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啊!历史!! 文 / 释然 以耶和华为神的,那国是有福的!他所拣选为自己产业的,那民是有福的! ——诗 33 : 12…
Posts published in “公共神学”
耶稣说,这样,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路20:25)。於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这两节经文一直是中国家庭教会坚持走的信仰道路。“该撒的物当归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这是中国家庭教会走的政治和教会分离的信仰道路;当该撒与神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背起由该撒而来的十字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家庭教会突进的复兴,但也受尽了从政府来的迫害。当这些迫害厉害的时候教会领袖的思想有时开始动摇。记得江泽民访美的时候中国家庭教会好多的领袖对其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经过同美方的谈话能改善中国家庭教会的环境,结果等江回国后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是更加变本加利的逼近教会。中国家庭教会的这些领袖们失望了。一年后又把这期望寄托在朱总理访美事件上。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去山西传道回家的路上接到了某教会领袖的电话,要我们上报当时我们中间几位坐监的同工。说是朱总理当时在美国,在外面听到家庭教会有好多人在坐监表示很惊讶和关心,想了解这些人的情况,若调查后没有刑事问题回国后立即放人。结果是当朱回国后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件事,反而认为家庭教会在依靠国外的势力而更加的控制家庭教会的发展了。 三自教会在中国大陆走与政府联合的道路是违背圣经的,如果家庭教会在思想中或操作上想依靠国外的政治势力改善家庭教会的局面也是违背圣经的。 2006年5月余杰、王怡、李柏光三人以中国家庭教会的名誉又去访问了白宫,并由布什接见。为了中国家庭教会少背十字架这些人真是费心费力。问题是这样子的努力是否符合圣经?依靠中国的政治势力发展教会是政教联合的道路,同样依靠外国的政治势力改善中国家庭教会的局面也是政教联合的道路。三人的白宫之行辛苦不可抹,但圣经的原则也不能放弃呀。家庭教会只所以称为家庭教会不是因为她是地下教会而得名,也不是因为她没有宏伟的教堂而得名,乃是因为她选择了十字架的道路而得名,选择了政教分离的道路而得名。中国家庭教会不能有其名无其实质内容。 中国家庭教会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会都可以有交流,环境允许还可以同其配搭工作,因这是基督身体在肢体上的配搭。但若与身体外的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合作或交流都是违背圣经的。三人若以个人的身份去访问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可以的,但话说回来就这三人能代表全中国家庭教会吗?说严重一点,谁能站出来说他能代表中国的家庭教会的话他就是在代替神。因为中国的家庭教会不是一个小的地方教会,她是一个无形的教会,是一个跨三十多个省又跨几十年历史的无形的教会。 在中国还有些教会的领袖为了逃避十字架开始想第三条道路。也就是跨过三自向政府登记的道路。我认为登记本身问题并不大,而这些领袖登记的目的是什么呢?少受逼近、少背十字架、多传福音、扩大服事的空间?政府想借着新政策的出台借着登记收集大量教会资料而更好的控制你教会的发展。这些领袖反而就上了这个圈套,把大量的教会资料交给他们去审核,一审就是三年,却一个也没审下来,不但没审下来反而他们按着这些资料控制了好多的教会的发展。这就是想逃避十字架道路的下场,这也是想走与政治联合道路的下场。这只是轻的,这些人若不悔改,归回十字架的道路,把该撒的物还给他们,就会有更糟的后果等着他们。 再审:家庭教会不是一两个人都能代表的了的,她是一个跨几十年且跨三十多个省的无形教会;她的宗旨是坚持走政治与教会分离的信仰道路,在政府与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走十字架道路的教会。
博鳌论坛精英聚集“企业家的信仰与社会责任”沙龙 2007-04-30 4月22日,博鳌论坛2007年年会结束。在结束的前一天晚上,一场名为“企业家的信仰与社会责任”的沙龙在博鳌凯宾斯基饭店蓝调码头举行。来自国内的知名企业家与媒体同仁以及经济学家,共同讨论了企业家的信仰与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话题,他们的对话显示了信仰对于企业家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家群体对于信仰的思索。 当晚出席的有阳光传媒的何力,MTV中国区的总裁李亦非,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远大集团总裁张跃;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SOHO中国总裁张欣,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博士。其中,张跃、张欣与赵晓博士是基督徒,他们也在谈话中流露出基督信仰对于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于信仰的认识。 企业家应该更早意识到信仰问题,因为企业家比别人更早得到了物质的丰裕 何力强调大家更多的围绕的企业家信仰的话题展开,到底信仰会对企业家产生什么影响。大家都认同企业家的确是需要有信仰,这种信仰也许是社会责任感,也许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等。杨文俊表示,比起利润、社会责任感等这些,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更需要最终的信仰,不仅仅是个体的信仰。 张跃表示,企业家讲信仰是很重要的,因为企业家在物质世界里得到了很多。“从好的学校毕业,拿了好的文凭,找到好的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怎么会不快乐,如果不快乐肯定是有问题了。实际上我们发现我们这些企业家在座的都不用为生存问题担心,但物质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原因是精神的快乐不能通过物质来满足。”她总结说,“企业家应该更早意识到信仰问题,因为我们比别人更早的得到了物质的丰裕。” 潘石屹说自己是在探求信仰的路上,他的发言透露出他对信仰的思索。他说:信仰是每一个都有的,就如企业家不光是企业家,最核心的他首先还是一个“人”,所有人的信仰可能不相信神、不相信上帝,最起码他相信爱,他会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他一直在想,不管是穷人、富人,我们过去没有钱也好,现在有点钱也好,碰到的问题,是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问题和烦恼是解决不了,这时他才发现这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东西,如果是没有信仰在精神世界中就会迷失方向,物质反而会成为负面的东西。 社会责任何信仰不能混为一谈,信仰是人类心灵的召唤…
上帝不仅通过自我(其独生子的生命)直接张显自己,也经过自己的造物间接显明自己。前者在神学上被称之为“特殊启示”,而后者则被定义为“普遍启示”。两者并不彼此等同,却可以相互参照。法律也是上帝的造物,揭示法律性质的法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了法律创造者的普遍启示。本文将介绍法哲学领域中的几个学派,期盼通过参照法律科学里面的真理,帮助确立信仰对政治法律制度应有的关系。 自然法法学派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分歧 在人类的法律观念史上,实证主义只在很短的时期(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中叶)占据了统治地位。法律实证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奥斯汀,该派学说经由以维辛斯基为标志人物的苏联法学而流入中国,演变为主导中国法学界多年的“统治阶级论”。法律实证主义认为: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推行的居上者的意志。对于法律实证主义来说,定量分析是实在的唯一标准,凡不能够定量分析之物都是非实在的。据此,该学派以为:道德一类不可定量分析的虚幻之物并不是实在,应当从法律研究的领域中排除出去;只有能够加以定量分析的国家强制力纔是法律里面唯一的实在要素,纔为法律提供了成为实在的渊源,从而,纔是法律研究的唯一对象。首先,法律实证主义的贡献在于启动了法律实证化的潮流, 20 世纪法律界流行的种种科学化的定量分析,在理论上无疑发源于奥斯汀的法律实证主义。不过,法律实证主义的贡献正是其局限。法律的确具有可以定量分析的要素,然而,法律并不归结为一些可以定量分析的要素;那些不可定量分析的所谓虚幻之物,不仅是实在的,而且是法律实存的本质要素。法律实证主义是西方分析主义的一个分支表现。西方分析主义力图通过分解实际存有,排除所谓虚幻要素,而将存有落实在有形的事物之上。排除超越要素的人本主义正是在分析主义里面发现了自身的技术基础。其次,法律实证主义把法律归结为单一有形要素,这固然有助于明确法律与其它事物的分野,从而,确立概念分明的法律科学,但也忽略了法律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综合活体。排除了单一有形要素以外的其它要素,就不仅隔绝了法律赖以生存的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只有“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的联系,纔是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内在联系),也歪曲了法律存在的真实面貌。在此方面,法律实证主义又一次成为分析主义的例证。分析主义的工作就是将活的综合体分解为没有内在联系的单子,然后硬说那些互无内在联系的有形要素外在地拼凑起来,就是存在的本相。实际上,若不加入超越性的要素(诸如“关系”),这些有形要素的拼凑并不是存在的真相,因为活的存在必定是彼此交织的综合体。为法律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若法律不包含非我的要素(比如道德)并由此而与其它领域交互作用,就不是真正的法律;这种自我封闭由此而界限分明的单质法律仅仅具有纯粹的技术意义,根本不能存在于实际生活里面。法律实证主义对法律的非道德化和非超越化,尽管在分析主义自身的发展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创意,其局限与谬误也非常明显。英国法哲学家哈特曾形象化地把法律实证主义比喻为强盗理论:如果法律是仅凭国家强制力量推行的居上者之意志,那末,这种法律又何异于用手枪将自我意愿强加给被抢劫者的强盗命令呢?…
论饶恕 “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 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圣经 马太福音》 论报复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四,慕道友园地 第395篇 福音的拦阻(一) 在网上有一位‘和大人’写了一个帖子,取名为《当代中国人信耶稣的N个问题》,他列了23个问题,并且作了简短的回答。他认为过去有些人的回答思维不清晰。而他是本着箴26:4-5这两节经文的意思回答的。 箴26:4-5的经文:“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昧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佯谬,一个似非而是的悖论。我们体会经文的意思是说,应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提问人的情况,决定如何回答,才能够有效地帮助提问人明白真道。 我们更愿意引用彼前3:15这一节经文,作为我们回答问题的指导思想。经文内容是:“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里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我们知道这N个问题,的确是中国人信耶稣接受福音的拦阻。‘和大人’把它罗列出来,众弟兄姊妹可以集思广益,做出比较好的解答,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如圣经林后9:4-5所言:“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上帝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 第1个问题是:“你的上帝为什么排斥(攻击)别的神?” ‘和大人’的回答是:“因为光明中没有黑暗”。…
近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反基督教运动:一次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一次是1922年至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审视,非基督教运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众对列强侵略的激愤抗争,而非基督教运动则是中国知识阶层对宗教文化的理性批判。 非基督教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它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以知识精英为领袖,以青年学生为骨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如此,从政治运动的角度考察,它高扬民族主义旗帜,激励民族的自觉意识和独立精神,推动了收回教育权运动,促进了中国基督教的本土教会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的酝酿 从思想文化史的视角考察,新文化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紧密相连的启蒙运动。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发端。现在历史学家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概括为“科学”与“民主”。其实,思想家最初的口号是“人权”与“科学”。《新青年》1卷1号的《敬告青年》一文号召:“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运动以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为榜样,本质上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它必然要高扬人权,批判神权。科学与民主成为批判宗教的思想武器。 1919年夏到1922年春,新文化运动中对宗教问题的争论,成为非基督教运动的序曲。担当这一社会角色的是少年中国学会。讨论的发端是信仰宗教者能否入会的争论。曾琦致函友人建议:“凡不学无术及有宗教上迷信之人,皆不得介绍入会。”该建议被评议部一致通过,但立即引起争论。在日本留学的田汉写信称“信教自由载在约法”,决议“如此武断”,“令人愤慨”。他强烈要求“评议部取消关于宗教之规定。”这封信激起思想波澜。学会在北京举行三次宗教问题演讲大会,形成新文化运动以来第一次研讨宗教的热潮。 在《少年中国》刊出的文章中,批判宗教者占大多数。如《社会主义与宗教》指出,社会主义的产生“全靠18世纪要求解放的哲学思潮”开路,而18世纪的哲学是“一致反对宗教的”。它将人类思想从基督教教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明,揭示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社会主义赖以产生的条件注定它必然反对宗教。 肯定宗教的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周作人、田汉等。梁漱溟当时正研究佛教哲学,他应邀发表演讲,揭示人类精神与宗教的内在联系,肯定宗教的积极价值。 有趣的是,正在中国访问讲学的英国哲学家罗素积极参与这场争论。罗素批判宗教,特别赞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说:“中国的运气真好”。其好运为:远离欧洲,避免了宗教战争的影响;有史以来没有产生过“和欧洲一样险毒的宗教”。他希望中国能保持这种没有宗教的文化传统。…
林语堂为何信仰基督教——读《信仰之旅》 女公民 提交日期:2006-9-11 21:41:00 ?? 关于林语堂先生,我认识他是从鲁迅杂文里开始的。鲁迅文章之深刻凌厉、嘲谑精妙的语言精神,于当时年轻气盛的我十分对胃口,当然也就认同鲁迅对林语堂闲适、幽默风格小品文的贬斥与不屑,想当然的认为林语堂乃一吟风弄月、谈猫说狗的旧式无聊文人。直到八十年代初,读到一些介绍肯定林语堂的文章,称他为现代文学之大家。尔后又读了他的《吾国吾民》、《女性人生》等书,方知这“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今古文章”博学先生,那一手璇玑碎锦、举鼎若鸿的文字功夫果然了得!掩卷之余,不禁暗笑自己当年窳陋与轻薄。…
来源: 作者: 小约翰 这几天 一直在读“光与盐”丛书中的《穿越荣耀之门》和《奥卡人的新生》,五位宣教士和他们亲人的传奇经历和鲜活生命,走进我的生活和思想中来,使我对宣教的看法受到很大挑战。 重读之后,总结如下: 第一,宣教是牺牲,但仅仅是牺牲吗? 中国著名作家、曾受过基督教洗礼的冰心,上过教会学校,接触过很多美国来的宣教士,她在小说中,曾不客气地指出很多宣教士到中国来宣教时心态不对,总认为自己是被贬谪到蛮荒之地似的,处处摆出高等文化的优越感,时时流露出在做牺牲的悲壮感。 读这两本书时,却看不到其中的宣教士有这种心态,更没有这种感觉。这是最令我感动的一点,尽管这五位宣教士和他们的亲人确实是到非常野蛮残暴的“奥卡人”中间宣教和生活。…
高陽 / 基督新報記者 2007年05月04日06時09分 (PST) 從馬禮遜踏入中華大地至今天千萬華人信徒站起來,這對今天的華福邉雍推帐佬桃馕吨颤N?「馬禮遜與華福?!」公開講座於4月29日晚假尖沙咀浸信會舉行,回顧並展望。 蔡元雲醫生以「全球劇變中的使命教會──華福邉拥那罢啊篂轭}分享。 李秀全總幹事說,華福邉酉M芎腿蚪虝煌模貓笊裨谖覀兩砩系亩鞯洹#▓D:基督新報) 今年是馬禮遜來華二百周年,從馬禮遜踏入中華大地至今天千萬華人信徒站起來,這對今天的華福邉雍推帐佬桃馕吨颤N?由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事工聯絡中心主辦的「馬禮遜與華福?!」公開講座於4月29日晚假尖沙咀浸信會舉行,回顧並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