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毗努伊勒 屈指算来,基督教入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是唐代入华的景教和元朝的也里可温教,再后是明朝的天主教及清朝入华的新教。 放到历史长河中回顾,中国家庭教会也是由来已久。取英国伦敦会宣教士马礼逊来华为时间点计算,距今至少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在这过程中,家庭教会的命运伴随中国政治局势的动荡而跌宕起伏。进入二十世纪,中国家庭教会出现了峰回路转,在前辈的代祷和期望中进入新的里程。尤其是在文革之后,中国家庭教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同时,隐藏在复兴表象后面的危机也日渐显露,下面就七个方面作探讨。 一、 神学建造的混乱和滞后,本土化过程的痉挛和痛苦。 神学是人对真理的一种回应和总结。综观神学发展史,我们会看到每一套神学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不是 空穴来风,不是被悬置在真空之中,相反的是被定格在时空的坐标轴中的。它既打上了历史和文化的烙印,同时又超越于历史和文化之上。他产生于教会为解答面对的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同时又揭示了真理的普遍性。因此我个人理解,被普遍接受的神学,或者说是被上帝所使用的神学,乃是神在永恒中埋藏在圣经中的宝贝,到了某一个历史阶段,上帝感动神学家把它挖掘出来。它既具有真理的普遍性,神学历史的承续性,同时又带有时空的独特性。这时空的独特性,就是上帝为教会解决具体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提供真理上的答案和支持。有理由认为,世俗历史的存在是为了救恩历史的实现而存在,人类历史是在上帝手心当中的,神的教会所有可能面对的各类重大问题,他在永恒当中都已预见到,因此在圣经形成之初,上帝就在里面埋藏了教会解答各类重大问题的钥匙和答案,随着时空历史的演变,一步步被挖掘出来。因此神学本身也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丰富、全面、深刻。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需要本土化的神学体系。这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除了众所周知的世界人口最多的美名外,我们的封建制度是世界上发展得最完善的,也算得上世界上专制历史最长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可以算得上源头最清生命力最旺盛的文明之一。我们的文明在历史波涛的汹涌中,由于缺少绝对真理的光照,由于专制统治的奸淫,人性的罪恶借着文明的幌子也得到了极度的张扬。进入近代,我们由世界几大文明古国的优越地位,跌落到贫穷落后的国家,然而却又表现出极度虚弱而又顽强不倒的姿态。一次次外敌入侵,一场场政客粉墨登场,内忧外困,战争,社会动荡,经过千百回折腾颠簸,却还是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来保持着历史的连贯和现实领土的基本完整。因此这是个非常独特而值得研究的国家。 历史的车论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所承载的历史包袱和负荷,是超过许多人想象的。同时,现实的复杂性也是象牙之塔中的学者所始料不及的。基于这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影响,我们民族的心理呈现出多变、复杂和不可捉摸性,我们民族的罪性也表现出隐晦、顽固、吊诡、根深蒂固和同化性强的特点。基督教从开始传入中国至今有一千多年了,竟然还没有在中国社会扎根,这在宣教史上也恐怕是很特别的现象。这其中除了当时为异端的景教可能是上帝之手的有意阻拦外,恐怕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内因和文化内因。在新的时代当中,上帝的道要在中国扎根,必须要有针对中国教会所面对的历史和现实处境的神学体系的出现。…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牧养和治理”
作者不详,转自作者博客: http://qingxin.iyublog.com/ 太十三31-32 2008-10-19 【引子】 未来Future,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词语。令人着迷,是因为她向着无限的可能敞开,让我们神往,也让我们臣服,因为没有人能把握未来。 很可惜,现代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和未来失去了链接,也处理不好关系。有些人,是因为他们没时间想,生活工作太忙碌了,好像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跑车,除了往前跑,没有别的出口,他们本能的觉得,未来不就是那自然而然的终点吗?这种人冷落未来。有些人,是因为他们懒得想,因为现在已经足够好了,未来还有比这更好的吗?这种人拒绝未来。一些人,他们不敢想,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有未来,我的人生会有未来吗?想了又有什么用呢?这种人恐惧未来。 弟兄姊妹,你属于以上某一种人吗?你相信你的人生有未来吗?那未来是什么?你能处理好和未来的关系吗? 不仅对自己,对教会呢?你相信基督的教会有未来吗?也许你心里还在犯嘀咕,放眼望去,教会中没有多少才高八斗的风云人物,却大部分是常常软弱、问题多多的人;而且看我们这一小群人,年轻稚嫩,涉世未深,小打小闹,玩玩过家家还可以,我们会有什么未来啊?我们先来看看神的心意是怎样的?…
添加时间:11/13/2008 「我们这?是农村教会,村?不乏愿意听福音的人,但教会跟进初信者的情况不太理想,初信福音的人对福音没有整全的认识,也没有委身於基督的态度。曾经有一位肢体准备受洗,但他连基督从死?复活这事实也不相信,可见教会并未好好教导初信者。不少信徒只是在节日到教会坐坐,或是有困难时才到教会找同工帮助,对信仰抱有功利主义态度。我们这个村子?有三百户信主,但主日只有一百户来教会聚会。主日崇拜的讲道笼养不足,信徒不明白真理,教会也没有好好跟进信徒的灵命状况。久而久之,信徒没有到教会聚会,孩子也因此不能上主日学,教会的事工倒退了。」(华东地区一位同工分享) 这间农村教会的牧养工作正面临很大的困难,求主亲自帮助他们脱离这种冷淡不爱主的光景。事实上,因著缺乏同工,牧养工作非常不足,农村信徒的信仰容易走偏;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攀比」心态,信徒视信仰为一种达到美满生活和解决困难的工具,实在令人担心。求主看顾众农村教会的发展,改变现状,引导牧者明白神的心意,带领教会走在神的心意?。也请记念本会能尽力为农村教会提供属灵资源,帮助信徒装备圣经真理,活出真实的信仰生命。 川地震後的辅导工作 四川发生地震已有五个多月,前一段日子,协助救援的国家军队已陆续撤离灾区,灾民流著感恩的泪,依依不舍地与拯救他们的军人们挥手道别,挥泪踏上重建家园之路。在满目疮痍的灾区,不仅需要重建各类基础设施,更需要重建灾民的心灵。内地政府强调会「继续做好伤病群众的医疗救治工作,加强灾区群众的心理疏导和社区人文关怀,采取多种心理干预措施医治灾区群众的心灵创伤,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灾区群众的社会氛围。」 地震发生後,有关心理辅导训练的课程在灾区陆续展开。参加者有的是灾区长短期志愿者,有的是教牧同工。训练的内容包括抑郁症处理、危机处理、哀伤丧亲的治疗方法、绘画治疗、放松方法、辅导者的心理素质及团队精神等。训练的目标是训练辅导者及关怀辅导者,参加者更是得到导师的个别辅导和关怀,能好好装备进入灾区服务,祝福灾民。据一位受训者分享,他们「偷偷地」从灾区走出来学习。几个月以来的服侍令他们疲於奔命,他们希望能参加训练,扩阔服侍的度量及视野,好能重新得力,满有装备地回到灾区继续帮助灾民。很多受训者皆对训练非常渴慕,所教导的内容令他们大开眼界,人人都有很大的收获,满足地回到服侍的岗位,重新为灾後重建而努力。 这类心理辅导训练实在非常重要,只有灾民有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漫长的重建路。据训练负责人分享,因为灾难已发生一段日子,人们对事件的关注程度逐渐减退;加上能持续支援重建工作的人有限,所以目前较难招募义工协助训练(包括教导、辅导、翻译等方面短期及长期的服侍),实在需要神的怜悯和预备。加上冬天将至,灾区需要有足够的御寒措施,确保灾民的身体健康。同工深盼冬天的来临,能进一步唤醒各界人士对灾区人民的关注。 地震重建工程浩大而漫长,实在需要各界人士持续的支援和关注。请为以上所提到的心理辅导工作祷告,求主预备足够的义工参与,好让学员回到灾区後懂得辅导灾民,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积极重建家园,迎向未来的挑战。神在苦难中拣选人,炼净人,他教导人们要在苦难中与他同行;温总理也说「多难兴邦」、「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深信灾区人民一定能坚强地重新站起来。请继续为灾区的情况及灾民献上迫切的祷告。
庄祖鲲牧师上周末在纽约主领培灵会期间,还针对牧者长执及教会领袖开办了特别讲座,从以弗所书4章11至16节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教会,让听众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教会健康≠教会增长 很多基督徒把教会健康与教会增长划等号,但庄牧师澄清它们根本就是两码事,“健康的教会一定会带来增长,但增长的教会不一定都是健康的。” 针对后半句,他解释说,比如个别教会为了增加信徒人数而降低受洗的标准,虽然暂时达到教会增长的目的,但那绝不是健康的教会。因此,真正追求增长的教会,应从健康上面找出路。而以弗所书(弗4:11-16)正好给我们看到健康教会的模型。 恩赐的多样化 庄牧师从这段主题经文总结出健康教会的第一个特征——恩赐的多样化。他把恩赐划分为根基性恩赐与事工性恩赐两种。前者包括使徒和先知,后者包含了布道、牧养和教导。 其中,“使徒和先知”所代表的就是新旧约圣经,因为旧约的作者统称为先知,新约的作者几乎都是使徒,或与使徒关系极其密切的人(比如路加)。他指出,圣经是建立教会的蓝图,是已经立好的根基,今天的教会不需要再重新立根基。 说到事工性恩赐,庄牧师把布道、牧养和教导三个恩赐称为教会不可或缺的“铁三角”。不过,今天教会所遭遇的挑战是只有少数教牧同工去做这三种事工,大部分的信徒成为旁观者。而教会要健康发展,必须鼓励所有信徒参与这些事奉,形成稳固的“铁三角”。 庄牧师坦诚说,根据他的调查与统计会发现,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牧者传道的恩赐偏向于教导,但他们的牧养和关怀恩赐反而不如普通的信徒。换句话说,很多信徒在个人布道、关怀和牧养上做得都比牧师、传道人好。…
你们要住手 宋军牧师 守望教会2010年8月15日主日敬拜讲章 讲道经文:诗篇46篇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百年史充满着苦难和屈辱,列强对清王朝肆无忌惮的所作所为,其前设是这个东亚病夫永远也不会站起来。但有人担心将来西方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埋单,负责清朝税务的赫德在八国联军肆虐中国之后,不无忧虑地指出:总有一天中国将实现民族的自抉和自治,并把外国人赶出去。事实是欧洲已经深深地伤害了中国,因此赫德预测:“五十年以后,就将有千百万团民排成密集队形,穿戴全副盔甲,听候中国政府的号召,这一点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如果中国政府继续存在下去,它将鼓励——而这样鼓励是很对的——支持并发展这个中华民族运动;这个运动对世界其余各国是不祥之兆,但是中国有权这样做,中国将贯彻她的民族计划!”因此,中国被称为“睡狮”,意思就是说诸位等着瞧。此后,每一代国人的历史记忆都被这段屈辱史的不断重复言说所形塑,成为中国民族主义运动最丰厚的资源。 犹太民族也曾有过类似处境,被周边列强凌辱,有两件事成为这个民族最痛的记忆,一为马撒大,一为奥斯威辛,以致于今天的犹太人发誓不让这类事再发生。诗篇42篇的诗人代表犹太民族发出痛苦的呻吟:“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人不住的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v3);“我的敌人辱骂我,好像打碎我的骨头,不住的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v10)而诗篇46篇可以视为对此侮辱性问题的回应,中心信息是神终有一天会突然答称:“我在这里!”这是对古往今来专门与神作对的人一个相当严峻的警告,他们不少人胆敢蔑视神、欺辱神的百姓,其前设无非是认为这世上根本没有神或另有它“神”,而我们则相信不但有,且唯有三一真神。既然大家都不能证真和证伪,就算各占一半的可能性,有没有想过另外50%的可能性呢?如果真的有神,您整天变着法儿地与祂对着干,这祸可就惹大了。 希伯来诗歌重在图像意境,可以带入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场景,给我们以震撼、荡涤和启发。诗篇46篇让我们透过宏观大历史的视角,鸟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动荡变迁、激荡起伏,觉察自己的渺小脆弱,从而思考保障之所归,体会神同在带给投靠祂的人那超乎想象的安稳。 一、神是保障,安稳不惊,纵使宇宙失控(V1-3) 这是一首被掳前在聖殿中敬拜的诗歌,可归类为“锡安颂歌”,全诗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和第二人称复数“你们”,来指代敬拜的会众,具有浓厚的认信和教化色彩,故也被称作“集体的信心之歌”。…
http://www.jiduribao.com/files/mis/mis_20101104_ManchildYu.jpg #187; 于慕洁长老。(图:基督日报) 30年来,新泽西若歌教会从20人的查经班发展成有2,500名会众规模的教会。若歌教会的快速增长吸引不少北美牧者的注意。教会创办人之一于慕洁长老日前透过本报把若歌教会的成长经验倾囊相授。在于长老看来,宣教是促进教会增长的关键。在分享的过程中,他又带出宣教的意义和策略。 在北美华人教会中,若歌教会可算是教会增长的典型。不仅如此,若歌教会还是一个典型的宣教教会,它不仅支持27位全职宣教士、30多个宣教机构,还自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全时间宣教士,并把他们源源不断差派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 在宣教事工上,若歌教会非常注重团队合作。他们常与各宣教机构携手推动宣教工作并卓有成效,同时还在世界各地设立宣教中途站,并派宣教士长驻了解当地的状况,再配合若歌教会的短宣队联合发展宣教事工。 误解一:宣教只是一个事工 于长老:教会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教 若歌教会在宣教事工上做得比较有成效,这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长老表示,早在创立之初,若歌教会就有了宣教的心志,“当时我们就向神祷告许诺成立一个凡事照祂旨意去行的教会,使教会被神自由使用,成为祝福世界的管道。”…
第101篇 灯与光网站文章分栏分类目录索引 网址: http://www.b3927.com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将本网站文章分专栏分类编成目录索引。括弧内是原来发表时的顺序号。 到2008,12,31日为止,发表文章共580篇。 一,关于圣经和他的版本 1-1 ,圣经的价值和作用(1)…
圣经的教会观 章智源 (合肥学院) 文 内容提要 圣经中的教会即基督的教会,是耶稣基督亲自命定而建立的唯一属上帝的教会。这也就为将来世界各处各地建立基督的教会确立了模式或标准。而从基督的教会建立之初的一世纪以来,基督的教会就不断地受到异端的侵扰。罗马公教时代,教会主动偏离这个模式,走向腐败世俗。改革未能击中要害,反而导致分门结派。伟大的普世合一运动虽喊了很多口号,各宗各派最多也只是做了些表面的调和。众多的神学家,如马丁· 路德、加尔文、巴尔塔萨、巴特等都极力呼吁教会必须回到上帝手中,必须回归圣经。本文正是鉴于这个宗旨,在首先指出历代以来偏离基督教会观念的同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圣经关于基督教会的正确观念。它们是:一、基督教会是上帝在圣经中所命定的典型模式;二、基督教会是上帝在圣经中所命定的独一教会;三、耶稣基督是基督教会的惟一基础;四、基督教会建立的时间和地点。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回归圣经,统一认识,以一世纪的使徒为榜样,高举基督,遵守真理的模范,依照上帝在圣经中奠定的惟一属他的教会的典型模式,坚守教会的本质、立场和特殊身份,牢记主的大使命,不仅能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建立基督的教会,而且能使各宗各派真正实现主耶稣基督所祈求的合一。 教会观(church)其所以逐渐成为现代基督神学反思中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课题,是因为从神学上重新认识教会存在的意义日益突出。众所周知,早在使徒时代,教会就不断地受到假先知和假福音的搅扰。 2世纪已降,对教会的认识可谓莫衷一是,各种偏向和强调纷纷而出,有的强调圣洁,有的突出苦修,而将教会看作一个外部组织体的观念也颇占上风,把它归因于异端兴起的缘故也是不无道理的。…
底下是 教会 成长、宣教和 属灵争战 方面的权威彼得 #8231;魏格纳,最近出版的著作「教会在职场–信徒转化社会的秘诀」一书,第二部「两种文化准则」准则6:「全新模式的教会」的读书心得。 彼得 #8231;魏格纳于一开始就提到长年深入研究美国教会会众心态变化的杰出学者乔治 #8231;巴拿曾提出一种「革命」的现象,并以此为他最新著作的书名分享他的研究报告,书中描述另有一种新的教会模式。同时…
在中世纪,基督教有了罗马帝国国教的地位,教堂的建造流行,表现出“敬虔”的竞争,以为造大教堂可以蒙福,也是蒙福的象征。这样,一个像样子的城市,必须有相称的大教堂才成。 大教堂确有好处。崇高的建筑,进到里面,心灵自然宁静下来,可以增加敬拜者敬畏的感觉,仿佛与世界隔离,跟天堂更接近;肃穆幽雅的音乐,也促进敬拜的气氛。不过,外观到底不能完全取代内容,当大教堂里面的人,失去了信仰的内涵,仪式代替了行动,大教堂就衰落了,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只能作博物馆和观光的所在。 美国人爱数字,甚至崇拜数字。且不说金钱的数字,成为以数字代表财富,代表富足的指数,甚至在应用方面,也是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所谓“算术即是战术”的话。 战后,“婴儿潮”来到,随流而行的是“教会增长”,明显的是数字代表成功,表现于神学领域。数字的减低,不会是研究的热门对象。于是美国“大的就是好的”哲学,从汽车,企业,延展到教会,越大越好。但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朝小的方向发展。 一般到大教会去,就消失在人丛中,不再有个人的存在,也隐没了肢体的功能,根本谈不上事奉。对于许多信徒来说,这不是他们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