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圣山网论坛”

蒋佩蓉:剖析原生家庭对婚姻影响的实例

我们成长在不同的家庭,当我们相识相恋直至走进婚姻,我们需要磨合的太多太多……矛盾、问题不可避免,但婚姻里的我们要意识到发生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不爱了,而是,我们各有各的原生家庭。 实例1: 否认问题的存在 鲍勃的父母分床睡已有多年。除了必须的沟通,他们几乎不和对方交谈,并且从来未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对方的爱意。但是即使是这样,鲍勃的整个家庭生活仍然是安静有序的,父母并未有任何争吵。在和安娜结婚的一年后,鲍勃用两个人的存款去投资了朋友的一个项目,结果失败了。安娜发现此事后感到大为受伤,因为鲍勃投资前未和她商量就擅自动用了这笔钱。于是,安娜搬到了另一个房间睡。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分房睡三个月了。鲍勃不但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道歉或试图寻找办法来让两人都能对这个重大的经济决策失误释怀,而且选择假装一切照常。安娜心灰意冷,并对这段婚姻关系开始失去希望。鲍勃孩童时代的应对机制使得他能够自如地应对冷战,但当他组建自己的家庭时,却大大阻碍了他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鲍勃这样的应对机制,要么会导致安娜彻底崩溃,要么会继续增加鲍勃越发可怕的反抗,或是失去信心,最终和他离婚。 实例2:逃避、幻想、理想化现实、假装不在乎、发呆 李强生长在一个父母每天都会争吵的家庭。如果哪一天父母没在争吵,母亲就会对父亲或他唠叨不停。对此,李强经常选择去看书或玩电脑游戏以逃避母亲的唠叨。和YY结婚后,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家,李强就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或是玩电脑游戏。看到他不帮忙干家务YY感到很懊恼,于是就在李强身边开始碎碎念。李强不但不倾听妻子请求帮助的心声、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反而越来越专注在自己的游戏上。他这种应对的机制在孩童时代、当身处争吵不停的家庭时可以帮助其避免伤害,但成人后仍使用这种机制则注定他将重蹈覆辙,不但没有给他健康的情感和自信道歉、让他愿意承担更多家务,并且享受因为这种改变而带来的和YY更亲密的关系,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 实例3:压抑感受、麻木、冷漠自己、跟自己的感觉隔离 蕾切尔是家里“没人要的孩子”,总是惹继母生气。她的母亲在她很小时就过世了。为了给她更多的照顾,父亲选择了再婚。父亲工作很忙,常出差,并且年轻的继母也很讨厌照顾她。为了应对这种状况,蕾切尔试着让自己麻木、让情感隔离,并且决定一旦有机会就远离这个家。后来,一找到合适的人她就结婚了。但她发现很难对自己的丈夫有很深的情感。久而久之,她的丈夫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应对机制,那就是变成工作狂。由于蕾切尔选择将自己的情感隔离,无论好的坏的,因而也导致了她在这段婚姻关系中无法与丈夫有更进一步的亲密感。 实例4:移转情绪(愤怒、忧伤)到别人、别事身上…

基督徒的婚姻观

六,读经心得(真道的分辨) 第523篇 基督徒的婚姻观 有弟兄来信说,他们看了哥林多前书第7章后,感到比较糊涂,希望我讲解一下。现在我将自己读这一章圣经的心得体会,结合圣经其他的经文,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交流,欢迎指教。 1,基督徒对结婚的看法:婚姻是神圣的,是上帝所安排的。我们读创世记第2章,可以知道上帝说:“那人(指亚当)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夏娃是亚当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一般情况,在成年之后,人都要离开父母,与配偶结婚。积极方面说,是为了传宗接代、生养众多,治理这个地球;是为了互相帮助,丈夫爱妻子,妻子顺服丈夫,同心合意侍奉上帝。消极方面说,是为了避免淫乱的事,男人应该各有其妻,女人应该各有其夫。 2,基督徒对禁止嫁娶的看法: 在提前4:1-3的经文说:“圣灵明说: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弃真道,听从那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这是因为说谎之人的假冒,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就是上帝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 因此基督徒是反对‘禁止嫁娶’的,基督徒认为这种禁止,不仅不是一种追求圣洁的行动,而是邪灵的工作。…

中国教会当为中国家庭恳切守望并成为榜样

“现在社会上家庭观、婚恋观的情况很需要担忧。有报道说,南方一个二线城市的离婚率就高到40%…….我们需要为家庭的稳定守望,让我们一同为此恳切祷告…..”祷告环节带领的姐妹一番话引起了在场牧者同工和信徒们的共鸣。2012月五一假期过去的第一个周二上午,北京昌平区一个家庭教会的姐妹团契一月一次的聚会上,30多位姐妹和他们的丈夫、牧者同工们在同心为教会、宣教等各种服事祷告完之后,又再次同声的为中国时下的家庭状况祷告。 事实上,这并非只是一个偶然得见的镜头。随着中国时下家庭的越来越不稳定:离婚率迅升、婚外情…..等,越来越多的中国教会牧者和基督徒都看到这一现象所凸显的社会隐患,并呼吁为此守望与代祷。 在这个月一直关注中国教会和社会的神州情事工所发布的五月代祷之页中,他们又再次提到了关于内地婚恋观的问题:“内地的恋爱与婚姻观在短短十多年起了很大的变化,无奈是变得越来越差,甚至已冲破道德底线,令人难以忍受….”一句直言不讳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忧心与关怀。 神州情列举说:“最近有内地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受访内地青年在婚前已发生性行为,比1994年同类型调查结果上升三成。有专家指出,这个比例在十八年间上升三成,如果是在西方国家,这种增幅起码需要一两百年时间……除了婚前性行为,内地现流行一种婚姻生活模式:AA制生活”颇受年轻夫妇欢迎……甚至有人说,这种生活方式有利于离婚时的经济计算,不会出现谁欠谁的情况。” 其实,内地青年人的快速离婚问题并不仅仅是唯一忧心的,情况的严重让神州情几乎每几个月就忍不住强调这一问题。去年12月底时,神州提到新华网的一则关于上海中年人的高离婚率的报道:“上海市中年人离婚数字明显上升,2010年,45至59岁的中年人离婚率已佔全部离婚人口的五成,比2000年上升18.4%。中年人离婚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婚姻观念有所改变。有分析指出,他们所承受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较大,容易激化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若未能正确排解这些矛盾,人们会倾向选择以离婚的方式解决问题。” 年轻人闪婚闪离、中年人又不能从一而终…..除了婚姻破裂之外,婚姻这个围墙之内的许多问题更是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婚外情、小三热…….这都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曾经以保守与道德自称的泱泱大国在拜金、情欲等世俗各种潮流的冲击下,本来就不坚实的家庭文化根基更是显得不堪一击、摇摇欲坠。 许多社会学家已经指出,让一个社会健康与稳定的基石并非是经济、文化、制度等表面看上去强大的东西,却是一个个家庭。或许这也正是中国古代一句“万家灯火”所向往的温暖世界吧。前不久,伦敦暴乱,许多青少年走上街头乱打乱抢,英国有社会学家已经指出,其实骚乱的根源在于这几十年来英国家庭的不稳定,许多儿童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和管教。美国前不久引起轰动的福音电影《勇气》讲述的是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导演肯德里克 说,当代许多的社会问题其实都由缺少优秀的父亲所导致。“ “当你研究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犯罪、枪杀、毒品、暴力、未婚先孕,一个孩子生活中是否出现这些问题,首要的预报器是其父亲是否在家中,一个没有父亲在家的小孩最终进入监狱的几率要比别人高出20倍。所以一个孩子成功的首要预报器是父母的参与度,特别是父亲。”…

蒋佩蓉:上瘾与家庭的遗弃

蒋佩蓉,出生在台湾的传统大家庭,基督徒,11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后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麻省开放、合作、交流的治学理念对其影响深刻。婚后生育三个孩子,她放弃了IT行业,投身于教育,在社区和学校从事青少年辅导、父母培训有20多年的经验。在国内出版的《佩蓉姐教儿童礼仪》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在本文中,蒋佩蓉女士谈了很多家长都很关心的上瘾问题。 我有时会被家长问有关网络游戏上瘾有没有解决的方法或手段。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但要任何人给一个简单的回答与解决方法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且家长要是不愿意回头补课,还给孩子童年缺乏的亲子关系,问题是没有任何从根基可以解决的捷径。家长需要弥补的洞是遗弃给孩子带来的孤单。一个成人在孩子身边看电视,报纸,电脑,却没有给孩子他自己的专注 (emotionally unavailable) 也算是一种遗弃。家长跟孩子建立关系给与的时间,需要“质”,也需要“量”来衡量。家长给与孩子的自己,是一个完全接纳,没有外在条件的自己。 我不喜欢给“一个方法,万家能用”的答案,但是希望下面布朗萧写的这些内容能够给有这样孩子的家长带来一些洞察,成为自己可用的工具来调整家庭生活,开始用健康的亲密家人关系来代替病态的关系。就像孩子的童年不是一两天就能塑造的,要重新建立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个过程也不是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家长需要有耐心,也要有长期时间付出的打算。文章里面所说的东西(比如工作,食物,等)在妥当的使用时都能成为我们的祝福,可以自由的享受,但是要是用它们来逃避自己的孤单,就会成为一个上瘾的工具。我们家不极端的排斥电脑,电视,或这些游戏,因为它们都是中性的工具,但是我们家庭最重要的关系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工具的关系。我们家的原则是:“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那一件,我总不受他的辖制。”,因为《爱是给与恩典与接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aa6330100r61n.html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柯领: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的起跑线问题”是一个困扰了中国社会许多年的理论难题与实践难题。有的说,中国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有的说,中国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有的说,中国的孩子被搞死在起跑线上。我想,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立场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重要的是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说教层面,而应上升到理论分析的高度来讲道理,也就是说,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里,我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从中美教育比较的角度,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的起跑线在哪里?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恰恰“让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了一种“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的教育体系。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好的教育应根据“效法自然”的原理,从感觉开始,也就是从身体的感觉与形象的感觉开始,按人的成长进程的顺序依次是“躯体— 情感意志—理性灵魂”的内在节奏来按排课程,教育的规律是人在12岁以前主要是“躯体—情感意志”优势地成长,也就是人格优势地成长;12 岁以后主要是“理性灵魂”优势地成长,也就是智能优势地成长。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贯彻“人格成长第一,智能成长第二,专业学习第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要深入理解这一重要结论,请参看我写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里的“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这一部分)。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当遵循人的这种自然进程,通过体育、美育、德育、智育、劳育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遵循由外而内的“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的认知成长的建构规律,在教育孩子与学生时,应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说的少一点,要尽量引导儿童去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通过动作、形象与逻辑的内化来建构智能,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程中是否造成儿童一种愉快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儿童需要自身发展的空间与时间,当代的儿童在不得不过快成长的压力下长大,失去了对他们年龄段来说永不再来的、一次性体验的机会。为儿童按排过度的学习,是摧垮儿童身心的罪魁祸首。我们当今社会的快速度,几乎不尊重或不理解儿童的需求。因此我们身为教师和家长必须为儿童创造出能充分发挥童年特点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做,到了儿童成年时,大大有助于促进创造性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能力的形成。 二、为什么说“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从逻辑把握开始的,这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也就是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节奏,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超前学习与升学考试的竟争,忽视了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的这两个阶段的奠基性的成长,从一开始就重视理性灵魂的训练,使得中国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玩耍、活动、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主要是理性的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经受慢长“冬季”的人生煎熬,缺少人文教养与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从而人格萎缩、有气无力、偏偏倒倒、东躲西藏、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而可怜吧吧地度过这一生,普遍压抑、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真是白日作梦。据我对中美教育的观察与比较,我认为,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死读书与读死书的科举教育的传统,毛泽东主席曾号召我们“要学工、学农,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想突破中国传统教育的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这个瓶颈,可惜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极端使教育改革失败了。现在,我们要再一次重新认识感性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这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顺应了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中国当代的教育体系是从“脑”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理性灵魂”开始的,这就严重地违背了教育的普遍规律。 (我认识一个在美国硅谷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学的数学的加减运算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象是解应用题,主要用文字来描述,如一个苹果加两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五个苹果减两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三个蛋糕加四个蛋糕等于几个蛋糕?孩子们就用手指头与脚指头来进行加减运算;他们的《科学》课程很有特色,教材是大开本,图文并茂,围绕科学的常识展开,讲自然环境、天体行星、日月星辰、植物、动物,与此相对应的作业是,回家用花盆栽小树苗、栽藩茄、种小麦、养蚕、养小鱼等,观察成长过程并作记录,学会用文字或绘画来作科学报告,描述植物与动物的成长过程等;老师每天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为进行20分钟的阅读训练,自己找感兴趣的书籍看,任何书籍都可以,每两个星期写一次读书报告。显然,他们的认知是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的,而不是从抽象1+2=?,5-2=?,3+4=?开始的。比较一下,中国的小学一年级是怎样进行教学的呢?)。…

《爱的五种语言》作者谈婚姻最大杀手

《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很多人看过,此书持续50周出现在《出版者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被译成36种文字在全球发行。该书作者盖瑞·查普曼博士接受了美国一基督教媒体采访,他说,“婚姻最大的杀手是自我为中心”、“离婚的本质是夫妻没有爱的态度”、“性堕落出于人抛弃了神”。 盖瑞·查普曼博士是牧师、著名婚姻家庭专家,除了《爱的五种语言》外,他还著有26本书跟拍摄5个视频系列。如今他和妻子有两个已成年的孩子和两个孙辈。 在采访中查普曼谈到自己是怎么发现“爱的五种语言”的:15年来他一直在做婚姻咨询,他意识到,让一个人感受到被爱的那种方式,不一定也会让其他人感受到爱。他坐在办公室里,有人会说“我觉得他不爱我”,而那个人则说“我不知道还要做什么,我已经做了我应该做的了。”所以查普曼意识到应该有一种模式,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个模式是什么。 那时候他所做的,就是坐下来,通读了12年来他为别人做咨询的笔记,然后问自己:“当一个人说,我觉得我爱人不爱我时,他想要什么呢?他们在抱怨什么?”这样被咨询者的回答被分成了五个类别。之后,查普曼把它们叫做“爱的五种语言”。 查普曼还谈了现今困扰夫妻的主要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经常会导致自私。事实上,成功的关系在于采取这样的态度:“我怎么能帮助你?” “我怎么让你的生活丰富起来?” “我怎么成为一位更好的丈夫?” “我怎么成为你更好的妻子?” 如果夫妻想做的事情是要提高彼此的生活质量,那么双方都会成为赢家;夫妻彼此都赢得了对方。但是如果一方要求对方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反而会回到自己这里。我们倾向于或者是期待或者是要求别人什么,那么人们会走开。…

“九代奇恩”与今天的中国教会——戴德生家族引发的感想

文/亦文 2009年3月20日,春意盎然的香港,一位西方老人溘然去世,享龄七十九岁;若按中国人算虚岁的传统,则达耄耋之年。短短数日内,这个消息以中文的形式传遍了全球成百上千间华人教会;短短数周内,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三大华人居住区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思礼拜。这位“老外”是谁,一方面深受普世华人信徒的爱戴,一方面又在中国大陆的教会中鲜为人知? 如果我们走近这位老人,会发现他的英文名字为James Hudson Taylor III,直译为雅各 #8226;赫德生 #8226;泰勒三世,泰勒是很普通的英文姓,谁是这个泰勒家族中的一世和二世呢?然而在华人教会中,没有人称他为泰勒牧师,因为老人还有一个非常中国的名字——戴绍曾,如果说“绍”字取“克绍箕裘”之意,那么他所要效仿、继承的“曾祖”又是谁呢? 戴家的故事穿越两个世纪,横跨欧、美、亚三大洲,中、港、台三大地区,直贯祖孙九代人,而其中五代人与中国教会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而这一切,都要追溯到233年前的一天………

基督徒当如何教养儿女

作者 Gardiner Spring(1785—1873) I. 关于教导我们孩子的基本真理 1. 顺服权柄 神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呼召要求我们顺服权柄。如果有一个地方,在其中这呼召是特别实在肯定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家庭。培养这种顺服习惯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 神把孩子的童年和青年期交给父母控制。如果倒转了这种充满智慧和仁爱的安排,我们孩子在现今和永世里的最大利益就必然要受到破坏。这种安排可以保守一个孩子免于上千种的邪恶。…

反思传道人的婚姻生活

索引::社会上每天的离婚率不断上升和失败家庭的不断重组,可怕的程度已经侵蚀到教会,甚至涉及到部分传道人的婚姻。我们面对这些事情总是不断地指责这个社会人心败坏,素质低下。然而,其真正的沦丧是从家庭开始,从婚姻关系开始,敢问一个婚姻失败的传道人是否有权利站在讲坛上滔滔不绝教导《圣经》中所阐述的婚姻关系?本文将从婚姻实况、建立关系、回归《圣经》、实践理论等四个方面反思传道人的婚姻生活直接影响事奉。 一、婚姻实况 曾经有一位婚姻辅导人士问:“你们身边有没有一对让你们羡慕的夫妇?”听课的大多为传道人,他们低下了头,开始思想身边所认识的一对对夫妇,发现了,好像没有。最后肯定,没有。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失望且心寒的事情啊!钱锺书在《围城》(1)中描述唐小姐与方鸿渐一见钟情,两人情投意合,但是方鸿渐却和孙小姐结合了,其婚后所发生的矛盾与冲突也是意料之中。方鸿渐在矛盾与冲突中感叹!站在围城外面的想进去,站在围城里面的想出来。我们像方鸿渐一样,站在婚姻里乱了阵脚,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在惊慌失措中寻找急救方法,如离婚,婚外情,暴力等。这个社会就用这样真实的谎言欺骗我们,没有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对人性的摧残,应当尽早离婚,或是迫于舆论压力,避开离婚,寻找婚外情弥补那份失落或残缺的感情。自以为接受高素质,高学历的教育更能体现人性关怀,敦不知已经远离了婚姻的本真。据有关数字表明,90%的人对自己的婚姻不满,70%的婚姻里充满了不等程度的暴力。我们开始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般人的婚姻观纯粹是肉体的。它基本上建立在肉体的吸引力,性的满足上。”(2)必然,这样的吸引是短暂的,也难怪90%的人对自己的婚姻不满。“人们根本未正视婚姻,他们完全受本能和欲望控制。” (3)“随意嫁娶”。 (4)《圣经》中真实地记载着婚姻是神所设立的,任何人都不得破坏神圣的婚姻关系。(5)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已经远离了《圣经》的教导,我们的生活里到处充斥着离婚、婚外情,冷暴力的压力。也开始逃避和拒绝婚姻里的问题,开始用一些自己的方式来压制,没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婚姻,也没有人愿意寻求教会里的帮助,也没有人愿意多花时间把婚姻放进祷告。问题依然存在,依然一个接着一个生发,成长,伤疤越来越多,开始泛滥,直到千疮百孔。生活里拒绝与人交流,不愿意走进教会,主日里先生与妻子坐得远远的,散会后酸溜溜地自格儿回家。吃饭时只有筷子与碗发出的声音。谁也不愿意先说话、先放下自己。表面上安然无事,先生也没有大发雷霆,太太也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邻居也以为他们两口子恩爱。唯独自格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国式离婚》(6)非常贴切地把这个年代里的婚姻描叙的淋漓尽致。宋建平和林小枫结婚时,两人知识水准和工作状况都不相上下,妻子是中学教师,丈夫是外科医生,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干得很好,一家三口也其乐融融。但是,慢慢地,他们的婚姻生活里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在不断地刺激着他们脆弱的神经和心灵,社会,思想,生活……经历改变与选择和,感情也不知不觉中变了,当初的“爱”也变得面目全非。“于是林小枫明白了。她放开宋建平,打开随身带来的包,从里面抽出了她带来的离婚协议书。”(7)林小枫最后的觉悟就这样以婚姻的失败和放弃自我发展的沉重代价来换取。若一开始林小枫知道这样结局的话,她肯定不会那样“望夫成龙”,也不会自觉得平庸生活会把她排斥在现代的大都市之外,也不会有丈夫辞去国营医院的职务,去了外资医院,也不会发生后来的两人差距悬殊而失去安全感后,盲目地猜测,盲目地疯狂,以至于“这一次,宋建平没摇头也没点头。”(8)婚姻里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就是伤害与疼痛。我们当中有很多传道人也正在经受着这样的婚姻生活的煎熬和威胁。也在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建立关系 “没有任何非基督徒能够对婚姻有正确的观念,但是基督徒却不难明白婚姻真义。”(9)但是我们身边仍然不乏婚姻一团糟的夫妇。他们也接受婚姻辅导,定期去书店翻阅相关的书籍。任何一本与婚姻有关的书籍描摹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如托尔斯泰所言,天下的幸福的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不幸。 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这样形容我们基督徒,我们是电灯泡,基督是电线,能量(电源)来自上帝。《中国式离婚》中的宋建平林小枫夫妇,在没有上帝的婚姻里,林小枫内心的空缺无法由物化的东西填满,林小枫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感到自己被这个大都市排斥。其实这个大都市没有排斥她,而是因为她没有上帝,她从开始就是一个孤儿,灵魂上的孤儿。宋建平也因着她的原故,辞掉了国营医院的职务,但很快的,林小枫的新一个欲望开始了,宋道平无法跟上她欲望的脚步,最后,在离婚中收场。林小枫的婚姻里,没有上帝那里源源不断爱的源泉,宋建平永远无法满足她,最后爱枯竭了。就像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10)婚姻也到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