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公共神学”

王春煜 缅怀李泽厚先生

我是1978年秋天在黄山召开全国性的鲁迅学术研究会上认识李泽厚的。其时“四人帮”垮台不久,被禁锢多年的人们对学术的渴求十分强烈。各路学者都兴冲冲地闻讯赶来,其中老一辈的学者中,有戈宝权、王瑶、钱谷融等,而更多的是如李泽厚、谢冕、田本相、陆耀东等一批中青年学者,可谓群贤毕至。我躬逢其盛,有幸应邀赴会。 我仰慕李泽厚大名久矣,在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初出茅庐的他竟与著名美术家朱光潜摆开了擂台,成为论敌。他提出“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点,从而声名鹊起,卓成一家。大会报到的当天,在黄山宾馆大堂里,有好几位中年学者正围绕着李泽厚交谈。我趋前礼貌性地向他打了个招呼,他含笑向我伸出了热情的手,并称赞海南是个好地方。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结束之后,接下来是集体登山活动,与会者个个欢欣雀跃不已,连年老体弱的学者也不肯放弃这个机会,力争参加这次活动。恰好我和李泽厚等人一起登山,我们一边欣赏黄山的壮丽景色,一边有说有笑,一点也不觉得累,大约花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登上黄山顶峰。在初次和李泽厚接触中,我发觉他是一个热情、亲和、乐观的人,没有半点凌人的盛气。 在海南重逢 时隔七年之后,我和李泽厚在海南岛重逢。1985年秋,爱国家教委的委托,钱谷融、李泽厚、谢冕、陈丹晨、缪俊杰、杨知一和陈素琰等7位专家,飞来海南参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上下册)修订会。会址设在海口府城海南大学师范部(今海南师范大学)。经过两天紧张的“选评”修订会结束后,我滥竽“选评”的撰稿人和编委,为了尽地主之谊,当天下午在家里设便餐招待会专家们。其时我正陪几位专家在校道上漫步,没想到李泽厚捷步先登上我家门口,问道:“这里是王春煜的家吗?”正在厨房忙炊事的老伴应声,连忙出来招待这位先到的客人。随后不久,客人们接踵而至,寒舍顿时蓬璧生辉。席上大家畅谈甚欢,欢声笑语不绝。为了不让这次难得的聚会骤然星离云散,我请客人为参加这次《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修订会署名留念。客人们齐声叫好。大家彼此礼让一阵,李泽厚率先走出来,而对桌上一张洁白的宣纸,凝神细想片刻,然后提腕运肘,以饱蘸墨汁的笔写下两行字: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修订会 然后再暑上“李泽厚”三个字,果然漂亮,给人潇洒俊秀之感。接下来,由六位客人先后在宣纸上一一署名,各人字体风格各异,颇有苏轼所说“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的意趣。而后我请友人妙手裱成珍贵的小轴作永久珍藏。 次日上午,我陪同专家们下去海南东海岸一带参观。李泽厚被岛上旖旎风光所陶醉,当晚来到三亚旅舍便把他的情思融进《海南两记》一文中,其文采斐然,含意蕴藉,令人遐想联翩。此文刊登于次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备受读者青睐。 海口告别时,李泽厚持《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一册赠我,在书的扉页上题写:“春煜同志惠正并作海南行纪念”,并署名,盖上印章。于我如获至宝。 在新加坡不期而遇…

陈来:论李泽厚的伦理思想

  文章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在李泽厚的伦理思想中,理性凝聚是指“理性支配感性”。按照理性凝聚的思想,理性的主宰应是文化心理最关键和最重要之所在,而这样一来,李泽厚的思想就应该走向理性本体,而不是他实际走向的情本体。“和谐高于正义”是李泽厚对照“权利高于善”提出的,这是李泽厚后期伦理学提出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命题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李泽厚的伦理学体系并没有真正支持这一口号,因为只有完全奠基于儒家伦理,这个口号才能找到其坚实基础,彰显其伟大作用。    关 键 词:李泽厚 伦理 理性凝聚…

李泽厚隐居在落基山中的日子

落基山中的隐士——记李泽厚先生 文/杜欣欣 编者按:李泽厚,湖南宁乡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哲学、美学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树,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等。在美国科罗拉多当地时间11月2日早7时去世,享年91周岁。本文作者杜欣欣和李先生多年深交,特刊发此文纪念这位大师。 1. 我记得人类学家玛丽 . 李基在东非奥杜瓦发掘时,将所有居住在赛伦盖蒂大草原上的人都称作邻居,而我得以结识李泽厚先生也是因美国西部地广人稀。 那是1996年夏季,经刘再复先生介绍,我与外子认识了正在科罗达拉多学院任教的李泽厚先生。位于科罗拉多泉的科罗拉多学院是一所私立的四年制文理学院,虽然不大,但名声不小,粱实秋曾在那里留学。我问过李先生:“一般人60岁都退休了,你却来美国闯世界,62岁开始在美国学校授课,你紧张吗?”李先生回答最初是有点紧张。主要是他从未正式讲过课,更没有用英文讲过课。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自称一辈子没坐过班。1980年代后,虽然曾为极少数研究生上过课,但并非教室里上课。 “那你开始讲课时,最担心是什么?”…

纪念李泽厚先生专题汇集

陈来:评李泽厚   文章来源:《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4期 李泽厚先生是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最富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影响广泛波及到人文社科诸多领域,他的很多思想论断至今大家仍耳熟能详、津津乐道,此可见其思想魅力之大。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先生是一位以思想为生命的哲人,而今已入耄耋之年的他仍泉思喷涌,与青年人谈学论道,乐此不疲,近年仍大作不断,特别是其新近出版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如何登场》等书,其思想之犀利深刻可谓不减当年。    刘悦笛同志是学术界的青年新锐,这篇其与李先生的对话围绕“情本体”这个李氏晚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展开为二十五个话题,广泛论及哲学、宗教、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儒学等学科领域中非常前沿与核心的问题,其间洋溢着的思想火花和新思精论值得学术界同仁深入思考。此篇对话从“什么是哲学”问题开始,李先生认为这一根本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他倾向于认为哲学是讲如何行动、怎么样生活的学问,由此也点到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既不能仍按传统的范畴来讲,也不能因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而丢失中国哲学的精神和灵魂。李先生认为没有上帝信仰,人照样可以好好活着,延续其以美育代宗教的思路,结合传统儒学的人生哲学,他试图用“情本体”来提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儒学是一套情理交融的人文教化系统,发展到宋明理学,理性精神大大发扬,一直到现代新儒家也是“讲理”大过“说情”。李先生据其哲学理念,试图力纠此偏,提出“情本体”,为此他以孔子、荀子、汉儒为儒学主线,不认同宋儒道统观,由“情理结构”、“人类本体”诸说来建构其“四期儒学”。李先生肯定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说,看出了儒家伦理关系的相互性、整体性和情感性,把荀子推崇为儒家正统,以礼生于情。在人性论上,李先生似乎主张自然人性有善有恶,孟子重在发挥了其善的一面,荀子重在遏制其恶的一面,认为孟荀统一于孔子,这似乎承认孟荀各有其合理性,但李先生有鉴于宋儒尊孟,他要“倒过来”尊荀,实际上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荀子与其哲学气质更为接近。    李先生认为动物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理性渗透到自然情感中产生的,自然情感无疑是更为基础的本色存在,为此他以“情本体”来补充康德,以孔夫子来讲康德,认为两者都反对原子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主张先验变经验,个体走向人类,纯粹理性走向人类本体,确实这在哲学上对儒学与康德都是一种深化发展,是一种创见。对话录中也论及宗教神秘主义和儒家理性的神秘——孔颜乐处,李先生认为这些问题有待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他甚至认为将来科学能从实验中制造出这种感觉——“感性经验的神秘”。凡此种种,似皆为李先生哲学气质一以贯之可以理解的主张。这些对我们今天反思儒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都有着很大启发意义,对我们来重新认识孔子思想的本源性、多面性和复杂性也都很有意义。孔子儒学是包容开放、生生日新的,也有着多方面诠释和发展的可能性,就李先生对儒学与中华文化精神一以贯之、自成体系的诠释来看,其思想气质无疑是偏于经验型的经世致用,与湖南大儒先贤王船山、谭嗣同在思想风格上有些接近,甚至与毛泽东的哲学气质也有些神似,放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演进的大背景中来看,这些思想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哲学本来就是一偏之见,正是这些偏见推动了思想史的发展,李先生的这些哲学思想无疑在今天仍是中国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声音。…

千里沉云何处放离忧——李泽厚的诗词人生

李泽厚 天问哲学 2016-04-06 结婚时(1963年10月),李泽厚对妻子说:“秋英(夫人生于晚秋)不比春花落,愿逐星光永照君”。 《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通过诗词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中国的诗词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即使在学科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我们也能看到不少学问大家的诗词作品。今日偶读《李泽厚学术年谱》,发现其中有不少诗词,遂抄录之,以飨读者。 一九三〇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七),李泽厚出生于汉口。其祖籍湖南长沙,高祖李朝斌曾官至江南提督,祖父亦曾任云南知州。其父李世裕时为汉口邮局高级职员,母亲陶懋柟也曾读过几天女校,后又有一弟李泽民。不过,家道中落。靠父亲工资维持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母亲带全家回湖南宁乡教小学谋生。其父生前曾有《书示厚儿》一诗: 潦倒谁于邑,谋生哪自由。 韶华过似箭,期望渺如钩。 身世两同恨,乡心一样愁。…

新文艺复兴:加密作为艺术的一种“新”机遇

当前的加密革命对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性影响与文艺复兴时期惊人地相似。 如果想要了解加密生态系统的影响,你必须回到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初期。通过采用可与当今互联网相媲美的印刷新技术,以及在相当于今日加密经济的金融领域中基于分类账的复式记账法的发现,社区掀起了一场文化革命。 凭借这些无权限技术,企业家创造了新的市场,艺术家则捕获了他们创造的价值。 社区采用这些分布式技术来组织并改善它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这种转变对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都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被称为文艺复兴或其世界的“重生”。 From the mock children’s book…

刘军宁 从塔利班到秦始皇

刘军宁 从塔利班到秦始皇:保守主义的视角 最近发生在阿富汗的突变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关心,在网上也有很多讨论。至于如何理解阿富汗的突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从保守主义的角度谈一谈阿富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突变。 被忽视的不成文宪法 保守主义读书会重点推荐的一位作者及其著作都是我们都非常喜欢的,这就是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想家柯克及其《美国秩序的根基》。该书对我们理解阿富汗现象也很有启发。作者在该书最后一页(第441页)的结语中写道:“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基于宗教信念的道德秩序支撑了政治秩序,并与后者并立。”他接着说,“美国和其他国家之所以能够确立有效的统治(指美国今天这样的政治制度),乃是因为那个国家的多数人认可某种道德秩序的存在,而且他们依靠这种秩序以及灵魂的秩序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他认为美国的政治秩序是建立在特定宗教信念的道德秩序基础之上,而且两者并行。换句话说,没有美国的道德秩序支撑,美国的政治秩序就立不起来。美国的政治秩序是由与美国的政治秩序相适应的道德秩序支撑的,如果没有这样的道德秩序支撑,美国的政治秩序就会坍塌。 这两段话中涉及到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阿富汗现象。这两段话的意思是,在长命的美国成文宪法背后,还有更悠久的美国不成文宪法。这部不成文宪法和美国的成文宪法相匹配。有了这样的不成文宪法的支撑,美国的成文宪法才立得住。如果没有不成文宪法的支撑,美国的宪法或美国的政治秩序就不能久立。这是他在书中最后的结论。 他这个观察不仅适用于美国,也适用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这样两部宪法。他在另外一本书《权利与义务》(Rights and…

彭兰:生存、认知、关系:算法将如何改变我们

   摘要: 今天,算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方面,对人的影响也不断深化。算法社会中的人,被全程、全息数据化,算法也推动了人的标签化、评分制,这些都对人们的思维、行为产生影响。算法作为一种中介,构建了一种数据化界面,重塑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同时算法也以匹配、调节与控制等方式建构了各种对象间的关系,算法的权力也因此不断增加。算法对社会关系的另一种影响,是强化既有共同体的边界,或推动新的共同体的形成,因此,算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也会走向深层。    关键词: 算法; 算法社会; 人的数据化; 算法中介;…

刘军宁 I 如果耶稣基督是社会主义者

刘军宁 I 如果耶稣基督是社会主义者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声音。这种声音声称:耶稣是左派,是社会主义者。从自由神学到解放神学,一直有左派基督徒把耶稣当作左倾思想的精神源头。其中的一些著名的社会主义者,更是指认耶稣为社会主义的旗手。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希特勒曾经一度公开声称,耶稣是一位反犹的雅利安战士(Aryan fighter)。他甚至认为他本人就是耶稣再次降临,把自己视作德国未来的弥赛亚。委内瑞拉的社会主义者查韦斯认为,耶稣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主义者。苏联的社会主义者戈尔巴乔夫则断言:耶稣是(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者。 认为耶稣是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左派,都是社会主义者,都是无神论者。这些社会主义者,高举耶稣,其实是为了达到他们统战的目的。 然而,耶稣是社会主义者吗? 如果耶稣是社会主义者,耶稣一定会反对私有财产权、甚至主张废除私有财产。然而,耶稣却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马太福音》5:17-18)律法书的核心是作为圣约的十诫。十诫中清清楚楚地规定:不得盗窃,不得觊觎他们财富。耶稣同样维护私有财产权,承认土地私有的。 如果耶稣是社会主义者,耶稣一定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劫富济贫。然而根据圣经记载,有一个人希望耶稣能做主把其长兄继承得来的财产分一部分给他。耶稣却回答到:“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而且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看样子,这个人也把耶稣当作社会主义者了,希望耶稣来帮他劫富济贫。然而,耶稣依据第十诫断然否定了这个人觊觎他长兄财富的念想。这件事记载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