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时报编辑 吴亮 更新时间:2012年01月30日 11时10分09秒 【基督时报】 领导力网络(Leadership Network)的前任牧师和研究总监柏华伦(Warren Bird),最近在他的Twitter上分享了一篇《福布斯》杂志上的文章“极不成功主管们的7个坏习惯”,并评论说,同样的原则也完全可以用在牧师们身上。 这篇文章是基于《为什么聪明的主管们会失败》(Why…
圣山文摘
文/陆昆 有时,教会的带领人或者团队会受到一些指责,说他们的权威或者决策并未通过会众的任命和批准。这样想的前设是以为教会的公权利来自教会成员的任命或授权。这种设想在今天“民主”已成公理的情况下似乎不言而喻,但却并非天经地义,因为教会的领导权威并非来自成员对私权利的委托;正如公司CEO的权威是来自董事会的任命而非公司员工的选举和授权一样,本质上,教会的权威虽然有可能通过会众选举和决策的方式履行,但其本质却非会众的委托或授权,而是来自神自己的委任。 这并不意味着教会的带领者或团队可以任意产生或可以专权擅行,正相反,正是因为其权威成为神在基督里的统治的彰显,所以格外需要郑重,并不断受到必要的评估和检验。换句话说,教会制度的权威必须经过良好的途径产生和施行,才能体现神在基督里对教会的统治。 所谓教会建制,就是要用更合乎圣经,也符合神的创造规则的方法,使整个教会归在神的照管、教训和治理之下。为此,我们要寻求体制性的设置,以约束个人和团队的偏见。 神是在基督里为我们的神,也使我们在基督里成为他的儿女和子民,因此神在教会中的王权就是基督的王权。那么基督是通过什么临在于他的教会并在教会中成为元首呢?乃是通过道和圣灵。因为道是基督本身,却以意义清楚的、可言说和分辨的命题的方式向我们说话,而且命令我们顺从。我们若在他的话里面就是在他里面。同样,圣灵是基督的灵,也是真理的灵,是作为圣道的基督以其超然的位格的方式内在于信徒的生命中,如基督所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63)所以,基督既是以清晰可辨的命题方式从外面规范我们,又以可以体验相交的位格方式从里面引导我们。因此圣徒和教会辨认并顺服于道和圣灵的工作时,就是基督在掌权了。 近来教会建制在中国家庭教会,特别是城市改革宗系统的教会中引起越发自觉的关注。但对教会建制的理解往往偏向于治理制度,有时虽然也涉及到教会的信仰告白,但对于建制的中心内容——牧养体系普遍缺少关心。其实,无论是教会的信仰告白还是教会的治理制度,都是在教会的牧养中,为了更好地牧养、且通过牧养的过程而产生和执行的,因此必须同时关心信仰告白、牧养体系和治理制度的建制进程,且是以牧养体系的建立为建制三要素中最核心的关注为好。 首先是信仰告白,因为教会若要通过圣灵和圣道伏在基督的管理之下,必须有对基督正确的信仰告白,因为教会之为教会正是建立在对基督正确的信仰告白上,所以当彼得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的时候,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信仰告白——作者注)磐石上”(太16:18)。但实际上信仰告白不单单是发生在读使徒信经的时候,甚至即使教会作一个几乎和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一样的认信,同它一样又庄严、又精确、又清晰,仍然不等于教会有信仰告白,因为这个正确的信仰告白实际上是发生在教会的教导、祷告、见证、交通、培训、也包括教会的治理中,如此教会宣告说基督是我的元首。所以实际上这个信仰告白是发生在教会的一切言说和行动之中的,尤其是发生在教会一切明确的、系统的教导和关怀体系中,也就是发生在牧养体系中。 因此第二是牧养体系。教会怎样传福音,对已经认信的人给他怎样的训练,对长成了的人怎样使他成为同工,面对有需要的人怎样用话语建立他的信心、操守和品格,怎样发展他的恩赐,激励他更多地委身事工……这个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就是建立良好的牧养体系的过程。教会怎样成为教会,非常重要的是使信仰告白实施在教会的牧养过程中。 但我们还需要治理制度。我们还需要某种有强制力的权威制度来实现这个牧养过程。因为人是任性和悖逆的,无论是新信徒还是老信徒,或者是负责同工,都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约束自己的任性而顺服基督的教训,那么这个人或者同工以及教会就很危险。实际上教会有强制力的权威,这个权威是教会的治理制度。它包括一个教会的权威是怎样产生的,是通过一个怎样的过程去确认为是有效的、神授权的权威?一个决策怎么做?权威或者决策产生之后又怎样执行?他依据怎样的规范来执行?这些都涉及到教会的治理制度。…
历世历代中间,我们看见有一些的转移,特别是天主教、伯拉纠的时代。伯拉纠与奥古斯汀的争执,乃是中心与非中心的争执;到了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等,这些人与天主教之间的分裂,乃是关于中心点的纠正与那个争执的问题。现在所谓的灵恩运动和我们福音派之间,有一些紧张的关系,也是提到关于中心的问题。新派的神学与现在许多不同派别的思想,正在侵犯基督教,而这侵犯的危机程度还是一样,即把中心偏离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伯拉纠的时代认为人根本没有原罪,人生下来本来是中立的,有一点像亚当犯罪之间的情形;人不是因为他是被生在有罪的传统里面,那是因为他个人的犯罪,所以要定他的罪。这一点是可以接受,但要排除原罪是我没有办法接受的。 当他们提到关于人是以自由意志接受主才可以得救的时候,那就隐藏了很多不是以神的主权,神的恩典十字架为中心的那个完全的救恩观。所以,奥古斯汀挺身而出,力战众敌;他写的书使他成为众人的仇敌,但是他写的书成为圣道甘草,成为中流砥柱,成为可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万世师表。他敢抵挡伯拉纠,抵挡许多不同派系对基督教的侵犯,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学习的精神。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从量方面为主工作有大成就的人;但每一个时代也有一些在质方面,保守和引导教会进到中心的轨道中,他们是以质为重的事奉者。我是两方面都有兼顾的人,所以我苦的不得了,我盼望保持本质绝对不妥协,也盼望大量发展使我们也赶上时间领人归主,要兼顾质与量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一世所拼命的,是在一质中间的保守,与为拉回中心点所付上的努力,虽然好像看不见果效,但他所做的是为整个教会长远里面重要的贡献和牺牲。 1、自由派神学 现在我们来思想,在自由派神学里,要把什么当作最重要的基督教要素,而除去以十字架为中心的这一种神的旨意呢?整个自由派的神学他们已经在意识,不意识间放弃了救赎性的基督,而慢慢的只崇尚道德性的基督。我想在历史中重要的一个分界,就是康德所写的一本书《只在理性范围里面的宗教》。宗教被圈在只有伦理的范围,而没有超自然与形上的责任,宗教只在人的道德责任的范围里面,而没有那个启示的必要,这个反对超自然,反对神迹,反对启示必需的康德,就把基督等同于人和的道德责任,而道德怎么能在理性范围内? 原来康德把理性分成三个大的范围,第一个范围是纯理性,第二个范围是实践理性,第三个范围是批判理性。这样,实践理性的真正要素也就是道德与伦理,所以把宗教放在伦理范围里面砂是合理而不是违背理性。因此,从康德的传统下来,基督教只是在道德范围里面建立它存在的根基,基督教只是在道德中间,建立它能够影响世人的地位,基督教只是在道德中间,建立它能够影响世人的地位,基督教就不需要再谈到关于超自然、神迹、上帝的启示等等,因为连所谓的上帝与不朽,以至所谓自由这三件事,都不是人的思想可能沟通到的那个本体界。所以就在现象界中寻找人的伦理责任,这是宗教,或者说是基督教的价值。所以从这个进修开始,你看见基督徒被拉到行道的责任,而不需要以什么十字架救赎我,上帝在基督里启示人,上帝藉着死与复活,使我们脱离罪恶。这些观念已经慢慢除去了。 从康德开始,整个新派的神学在德国就有个相当大的势力,而中心就慢慢从马丁路德 ,藉着十字架我们与神和好这个中心点挪开了。我个人整个知识论架构里面,神的启示成为对真理认识的根据,而神绝对没有错误的启示,真正正确的解释和了解,成为基本神学的思想,而对神不所启示的真理,所建立起来的神学思想的正确性,就可以引导人的思想界产生伦理学与哲学的范围。那以神学管制这一个人的思想,再以人的思想顺服神学所建立起来的伦理体系,来引导科学应当发展的方向,社会就进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地步。但西方的整个神学界是哲学家在刺激基督教去思想,整个人的哲学,人本的思想控制基督教的思想家,那基督教的思想家引经据典,加上人的哲学与人的思想方法来引导整个社会;教会再听这些神学家的话,教会就会离开圣经。 我相信从方法论来看,奥古斯丁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加尔文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因为他们以圣继基础,不是以人的思想为基础。为什么亚里斯多德可以控制整个天主教的方法论呢?因为阿奎那先把所谓的唯一的大哲学家,哲学家自亡的思想,当作整个研究自然神学的基础,所以天主教的自然神学就把人带到一个相当自傲,而不需要神的启示,就可以建立自然神学基础的这个可能性。我们看到新派的神学把耶稣的主性放弃了,把耶稣基督的德性彰显出来,把耶稣的救赎排除了,把人应当效法基督的行为这个责任提高起来了。结果所谓基督教就是效法耶稣,所谓基督教就是以基督道德模范,成为我们建立人格与社会的一个理想,这样的基督教是一个没有救赎性的基督教,这样的基督教是一个没有十字架的基督教,这样的基督教一定是一个走自生处灭道路的基督教,因为圣灵不会在这当中把他的能力显明出来。…
圣经的“教会治理” 文/吕沛渊 前言 今日教会的一些乱象,乃是来自领袖与信徒不明白“教会治理”的重要。许多问题的症结在于:忽略或不顾圣经所清楚定规的“教会治理模式”。 教会不是社会组织团体,更不是同乡会俱乐部。教会乃是主基督所建立的“神的国”(西 1:13 ),必须完全顺服他的治理。他在圣经中赐下“教会治理”的架构与方法,以维护教会中的秩序(林前 14:33 、…
现代教会与平信徒 文/玉汉钦 译/金秀炯 编者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会意识到一种需要,就是建立教会体制(包括按立圣职)的需要,因此本期杂志在前面特别刊出几篇文章,在这方面进行探讨。 但当我们关注并致力于体制建立的时候,也需要警醒,如果误用体制,可能带来教权主义的危机,使得教会以圣职人员为中心,却忽略了包括教会全体会众的平信徒,而他们才是教会的主体。 特别是,我们看到,这几十年中国家庭教会的复兴,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平信徒事奉的复兴。因此当强调体制和圣职的时候,很容易使人产生矫枉过正的担忧,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在转型和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格外需要成熟的圣经根基和实行的智慧。 当然,以往中国教会平信徒事奉的复兴,是神在特殊时期所赐下的特别恩典,我们当向神感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应当否定或忽略体制与圣职。无论是从当下教会需要而发的对体制的热心,还是基于这几十年家庭教会复兴史而有的排斥体制和圣职的推论,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它的依据不是基于圣经——神权威的话语。因此我们回到圣经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回到圣经,就会发现,它既让我们看到建立教会的治理体制、按立合格工人担当圣职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神设立圣职的目的,乃是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以至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参弗…
作者: 欧格理牧师 有八大因素,阻碍了教会培育向耶稣全然委身的、自发而倍增的门徒。 一、 牧者们偏离了起初的呼召 以弗所书第四章12节确切地表明了牧者的职责﹕“为的是要装备圣徒,去承担圣工,建立基督的身体”(圣经新译本)。教会领袖被分派的任务,就是预备和培训平信徒,因着他们在基督身体内的服事地位,而被称为圣徒。上帝所有的子民都是宣教士,教会的同工则是管理员。领袖存在的目的,就是服事、鼓励并训练宣教士们能够宣教。 而我们的属灵领袖,许多已经变成了活动发起人、教区管理者或专业关怀人士。牧师和会众的情感纽带几乎就是:“我若有难处,牧师,希望你助我渡过难关。你若不出现,就没有尽到牧师的职责。”其实,这些任务本是派给会众的,而牧师们却担当了不属于他们的任务。教牧关怀是需要的,但大多数会友也应当彼此服事。 二、 企图通过组织活动来造就门徒…
目录 1. 牧师的自我警醒 …………..1 2. 事奉的呼召 ………………23 3. 传道人的私下祷告…
以门徒训练为中心的教会牧养 文/陆昆 一、教会的本质是由信仰告白决定的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3-19) 这段经文从很多方面来讲都意义重大,它在马太福音中占据结构和篇幅的中心位置,就其内容而言,也是所有福音书甚至全部新约的核心,因为在这里门徒第一次对耶稣的身份有清楚宣告:“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如果我们说新约其实只讲了一句话,其他一切都是对这句话的说明和应用,那可以说就是这一句,说明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但是这段经文意义重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这里新约圣经第一次出现“教会”一词,所以,想了解教会必须要关注这一段经文。 饶有意味的是,这一对耶稣宣信的事件是发生在远离门徒日常生活地带的凯撒利亚腓立比。生活在加利利的门徒显然更熟悉加利利往南去耶路撒冷的路途,而不是位于加利利北部边界外的凯撒利亚腓立比。在这里耶稣问了门徒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耶稣是谁。耶稣身份的问题最终要揭示出谁是真神的问题,这绝不只是宗教性的问题,因为谁或什么是真神的问题是在问:对一个人来说,决定他当下和永恒中生死祸福的最现实的决定性力量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他必须依靠的。这一点规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判断、行为准则,也最终决定他当下和永恒中的际遇,因此,绝非学术问题,而是人生抉择。 但必须留意的是对耶稣身份的追问不是发生在门徒日常生活的现场,恰好相反,这个追问是发生在耶稣带着门徒远离他们日常生活的现场和关联时,因为门徒必须脱离狭窄的自我关注,而客观地认出正在通过耶稣进入的上帝国的运动,并且不是在对自己的需要和欲望的执着中,而是在耶稣的行动和旧约伟大预言的关系中认出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并且委身于他。 了解耶稣的身份常常有两个不同的趋向,其中一个是对于正在做着丈夫或妻子、渔夫或者税吏的我,耶稣是谁?他给我在这样的身份和生活中带来什么榜样、能力或者帮助。这是今天很多牧者试图带给会友、来教导他们活出信仰的进路。但是真正的进路却可能正好相反,就是首先不是去问耶稣对我而言是什么,而是耶稣他自己是谁?在这个地方他们不能做他们一直在做的事,不能过他们一直在过的生活,耶稣带他们从他们所赖以度日的一切剥离出来,耶稣不加深他们的亲情,不赋予他们原来的工作以更强的动力和榜样,也不给他们智慧和能力使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成果丰富,而是离开这一切,来客观地辨认耶稣是谁,并且离开原有的生活和一切关联来委身于他。 但耶稣没有直接问“你们说我是谁?”,而是先问:“人们说我是谁?”,引出了似乎正确其实是不够准确的回答。世人可以不认识耶稣,犹太的智慧人可以不认识耶稣,但是跟随耶稣、耶稣想把自己交付给他们的那些人不认识耶稣是不行的,所以耶稣问“你们说我是谁?”这时彼得脱口而出:“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之后耶稣马上就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为什么耶稣说彼得是被神恩待和赐福的?因为彼得能做出这个宣告超越了他自己的智慧,因为这“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文/提摩太 #8226;凯乐 译/钟昊 校/杖恩 编者按: 由于神施恩的手,在过去这30年来,中国家庭教会经历显著的成长。这种成长不仅表现在基督徒人数的增加,也表现在更多新的教会、新的聚会的建立。在此过程中,许多植堂型教会的事奉可圈可点。 反思这些事奉,虽然以往在农村教会的成长中,不乏主动的布道与植堂事工,但是,可以说过往城市植堂型教会的发展、动力,很多是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政策压力”,另一个是“空间限制”。在面临这些压力和限制时,教会不仅没有萎缩,反倒有更多新的聚会、教会建立起来。当然,这正让我们看到,神使用环境和外在的艰难祝福中国教会,成就他的旨意(徒1:8)。就如使徒行传8章所记,当耶路撒冷教会大遭逼迫,许多门徒分散,往各处去传道,就有许多教会建立起来,比如撒玛利亚的教会、安提阿教会等等(徒8:1-5,9:31,11:19-22)。我们也常常因此大得安慰并向神满了感恩和赞美。 然而,在《充满活力的教会植堂》一文中,提摩太 #8226;凯乐牧师却透过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虽然使徒行传8章记述了教会遭受逼迫时的植堂,但这卷书更多经文所显示的是,教会植堂在使徒事奉中不断自然发生,是积极、充满活力的宣教事工,是与其他教会事工经纬相织、密不可分的事件。同时他也从实践的层面指出被动型植堂的局限性,因为它需要等待特别环境再一次出现,植堂才能再一次发生,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植堂的执行情况也不佳,因为教会以前没有积极寻求装备那样的技能。因此,教会需要一种转变,就是由被动型的植堂,转向主动而充满活力的教会植堂。…
文/提摩太 #8226;凯乐 译/王东 校/煦 什么是牧养的有效性? 一旦我们开始事奉的生涯,我们立刻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做得如何?——我又怎么 ‘知道’ 我 ‘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