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基督教教育”

王怡牧师:为基督,为教会——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一、清教徒时代的基督教教育观 让我先以哈佛大学校训的三次变迁为脉络,简要描述清教徒的基督教教育观。 “为基督,为教会”,是哈佛学院早期的校训之一。哈佛是北美第一间清教徒传统的基督教学校,最初是一所培训传道人的学院,包括了神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哈佛的校训经历过许多次变化,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古典传统的哈佛校训:“真理”(Veritas)。意思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这句名言的一个通俗版本,叫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个校训,指向西方文明的精神,即从希腊到启蒙运动的哲学精神。基本上,这是对英格兰古老的大学传统如牛津、剑桥的继承。 第二,清教徒传统的哈佛校训:“荣耀归于基督”,和“为基督 #8226;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由于英格兰有着人文教育的悠久传统,英国的清教徒教育运动,重点在于更新已有的学校教育,在师生的道德及校园生活中努力使之基督化。但北美的清教徒意识到,他们蒙受了呼召,要从整个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上,建立归正的基督教学校。“事实上,教育改革是清教徒来到北美,设立美州教育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科顿 #8226;马瑟这样写道,‘(旧世界)的学习知识和信仰的学校是如此败坏,绝大部分最美好的盼望都被这些学校里面极多的坏榜样、放任犯罪的行为扭曲,败坏,彻底推翻了。’”…

基督教经典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访谈唯理达书院创办人戴维安夫妇

督教经典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访谈唯理达学子书院 创办人戴维安夫妇 2013年11月号(总第44期) , 期刊 基督教经典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访谈唯理达学子书院 创办人戴维安夫妇已关闭评论 文/慕谦 译/郑丽…

玛可可:小总结与略思考——基督教古典教育研讨会

https://img3.doubanio.com/icon/u52282749-3.jpg 2014-03-19 16:25:37 写在前面的话: 1 感谢主,很有幸参加了一场基督教古典教育的研讨会(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听众)。受益匪浅。故总结一些所得,分享之。另,其中的一些思考只代表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语言不准确,逻辑结构有误的地方,望指正。 2 部分内容参考: www.churchchina.org/no130901…

王怡:《基督教古典教育》前言

中国的家庭教会,大约从 2006 年开始,重新出现“教会学校”,恢复了基督教教育的异象。 2011 年,秋雨之福教会开始寻求和筹备建立基督教教育的学校。上帝带领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对教会和基督徒父母来说,到底基督教教育是不是必须的?二是到底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基督教教育?你可以说,如果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才会接着问第二个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将取决于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因此,教会在 2011 年底,确定了 2012 年的教会年度目标,“归正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经过第一个阶段的思考和学习后,给予基督教教育的第一个定义。…

Dr. Chris Perrin:古典教育的27个关键词 ——理解教育本身的“古今之变”

2018-03-19 基督教古典教育 古典教育的27个关键词 编者按: 为什么要了解古典教育的关键词?因为它帮助我们理解古典教育的核心概念,并且使我们在交流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否则可能你在说你的“古典”,我在说我的“传统”。因为词义和丰富意味的丧失,我们已经陷入现代理性主义教育和定义的牢笼,因此恢复古今之对比乃是激活教育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们盼望历史性的基督教教育传统的复兴。佩林博士(Dr. Chris Perrin)追溯了这些词的词源,它们本身从古至今语义有微妙的变化,当它们的意义失丧时,传统也跟着丢失。所以学习这些词汇也是在学习传统,让我们知晓古人如何理解教育。他列出的27个关键词中,20个从拉丁文衍生而来,另外的来自古希腊语和古英语。不难看出,古典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古希腊罗马的文教传统,以及从新约、教父起到现今,我们如何在此框架内进行基督化和新一轮处境化(如中国本土)的过程。 1. 派德亚(Paideia):全人教育;文化传承与教化;公民教育。…

范亚峰、颜新恩编写:基督徒经典阅读书目(第一版)

本书目服务于基督徒中本科以上直至博士生的通识阅读和自由人文教育的目标。 精读书目: 1.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2.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 3.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4.柏拉图:《理想国》; 5.四书(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 6.莎士比亚《四悲剧》、《四喜剧》,朱生豪译本,可购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7.《唐诗鉴赏词典》;…

张强:德国古典大学的精神(修养、科学、自由、寂寞)

一个人的房间安静,思绪却不止不息,踯躅于进取的激昂和退守的无助之间。在充满喧嚣与桎梏的时代,经由一本书,走近充溢“自由”与“寂寞”的德国古典大学,两相比照,心中的苦闷与不忍,个体的无奈与悲凉,在夜色里,令人深痛。 执教北大的陈洪捷老师,我于2017年11月24日在北京初见,书扉上的签名留下了相识的印记。他在这样一本书里,以引领十九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德国古典大学观”为主题,探讨德国大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思考中国大学制度引进的中介与凭依,致力于理解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和本质。 十七世纪以来的欧洲大学,深陷危机。僵化的课程与沉闷的课堂,侵蚀着中世纪以来大学存续的合法性基石。高等教育的实用取向,在法国表现为高等专门学校的建立,以及古典传统大学的式微。德国的大学,亦处于这种衰落之中,“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为宣讲,即按规定的教材照本宣科并进行解释、评论和论辩……但实际上只是从原则到原则的教条式辩论”。 旧大学的危机,催生了新大学的萌芽。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在德国的繁荣,用“人类理性”和“宗教宽容”开启了以哈勒大学与格廷根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新路。“学术自由以及对学术探索的鼓励,可以看作是哈勒和格廷根大学所代表的大学观念的核心内容”。至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诗人席勒与哲人康德,以及谢林,立足时代提出了德国古典大学观的初步表述。席勒以“谋生型学者”与“哲学型学者”对知识界加以划分,认为后者“他们仅以学术本身为追求,而不以学问为达到世俗目的的手段;并能融会贯通、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科学,也正是日后德国大学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康德则在《学院之争》一文中,论证了哲学院的独立性与特殊使命,认为“它只关心科学的利益,反映理性的声音,而理性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从而与神学、法学、医学院的政治职能相区别。谢林作为另一位代表,反对片面的专业教育,强调“哲学”的学习,从而“使人的精神从片面教育的狭隘中解放出来,使之升入普遍和绝对的王国”。这些观念,为柏林大学的建立与新大学观的形成提供了铺垫。 大学的德国世纪,“生于忧患”。1807年拿破仑大败普鲁士,普国一半国土割让,七所大学丧失,国家限于危难。困境之中,普鲁士锐意改革,洪堡主持的柏林大学建设,即为其中的一项。这所为了重塑德国文化自信与地位的学府,于1810年9月29日正式开办。它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追求经济独立和学术自由,超越了启蒙思想的功利主义,体现着新人文主义的大学观,从此开启了欧洲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返观洪堡与柏林大学,无法避让“洪堡神话”的褪魅。主持筹办的洪堡在柏林大学开学之前,离开了他的工作岗位,《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作为他的办学纲领,落实的程度也值得怀疑,但他的名字,却永远与那个辉煌的时代关联。深察他的贡献,当在于通过学术圈的勾联,与席勒、施莱尔马赫等人交流,通过行政的职权,实现了理念与制度的互动,奠定了德国古典大学理念与实践光大的基础。 洪堡的大学,兼具双重任务,即“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强调“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施莱尔马赫在《德国特色之大学断想录》阐述了自己的大学观念,认为大学的目标,在“一种在整体中探求事物的能力和态度”。他用中庸的立场,在“为知识而知识”和“为社会而求知”之间进行调和,“大学追求其科学,遵循科学的要求培养学生,既可繁荣科学,也同样可以满足国家对官吏的需要,而且,如上所述,接受过科学精神熏陶的官吏于国家更为有利”。发表《对德意志国民的讲演》的费希特,也是古典大学理念的支持者。他强调大学是发展理性的重要机构,且神性给人类的启示即依托于大学,科学的修养与道德的修养是大学培养的两个方面。与洪堡不同,他认为大学不从事科学研究,因为“哲学作为知识的纯粹形式关心的是知识的有机整体,而科学研究总被看作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探讨”。古典大学的知识观念,在此表现为侧重广泛和整全。 从人物的思想到机构的建设,德国古典大学的特质,集中在修养、科学、自由和寂寞四个核心概念。这种基于韦伯“理想类型”的抽象概括,以一种片面的深刻,抛弃某些,突出一些,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德国古典大学。所谓“修养”,它强调人的独立价值和自由发展。作为人的“内在生长”,它对抗“外在目标”,“它体现出一种对永恒的、超越时空的人的理想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科学”在德国古典大学观念中,意味着“未被穷尽、而且永远无法穷尽”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它自为目的,与大学不可分割。尤其,“科学作为修养的媒介也同样具有宗教和神圣的性质”。关于自由,理想主义思想家从个人修养的能动性与科学探索的无穷性,针对国家而提出的要求:“大学观的论者普遍认为国家与科学性质迥异,任何国家的介入都会给科学带来负面作用”。最后的“寂寞”,关乎行为的取向与精神的状态。这种疏离感,表示与政治、经济、社会的适当距离,“寂寞首先与精神的自由相联系,纷扰的社会生活会使人失去其精神的独立性”。当“走出象牙塔”的呼声高涨,如此的态度,令人怀想。 研究的落脚,以韦伯的卡里斯玛理论作为观照,通过对神圣典范和超凡魅力的人物分析,转入卡里斯玛组织的研究。“德国古典大学观这种由精神而制度、由内而外的革命性力量即具有典型的神功特征”。德国古典大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强调纯粹精神的活动,而在“组织化”和“程序化”方面发生欠缺。“德国大学具有一种反组织、反程序化的明显倾向,注重最终的成就和创造,而忽视建立通向目标的程序化规则,大学的学术活动普遍被认为不可置入某种组织的框架之内,是‘不可规则化’的”。这种基于使命与责任的道德感召,充满“以学术为志业”的坚定,在集权的体制内持守自由,发挥了个人的创造与科学的探索,却在组织建设方面陷入困境。当卡里斯玛的魅力褪变为学术工厂的现实,英美式的大学组织,成为了新时代的标志。德国神话,随着一战与二战的硝烟,逐渐沉寂………

何谓基督教教育? [1]

文/魏司道 译/赵中辉 所说的基督教教育乃是指以历史的基督教上帝观、人观和宇宙观为其根基与一致原则的教育。此历史的基督教哲学在加尔文主义或改革宗信仰中有极广泛而坚强的表现;基督教高等教育,必须以改革宗信仰的上帝观、人观和宇宙观及其互相之关系为基础。 一、为什么必须要有基督教教育?       此种需要的主因并非在于训练传道人才;训练传道人才的教育机关是神学院,而非一般的基督教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