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古代中国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对现代社会是否有意义,或有何意义?至少在多元文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讨。应该说,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商业冲动笼罩世界、市场法则支配全球的21世纪,仅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设起有序和谐的社会。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质,发扬道德价值,指导人生方向,需要开放各种探求,而其中的一个课题是:有必要把东亚传统中的礼文化经过选择而有益地应用于人文教育的实施、社会问题的解决、人际关系的调整,城市文明的建设,以期达到提升人性价值、建立健全人格、共创和谐的秩序。 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古代关于礼制、礼俗仪节的体系,我们必须一方面依据创造的转化和批判的继承发展的原则,把儒家古礼的精神、结构、气质、原则、范式提炼出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治当今世界的病症。另一方面,发扬古礼的礼让精神,建设适宜现代城市文明的新的礼仪体系。的确,“礼”的涵义本来就是十分丰富的。那么,在古代文化史上的“礼”究竟意有何指呢?这必须加以分析和说明。可以说,“礼”在古代文化中至少有六种不同的涵义: 1、礼义—贯彻于礼之细节规定的核心价值和伦理原则 2、礼乐—文化的体系 …
Posts published in “圣山网论坛”
人们怎么区别西方历史和中国历史呢?它们之间最关键的不同因素是什么呢?伊懋可(Mark Elvin)在他的《中国以往的模式》一书中给了我们答复: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是它的一种文明。他的解释基于技术决定论,即军事装备和政治手段决定了一个帝国的疆界与寿命。如果与罗马帝国做大致的平行对比的话,这种解释对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还可以适用。但在公元4世纪之后,这个解释就不足以说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把技术看成是最重要的因素,伊懋可忽视了关于“统一”这一意识形态的或规范性的概念的重要性,而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上曾是非常强大的一个文化概念。 “天下”,中国的天朝——建立在中国传统秩序中心的帝国,用强调中国文明化过程中的统一作为对它的解释似乎太简单了。但这种理解起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去认识这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实体,并使之保持一个整体和互相关联的状态。然而,与此相比,在欧洲,类似庞大的欧亚移民和蛮人入侵却降伏了罗马帝国的统一,并导致了它的肢解——中世纪的特征。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世界上的第一批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为何差异变大了呢?我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与其说与伊懋可相近,不如说是对已故的芮沃寿(Arthur Wright)思想的延伸:他在解释为何中华帝国得以在公元589年即隋朝(581—618)时能够真正重新统一,而公元800年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只不过代表了其帝国的一小部分统一的原因时,强调了文化、宗教、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欧洲接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封建制,而中国在经受了368年的分裂后,这时却在政治上得到统一,这个统一以王位为标志。 …
上山取材 下山建殿 賽二2~3;該一7~8 上山取材,是基督徒生命成長的經歷,是跟隨耶穌腳蹤始於各各他山上十字架的道路,是愛的最短路程,是基督徒為主活為主死,向己死奉獻的一生。經歷那得勝的生命,掙脫地上平原的層層枷鎖與捆綁,經歷與主面對面,在祂得勝的合一中與魔鬼摔跤。 林後五14~15,在山上屬天的靈交中,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強迫我們不得不離開平原而上山,不再為自己而活,乃為替我死而復活的主活。使我們從心靈深處強烈地發出一個呼求:「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羅十四8)。 神的使者拯救羅得逃離將毀滅的城所多瑪時,命令他:「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滅」(創十九17)。 羅得不願上山,逃了一段路程就停留在小瑣珥為滿足.許多人羨慕山上的榮耀,因登山的勞苦,流血流汗,危機四伏,山中猛獸,天天冒死,不願出代價而半途而廢。 也有人留戀在平原,安逸度日,無目標的混日子,直到死時,失去賞賜,若是有人為他代叮苿恿藢氉系氖郑篂碾y降於平原上,迫使他逃離平原而上山,嘗到了登山天恩的滋味而悔恨愛神追求神太遲了。 造聖殿的材料要上山去取木材,山上的樹木堅固,累年積月風吹雨打,經得起試驗。…
“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古希腊语的metapherein,其中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或“转移”。这首先是一套语言程序,通过这样的语言程序,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被“传送”或“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人们就把这个事物说成那个事物,以此揭示出这个事物的一些特征或者以此对这个事物做出某种评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其明确界定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①,后世人们对隐喻的阐述都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出发的。对我们来说,隐喻不仅仅是一套语言程序,更是一种思考事物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我们总是通过隐喻词去把握事物、评价事物。在诗学领域,人们对诗文的品评也多采用各种隐喻词,其中,尤其是使用来自表述自身身体方面的各种词语。我们称这种使用描述身体元素、身体行为或身体体验的词语来描述诗文的方式为诗学中的身体隐喻。 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有大量的身体隐喻流行。在古代,不仅诗歌制作被描述为一种身体行为,诗歌品评更是常常被描述为一种身体元素或身体体验,似乎只有借助身体隐喻才能充分表达古人对诗的欣赏。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以被视为后世以身体隐喻品评诗文的一个雏形,在这里,音乐的美居然能使人长时间忘却肉味,这是反向地使用身体隐喻,借此,我们很容易地得出音乐具有与肉味相等同的一种味,肉的味道被“传送”或“转移”到了音乐或诗歌上面,于是就有了“韵味”,有了钟嵘所谓的“滋味”。 中国诗学中的身体隐喻可以按照对身体领域的不同指涉大致区分为身体形态的和身体体验的,两者从外到里,不断深入。如“骨”、“气”、“脉”、“肌理”等,可归之为形态方面的隐喻词;“性”、“情”、“味”、“神”、“媚”等,可归之为体验方面的隐喻词。这些隐喻词的流行的确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一种观物运思习惯,这种习惯在《周易·系辞传》里有经典的表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颖达《周易正义》对此的解释是:“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虽然这是就卦象而言的,但卦象始终需要文辞的阐述,所谓“观其象,玩其辞”。《易经》里取之诸身和诸物的词语都需视为隐喻词看待,古人正是常以取之诸身的观物方式看待诗文,钱钟书在1937年曾经写过一篇《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③,他认为这种方式是中国固有的一种文学批评特征,他称之为“人化文评”。在探讨中国诗学的身体隐喻这个问题上,这篇文章是具有创见性的,作者大量使用跨文化的材料,也是我们今天从事比较诗学探讨回避不了的。文中的一些观点、思维方式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天的比较诗学讨论中依然具有普遍性,值得我们重新阅读,下面,我结合这篇文章就身体隐喻涉及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做点讨论,以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程有所推进。 一、人化文评就是身体隐喻 …
作者: Arthur-沈健明 |2021-3-15 15:54 | 社会人似乎越来越喜欢读书了,至少越来越喜欢谈读书。 知识经济腾飞,贩卖焦虑的各路书商,知识经济创造者一路鼓吹“读书治百病”的观念,至少在我看来,读书似乎有这么一种作用。 于是,市面上就兴起了各种拆书,节选书籍内容,并搭配音频解读的产品。这个商业模式非常成功,也让人赚了不少钱。但是,每年涌现这么多的新书,好书,如何才读得完呢? 望书兴叹,也许是读书人最大的欣喜和无奈。欣喜的是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等待你去发掘探索,无奈的是人生有涯,虽然心想不知老之将至,但是人总有老去的一天,如何才能在无限的书记中探寻真理?…
转自北京恩道浸信会教会网站 https://www.truthandgrace.online/8765/6/ 生命体悟 2023年2月,发源于美国肯塔基州的“亚斯伯里复兴”引发了世界各地基督徒的关注。笔者从教会史视角观察这一事件,并对本次“亚斯伯里复兴”,以及其所属的“复兴运动”传统加以综合评述。笔者认为,本次“复兴运动”尽管呈现出“Z世代”在信仰之中的巨大活力,但其承袭自大觉醒运动的“当下性”和对信众主观感受的强调值得中国教会深刻反思。上帝圣言始终应被作为匡正教会活动,以及“复兴”传统的最终准绳。 朝圣者的欢愉与惘然 ——亚斯伯里复兴之我见 作者:David Tang 2023年2月8日的晨祷会后,肯塔基州亚斯伯里大学的本科生们自愿留在休斯礼堂(Hughes…
摘 要:见体论是熊十力哲学中具有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见体”包含两义:一指认识宇宙论的实体,二指体认心的本体。第一种意义为人们所熟知,但第二种意义更为重要。宇宙论上的见体,强调在变动中证见实体,即用见体。体认心的本体则意味着反诸己心而达到一种无分别的意识状态,体证到此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见体的方法在于反心。见体之境是明觉自明自了、浑然一体、内外不分、能所不分,真理显现在当下眼前。要达至见体境地,必须有修行上的积累以逐渐破除虚妄知见而达到超理智的境地。当然见体只是儒家的工夫入手处而不是究竟,见体后还必须发起格物穷理的工夫。熊十力的见体论有别于外向的神秘体验,其意义可能不是认识论的,而在于坚定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转化与提升。 关键词:见体;见心;见体境地;修行;工夫究竟 如果谈到20世纪新儒家的精神性哲学,不能不论及熊十力的“见体”论。盖熊十力所谓“见体”之义可分为二,一指认识宇宙论的实体,二指体认心的本体,虽然二者并非截然无关。一般来说,熊十力很强调第一种意义(即体用不二论意义上)的见体,这是人们熟知的,但在一定意义上说,见体的第二种意义比第一种意义更重要。 一、即用见体…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6/42d80e39c5db410aa4a02b7fe3b38571.jpeg 作者简介丨张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丨《哲学动态》,2019年05期。 摘要 德性美学与才性美学是牟宗三生命美学的两翼。前者属于其形上维度,后者属于其形下维度,两者共同构成牟宗三人格美学的完整体系。所以才性美学是其生命美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维。“才性”作为美学范畴始于魏晋,才性美学却是由牟宗三开掘出来的。只有在新儒家生命哲学的体系框架下,它才被提升到生命美学的系统高度。“才性”即才质之性,本质属于气质之性(“气性”),其形上学基础是气化宇宙论。才性或情性,是气化流行的结果,其清浊、美恶都离不开元气这一本体。才性集中体现了自然生命个体的主观性维度,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神气质。将才性主体作为审美对象的才性论正是作为生命美学核心环节的人格美学。 儒家道德哲学的系统化与现代化是在20世纪当代新儒家促动下成型的。在当代新儒家中,牟宗三将道德生命的诠释建立在“无限智心”的哲学基础上,发展出体大思精的“道德的形上学”,翻开了儒家道德生命哲学创造的崭新篇章。一直以来,因秉承儒家一贯的德性本位主义传统,推崇道德生命而忽视情欲生命,牟宗三哲学往往被视为偏重道德实践主体的哲学建构,而较少关注审美与艺术。因此之故,美学界很少将其视为20世纪中国有代表性的美学家。然而,牟宗三建基于儒家传统心性之学的道德的形上学,就其内在本质而言,包含了深刻的伦理美学意蕴,是中国伦理美学现代重建的典范。这一点罕有研究者注意到。 牟宗三的伦理美学思想集中于其晚年所撰长文《以合目的性之原则为审美判断力之超越的原则之疑窦与商榷》中。1近由尤西林及其弟子的系统提炼与阐发,逐渐显露出所谓“伦理生存美学”的理论框架。2在这种美学框架下,牟宗三以“真美善的合一说”超克康德的“真善美分别说”,其对依托自然情欲与感性论的现代审美学及唯美主义倾向自然持有一种批判态度。按照这一美学诠释进路,就是要将生命之美纯化为道德理性生命之美,这其中显然存在对于生命美学的偏狭理解。毕竟,作为实践主体的生命是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自然与道德的统一体,言说生命之美不能忽略其自然、感性甚至情欲的一面,否则生命的意义难免陷于抽象与空洞。生命的圆成世界呈现为真善美的圆融,牟宗三及之后的诠释者揭示出“合一说”之美的伦理生存意义固然深刻,但从形上学的角度看,“合一说”之美(无相之美)未尝不可涵容“分别说”之美(有相之美),即将有相融于无相,将现象摄于本体。所以,牟宗三的生命美学不应该只有道德境界美学或伦理生存美学的单一维度。事实也是如此。牟宗三的生命美学固然由道德本体主导,但其对生命自然情欲维度的美学探讨其实在《才性与玄理》等著作中已有较大篇幅的涉及,只是美学研究者很少注意到而已。无可否认,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系统梳理牟宗三美学,目前乃是中国美学界没有完成的课题。由此,本文将从自然生命与才性问题入手,对牟宗三生命美学的形下面向(才性美学)作一分疏,尝试较全面地概述牟宗三的生命美学架构,借以弥补“伦理生存美学”(德性美学)重构留下的缺憾。 一、“才性”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古人往往“才”“性”分说。“才”“性”合论,始见于王充。他在《名禄》篇中讲:“夫临事智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论衡·名禄》)王充的人性论与告子、荀子、刘向诸人一脉相承,其言性都是“生之所以然者”3,属于人的自然本质:“性本自然,善恶有质。”(《论衡·本性》)其言才,则是一般意义上的才能,即朱熹所谓“才,犹材质,人之能也”4。故王充以“临事智愚”来判断才之大小,以“操行清浊”来判断性之美恶,才就是人的实践能力,性则为人性本质。尽管如此,王充并未将两者统合成为一个概念。所以,“才性”概念的真正发端恐怕只能回溯至东汉末年赵岐的《孟子》注释:“非天之降下才性与之异,以饥寒之阨,陷溺其心,使为恶者也。”5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首开名士风气,清言玄谈、人物品鉴渐成士林风尚,才性论由之兴盛。与阮籍、嵇康交好之一代名士袁准(字孝尼)即作有《才性论》,今尚有残篇收录于《艺文类聚》之中:“凡万物生於天地之间,有美有恶。物何故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浊气之所施也”;“贤不肖者,人之性也。贤者为师,不肖者为资,师资之材也。然则性言其质,才名其用,明矣”6。而才性论在人物品鉴上的美学应用,当以刘邵的《人物志》为里程碑。同时,才性论亦作为批评范畴进入文艺领域,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体性》《才略》诸篇皆有涉及作家才性气质之品鉴。所以,才性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人物审美和文艺审美领域一个相当核心的范畴。这也便是牟宗三单拎出“才性”这个概念来总结魏晋士人的生命气质与时代精神风貌的原因。…
原创 闻郁 经典与生存 2022-04-24 10:28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谢文郁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7ORLpsWw2NYKRJA1ojPgkwyorwPcafzqkWcNEoLFCc4PMOBpyqtfl2Xz96K5LCQOKv32Rbvic1QvAdjWzoX9wHw/640?wx_fmt=png 太平天国是基督教运动吗?…
第一篇 新灵与神的灵 第二篇 圣灵的浸 第三篇 在灵里的敬拜 第四篇 圣灵与主的话 第五篇 那得着荣耀之耶稣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