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四年 中美决定重开人权对话 ( 博讯北京时间 2008 年 2 月 27…
Posts published in “公共神学”
余杰:以祷告改变世界 —— 华盛顿 “ 总统早餐祷告会 ” 侧记 二零零八年二月六日、七日,我应邀出席美国 “…
“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太7:24—27) 一、基督教 “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的社会效应 众所周知,《圣经》以福音性为核心,所谓“福音”就是“好消息”,它是对“天国近了”、上帝道成肉身被钉十字架成就救赎事功、人因信悔罪而得救信息的宣告,它标志着神对人类的救恩史的中心与新纪元的到来。使徒约翰说:“律法本是藉着先知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1:17)“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相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4:16)由于神的救恩的普世性,便决定了福音必要传到地极,耶稣复活后对门徒指示:“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5—16)这构成了基督教的“福音使命”(gospel mandate)。 使徒时代以降的基督教神学传统都是将圣经的福音性奠立在救恩论的基础上,关注人的悔罪、更新、重生的得救诉求。改教后的加尔文主义不仅注重基督教的“福音使命”,而且依据圣经文本发见和确立了基督教的“文化使命”(culture mandate),所谓“文化使命”就是“在文化上用神的道去影响世界,……在神普遍启示的世界中间给它们特殊启示的光去照耀,把基督和基督的精神带进每一个文化的领域里。” 从神人关系来看,人在受造的起初就被神赋予了照管神创宇宙万物的“管家”的职责:“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创1:28),“耶和华神将那人(注: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2:15)这意味着人的宗教性本质规定了人的文化性的属性,人因而成为文化性的存在。当然,“治理”、“修理”“看守”的文化使命并非创造万物,而是依照神的旨意及普遍启示的光照,去管理、改造自然乃至社会,其根本意义在于,通过这种持续性的劳作,最终进入神的安息而得享永福,荷兰神学家巴文克指出:“人的最终目的乃在于享永福,在天上、地上都荣耀神,为了达此目的,人必须首先完成他自己的工作。为了进入神的安息,人必须首先完成神的工作,而到天堂之路必须经世而过。进入安息之门,必须为六日的工作所开。人乃是由于工作而来到永生之门。” 显然,在基督教神学中,人的宗教性与文化性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结的,人信靠神而求得救的宗教性是终极目的,人的文化性则是达此目的的必要途径、过程、手段。脱离宗教性的文化性必然产生出反神的人本主义世俗文化来;而否弃人的文化性,就会亵渎神所交付给人的责任,将神的产业拱手交给恶者,在与神同工上亏欠神的荣耀。因此,在基督教的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关系上必须相互联结与平衡,偏颇不可。在此必须辨证的是,只承认基督教的福音使命而完全否认其文化使命,只关注从世界败坏的权势的辖制中摆脱出来的属灵性,而曲解神的选民的“客旅性”,实在是一种诺替斯主义的变形:它从根本上忘记了神“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1:31)即使被人败坏了的世界原本也是好的,它仍然是神的造物与产业。弃绝作为神的“脚凳”、“座位”并充满神的荣耀的世界于不顾,与弃绝作为圣灵之殿的身体的灵肉分离的二元论毫无二致(林前6:19)。与此相对照的是,诺替斯主义的伪经《多马福音》第四十二条“耶稣说:成为客旅”…
北京与梵蒂冈代表会谈期缩小分歧 ( 博讯北京时间 2008 年 2 月 22 日…
标签: 体制转轨 改革开放 1978 ● 秋风 从一九七八年算起,中国的转轨已持续了整整三十年。这期间,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发生了相当巨大的变化,民众的自由多少有所扩大,权利保障多少得到改进,财富也程度不等地有所增加。那么,过去三十年的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其动力来自何处? 很多人、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以来即在决策层曾经活跃的人士通常把变革过程概括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从语义学上说,选用“改革”一词本身就隐含了自上而下的含义。有些学者断言,“所有人都受益于改革”,仿佛是说,已经发生的变革是天上掉下来的,普通民众意外地得到了似乎本来不应当归自己的好处。秉持这样的历史解释,面对迄今依然没有解决的制度转型的难题,这些人士也习惯地对着政府呼吁深化改革。 如此呼吁,或许并没有完全瞄准合适的对象。过去所发生的变革并不完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反过来说也许更为准确:绝大多数变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地上艰难地生长出来的。扩展了个人自由、增加了个人利益之法律保障的种种法律、政策、制度,归根到底,是由民众自己创造出来,而不是别人恩赐的。…
从显性道德到隐性道德: “ 朱学勤困境 ” 的法哲学分析 沈阳(江苏) 人们常说,保障人权的宪政制度是道德的,侵犯人权的专制制度是不道德的;人们又说,现代政治是宪政政治,而不是道德政治。宪政政治与道德实现的具体关系密不可分,并非宣布 “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作者:寄居客人 经文:太5:13-16、彼前2:9 引言: 受儒家影响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份子,他们对国家和社会是有使命感的。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当代的中国人,特别是89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完全丧失了原有的使命感,从普遍意义上看:现代的国人要么就是混吃等死,要么就是为个人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更糟糕的是许多人放纵情欲、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活在当代的中国基督徒们是追随国人的脚中行吗?还是不忘记自己的身份和那从天上来的召命? 一.使命的来源 神造人并赋予人使命(创1:28),因此人是有使命的人,人犯罪以后丢失了这代表神管理大地的使命感。 神拣选并拯救了以色列民,把他们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并赋予他们使命(出19:4-6、赛43:10、44:8)。 神在基督里拣选并拯救了我们,使我们出死入生,出黑暗入光明。神同时赋予每一个蒙拯救的人以使命(参太5:13-16、彼前2:9)。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信仰产生使命,这是必然的。就是错误的信仰都能产生相应的使命,例如,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是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他们的使命;再如:信仰撒旦教的人是以宣扬仇恨、崇拜撒旦为他们的使命。我也亲眼看见那些传异端的人有强烈的使命感。对于每一个有基督信仰的人必然会有从神而来的使命感。例如,耶利米的使命感:“我若说,我不再提耶和华,也不再奉他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再如,保罗的使命感:“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林前9:16-17)。…
本帖最后由 杨宁 于 2020-6-14 18:58 编辑 被误读的美国 落后的美国 在我父亲为数并不太多的藏书里面,有三本是关于美国的。一本是八十年代初出版的小册子《美国探亲纪实》,一本是稍后一点的《美国走马观花记》,另一本是…
十字架上的爱——观《魂断蓝桥》有感 曹志 漠视 十字架上的死/狂妄的理性/制造灾难的魔鬼/美丽的道德/刺骨地虚伪/遗忘 十字架上的爱/人间的爱/终成残缺/终是碎片 一 玛拉死了 玛拉从对爱情的憧憬,对真爱的信仰走向理想破灭后的彻底崩溃,走向“一切不再在乎”的虚无。然而,当爱人重现眼前,信心重回人间时,玛拉便幻想扼住命运的喉咙,重新生活。但,作为真實的個體,她又不得不省察已变化了的自己,发现自己无法追求这曾是真实而今成梦幻的爱情。曾经下贱,曾经堕落的她,与希望充实,渴求幸福的她之间,悄然筑下一条无法填补、无法逾越的鸿沟。她不敢面对爱人的目光,不能承受罗伊的爱心,那么自信的爱现在在形式上获取不到平等。玛拉不愿苟活而以死换取了自我的解脱、自我的升华、爱在天堂的梦——理智的人选择自杀有时需要莫大勇气。 黑白色的镜头间断性地在眼前浮现、跳跃:请允许我在零乱的回忆终夹杂几句苍白的感触。…
摆脱奥运政治化 中国邀教宗出席奥运开幕式 (2008-02-18 2:10 pm) (综合讯)中国官方为摆脱 北京 奥运政治化的争议,现正试图解决中梵建交,以及邀请教宗本笃十六世访问中国,并出席奥运开幕式的政治宗教障碍,希望中梵两国能在奥运前建交,并且达成教宗访中协议,以宗教力量化解政治暴戾之气。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中国天主教爱国教会副主席刘柏年最近几次公开讲话曾表示,一旦中梵双方达成协议,盼望并欢迎教宗本笃十六世访问中国,对此教廷仅回应称,并未收到中国的正式邀请,然政治观察家解读刘柏年讲话认为,教宗访中之说是经中国最高领导层认可批准的。 报道引述一名教廷资深官员透露,“双方在接触后已取得进展,我们颇为乐观,但双方仍彼此保持着最大弹性的审酌空间”,不过,熟悉双方会谈进度的北京消息人士表示,双方已进入细节商讨与达成具体成果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