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历史”

何当:洛桑-罗马-所多玛——福音派教会的普世主义危机

洛桑-罗马-所多玛——福音派教会的普世主义危机 文/何当 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13:12 目录 一、中国教会的洛桑事件 二、何谓oikumene(普世)? 三、普世主义与大普世主义 四、教会的合一与淫妇巴比伦 五、天主教的大普世主义…

教会本地化的问题与历史

谭立铸 天主教的本地化问题   “本地化”是天主教的一个传教学词语,指在某种特定文化中运用适宜的宣传天主教的方式。源自18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礼仪之争”暗含着“本地化”概念,在那场持续百年之久的“礼仪之争”中,在华耶稣会士们尝试推行一种具有中国本地特征的天主教礼仪和名称。   “本地化”一词在天主教官方文件中的出现,最早见于若望·保禄二世1979年10月16日发布的宗座劝谕《教理传授》,该劝谕要人们按照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将福音喜讯根植于各种文化内。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亚洲主教会议上,代表们一致认为,地方教会应降生在人民中间,成为一个本地化的教会,与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以及他们的宗教进行谦虚的对话。真正使“本地化”这个词语流行的,则是发于1990年的《救主使命》通谕。该通谕的第52条详细地谈及“本地化”的问题,在开头即指出:“当教会在万国中执行传教活动,教会要面对不同的文化,而置身于本土化的进程。这种投入参与的必要,刻画出教会在历史中的旅程,然而今日此事尤其迫切。教会融入民族文化的进程是漫长的。它不是纯粹外在适应的问题,因为本土化‘是谓真正的文化价值,透过整合到基督教义内,及基督教义渗入各种人类文化中,而有深切的改变’。”   “本地化”一词尽管出现得很晚,但本地化的精神早已有之。最明显的例子当是耶稣门徒保禄。他在雅典广场面对希腊的哲人与爱好哲学的人的演讲,可视为基督福音 “本地化”的最初努力。在他的书信中,他亦明确地表明:“对一切人,我就成为一切。”   翻开天主教的传教史,将天主教教义的宣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绵延不绝。在爱尔兰有帕特里克,在斯拉夫的人民当中有基里尔和麦道德,在巴西的土著人中间有若瑟,在印度的南部有罗伯尔多,在中国有利玛窦,在越南有亚历山大等等。   上世纪60年代召开的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虽然没有明确提及“本地化”一词,但它开启的向世界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开放的心态,无疑为天主教会“本地化”提供了最坚实的精神和思想基础。“梵二会议”本地化最丰硕的成果,无疑是教会礼仪本地化的决定,它首次使延续了数百年的罗马弥撒可以用地方性语言举行,使天主教本地化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

张大军:良心自由是清教徒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信仰(良心)自由是美国宪法修正案所保障的首要个人权利,这样的安排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彰显了良心自由在美国人的生活中的极端重要的地位。略微了解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良心的自由只是较为晚近的现象。在人类的大部分时间里,良心自由的概念都是付之阙如的。那么,良心的自由又是怎样成为美国宪法所保障的首要个人自由的呢?《良心的自由》一书就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答案:发端于英格兰的良心自由观念后来在英国的北美殖民地遍地开花,并最终以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形式被制度化。   本书作者首先考察了伊莉莎白女王时代(1558年11月17日到1603年3月24日)对待良心的两种态度:容忍与自由。第一种态度是有着传统渊源的主流态度,相信政府在良心问题上拥有最终的主权,而后一种态度则是英格兰的清教徒首倡的,认为良心问题在政府的主权范围之外,只有上帝才是良心的唯一主宰,而上帝已赋予良心以自由。实际上,后一种态度是新教革命的产物,是加尔文关于上帝主权之论述在政教关系上的进一步运用。这样,以威廉·帕金斯为代表的英格兰清教徒对良心自由的推崇成为后世信仰自由的滥觞。而英格兰政府对良心的容忍态度作为一种传统也照旧不误地延续下来。   良心自由的观念虽然已经被清教徒提了出来,并且逐渐在17世纪的英格兰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支持,但这一观念并非没有对手和敌人。在这方面,不仅英格兰的传统政治思想中关于宗教容忍的立场对良心自由构成了挑战,而且在基督教神学的内部也发展出一种与传统的容忍观类似的良心观。这就是威廉·艾姆斯在17世纪上半叶以辩证法为基础所发展出来的那种良心观。正如本书第二章所总结的那样:“艾姆斯把良心界定为辩证法的作法使良心成为这样的一种手段:它按其本性将道德问题罩上一圈决定论的光环。易言之,对作为一种综合性方法的良心的依赖就不需再将良心视为可能享有自由的某种东西了。”   容忍和自由这两种立场在英格兰内战和复辟时期进行了反复的较量,最终,它们之间的冲突在英格兰以《容忍法案》的形式获得了解决。该法案正式将容忍确立为英格兰政府处理宗教事务的官方立场,使得良心自由事业在英格兰没有能够结成正果。   尽管良心自由的观念在政治上和神学上都遇到了阻力和挑战,它随后却在英属美洲殖民地获得了普遍的传播和认可。不过,即便是在北美殖民地,良心自由观念的普及与传布也有曲折的反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北美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最初是拥抱艾姆斯的良心观的,因此也是排斥良心自由的。幸运的是,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的良心观只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中的例外,而非主流,因为良心自由“很快在大多数殖民地特许状中成为一项基本的准则。”(第六章)   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时,良心自由在北美殖民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重要原则。因此,当美国人在独立革命成功后创制新的宪法时,他们就理所当然地想要保障良心的权利了。对于这种结果,本书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第一修正案是争取良心自由的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因为它是一场持久战的顶点,这场持久战的目的在于让十七和十八世纪由剑桥清教徒提出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倡的那种观点得到认可。与此同时,第一修正案为因着良心而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奠定了基础。”至此,良心自由的观念在美国获得了完胜,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在随后的岁月中又不断从美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到21世纪时,它所提倡的原则已经被《世界人权宣言》所接纳,成为普世的价值准则。   不夸张地说,良心的自由是清教徒对人类自由事业的重大贡献,因为正是良心的自由才成为后来其他诸种自由的精神基础。良心是人作为一种存在物的最深层的意念与心思,这种意念和心思的自由为各种其他的自由提供了精神和心灵上的源动力。它同时也表明,自由首先不是身体上的,也不是智力上的,而是精神和灵性上的。如果没有了灵性的自由,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会变得干枯,就无法体现出自由的真谛。同样,如果没有了精神的自由,人身自由将失去那活水源头的滋润,肉身的活力也将逐渐萎缩。   鉴于良心自由之于个人和社会的重大意义,它也应当成为当下中国政教关系的指导原则。现在的中国政府由于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一直都试图将宗教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权柄之下。如果用良心自由的观念来看,这种政教观和良心观显然将政府的主权领域扩展到它本不应该存在的地方。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来说,这种越界的政教观和良心观都对灵性和精神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看似无形,但却在中国人的道德滑坡、社会失序、暴力横行等种种病灶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借着本书的出版,笔者呼吁良心自由早日成为中国政府处理政教关系的原则立场。…

古代温州也里可温考

大 中 小 ] 发布时间:2008-10-15 13:38:44 作者:舍禾 文章来源:麦种期刊 点击:62 [1]莫法有著:《温州基督教史》,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出版,1998年,第1页。 [2]据莫法有所著《温州基督教史》一书记载,八十年代初,曾有宗教界人士认为,唐代景教已传至温州,其理由据说是国外史书中有关这方面的具体记 载。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确凿可靠的文字资料,也找不到任何实物可作佐证,所以认为此说尚难成立。…

蒋介石参加基督教礼拜活动的珍贵照片(组图)

时间:2010-07-09 14:21 作者: 爱历史 http://new.21ccom.net/uploads/allimg/100709/2533_100709142418_1.jpg   蒋介石选择信奉基督教是因为宋美龄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蒋介石后来确实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日记里言必称主,在抗战的时候遇到任何困难都进行祷告;在最失败最困顿的时候,他都没有丧失信心,他都没有停止记录自己的言行,而且时刻勉励自己。 http://new.21ccom.net/uploads/allimg/100709/2533_100709142516_1.jpg   蒋介石选择信奉基督教是因为宋美龄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而宋美龄的母亲开出的结婚条件之一就是蒋介石必须是基督教。蒋解释当时表现得相当坦诚,他说“我不能随口答应你,可是愿意从今天开始好好地读圣经。” http://new.21ccom.net/uploads/allimg/100709/2533_100709142551_1.jpg…

夏洞奇:走出意识形态的基督教简史(评游斌的《基督教史纲》)

  总有一些很“具体”的条件在不断地告诫着那些过分开朗的“西学之士”们:真正的好西学还离我们远着呢。 http://new.21ccom.net/uploads/allimg/100711/1339353551-0.jpg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 游斌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   西学在中国的地位,向来都有几分尴尬。浮沉于余绪难绝的“师夷长技”情结之中,国中的多数学人从不缺乏“放眼看世界”的美好愿望;浸淫在“大国崛起”气象之中,恭谨善良的学人们也很难推诿理解与研究西方文化的责任。然而,总有一些很“具体”的条件在不断地告诫着那些过分开朗的“西学之士”们:真正的好西学还离我们远着呢。   平心而论,在当下的整个人文学术体系中,主要由西方哲学、欧美历史与西方文学等学科构成的西学,的确也称得上初具规模了。不过,依笔者拙见,要想早日迎来真正的好西学,这边的“西学之士”们就要先努力关注一下眼前的“外患”与“内忧”。   “外患”之语不过是一种修辞,指的就是当下盛行于高校之中的以“量”为主的体制。它重表面而轻学问,追求毛糙的产量而忽视研究条件的建设。其实,与其终日沉迷在“数数字”的游戏之中自寻烦恼,还不如脚踏实地地改善一下具体的研究条件(主要是文献),为开展下一步扎实研究打好基础。决不能过分高看文科生的本事,甚至以为他们可以练成“从虚无中创造”的神奇功夫,挥舞着“独孤凝思剑”与“玄妙顿悟刀”而伏魔斩妖了。…

慕道:比较中国教会与西方多宗派教会

一.略析宗派与宗派主义   谈到基督教宗派,一般人们都会有此困惑:“既然都信耶稣基督,为何产生多如牛毛的派别呢?该加入哪一派别好呢?”也有人谈起宗派时,很自然地把宗派和分争、结党、破坏基督身体合一联系起来,并认为是罪恶,是圣经禁止的,甚至是上帝咒诅的。   蔡丽贞博士说:“所谓宗派就是指在次要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或解释的基督教团体;而所谓的次要问题,是指核心信仰之外的神学问题,与一个人的得救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异端是在基要信仰上妥协的基督教团体,宗派是在次要问题上坚持的基督教团体。我们要避免异端,却可以允许宗派。”   宗派主义认为自己所宣布的信仰之侧重点应该是普及的。因此,假若某教会以其信仰侧重点来描述自己,并否定他人信仰侧重点的话,那该教会就是宗派主义教会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把自己的主观客观化的自义之举。    二.西方多宗派教会    西方教会宗派史概述   宗派在西方教会发展进程中是非常独特的教会现象。…

响起改教的号角——苏格兰改教运动对中国教会的借鉴

响起改教的号角——苏格兰改教运动对中国教会的借鉴 (今天是宗教改革纪念日,教会举行纪念特会。大约有二百位年轻人参与……将讲座的内容呈现如下,特献给先贤和当代的改教者。)十六世纪苏格兰教会改教运动最彻底,它的成效硕果累累,影响深远。苏格兰的改教摆脱了天主教的控制,建立更正教的信仰告白、教会体制,以及系列的改教行动,例如:崇拜仪式的更新等。苏格兰实行长老制度,被誉为世界民主宪政国家的摇篮。苏格兰的成功可以成为今日教会更新运动的借鉴。 促使苏格兰的改教进展有多方面的因素。改教前教会圣职人员生活腐化,修院生活败落,苏格兰是欧洲最黑暗穷苦的国家,使得人们向往宗教的改革,摆脱天主教的势力。改教先驱威克里夫翻译圣经和对教皇的反抗,苏格兰人并不陌生。改教先贤派特立克·哈米勒沌和乔治·威沙特大而无畏的讲道深得民心,殉难前表现出来的信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激起公愤。改教领袖约翰·诺克斯则将加尔文神学彻底的落实下来。有人形容诺克斯好像火柴点火一样,积极传播加尔文思想,反对圣像崇拜,群众捣毁教堂的圣像,夺取修院的教产,命令神甫停止弥撒。1560年改革教会控制了爱丁堡,国会接受诺克斯的加尔文派条款为苏格兰宗教,教皇权柄及所有天主教高级职员的管辖权被取消,并禁止弥撒,苏格兰脱离了天主教信仰。有人评论诺克斯:“别人锯断了教皇制度的树枝,他却用斧头砍下树干。” 改教教义所散发出来的力量也是改教获得成效的要素。诺克斯接受加尔文的神学,此神学教义使他在困境中操守坚忍,不屈不挠的展开改教活动。预定论信守上帝选民论,一般而言,持选民论者坚信上帝赋予他的力量使他能够担负起神所赐予的使命,这种执着信念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尤显重要。另一方面,改教者的教会治理观获得民众的支持。诺克斯将加尔文的长老会组织化,有基层的小会,中会、大会到总会的组织架构,以由下而上的民主代议制度,抗衡天主教与英国的主教制度。改教单凭热情是不足的,必须有教义理论作基础。 苏格兰的改教成效明显。苏格兰教会信完成苏格兰信条(Confessio Scoticana),国会通过阶级律(Law of Estates)内载与罗马完全分离。此信条包含废除教皇在苏格兰的裁决权,禁止弥撒,规定加尔文宗爲苏格兰的合法信仰。强调恩典与赦宥,真道与圣经,圣灵与教会的福音信仰教义。此外,苏格兰教会制定加尔文制度的“教会管理法规第一集”(Frist Book…

林慈信:舒解误会,欣赏宝藏﹕初论改革宗信仰与华人教会

笔者是华人福音派信徒,居住北美四十二年,生长在基要派、敬虔爱主、韦斯利派、凯锡克派、和时代论的圈子中。三十五年来,我接受了,并公开承认改革宗的福音派《圣经》信仰。那么,我是谁呢?是否已经变成华人教会中的怪人,一个不合群的独行侠?一个过时的「老古董」传道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传讲的信息是否不切实际、无关痛痒?我是否已经变成一个不面对现实与教会群众,躲在象牙塔的知识分子?我的立场是否「太狭窄」(一部分同工的评语)? 抑或改革宗信仰的确有些亟需贡献给华人教会的宝藏? 今天,改革宗信仰( the Reformed faith, 或称「加尔文主义」 Calvinism ,也称「归正神学」,意同)在教会中的影响力日增,令人注目,特别是非改革宗人士中。有时候,改革宗人士被称为「超加尔文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