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补充第一讲的内容,“旧约的传统与基督教教育”。一是对社会性的理解,二是对礼仪的理解。三是对婚姻的理解,四是对圣约共同体的理解。 关于礼仪,第一,整本圣经,都是透过眼睛看得见的仪式和形式,去象征、预表和呈现真理。在改革宗传统中,我们称之为“蒙恩的管道”。真正的教育者是圣灵,祂来教育你,是祂赋予了这些形式背后真实的、实质性的意义和内涵。你忘记了,或你并不真的相信,基督教教育乃是超自然的教育。 第二,人文主义虽然反宗教,但连人文主义也模仿了宗教。你从小就被浸泡在一整套反基督教的礼仪中,在一整套反基督教的议程跟日期里面奔跑。然后你信主了,你却继续保持一种个人主义的信仰,妄想在整个世界的反基督教的仪式系统中,活出敬虔的生活来。说白了,就是你想单干。你忘记了,或你并不真的相信,信仰就是在基督的身体中与祂联合。因此你不可能更深地被耶稣基督的福音所得着,把你的全副家当都拿出来,委身在一个基督徒的社群中,在这个世界之城中深深扎根。 去年底,我参加了一位长老会牧师的家庭崇拜,他的一个儿子过13岁生日。在犹太传统中,13岁并不算完全成年,但却是成年的一个标志。男孩子到13岁呢,就像我们的坚信礼,认信之后就可以领餐了。这意味着这些少年们,因信而正式进入一个基督徒的“公民社会”,成为社群的一员。而在犹太人中,男孩子到13岁,就被称为“律法之子”。他从此就有责任独自面对神的律法了。所以在这一天,会有一个成年仪式。他会进入会堂,当众诵读一段经文,譬如先知书。他被接纳为会堂的成员,然后他的父亲就在会堂里当众宣布:“从今天开始,我儿子的行为不再由我负责(这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责任),从今天开始,他要独立地为他在社群中的言行,在耶和华面前负责了”。这就是“律法之子”的意思。 在旧约时代,所有的儿童教育,都是围绕着这个时间点来进行的,即为了让他在13岁时,成为一个可以在上帝面前负责任的“律法之子”。 我们也有一个类似的、世俗国家的礼仪。即在法律上,10岁是一个开始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起点。10岁以下的儿童,即便故意杀人也无须负刑法上的责任,更遑论民事上的责任了。这个阶段,父母受责备,应该甚于儿女受责备。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育是否围绕着10岁这个时间点,来培养儿童具有一个初步的民事行为能力呢?不,不。那只是法律上的一个虚构点。反正一个孩子到了10岁,就假定他具有初步民事行为能力了。然后到18岁(或16岁)时,他们就被视为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可以签署任何民事合同。在中国,再到20岁或22岁(我们的这个年限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他们就可以做出结婚的决定了。 在犹太人的律法中,13岁成为“律法之子”后,便有了签约的能力。这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初步完成,即受教育者有能力、也有责任进入圣约共同体的生活了。要是我的儿子10岁,你跟他签合同,要我儿子答应给你钱,后来你来找我,我一定就说,你傻呀,你跟我儿子签约,根本不算数!但我儿子13岁(在我国至少是16岁)了,你跟他签约后,再来找我,我就要替他偿还债务了。 但这只是法律上的、世俗化的和虚拟的刻度,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以这个刻度为中心的。譬如20岁是姐妹们的法定结婚年龄,可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能不能让她在这个年龄具备可以结婚的成熟的信仰、自由、尊严和能力呢?一个可以决定和承受人生最重要的盟约关系的人,到底应该对人生、世界、上帝和自己,具备那些知识呢?她或他是否已建立起合符圣经的、也能够洞悉人心和这个世界的信仰观、价值观、婚姻观和主所喜悦的一切呢? 不是的,至少我30岁的时候,还不知道该怎么谈恋爱,怎么爱我的妻子。我们的教育,是让人懂科技,但不懂爱情。懂赚钱,却不懂生命。了解身体,却不了解灵魂。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其实相当缺乏社会性。这就是为什么没读过书的人常常白头偕老,而受过教育的人的婚姻反而常常崩溃的原因。…
Posts published in “基督教教育”
Posted on 2021年1月5日 By kosmosPosted in 《世代》第12期(2020年秋冬合刊:基督教教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ilip_Melanchthon#/media/File:Lucas_Cranach_ (I)_and-or_Workshop_-_Portrait_of_Philip_Melanchton.jpg]…
《世代》 Posted on 2021年1月7日 By kosmosPosted in 《世代》第12期(2020年秋冬合刊:基督教教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Calvin#/media/File:John_Calvin_-_Young.jpg…
信息名称: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信息索引: 360A02-03-2020-0010-1 生成日期: 2020-12-23 发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发文字号:…
法意读书 9月26日 法意导言 近期,多所高校发布“双一流”建设专家评议结果,其中“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估结果引发了争议。《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认为,该结论突破了中国知识界和舆论场的普遍认识,做此绝对结论并且这样对外发布至少是轻率的,“中国公众对涉嫌浮夸的任何表现都非常敏感、反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要看到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艰巨的任务,所以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大学的使命是什么? 比尔·雷丁斯(Bill Readings)在《废墟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ruins)中指出,在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上,封闭系统内力争一流使得所有的大学均质化,只是有利于资本的扩张。在这样的大学里教师科研精力被分散,民族文化内核被消解。高等教育的价值缺位,走向了“虚无主义”,无异于“废墟中的大学”。2021年QS排行榜中英美大学集体下滑。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宇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绝不止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大学自身意义建构的纲领,更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依仗,中国大学或许不要按照价值虚无的大学排行榜指标来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统计大跃进,反而要重视扎扎实实的“教书育人”,接续和发扬“传道授业解惑”的文明传统。本文原载于《读书》2020年第六期,感谢授权转载。…
Dr. Perrin(美) 神圣之路 今天 “如果我们不警醒的话,我们身上‘系统默认’的教学模式将不是古典式的,而是进步主义式的——一种儿童中心的所谓寓教于乐的作秀表演或者干巴巴的讲课、了无生趣的练习卷、不得要领的自习作业、降低难度的多项选择题。我们寻求并且期盼古典式的果子——聪慧、出彩、满有德性和辩才的学生,这是一群对学问充满热爱的学生。但有时候却事与愿违。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并非一以贯之地运用古典式的方法或进路。我们一路推着学生走——到了另一个生产流水线上——他们通过了各种测试并且得到了所需的分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02cVsxXsrd0V6nsZfcvMGUAZRutNic0R3mRe3mRs003n2A50L8mb4STlWich24gGTDeRveEr0JBA78Bpw70tKvwA/640?wx_fmt=jpeg 基督教古典教育(CCE)的十大教学原则 Ten Pedagogical…
译者的话:赛耶丝生于牧师之家,自幼接受良好古典训练,精通数门语言,文风典雅、隽永。赛耶丝的该篇文章,堪称一份带着解说的“基督教古典教育教育大纲”,是刺激美国基督教古典教育运动的发生并奠定其基本理论方向的文章,值得仔细品读、分析。 「 资格 」 我的教学经验少之又少,却来谈论教育,我确实应该假定这是一件无需为自己辩护的事。因为我这一做法与当前的舆论环境相符合。主教们发表对经济问题的看法,生物学家谈论形而上学,无机化学家谈论神学,一些不沾边的人坐上了需要高度专业能力的部门职位。平庸、直率的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说爱泼斯坦(Epstein)【译者注:爱泼斯坦(1880-1959),英国著名雕塑家。】和毕加索(Picasso)不懂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批评出自合理的谦逊,这样的行为就值得称赞。过度的专业化不是件好事情。为什么彻头彻尾的外行,有资格对教育问题发言,这还有一个绝佳的理由。那就是,虽然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教师,但我们多少都接受过教育。即便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到的人——也许特别是在我们没学到什么的情况下——我们的讨论依旧可能具有潜在价值。 恰当的说,我试图处理的主题关乎教学。但是,我提出的改革方案不大可能付诸于实践。不论是父母,还是师范学院,或者考试委员会、学校董事会、教育部,没有人会有片刻的赏脸。因为我的方案是: 如果我们要塑造一群有教养的人,使他们可以在现代社会复杂压力下还保留思想(intellectual)上的自由 , 我们就必须将进步的车轮倒转到四五百年之前,回到中世纪晚期…
路易·伯克富,荷兰裔改革宗神学家,曾先后就读于加尔文神学院和普林斯顿神学院,师从霍志恒、华菲德。而他自己又是范泰尔的系统神学老师。1931年,伯克富曾担任加尔文神学院的院长,任期13年。他的《系统神学》在全球神学界影响很广。下文选自他的基督教育讲座。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7d1M0sQ7gRqOaEGT5jSt0iaN1xRoH5OH8GqUfsEdEqmATvibql0OpPMC9YIN8csudiciaNHaD0OUrk5Iqpe7SuZLPQ/640?wx_fmt=jpeg 世俗教育的危险 伯克富在讲座中首先介绍说,他认识到美国需要建立一个基督教教育的体系,这是从他自己在荷兰所经历的祝福中学到的:“对荷兰的改革宗人士来说,基督教学校是一个不可估测的祝福,对他们的国家也同样是一个祝福。”他说,要让下一代确信基督教学校的绝对必要性。 与范泰尔一样,伯克富回顾了世俗公立教育中的两种危险: 第一,公立教育系统天生具有国家主义倾向( nationalism )。 “国家的至高关切是将其公民焊入一种合一中,要发展出一种国家精神、一种国民品格、一种国家的公义感……并相信未来的福祉、内在力量和国际声誉都取决于此。国家因此建立和维护一个公立学校系统,为穷人富人提供平等机会,是由全民(税收)支付的。”…
目前普遍脱离信仰的世俗教育理论一方面并不能够提供给基督徒正确的教育观,另一方面却提供了各种背离信仰的世界观来影响教会。当下中国基督徒所面临的处境和问题与哥尼流·范泰尔(Cornelius Van Til,1885-1987)所处时代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教会正处于一个类似的历史契机。范泰尔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作过四次关于基督教教育的讲座,收录在《基督教教育基础:对基督徒教师的讲话》一书中, 这些高瞻远瞩的讲座内容应该对教会教育工作者是很宝贵的借鉴。 一、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二十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美国基督教教育刚处于萌芽阶段,很多教会还未认识到建立基督教教育系统的必要性。为了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基督教学校的必要性,范泰尔在各处演讲的基调都是论战性的。同时,这些讲座的内容又是鼓励人心的,因为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基督徒教师渴望尝试一种公立学校之外的办学模式。 范泰尔鼓励这些基督徒教师: 万军之耶和华会记念他子民的微薄之力,靠着主的恩典,在这一方向的努力是值得的。 他也鼓励这些基础教育者,要看到用主的教训来滋养下一代是需要洞见和眼光的,因为他们需要教授的内容是借着整个创造的秩序,借着每一段人类历史、经历和思想。这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但又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视野。…
文 / 魏司道 译 / 赵中辉 所说的基督教教育乃是指以历史的基督教上帝观、人观和宇宙观为其根基与一致原则的教育。此历史的基督教哲学在加尔文主义或改革宗信仰中有极广泛而坚强的表现;基督教高等教育,必须以改革宗信仰的上帝观、人观和宇宙观及其互相之关系为基础。 一、为什么必须要有基督教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