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古物局(The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23日发布声明指出,“考古学家近日在耶路撒冷发现首个古代工艺品,上头有足以证明圣经中所说古城伯利恒存在的具体证据。” 据《法新社》报导,声明指考古学家于路撒冷旧城(Old City)南墻外的大卫城(City of David)出土了一个宽约1.5公分的印玺(bulla),相信古人用该印玺在文件或其他物件上的一片粘土上盖章,上面刻有古希伯来文“伯利恒”这个词。 主导这项挖掘工作的舒克朗(Eli…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新闻”
香港影音使团近日邀请了唐崇荣牧师谈挪亚方舟探索事工。唐崇荣牧师相信圣经的记载肯定是历史事实,而考古可以帮助了解圣经,把圣经的历史呈现于这个时代。方舟探索的成果虽然还没有成为完全绝对的确据,但这个探讨可为布道预工。若以布道预工的观点看,这实在是非常好的题材。 唐崇荣牧师分享了护教的意义和护教与布道的关系,护教与布道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方舟的探索事工见证圣经历史真实性,可以很好的护教,让人看到在历史事实上是真实的。 “护教就是严正的指出上帝的道的合法性,坚定指出信仰的可靠性的,所以护教对布道是不能分开的。我们不是靠护教来布道,但是布道跟护教没有抵触,在历史事实上信仰是真实的,使人知道过去的神以真实的事,启导我们这一位神就在现在引导我们在真理上站立得住,又用真理启示我们勇敢面对未来。” 所以,他个人会将四件事连在一起:第一,神学,第二,哲学,第三,护教,第四,布道。他认为按照这个布道的原则性,可将世人带进信仰,到达非常合理又坚固的地步。 “神学,使我们明白神的启示,哲学使人明白人的缺欠。然后到护教的时候,你就不是替迷信来解释,也不是辩护那些不合真理的事情,而是看到人的道,虽然很伟大,但在神光照之下有很多缺欠,这样就容易使人的心降服在上帝的真理之下。” 首先我们应当对圣经的历史给予完全地肯定,唐崇荣牧师表示相信在圣经旧约中的洪水和挪亚方舟的故事是准确真实的记载。“提及洪水的事,耶稣基督亦印证,其他书卷也曾经应用,而洪水曾在地上泛滥的记载在埃及、南美洲和世界很多地方都曾经听过了,所以这件事是历史事实,是不必怀疑的。虽未能完全肯定别的洪水记载是否就是圣经记载的这一次,但圣经的洪水记载,一定比全世界各地记载的更正确、更真实的、更重要。因为圣经是神的启示,这跟别的地方的普通历史记载,或在神话里面冥想猜想出来的故事,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信上帝的人,对神的启示是不可怀疑的。” 我们通过考古可以帮助了解圣经,即便还没有拿到完全绝对的确据,但这个探讨可称为布道预工。唐崇荣牧师希望大家可以谦卑地看待,看到这个探索是布道预工的好题材。“布道有预工、正工、后工,大家可以如此谦卑的看待。回教中有方舟,基督教中有方舟,非基督徒愿意了解历史,所以若以布道预工的观点看,实在是非常好的题材。” 据悉,挪亚方舟国际事工组成探索队曾于土耳其亚拉腊山上发掘出巨型古木建筑,消息传出即成为全球瞩目焦点,有关专家及土耳其官员均表示相信所发现的极大可能就是挪亚方舟遗骸。他们也于2010年4月28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称于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寻找挪亚方舟遗骸时,在高于海拔四千米的冰川进行挖掘,成功进入巨型木结构。 世界上也有其他的组织根据圣经记载尺寸建造方舟,以回应很多人对圣经记载的怀疑,如诺亚真的造过这样大的船吗?他真的能够将所有的动物都装入这艘船吗?因此,在美国肯塔基州北部的农田上,基督教团体“创世纪解答”(answers…
德国的高速公路以没有行车速限而闻名,但这也让开车疲惫中的驾驶人难找休息的地方。为此在高速公路旁建立教堂提供旅客歇息,形成了德国公路的特殊景点。 据了解,目前德国共有38间公路教堂(Autobahn Church),估计每年共有1百万人次造访,公路上的交通指标会指示附近最近的教堂方向。这里首间公路教堂开创于1958年,当时是一家天主教堂每周开放一次供旅客休息,后来驾驶人员越来越多地走进教堂。这时德国便增设教堂并全面开放地提供给驾驶人们。 第一个开放的天主教堂的神父Wolfram Hoyer表示,驾驶人疲惫时只希望离开公路,找个地方休息,所以他们在此可获得信仰、身体、心灵的休息后再上路,所以教堂有点像心灵充电站。 有的乘客在离开教堂的时候会在教堂的留言本上写上自己的恩典和对神在路途中保守的感恩。留言本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只基督徒、天主教徒,还有犹太教徒、穆斯林和无神论者,也曾到访公路教堂祷告或默想,因此柏林和慕尼黑南北两大城之间的公路旁,越来越多提供旅客休息或默想的尖塔房屋。 有很多基督徒对此教堂的建立充满了感谢,有人在网上分享说:“心灵疲惫时最需要的港湾”“一条助人通往天堂的道路。”“身体和灵魂的双重休息。”“上帝的爱和恩典一直都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内容提要】区别于以往宗教社会学研究通过访谈已皈依基督教的欧美中国留学生来重建他们信仰转换的论述,并探讨这一转换的理由,本文的田野调查个案深描了一个居住在香港基督教社区里的基本上是非基督徒的内地留学生群体与基督教组织和人员互动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展示了在被积极传教的情况下,这群内地留学生如何做出了有限地接受或拒绝宗教影响的反应,在这些反应背后有着复杂多样的个人理由。了解这些个人理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透过这些个人理由审视香港—内地这一特殊的地缘与社会脉络,发掘这个个案与其他个案相比的“另类性”,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留学生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所做出的信仰选择背后的理性考量。 【关键词】香港 基督教 留学生 宗教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而他们留学生涯中的宗教经历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不少报道都指出,许多留学欧美国家的中国留学生皈依了基督教(金鑫,2005;唐黎标,2006)。学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这些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选择皈依基督教的各种原因(Wang, 2004; Yang, 1998, 1999;华桦,…
基督时报专栏作家 王文锋 更新时间:2012年01月30日 10时57分20秒 【基督时报】续:王文锋:告诉你真实的中国教会?!(书稿连载十六) 3、中国教会和中国社会的互动情况 客观来讲,无论是从信众群体数量角度来讲,还是从社会群体反应角度来看,这几十年来中国教会与中国社会的互动情况是非常薄弱的,也就是说中国教会在中国社会里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换句话说,中国教会在社会公共领域根本没有起到应该起的作用。当然这期间有众多的原因,其中既有环境处境引起的外部原因,亦有理念问题带来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指的是中国政府宗教政策对于宗教团体的限制以及民族主义文化保守群体对基督教发展的警惕。但是无疑教会自身在神学传承和信仰教理上对参与公共空间活动的的薄弱意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具体来讲指的是中国教会由于有浓厚基要派信仰的背景,因此对于社会层面的文化使命缺乏热情。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下中国教会与中国社会在互动之中的状况以及更好地展望未来的前景,笔者以下将从历史背景、目前处境以及未来展望几块对该话题进行分析和描述。…
孙艳燕 引言 从基督教输入国到输出国——简要历史回顾 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末期从欧洲大陆传播到英国,从6世纪末到7世纪起在英国扎下根基。传教士奥古斯丁于公元596年被罗马教皇派遣到英格兰,后被授任为历史上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在公元7世纪期间,威尔弗雷德(Wilfred)和塔尔色斯的西奥多(Theodore of Tarsus)完成了英格兰的基督教化,建立起英国教会的组织机构。此后,虽然历经风雨,基督教王国一直在这片土地稳固矗立。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切断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新教安立甘宗即圣公会成为英国国教会,英国国王被尊为国教会在尘世的唯一最高首脑。随着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英帝国的成型,圣公会不断扩大它的组织机构。直至今天,圣公会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依然拥有显赫的地位。英国的其它新教各宗派如卫理公会、联合归正会、浸礼会、五旬节派教会、贵格会,以及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等亦非常活跃,形成多元发展的态势。 在基督教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英国这个在公元1世纪时还是接受宣教的国家迅速成为对外宣教的国家,并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中保持了对外宣教的强大势力。公元7世纪,威利布罗德(Willibrord)和卜尼法斯(Boniface)作为传教士被派往荷兰、德国和丹麦;挪威和瑞典国王在英格兰接受教育,回国后于公元1000年之前将基督教传回本国;英国国王和贵族参与了12至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自17世纪以来,英国逐步展开大规模的海外宣教活动。1649年成立的福音传播协会(the Society for…
当今中国基督教的主要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家庭教会”的问题。三十年来,“家庭教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三自”教会;现在,“家庭教会”已经成为中国基督教的大半壁江山,至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家庭教会”的界定及现状 1. “家庭教会”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通用,但很不准确的名称。在现实中,尽管它听起来是指在私人家中聚会崇拜,进行读经、祷告、唱诗等活动的基督徒团体,但实际上参加者远远不只是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而活动场所也绝对不只是在私人家中。 “家庭教会”这个名称,仅仅是一种不正确的方便说法或习惯说法,它相应的英文词不是family church(“家庭教会”)而是house church(“房子教会”)。但house church这个词听起来也很荒谬,因为世界上所有的churches(教会),都有house(房子),都在house(房子)里面进行崇拜活动,为什么只有中国的这些教会称为house…
http://www.gospelherald.cn/files/gen/gen_20120206_Davidwang3.jpg 亚洲归主协会荣誉会长王一平博士(Dr. David Wang)上周末应邀在温哥华的Missions Fest宣教年会上担任讲员。在其中一个讲座中,他形容中国教会正在续写《使徒行传》,在圣灵的大能和引导下不断成长。至于,今天中国教会的面貌又是怎样的呢? 王博士表示,今天的中国教会正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经历着巨大而迅速的转变。他讲解了今日中国教会的五大趋势,并指出这些趋势预备了中国教会投入普世宣教。 一、都市化 王博士说,在毛泽东逝世的时候,79%的中国人口是农民。随着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工商业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大规模的都市化。有数据显示,直到2015年,全中国将有一半人口住在城市。具体的实践方式,并不是把农村的人带到城市来,而是把铁路和高速公路伸延到农村里去。届时中国将会有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系统。随着社会环境改变,很多农村的教会也同步被都市化,促进彼此的连结。 二、白领化…
http://www.gospelherald.cn/files/gen/gen_20120204_Davidwang1.jpg 中国教会的迅速增长现象是宣教学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亚洲归主协会荣誉会长王一平博士(Dr. David Wang)上周末应邀在温哥华的Missions Fest宣教年会上,以其数十年在中国内地培训信徒的丰富经验,在多个场合向与会者介绍中国教会的发展。 “中国教会正在续写《使徒行传》。正如我的老师约翰 #8231;斯托得牧师所说,与其说《使徒行传》是使徒的传记,不如说是一本圣灵的传记。”王博士在1月27日下午的一场讲座上如此打开话题。在了解中国教会之前,王博士先深入讲解《使徒行传》,特别强调在最初教会中圣灵微妙的工作,而不单单是使徒们的作为。 圣灵翻转最初教会走出耶路撒冷 使徒行传1章8节,耶稣吩咐门徒留在耶路撒冷等待已应许给他们的圣灵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耶稣的十二个门徒后来果然领受了圣灵的能力,在耶稣曾经被迫害的耶路撒冷带着权柄地讲道,带领数千人归主。这些本来是渔夫、没有学问、没有社会地位的人,连法利赛人和大祭司长也得对他们另眼相看。《使徒行传》第一至五章就记载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的这段事迹。…
【基督时报】 2011年最后一期《中华英才》发表了文章《赵晓:中国经济发展之我见》,文中提到经济学家赵晓认为经济学中除了利益,还有一种精神叫道德。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基石,然而在美国留学期间,赵晓惊喜发现中美两国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在于有无信仰。 文章一开始就阐明赵晓在经济学中独特的视角,“亚当·斯密说,并不是因为屠夫、酿酒者、面包师的慈善,才有我们的晚餐,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利益。也许“利益”是经济学中永恒的话题——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但赵晓让我们看到在经济学中除了利益,还有一种精神叫道德。” 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基石,没有道德的GDP是黑色的,因为它的增长不计后果;没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是不健康的,因为它的发展没有节制。“市场经济就像一个大苹果,我们需要是能吃的、好吃的而不是有毒的。”有关部门吸收采纳了赵晓的建议,并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文件里第一次提及道德的作用。 对于中国经济如何克服发展中的问题,文章中赵晓提出:在改革中保持经济增长。赵晓直言,“中国的经济稳定与社会稳定其实很脆弱。根据历史经验,如果我们不能保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政府就没有收入,财政收入负增长,企业赚不到钱,大学生也就找不到工作,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保持航速,船才不会沉。” 赵晓之所以能够对中国经济有如此独特的视角和洞见,因为他在一次出国留学考察中,惊喜地发现,中美两国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异在于有无信仰。 文章中赵晓坦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最大的好处是它教人不偷懒,因为市场是有竞争机制的,但市场不能教人不撒谎,也不能教人不害人,并且可能一个坏的市场经济会鼓励你勤奋地撒谎和害人。” “我在美国看到的经济是市场加教堂的组合。美国的市场经济鼓励人勤奋不偷懒,而法律法规会惩罚那些撒谎害人的人,教堂则给予大家正确的商业动力,告诉人们究竟为什么要经商、应该如何经商以及如何支配赚到的钱,给世人一个正确的引领。这是我看到两国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 “我们的市场经济30年来发展得很好,但唯独缺少道德的指引,让我们不是良性的竞争,而是野蛮成长,这样发展是危险的。”回国后,赵晓针对此问题发出深刻的阐述,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继而在深化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开始强调道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