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公共神学”

福音的拦阻1

四,慕道友园地 第395篇 福音的拦阻(一) 在网上有一位‘和大人’写了一个帖子,取名为《当代中国人信耶稣的N个问题》,他列了23个问题,并且作了简短的回答。他认为过去有些人的回答思维不清晰。而他是本着箴26:4-5这两节经文的意思回答的。 箴26:4-5的经文:“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昧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佯谬,一个似非而是的悖论。我们体会经文的意思是说,应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提问人的情况,决定如何回答,才能够有效地帮助提问人明白真道。 我们更愿意引用彼前3:15这一节经文,作为我们回答问题的指导思想。经文内容是:“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里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我们知道这N个问题,的确是中国人信耶稣接受福音的拦阻。‘和大人’把它罗列出来,众弟兄姊妹可以集思广益,做出比较好的解答,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如圣经林后9:4-5所言:“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上帝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 第1个问题是:“你的上帝为什么排斥(攻击)别的神?” ‘和大人’的回答是:“因为光明中没有黑暗”。…

习五一:近代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

近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反基督教运动:一次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一次是1922年至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审视,非基督教运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众对列强侵略的激愤抗争,而非基督教运动则是中国知识阶层对宗教文化的理性批判。 非基督教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以知识精英为领袖,以青年学生为骨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如此,从政治运动的角度考察,它高扬民族主义旗帜,激励民族的自觉意识和独立精神,推动了收回教育权运动,促进了中国基督教的本土教会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的酝酿 从思想文化史的视角考察,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紧密相连的启蒙运动。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发端。现在历史学家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概括为“科学”与“民主”。其实,思想家最初的口号是“人权”与“科学”。《新青年》1卷1号的《敬告青年》一文号召:“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运动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为榜样,本质上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它必然要高扬人权,批判神权。科学与民主成为批判宗教的思想武器。 1919年夏到1922年春,新文化运动中对宗教问题的争论,成为非基督教运动的序曲。担当这一社会角色的是少年中国学会。讨论的发端是信仰宗教者能否入会的争论。曾琦致函友人建议:“凡不学无术及有宗教上迷信之人,皆不得介绍入会。”该建议被评议部一致通过,但立即引起争论。在日本留学的田汉写信称“信教自由载在约法”,决议“如此武断”,“令人愤慨”。他强烈要求“评议部取消关于宗教之规定。”这封信激起思想波澜。学会在北京举行三次宗教问题演讲大会,形成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一次研讨宗教的热潮。 在《少年中国》刊出的文章中,批判宗教者占大多数。如《社会主义与宗教》指出,社会主义的产生“全靠18世纪要求解放的哲学思潮”开路,而18世纪的哲学是“一致反对宗教的”。它将人类思想从基督教教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明,揭示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社会主义赖以产生的条件注定它必然反对宗教。 肯定宗教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周作人、田汉等。梁漱溟当时正研究佛教哲学,他应邀发表演讲,揭示人类精神与宗教的内在联系,肯定宗教的积极价值。 有趣的是,正在中国访问讲学的英国哲学家罗素积极参与这场争论。罗素批判宗教,特别赞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说:“中国的运气真好”。其好运为:远离欧洲,避免了宗教战争的影响;有史以来没有产生过“和欧洲一样险毒的宗教”。他希望中国能保持这种没有宗教的文化传统。…

林语堂的精神历险 ——读《信仰之旅》

林语堂为何信仰基督教——读《信仰之旅》 女公民 提交日期:2006-9-11 21:41:00 ??          关于林语堂先生,我认识他是从鲁迅杂文里开始的。鲁迅文章之深刻凌厉、嘲谑精妙的语言精神,于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十分对胃口,当然也就认同鲁迅对林语堂闲适、幽默风格小品文的贬斥与不屑,想当然的认为林语堂乃一吟风弄月、谈猫说狗的旧式无聊文人。直到八十年代初,读到一些介绍肯定林语堂的文章,称他为现代文学之大家。尔后又读了他的《吾国吾民》、《女性人生》等书,方知这“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今古文章”博学先生,那一手璇玑碎锦、举鼎若鸿的文字功夫果然了得!掩卷之余,不禁暗笑自己当年窳陋与轻薄。…

小约翰:宣教理念再思——“光与盐”丛书读后有感

来源: 作者: 小约翰 这几天 一直在读“光与盐”丛书中的《穿越荣耀之门》和《奥卡人的新生》,五位宣教士和他们亲人的传奇经历和鲜活生命,走进我的生活和思想中来,使我对宣教的看法受到很大挑战。 重读之后,总结如下: 第一,宣教是牺牲,但仅仅是牺牲吗? 中国著名作家、曾受过基督教洗礼的冰心,上过教会学校,接触过很多美国来的宣教士,她在小说中,曾不客气地指出很多宣教士到中国来宣教时心态不对,总认为自己是被贬谪到蛮荒之地似的,处处摆出高等文化的优越感,时时流露出在做牺牲的悲壮感。 读这两本书时,却看不到其中的宣教士有这种心态,更没有这种感觉。这是最令我感动的一点,尽管这五位宣教士和他们的亲人确实是到非常野蛮残暴的“奥卡人”中间宣教和生活。…

紀念馬禮遜來華二百年 華福展望華人宣教未來

高陽 / 基督新報記者 2007年05月04日06時09分 (PST) 從馬禮遜踏入中華大地至今天千萬華人信徒站起來,這對今天的華福邉雍推帐佬桃馕吨颤N?「馬禮遜與華福?!」公開講座於4月29日晚假尖沙咀浸信會舉行,回顧並展望。 蔡元雲醫生以「全球劇變中的使命教會──華福邉拥那罢啊篂轭}分享。 李秀全總幹事說,華福邉酉M芎腿蚪虝煌模貓笊裨谖覀兩砩系亩鞯洹#▓D:基督新報) 今年是馬禮遜來華二百周年,從馬禮遜踏入中華大地至今天千萬華人信徒站起來,這對今天的華福邉雍推帐佬桃馕吨颤N?由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事工聯絡中心主辦的「馬禮遜與華福?!」公開講座於4月29日晚假尖沙咀浸信會舉行,回顧並展望。…

西方基督宗教逐漸沒落 各國宗教信徒時代新變遷

( www.angus-reid.com ﹐ 伊光編譯) 各國宗教信徒時代新變遷 東方人迷信西方國家﹐錯以為他們是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的文明社會﹐絕大多數人是虔栈酵僵o這是老教科書中的舊觀念。 西方的科技先進﹐重商主義﹐市場自由競爭經濟﹐金錢利益第一﹐引導民眾貪圖物質享樂﹐大多數西方國家都把宗教排擠到了接近滅亡的邊緣。   根據最近美國私營國際社會調查公司(The Angus…

王 翔:从《天风》看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表达(1946-1949)

  本文选择以1946-1949年的《天风》作为分析的文本,主要是因为在基督教的刊物中以《天风》最具有争议,在与现实的结合方面又最具代表性,而其创办人吴耀宗亦是中国激进基督徒的代表人物。这个刊物在战乱中诞生,1949年以后又成为中国基督教会的机关刊物,它的命运与中国的时代变化紧密相连。因而可以有效地观察分析一批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主张与立场,进而探讨时代变革中基督教与政治、基督徒与社会的关联与互动。   此外,这里需要对「激进基督徒」予以界定。这里的激进是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政治上保守或中立的基督徒而言。具体来讲,激进基督徒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政治上支持社会革命,倾向共产党,对于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具有较高的认可度;神学立场比较激进,强调基督教是革命的宗教,敢于批评指责政府,积极欢迎新时代的到来。 一   《天风》1是一份基督教周刊,1945年2月创办于成都,主办机构是基督教联合出版社。1948年1月1日以后,改用「天风社」的名义出版。   《天风》的诞生源于基督教应对时势的要求,也归功于以吴耀宗为首的一批激进基督徒的推进。2 其宗旨是提供一个言论管道,以便教会对重要的时事问题做出基督教的解释。它所引为模范的是美国基督教自由派刊物《基督教世纪》周刊,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这可以从《天风》的办刊宗旨略窥一二。在《天风》的发刊词中,吴耀宗指出:「本刊是一个基督教刊物,基督教对社会生活的基本主张,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主张的基础就是上帝为父,人类是弟兄的信仰。现代民主主义大部分是从这种信仰产生出来的。把这一个富有革命性的信仰,应用在中国现在的问题上,使它能够变成转移危局,救赎人生的力量,就是本刊的使命。」   编者在《耶稣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一文的按语中明确宣称:「本刊的使命是表达基督教对于当今时局的意见,尤其是响应并促进国内外蓬勃成长中的民主运动,所以我们除了宣扬耶稣的真理以外,也尽量刊载有关民主与团结的言论。」 3…

神圣根基与自由传统

神圣根基与自由传统——《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之四  江登兴 “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圣经·哥林多后书3:17 “基督教是世界自由不朽的种子。”——洛桑学院神学教授微内(Alexandre Vinet,1797-1847) 第一部分 自由传统 宗教改革是一场自由运动。当代中国人很少这样理解宗教改革的。宗教改革首先反抗天主教所代表的中世纪专制,继而又在北欧,特别是英美各国中带来了政治上渐进的自由。宗教改革所开创的英美自由的传统,大略可以归结如下: 法制基石…

渠敬东:重塑文明研究:疫情下的思考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举行“疫情重袭后的全球治理”理论研讨会。多位学者专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围绕全球治理下的政治、经济、军事、公共卫生、青年等话题进行理论探讨。渠敬东教授从社会学与文明研究的角度指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文明构造的底色。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在总体文明构造的视野下,来重新构建我们的学识和学术。面对即将到来的世界历史的巨变以及各种危机的挑战,重返文明研究,必是情势所趋,发展所向。    各位领导、老师,今天是北大的生日,我觉得讨论这个话题真是北大应该做的事情。    我想从社会学和文明研究的角度,来谈一谈对这次疫情的一些观察和反思。历史总是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瞬间降临到我们身上。从一个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揭示了历史的另一层本质:即一种完全超出预想、预测和预判的状况,不是我们习惯的日常生活,出人意料地给出了一个新的起点。所以,这次的疫情,有的人看作某种世界体系的瓦解,某种新的世界体系形成的起点,我觉得都是有道理的。    冠状病毒就像天外来客,瞬间把既定的世界秩序摧毁掉。使我们又重新认识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讲法:“一切的历史都是自然史。”自然史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永远也难以预料和估量。也正是这次疫情,让这个世界原来隐藏着的各种各样的危机都加快脚步爆发出来,这确实是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时代的历史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