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圣山文摘

基督宗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何光沪   梵二会议要求普世教会“跟上时代”、开放革新,同各大宗教对话,适应各个地方的文化,以利和平共处,以利世界和平。由于从孔汉思到斯威德勒、从潘尼卡到保罗 #8226;尼特等一大批天主教神学家、哲学家,以及新教和整个基督宗教的理论家和活动家的大力推动,从20世纪后期至今,宗教对话运动逐渐兴起。现在,文明对话与文化和谐,成了各大宗教的主流和历史进步的方向。   这一切,同中华文化主张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同我们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当然是一致的。    一   一个时期以来,以“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为代表的不少言论,反映出部分学者在基督宗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方面有某些误解。这种误解当然会在这一重要问题上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并引起某些不必要的纠纷。    关于基督宗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从宗教学角度作一些澄清,也许会有利于二者关系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有利于发挥基督宗教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位格与关系:从三一教义看中国上古文化*——中国文化更新的神学思考纲要之二

许志伟 (I)三位—体教义之历史源头与实际意义 由第二世纪至第四世纪末,基督教会在关于神的本质的教义上,有着颇大争持,为的是要调协犹太教传统中的神是独一的神,而在人类历史又以三个“位格”(person)圣父、圣子、圣灵出现的信念。 早期教会反思这三而一的神,在方法上有两个主要进路。第一,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去探求神的奥秘;换言之,是尝试去了解神本身生命的本质。从这进路,神学家对神的属性有多种的描述,如全能、全知、全善、无痛感性(impassibility)等。其弱点是将神变为一抽象的理念,使之完全与世界人类历史抽离,甚至无关。这进路其实饱受古希腊以“实体”(substance)为本体(ontology)的形而上思维架构影响,把神的存在看成是一种固定的“实体”,这样继而把其他神圣的属性附加其上,看上去自然相当合理。 这种从形而上、“实体”角度去了解神的方法(theologia),在新约初期更呈复杂,因为使徒与福音书强调神是耶稣的父,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太初之“道”(logos)而“道”又与神同在,“道”又是神。 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这灵既是神的灵,又是耶稣的灵。换言之,新约时代的人如何在那抽象、理性、形而上的基础上理解那以三个不同“身分”出现的独一神?父、子、灵这个“三”在神的“实体”上来说是什么一回事?他们在神本身的生命内又是什么一种关系?这种从神的生命本质及父、子、灵三位格内在关系去了解三一神的进路,在神学上称为“内在三一”(immanent trinity)。但从神的形而上本质去了解神,甚至发展到引进那“内在三一”父、子、灵三位格来进行阐释,却仍然未摆脱以“实体”为本体的形而上架构去理解神。神仍然是一个抽象的理念或一个抽离于世界的“实体”,只不过在逻辑上来说,三一神比较独一神来得复杂些而已。 然而,早在第二世纪开始,就已经有神学家对这种抽象、形而上的认识神的进路表示怀疑与不满。怀疑,是因为活在时空的人之所谓认识神,应该不能脱离一个历史经历的层面,故人是否真的可以单凭理性对神有一个“独立”的洞见,实在是一个疑问;不满,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进路漠视了神在人类历史的自我启示。他们强调既然神的奥秘是在他救赎历史的奥秘中自我揭露,认识神也只能在神的救赎历史中去认识(economy of…

会思想的芦苇——谈属灵阅读/张大虹

▼ 标签: 属灵阅读 杂谈 有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在属灵阅读上,得到属灵的知识,再将知识化为我们内在的动力,将之活化出来,就是我们信仰的力量了。 #8232; #8232;西坡的奥古斯丁影响基督教神学一千六百年,他凭什么有那么大的能耐?关键就是:属灵的阅读。年轻的奥古斯丁,原是放荡不羁的老师,悠游希罗哲学,过着纵欲的生活。在母亲莫妮卡长年的代祷下,奥古斯丁心灵逐渐在空虚中寻求答案。他想靠着自己的修养来过个有道德的生活,却屡屡失败。有一天他在家中院子徘徊,正觉痛苦不堪,忽闻墙外儿童嬉闹声,小孩唱着:「拿起来读,拿起来读」,这时石桌上正好摆着圣经,当他拿起,翻到的是罗马书十三 章十三至十四节的经文「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他借着属灵的阅读,遇见了上帝,展开千古神学之旅。…

远志明牧师倾情分享:上帝与中国

改变字体大小 作者:远志明牧师(神州传播协会总编导、著名华人布道家) 随着基督信仰在中国空前广泛深入的传播﹐随着几千万中国人﹑其中至少几十万知识分子成为基督徒﹐一个重大问题自然而然呈现了出来﹕我们所信的这位上帝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有没有关系﹖上帝在中国五千年中有没有主权作为﹖祂是否从亘古也是中国人的上帝﹖ 大家知道﹐自景教唐朝传入至今﹐基督教与中国人的关系一直处于某种紧张状态。中国人悠久的文化自大心理﹐近代以来的义和团情结﹐加上某些教皇和神学家对中华文明的一知半解和不屑一顾﹐造成了文化﹑政治和神学上﹐里里外外一系列巨大障碍﹐使任何关于基督信仰与中华文明之间具有一种本质联系的论证﹐无论在官方意识形态下﹐还是在某些神学架构内﹐几乎都成了禁区。 今天﹐这种本质联系再也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了。当几十万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流淌着五千年的血液步入基督之光﹐这大光怎能不照亮那五千年﹖悠悠五千年峥嵘岁月﹐在一颗颗被上帝唤醒的中国心里﹐怎能被遗忘﹖怎能成空白﹖ 如果说一些生活在海外﹑在教会内长大或者只熟悉西方神学的人﹐从来不曾有机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那么今天﹐对众多土生土长的中国知识分子基督徒来说,前所未有的神州大使命迫使他们不得不思考了。 一﹑从福音本质看﹐基督信仰与中国五千年是格格不入还是息息相关﹖ 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诞生不到两千年﹐成长于西方﹐确实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不甚相关。那些认为基督教是基督教﹑中国史是中国史﹑两者扯不到一起的人﹐不管是无神论民族主义者﹐还是基督教神学家﹐也不管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显然都是从这个角度﹐将基督教仅仅视为一种具有特定历史传统﹑时空范围﹑组织结构和专门术语的宗教。 然而没有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会同意﹐他(她)的信仰只是这样一种宗教。基督徒相信那自有永有﹑全知全能全善的造物主﹐祂道成肉身﹐入世拯救罪人﹐成就了千古预定的普世救恩。在这个意义上﹐基督信仰与中国五千年﹐就有一系列本质关系﹕…

思郁:一位博学者的政法笔记

http://www.21ccom.net/uploads/allimg/120614/12840_120614131955_1.jpg 冯象是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也是耶鲁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江湖传闻他能娴熟地运用十几种外语,而他更为人所知的是专栏作家的身份。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九十四岁时参加座谈会,精神矍铄,敏锐如斯,与人言谈交锋仿若壮年。会上有人问他可有长寿秘诀,他回答说:读书,我每五年把莎士比亚全集从头至尾重读一遍!   这个“读书长寿”的段子源于冯象的《政法笔记》。在这本通篇谈论正义与法律,圣经与伦理的文集中,这篇名为《不上书架的书》小文章,虽然不起眼,但是很有趣。冯象说他少年远游,长期居无定所,平时很少买书。就算如此,家里依然填满了好几个书架。读书人买书不稀奇呀,关键是书架上的书基本没有读过,反而那些放在茶几旁边、床头旁边、沙发周围、厕所里的书都是读过,“这些没能上书架的书,却都是翻阅了的。这样看来,书架反而是为了那些不常用或无须读的书设计的了”。   弄不好真是如此呢。回想一下自己情况,大体如是,於我心有戚戚焉。常读的书会放在卧室床头,虽然不是待戈而枕,也会枕书入眠。厕所里会经常放一些读的书,这个习惯大家都会有吧。有次去友人居处,偶尔如厕,跟朋友说拿本书给我消遣。回答曰,厕所里有常备书,而且都是我喜欢看的。出门远游也会带几本书,否则心里不踏实;三天不读书就会焦躁不安,伴有失眠症状。这样的读书习惯是隐秘的,因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同时是公开的,因为大家都喜欢这么干。反而那些书架上的书成了门面摆设,供炫耀和上杂志封面用。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读书癖,还是为了谈冯象的读书与治学。国内学人谈论冯象,总不免加一句,其父是著名哲学家冯契。这种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的背景不能说没有影响,北大英美文学的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和耶律法律专业的双博士学位,已经令人自叹不如了,更有江湖传言,近年来由于翻译西方经典和《圣经》,他至少娴熟地运用十几种外语。相对这些光鲜的履历,以及翻译的圣经文本,这些专栏文字似乎有些小儿科。但小儿科是为了普及常识,凸显的价值更大。这些年间,冯象一手翻译,一手专栏;一手专业,一手业余写作,与刘瑜和林达等人一样,对国人的观念更新大有裨益。   其实我关注冯象,一直有种困惑,总觉得学法律与研究圣经根本就是不搭边的事情,不知道他怎么会把这两种看似不可能专业联系到一起。单纯说兴趣使然也未尝不可,但兴趣也需要某种机缘和培养。冯象在《政法笔记》中正好提到说,他初学外语时,文学的兴趣是在十八十九世纪小说、法国象征派及英美现代诗,但“稍稍深入,即看到《圣经》对西洋文艺的巨大影响,遂开始研读《圣经》,并对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圣经》的原文是非常“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的”,但在中译本里,却成了半文不白、佶屈聱牙的洋泾浜中文。于是开始有心从西方的经典源头开始,重译《圣经》。   至于《圣经》与研读法律之间,他在媒体的访谈中无数次谈及,现代法律的基本原则都是从《摩西五经》来的。西方的文学艺术、哲理、政治制度,都与之相关。比如我们现在的一夫一妻制的伴侣型的婚姻理想,普通老百姓和知识分子奉为理想的那种婚姻、恋爱关系,都与与中世纪基督教传统有关。基督教是坚决坚持一夫一妻制,反对多妻制、反对其他方式的不平等的婚姻关系的。此外,比如说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尽管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每个人的人格同样具有神性,这种观念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法律制度有深远影响。我们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来自于这一传统。   《圣经》对西方的影响仅次于希腊文明:宗教与理性无疑是支撑西方文明的两大支柱。但在我们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希腊哲学的译介和重视远远超出了对其宗教的介绍。这种缺失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文明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另外一方面,我们对哲学的重视远远对宗教的看重。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种论调依然余韵犹存。信仰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影响。也许某种程度上,某些法律管不了的问题,只能交给看不见的信仰。而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拜金主义作祟,导致的道德败坏和滑坡,难道就没有这种遮蔽宗教信仰导致的原因吗?…

Frank Lee 译/诚之校对 :什么是福音?

What is the Gospel? 原文出自: http://www.monergism.com/whatisgospel.html 转自 http://peddrluo.ccblog.net/archives/2011/38883.html 福音不是人捏造出来的看法,或极有见识的意见,而是全能神直接启示的好消息,述说神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事,以拯救一切求告祂名的人。福音是述说耶稣基督——永生神的儿子,公义的代表——为我们的罪而死,又为我们得以称义而复活,并永远地胜过祂所有的敌人,使相信祂的人不致于被定罪。福音是宣告祂所做的一切,而不是我们该做什么。这是神的救赎,完全的拯救……不是建议,不是一套修身养性的课程,也不是一套人生哲学,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从神而来的怜悯,不单单只是帮助而已。…

李向平:信仰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辛亥革命以来,20世纪中国的信仰危机,如同一个始终在游荡的幽灵。表面上,这是各种政治、社会、信任等问题的真实反映,但实际上,它却源自于辛亥革命以来的诸种信仰关系及其互动。梳理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信仰关系的复杂变迁,正可为当下中国信仰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参照与理论的借鉴。    “汤武革命”模式的改变   可以说,从辛亥革命开始的现代中国革命运动,曾给予当代中国的信仰变迁及其重建以非常重要、异常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四大“宗教替代思潮”,即伦理代宗教、美育代宗教、科学代宗教以及稍后的哲学代宗教,可说是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然而,这些宗教替代思潮,从其形成伊始就源自于民国初年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主义信仰”及其建构之中,并逐渐在现代政党政治及其意识形态的形成中渐次成为“主义建构信仰”、“主义信仰”,乃至“主义代宗教”的政治思潮,进而使此类四大宗教替代思潮渐渐被其“主义的信仰”所整合,深刻制约着现代中国信仰的建构与演变趋势。   每当朝代更迭或权力转换的时代,传统的信仰及其信仰形式就会发生相应的危机。因为这些信仰已经成为权力治理术,或者是直接成为了权力统治工具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当权力秩序发生动摇的时候,其信仰危机实际上就已经发生了。   传统中国的信仰及其实践模式,曾经有“神道设教”,再经“人道设教”,接着是儒教信仰借助于法家统治,以阳儒阴法的形式建构了国家主义的“君道设教”。因为内圣外王的信仰传统,天子被打造为圣人,作为“法天立道”的道义权威,特别是从秦汉到清代,随着专制主义的不断完善,文人士大夫借助于国家权力建构“帝王即圣”、“官员如神”的权力信仰,使历代帝王成为“口含天宪”,集“神”与“圣”于一身,使有限的个人专制权力替代了无限的天命信仰,成为传统中国汤武式革命、顺天应人的信仰核心,使国家权力的“世俗”存在被赋予了超越的性格乃至神性,渗透在政治、法律、伦理诸领域中,进而使王道秩序获得了神圣化的证明。   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乍看一下,好像仅仅是一个传统朝廷被推翻而已,但是,辛亥革命却在中国信仰的历史本质上,改变了顺天应人的“汤武革命”模式,改变了传统信仰伴随天子、天命的传统重建方式,以近代民国共和统治的形式把天子统治天下的形式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自此之后,天子无法重坐皇帝之宝座,传统的“顺天应人”汤武式革命信仰也就无法重建,从此构成了秩序与信仰的双重颠覆与双重危机。所以,20世纪中国历史的宿命就是,谁要是重建权力秩序,谁就必然要担当信仰重建的使命。所以,“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民族国家”取代“天下”,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潮流,与此相应,现代中国政治及其“主义”替代“天命”信仰,也成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主义信仰”…

谢夕阳:基督教旨概略

转自道里书院论坛 基督教旨大要 一、缘起 吾困于人生问题,求索于基督宗教多年,不得其旨。2010年师从孟晓路先生,做《佛学与西学》研究,深究基督教义,明基督教属密教法门之普被群机形式,与净土宗类。近日,参金刚经之普贤精神,有契,作此文。二、宗旨基督教之宗旨,要在一信字。信为道源功德母。基督教正是圣人依信设教,以开发内心功德之法门。如何依信开发诸功德呢?要有二门,一曰因果,一曰爱。因果者,知世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知有形身心之内还有无形之灵魂;知身心之衣,灵魂是我;知世间如寄,天堂是我家。知行善升天,造恶下狱。深明此理者,看破红尘,一心向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爱者,爱上帝,爱邻人。爱为一切功德之本。上帝即爱。此爱,人人本具。爱上帝者,依上帝开发自心本具之大爱也。耶稣者,上帝大爱之身教者也。所谓爱上帝,即以耶稣为师,得上帝之灵贯入其心而开启自心本具之大爱。大爱之本能唤醒,自身当下便为爱之化身。人本具大爱,不能爱者,因有原罪。原罪者何,曰我私。我私者,执身心为我,遂起人我之分别者也。此一切罪恶之源,故称原罪。爱邻人者,爱之践行以洗涤内心之原罪者也。故爱邻人,似度人,实自度也。因果以值其基,爱以开发其性德,此两者皆以信为根,故曰基督教者,圣人依信设教,以开发内心功德之法门也。三、实修实修之道至简,即因果与爱两句。因果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爱句,爱上帝、爱邻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句。以生死问题为本,参透教义,验以之日常生活,于因果深信不疑。实修以持戒和忏悔为要。爱上帝句。需借助耶稣之身行,将上帝,作为无形之爱之代表,划出模样来,时时勿忘。借此正念,开发内心之真性。大要有二:一持名;二观想。持名者,即将基督精神摄归一真言,化为言音,无间断熏修自心,直捣原罪之根,直提自心之真性。此基督灵修之正旨,而以东正教无止息祷告为正宗。无止息祷告者,持“基督耶稣,请宽恕我这个罪人吧”句,行住坐卧无间断,至一心不乱,便有大效。观想之法,即通过意识分别力,观想耶稣诸事行之相貌,此将大爱之精神图像化。主要形式:祷告、吟诵、礼拜、默想。爱邻人句。能多爱一人,便去一分我私,能多爱十人,便去得十分我私。能爱一切众生,则一切我私去尽。有一人爱不起来,便存一分原罪;有十人爱不起来,便存十分原罪;所有人都不爱,则原罪深厚,不堪入爱门;当持戒与忏悔植其基。四、效验行者自常情到平等爱一切众生,中必经三关:一曰男女关;二曰名利关;三曰门户关。异性则爱,同性不爱;或异性爱得多,同性爱得少。对我好的就爱,对我不好的就不爱。此皆身欲也。常人之爱每堕身欲,为原罪之根。故基督行者,首过之第一关,便是将爱与身欲分开。此关不过,行不了爱,做不了基督徒。名利分贫福与贵贱。世人爱富贱贫者,为一已之私利也。基督徒以‘爱贫贱富’反之,实亦一已之私利也。贫人易爱,贱人易近,富人难爱,贵人难近。能贫富皆爱,贵贱不分,方是真爱。此将爱与贪心分开。能过此关,堪为人师。基督徒成于信,也最容易执信,而生门户之见。是基督徒我就爱,不是的我就不爱。主是一切人的主,主的爱是平等爱一切人,主怎会有门户之见?基督之行者,当努力修行,做到:你是基督徒,是弟兄,爱;你是佛教徒,是弟兄,也爱;你是儒者,是弟兄,也爱。你是无神论者,是弟兄,也爱。此门户之见,是最深之我私,最深之原罪。必破此门户之见,才能离一切是非之心,得平等之大爱。真到此,堪续耶稣之慧命。五、附论数则(1)要点一信、二门、三关。一信者,信而已;二门者,因果与爱。二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爱上帝爱邻人。三关,男女关,名利关,门户关。(2)与他教之对比信,属土。西方人属金。土能生金。基督教之成就西方文化,道理在此。中国人属土,忠信之道行得最切,能信而不迷。此基督教能大兴于华夏之根由也。因果,类佛家之人天乘,儒释道三教一致之基也。基督扎根华夏,亦当以此。爱上帝,即上师瑜伽法,参照净土宗、密宗。爱邻人,爱瑜伽法,参照印度教爱之瑜伽,与中国伦常道。(3)耶稣精神基督之教要在爱与因果,此皆普贤门摄。圣人心波动凡夫,为灵流,为爱。众生此得灵流而超脱。凡夫之间心与心之波动为气流,互益者为善,互损者为恶;然皆是业力,必落因果。因果与爱,皆人与人之关系也。此普贤门摄。成就此智者,大慈也。大慈即大爱也。故基督教以爱为根本。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无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都度尽,让他们到究竟极乐之家。即此大慈精神之体现。耶稣愿人间一切众生皆离苦得乐,同生天堂。正此种精神之小影也。所谓爱邻人者,即以慈无量心破人相我相人生相寿者相也。故基督行者,大可参究普贤之十大愿王。(4)基督教在西方西方人重物质,多外求。属金,好名相,喜分别,不擅行。故难与此法门相应。得其宗旨者少,失其宗旨者多。此其大体也。东正教以爱为本,重实修,归入爱门,得其骨也。天主教以灭罪为本,重忏悔,归入因果门,得其皮。新教者,惟一信而已,实不信也。此基督教之被误会形式也。然则虽实不信亦有一信之形式在,此或为一阳来复之生机也。此其大要也。(5)基督教在中国与三教之互补与互益。基督教为普贤行门,普贤行为基督教之高级形式。普贤法门者,开发大圆镜智之法门也,此密宗之事。故基督教在中国,可为密宗之初门。时下,藏密在西方大兴,非无由也。基督教在中国可为佛家密教之基,而与净土宗并列。基督教可为儒家仁学之补充,下则为一切教化之基,上则为求圣求贤之一法,以求理学重智偏仁之弊。作为出世教,因其离欲,可升色界天。故可与道家并列天道教。一重修身,一重修心,此其别也。景教在大唐得以扎根,非无由也。近代基督教初传,遂能发展到今日达千万之规范,亦非无由也。今日基督教在中国之问题。然今日传入中国之基督教,多为新教,有多带政治种族门户之见,此时下中国基督教之种种问题所由生之根本也。不识者遂以为儒耶水火不容,此不深察之识也。一切圣人之教,必可互益互存,不容者,皆表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