟通,就可以避免发生冲突(超教)。同时,不少教会人士更相信,基督教能否在中国文化土壤生根,端在于其能否改变及更新中国文化。本课尝试从冲突、对话与更新三方面,帮助读者认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作更深入的反省。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其自传《西潮》中,比较了佛教与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情况,他认为如来佛是骑着白象来中国,而耶稣则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炮弹上的耶稣」这个比喻,反映在中国人心目中基督教的两个主要形象∶一、基督教是外来的宗教;二、这外来的宗教对中国社会及国家主权构成威胁。笔者在此尝试从文化差异、秩序意识及主权意识三个层次来疏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间的张力与冲突。…
杨鹏 #160; http://img1.qq.com/view/pics/17382/17382555.jpg 杨鹏 燕山大讲堂现场 主讲:杨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 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承办:腾讯评论 时间:2009年4月25日…
张洪忠 #160;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城市已经进入一种多元信仰文化并存的状态,城市居民对各种信仰文化的了解呈现多样性特征,信仰文化的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状态,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建设实际上是进入了一种“跑马圈地”阶段。 我国居民信仰状况与传播渠道研究 以成都、重庆、晋江三地调查为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2004年约瑟夫·奈明确指出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是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 信仰问题的探讨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罗伯特·基欧汉在论及全球治理时说:“我们必须更为关注对他人行为方式的预期,并进而关注这种行为背后的价值和信仰。”它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也影响国家政府的决策方式和对外交往行为,它们对国际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影响。 本次调查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对西部成都、重庆和东部福建晋江市这三地的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文化信仰进行考察。其中,宗教信仰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巴哈伊教和其他宗教或思想;政治信仰指共产主义信仰,文化信仰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考察,具体指儒家学说。 成都调查的主城区(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是成都的核心圈层,重庆调查在主城五大区(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江北区),两市抽样方法都采用PPS入户调查。成都调查时间是2008年3月22—24日,发放问卷1310份,获得有效样本1286人份。重庆调查发放问卷450份,获得有效样本370人份。福建省晋江调查抽样方法是按照PPS法依次抽取街道/镇—居委会/村委会—家庭,然后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街道/镇层面抽出了青阳、陈埭、罗山、安海四个街道/镇。发放问卷520份,有效问卷478人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