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新冠疫情防控的实证素材为线索,深入分析了风险社会和数字国家在治理方式上的变异和问题,提出了在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普及的背景下重新强调法律程序公正的重要课题。风险防控、危机管理、算法助推、自动决策等新常态导致自由与安全的张力增强,也使行政裁量权进一步膨胀;为了保护公民基本权利,有必要在坚守正义底线的同时,探索程序性正当过程的多元化表现形态。在这里,要实现风险分配的社会正义,除了健全依法行政的“保障权利程序”之外,也要加强学习型政府的“反映民意程序”;还应特别重视“技术性正当过程”概念以及网络中立、人工沟通、平台透明等具体构成因素。在数字全覆盖的时代,程序正义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场景是数据权利保护,特别是大数据流程的正当化处理。从上述角度重新审视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可以发现有效制约裁量权的方式除重构司法审查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风险沟通以及网络调整,借助反映民意的制度以及维护权利的实践来形成某种“关系-沟通-程序”三位一体的机制。另外,拟订更明确而具体的裁量基准并把它们转化为技术标准和代码嵌入行政系统的算法之中,也是实现数字程序正义的重要方式 引言 对于现代法治而言,程序正义是一个核心概念。因为法律程序要件可以限制政府的主观任意性,从而使国家秩序具有更充分的正当化根据。在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拙稿《法律程序的意义》于1993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详编《比较程序论》同时由《比较法研究》推出,在中国法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和共鸣,说明当时有很多学者和实务家也在思考和研究同样的问题。处于1990年代前期热烈讨论法律程序的独立价值和程序性正当过程的氛围里,各种诉讼法的制定或修改大都强调程序公正原则;以2002年11月8日宣读的中国共产党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为标志,“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被提升到社会治理基本目标的高度,从此频繁出现于各类规范性文件和权威话语 。然而在实践中,程序公正的理念却并没有真正贯彻到底 。近些年来,尽管依法治国已然成为基本方略,但忽视以及践踏程序规则的现象甚至反倒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在社会大转型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强调并深入讨论法律程序、特别是程序性正当过程与技术性正当过程互相组合的意义,充分发挥数字程序正义的作用。 …
Posts published in “公共神学”
王开林先生的大作《湖南人的境界》出版,岳麓书社的朋友嘱我写一点文字,我欣然领命。我曾与开林共过事,我们还是北大校友。他是一位视野开阔、功底扎实、硕果累累的作家,印象中他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特立独行、愤世嫉俗。 认识湖南人的精神世界 《湖南人的境界》是个好题目,正如开林在《后记》中所说“精神愈明朗,境界愈奇崛。若以精神为旋律,境界即乐章。”王开林用冯友兰先生“四个境界”的概念和逻辑,用哲学的方法和文学的语言,发掘湖南人的群体无意识,认识和描述湖南人的精神世界,别开生面。以人为本,以故事讲人文,以事迹讲境界,以史笔写文学,别出心裁。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依据人生“觉解”的程度,也就是觉悟和解脱的程度,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作为个人,四个境界也是人生修行的四个阶段。作为一个群体,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一个地域的人类来说,精神、文化、文明次第开悟的过程也是人的境界升华的过程。鸣响于天地之间千百年的湖南精神的旋律,谱写出湖南人的四种精神境界。 …
值此纪念著名体质人类学家吴定良先生之际,我准备围绕着“解释的层次与诠释圈” 这一题目介绍人类在面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时所采取的七种解释范式、每一种解释范式的诠释圈、以及包括了人类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在当前又各自偏重于哪个范式。在此基础上,报告的最后部分将针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讨论:人类学的性质,当前西方人类学的问题在哪儿,人类学在当前中国应该怎么发展。我这儿所说的七个解释范式分别是:相关性/魔术解释、法则解释、覆盖法则/机制解释、结构/机制解释、机制解释、特殊解释以及定性(作为)解释。 诠释圈(hermeneutics circle)是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社会科学中,诠释圈指的是通过文献、考古、观察、访谈、抽样和大数据等方法所得到的资料,对于我们所分析的某个案例或者对某一类所要研究的复杂社会现象而言总是局部信息,因此我们所建立的概念、叙事和理论都只是基于这些局部信息的提炼。问题是:如果说一个概念、叙事或理论只是建立在局部信息之上,我们如何保证该概念、叙事或理论是整体或者说整体的一个主要侧面的准确体现?或者,如果我们无法保证从局部信息中提炼出来的概念、叙事或理论是对整体或整体的一个主要侧面的准确刻画,我们是否有办法保证某一概念、叙事或理论在经验上更为可靠,或者说诠释圈要更小一些? 一、相关/魔术解释 —一个前现代视角…
摘要: 本文在韦伯的理想型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型集和理想型集演绎建模方法,讨论了一个合格的理想型集应当具有的三个基本要素,并通过一些案例展示了理想型集的建立以及理想型集演绎方法在理论和经验层面的运用。本文认为,理想型集演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归纳作为逻辑基础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研究传统的弱点,为连接社会学中的微观机制分析、宏观结构分析和行动者分析找到了一座桥梁,为笛卡尔坐标法在社会学中找到了一种带有一定解析性的应用方法,给出了一个能针对各种复杂经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解读工具,因此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韦伯;笛卡尔;理想型;理想型集;理想型集演绎 社会学是一门重归纳、轻演绎的学科。在定量社会学领域,一些最为重要的方法,比如统计、大数据和网络分析,都属于归纳性方法。在质性社会学领域,几乎所有学者都会强调田野调查、蹲点观察、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对于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更为甚者就是所谓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这一理论要求我们在田野中抛弃一切前见,让自己的脑子放空,眼睛完全开放,从而能让研究议题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观察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可以说,从常识、概念和观念出发的演绎在这种方法中没有任何地位。 社会学的这种重归纳、轻演绎的传统自有它的历史原因及当代意义。从观念出发通过演绎得出的哲学/神学体系,在中世纪曾经是宗教迫害和各种不被容忍行为的理论源泉以及束缚科学和理性精神发展的紧箍咒。而在近代,从观念出发通过演绎而来的哲学传统,特别是源于德国的理想主义传统,发展出了各种影响巨大但同时有着严重误区的哲学体系,给近代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少灾难性的后果。但话说回来,重归纳、轻演绎的社会学,特别是由实用主义哲学主导的美国社会学,发展到今天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其最具体的表现是研究方法和结论与研究所想解决的社会问题出现严重脱节,整个领域充斥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和结论,造就了一个只长知识、不长智慧的时代(赵鼎新,2018a)。…
原创 温克坚 稻草和飞花 2023-02-21 13:50 发表于浙江 北京时间2023年2月19日,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消息,说美国前总统卡特进入临终关怀,于是赶紧去搜索相关新闻,看到了卡特中心的一则声明:“经过一系列短暂的住院治疗后,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今天决定在家中与家人共度余下的时间,并接受临终关怀而不是额外的医疗干预。他得到了家人和医疗团队的全力支持。卡特家族在此期间请求尊重隐私,并对他的众多敬仰者的关心表示感谢。” 社交媒体上充满着对这位前总统的祝福和祈祷,成千上万的佐治亚州居民开车前往卡特中心表达敬意,卡特的很多故交和旧部则聚集在卡特居住的那个名叫Plains的小乡村, 希望能见卡特最后一面。…
讲座实录|贡塔·托依布纳、李忠夏、泮伟江、张文龙:人—算法混合体作为(准)组织?——数字集体行动者的责任归属问题 学术华政 学术华政 2023-02-16 10:18 发表于山西 编者按: 苏州河畔水波悠悠,玉泊湖边钟声荡荡。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这特殊的年份里,华政迎来了70周年华诞!70年来,华政科研人胸怀民族复兴的梦想,追随共和国法治的步伐,缘法而行,尚法而为,用心血和智慧谱写了“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壮美篇章。值此盛世佳期,科研处以“勇担时代使命、繁荣法治文化”为主题,举办“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拟不定期推出相关活动,本期推送 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私法和法律社会学教授贡塔·托依布纳(Gunther…
目录 一、“素颜”还是“美颜” 二、殖民帝国冲突下的“捕获”问题 三、《战争与和平法》与荷兰殖民主义的陆地转向 …
● 彭小瑜 在一个古代文明面临严重社会危机的时候,更新和坚守是两条可以选择的出路,孰优孰劣是需要由复杂多样的历史因素来决定的,其中之一就是一个社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查尔斯·科克伦在《基督教与古典文化》这部已成经典的著作里,对罗马帝国的崩溃有其独特的解释,侧重于从文化衰败和更新的思路来叙述由古典晚期到中世纪这一段历史(Charles Norris Cochrane, Christianity and Classi?鄄cal…
内容摘要:我国学界坚持的“母法论”的宪法观,在理解基本权利时忽略了法律关系因素的意义,其特征可以与他国经验做比较性反思。劳动关系中的雇员言论是否属于宪法言论自由的具体化,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比较领域。公、私之别是理解美国雇员言论问题的一把钥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分主体的公私——公共雇员和私人雇员;二是区分内容的公私——公共言论与私人言论。美国法对言论的保护是按照法律关系来区分的,依据主体和内容的不同设定权利和义务,而不认为宪法言论自由对部门法有一般性的约束效力,部门法对雇员言论的保护也并非宪法权利的具体化。这种理解方式与我国的“母法论”宪法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关键词:宪法;部门法;雇员言论;言论自由 一、引言 关于宪法与部门法的关系,我国学界普遍坚持“母法论”的宪法观,也就是将宪法视为部门法的“母法”,部门法则是宪法的“子法”和具体化,既然宪法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那么部门法中的权利也就是宪法基本权利的具体化。这样,宪法与部门法就成了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原则与细则的关系。与此相适应,宪法作为“根本法”的“纲领性”被强调,规范性则被淡化。“母法论”宪法观形成于20世纪中叶,受到当时苏联维辛斯基等人宪法理论的较大影响。近些年,宪法对部门法的统摄地位得到了另一种理论的支持或者呼应,即源自德国的“客观价值秩序”理论,其认为基本权利不仅是个人向国家主张的“主观公权利”,而且是“客观价值秩序”,其效力“辐射”所有部门法秩序。 …
陈季冰 冰川思享号 2022-11-28 “五四”对于要求重建中国文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其负面影响却一直绵延至今。这就要求我们当代中国人必须穿越五四思想的迷雾,建立正确的认识。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陈季冰 去年8月初余英时先生去世后,我在冰川思享号上撰文纪念时曾称余先生为“ 当代中国学术第一人 ”。 在上一辈飘零海外的学者中,林毓生先生也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