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基督教教育”

李晋 马丽:逆流而上的传承:伯克富论基督教教育

路易·伯克富(Louis Berkhof),荷兰裔改革宗神学家,曾先后就读于加尔文神学院(1893)和普林斯顿神学院(1902-1904),师从霍志恒(Geerhardus Vos)、华菲德(B. B. Warfield)。而他自己又是范泰尔的系统神学老师。从他们的师承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改革宗正统神学的发展脉络,霍志恒、伯克富和范泰尔不仅仅继承了荷兰传统改革宗神学,也吸收了老普林斯顿神学的精髓,使得正统神学恢复了活力,来回应新派神学和社会福音的挑战。 1931年,伯克富曾担任加尔文神学院的院长,任期13年。他的《系统神学》在美国神学界影响很广,而且在三十多年前被任以撒牧师(Isaac Jen)编译为一本中文小册子,算是华语界较早的一个系统神学读本。 伯克富所任职的宗派基督教改革宗教会(Christian Reformed…

基督教教育的十大原则 Justin Taylor

我们听到“基督教教育”,经常首先想到的,就是努力按圣经原则运作的教育。也许我们会想到基督教私立学校,或在家教育,或主日学。我们会想到课桌、作业、任务和老师。这些是基督教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这些制度形式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例如你是否曾经想过,耶稣的大使命(太28:18–20)是基督教教育的宪章?正因为耶稣已经被赐予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祂就能命令跟从祂的人“去,使万民作门徒”。耶稣告诉我们,我们是通过两件事做到这一点: (1)在人为罪悔改和信靠祂之后,我们奉三位一体上帝的名给他们施洗,然后(2),我们教导他们遵守凡祂吩咐我们的。我们可以带着信心如此行,因为基督要亲自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基督教教育与上帝及祂的启示一样宏大。它超越教养儿女、教师和课堂上的教导,充满基督徒人生的每一方面。它不仅涉及到在我们研究“属灵”问题时戴上以福音为中心的眼镜,还是我们靠着上帝的圣灵,在显在耶稣基督面上上帝荣耀的光照耀下,努力解释一切现实时,被大能上帝的亲自同在所充满。 如果我们要既在言也在行方面践行一种真正的基督教教育,就至少要用十条根基性的预设前提和原则,塑造我们进行基督教教育的进路。1. 真正的基督教教育与爱和造就的教导有关,是扎根在上帝满有恩慈的启示之上,以基督的工作为中保媒介,靠着圣灵的工作进行应用,努力尊荣和荣耀三位一体的上帝。2. 基督教教育始于上帝的实在。父、子、圣灵上帝——三个位格,一位上帝——创造和维系万有(创1:1–2;西1:16;来1:3)。万有存在,得着他们的生命(徒17:28),是本于、倚靠、归于那一位真正的上帝。上帝的名在基督里得到荣耀,这是上帝为宇宙设立的目标(西3:17; 林前10:31; 赛43:7; 48:11)。3.…

王怡:圣约与基督教教育之三:宗教改革之前的基督教教育

在旧约的《箴言》里,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的“皇家学校”,然后在以利亚时代,出现了“先知学校”。但对一般民众来说,所谓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和以崇拜礼仪为中心的公共教育。直到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后,以色列人中才出现了普通教育的学校。 因为在被掳的巴比伦,圣殿没有了,以崇拜礼仪为中心的公共教育没有了,祭司没有了,献祭止息了,他们面对一个身份的危机,或者说在信仰和文化上“被同化”的危机。这时,先知耶利米写信给在巴比伦城外犹豫的以色列人。这封信是神的百姓在异教和异邦文化中展开“基督教教育”的开始,是《申命记》6章的“教育大宪章”在被掳时代的应用和延续: 经上说:“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对一切被掳去的,就是我使他们从耶路撒冷被掳到巴比伦的人,如此说:你们要盖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娶妻生儿女,为你们的儿子娶妻,使你们的女儿嫁人,生儿养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至减少。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不要被你们中间的先知和占卜的诱惑,也不要听信自己所作的梦,因为他们托我的名对你们说假领言,我并没有差遣他们。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29章4到9节 这段经文的主旨,就是耶和华命令被掳的以色列人进入异教的城市,然后杂居在不相信上帝的人群中间,努力形成一个“新的信仰共同体”。这个新的信仰共同体,不但要抗拒在信仰和文化上的被“同化”(一是在知识上拒绝假先知和占卜,二是在生活中拒绝杂婚),而且在这种弱势和被殖民的状态下,神还应许他们要开枝散叶,继续增长。 有趣的是,有人恰恰以中国是一个无神论国家,以各种社会条件(特别是政治和法律上的)的危险或不适合,来质疑甚至反对基督教教育。但我告诉你们,“教会学校”恰恰是在巴比伦出现的,而不是在耶路撒冷出现的。为神的儿女提供普通教育的教会学校,恰恰是“被掳巴比伦”的必然和必需的结果。在新约的视野下看,就是“直到地极”的福音使命的必然和必需的结果。新约教会,在这一点上与被掳的犹太社区是类似的。那就是身体上的“杂居”,和信仰及生活上的“分别”,同时并存。 一、学校的出现:巴比伦的新信仰共同体 因此,在巴比伦出现了一个从此被称为“犹太人”的“新信仰共同体”。犹太人相信和遵循先知耶利米所传递的这一“生养众多、不至减少”的命令,从被掳巴比伦开始,在之后数百年的散居中,有四个因素或四个方面的复兴,形成了这一新的信仰共同体: 1、会堂;2学校;3、文献;4、律法 其中,学校成为了新的信仰共同体得以维系、铸造和传承的主要方式。逐渐地,每座城市中都建立了犹太会堂。而每一间犹太会堂都设立了学校。在《塔木德》中记载,直到第一世纪的迦玛列,建立了在天下各城巡回的“督学”制度。有一次,督学来到一座城市的犹太社区,说,请把你们社区的保护者叫来。大家就把警察和保安叫来了。督学说,不,不,城邦的保护者不是城邦的统治者和警察,而是我们犹太学校里的老师们。因为是他们延续了这个城邦,使这座城邦的记忆得以延续,使犹太社区的信仰、身份认知、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所以犹太社会的保护者是教师,而不再是祭司了。…

王怡:圣约与基督教教育之二: 旧约传统与基督教教育(下)

我再补充第一讲的内容,“旧约的传统与基督教教育”。一是对社会性的理解,二是对礼仪的理解。三是对婚姻的理解,四是对圣约共同体的理解。 关于礼仪,第一,整本圣经,都是透过眼睛看得见的仪式和形式,去象征、预表和呈现真理。在改革宗传统中,我们称之为“蒙恩的管道”。真正的教育者是圣灵,祂来教育你,是祂赋予了这些形式背后真实的、实质性的意义和内涵。你忘记了,或你并不真的相信,基督教教育乃是超自然的教育。 第二,人文主义虽然反宗教,但连人文主义也模仿了宗教。你从小就被浸泡在一整套反基督教的礼仪中,在一整套反基督教的议程跟日期里面奔跑。然后你信主了,你却继续保持一种个人主义的信仰,妄想在整个世界的反基督教的仪式系统中,活出敬虔的生活来。说白了,就是你想单干。你忘记了,或你并不真的相信,信仰就是在基督的身体中与祂联合。因此你不可能更深地被耶稣基督的福音所得着,把你的全副家当都拿出来,委身在一个基督徒的社群中,在这个世界之城中深深扎根。 去年底,我参加了一位长老会牧师的家庭崇拜,他的一个儿子过13岁生日。在犹太传统中,13岁并不算完全成年,但却是成年的一个标志。男孩子到13岁呢,就像我们的坚信礼,认信之后就可以领餐了。这意味着这些少年们,因信而正式进入一个基督徒的“公民社会”,成为社群的一员。而在犹太人中,男孩子到13岁,就被称为“律法之子”。他从此就有责任独自面对神的律法了。所以在这一天,会有一个成年仪式。他会进入会堂,当众诵读一段经文,譬如先知书。他被接纳为会堂的成员,然后他的父亲就在会堂里当众宣布:“从今天开始,我儿子的行为不再由我负责(这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责任),从今天开始,他要独立地为他在社群中的言行,在耶和华面前负责了”。这就是“律法之子”的意思。 在旧约时代,所有的儿童教育,都是围绕着这个时间点来进行的,即为了让他在13岁时,成为一个可以在上帝面前负责任的“律法之子”。 我们也有一个类似的、世俗国家的礼仪。即在法律上,10岁是一个开始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起点。10岁以下的儿童,即便故意杀人也无须负刑法上的责任,更遑论民事上的责任了。这个阶段,父母受责备,应该甚于儿女受责备。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育是否围绕着10岁这个时间点,来培养儿童具有一个初步的民事行为能力呢?不,不。那只是法律上的一个虚构点。反正一个孩子到了10岁,就假定他具有初步民事行为能力了。然后到18岁(或16岁)时,他们就被视为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可以签署任何民事合同。在中国,再到20岁或22岁(我们的这个年限在全世界都是最高的),他们就可以做出结婚的决定了。 在犹太人的律法中,13岁成为“律法之子”后,便有了签约的能力。这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初步完成,即受教育者有能力、也有责任进入圣约共同体的生活了。要是我的儿子10岁,你跟他签合同,要我儿子答应给你钱,后来你来找我,我一定就说,你傻呀,你跟我儿子签约,根本不算数!但我儿子13岁(在我国至少是16岁)了,你跟他签约后,再来找我,我就要替他偿还债务了。 但这只是法律上的、世俗化的和虚拟的刻度,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以这个刻度为中心的。譬如20岁是姐妹们的法定结婚年龄,可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能不能让她在这个年龄具备可以结婚的成熟的信仰、自由、尊严和能力呢?一个可以决定和承受人生最重要的盟约关系的人,到底应该对人生、世界、上帝和自己,具备那些知识呢?她或他是否已建立起合符圣经的、也能够洞悉人心和这个世界的信仰观、价值观、婚姻观和主所喜悦的一切呢? 不是的,至少我30岁的时候,还不知道该怎么谈恋爱,怎么爱我的妻子。我们的教育,是让人懂科技,但不懂爱情。懂赚钱,却不懂生命。了解身体,却不了解灵魂。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其实相当缺乏社会性。这就是为什么没读过书的人常常白头偕老,而受过教育的人的婚姻反而常常崩溃的原因。…

王怡:圣约与基督教教育之一: 旧约传统与基督教教育(上)

当谈到教育,这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题目。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中国教育十几年的受害者。我又和你们大多数人不同,我做过十几年大学教师,所以我又是中国教育的帮凶之一。在我的课堂上,我跟学生们讲,你们从小学到中学所学习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垃圾和谎言。我这门课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们打扫大便和垃圾。虽然这样,我仍怀着强烈的负罪感,就是我身在那个体制当中,自命清高,又无力自拔。这个罪恶感一直折磨着我,直到福音释放了我,主在十字架上对我说,你虽然毒害过那么多灵魂,但我愿意赦免你。 因此,在进入圣经带来的一个基督教教育的异象和福音的光照之前,让我们稍稍先有一些忧伤的心,先来回顾我们曾在黑暗中所接受的教育。我要给大家放一个短片,最近几十年一个有名的摇滚乐队,叫平克 #8226;弗洛伊德。有张著名的专辑,叫《迷墙》(The Wall),在1980年同步发行了音乐片,我在大概十二年前看到这个片子。它反思和抗议二战以来的西方社会,谈到国家、政治、家庭,最后也谈到教育。1989年,当柏林墙倒塌后,平克 #8226;弗洛伊德举行了一场摇滚史上最盛大的演唱会,来庆贺那面墙的垮塌。音乐片中有一段,谈到教育如何成为屠宰和隔绝的一部分。当年,我看到那一段的时候,非常绝望,极受震动,一个人在屋里嚎啕大哭。 所以,我要给大家放其中的这一段(放映)。是不是勾起大家一些伤心的回忆?事实上,它并不是在描述一个国家化的无神论教育,它讽刺的是英国最好的伊顿公学。同时,它也反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对传统、宗教、教育和一切权威的反叛精神。 所以,好像大家都没有什么出路。我们固然是无神论的教育,也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是要把我们培养成为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的教育。这是一种扼杀人性和良心自由的教育,也是一种没有自由和尊严的、非人化的教育。然而,在西方传统的的教育,是有信仰的,甚至也相当的强调权威和秩序。如童子军的教育口号,“爱上帝、爱家庭、爱国家”。但在六十年代的西方,他们又开始反叛了,要砸烂这样的教育,要寻求一种没有上帝、没有权威的自由。 几个月前,我们为了孩子去教会参加主日礼拜,在网上特别给他买了一套服装,结果,买的就是仿英国伊顿公学的校服。里面还有一份伊顿公学的资料,上面写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就是:一切让学生做主。” 这就是平克…

王怡牧师:为基督,为教会——基督教教育的目的和性质

一、清教徒时代的基督教教育观 让我先以哈佛大学校训的三次变迁为脉络,简要描述清教徒的基督教教育观。 “为基督,为教会”,是哈佛学院早期的校训之一。哈佛是北美第一间清教徒传统的基督教学校,最初是一所培训传道人的学院,包括了神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哈佛的校训经历过许多次变化,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古典传统的哈佛校训:“真理”(Veritas)。意思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这句名言的一个通俗版本,叫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个校训,指向西方文明的精神,即从希腊到启蒙运动的哲学精神。基本上,这是对英格兰古老的大学传统如牛津、剑桥的继承。 第二,清教徒传统的哈佛校训:“荣耀归于基督”,和“为基督 #8226;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由于英格兰有着人文教育的悠久传统,英国的清教徒教育运动,重点在于更新已有的学校教育,在师生的道德及校园生活中努力使之基督化。但北美的清教徒意识到,他们蒙受了呼召,要从整个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上,建立归正的基督教学校。“事实上,教育改革是清教徒来到北美,设立美州教育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科顿 #8226;马瑟这样写道,‘(旧世界)的学习知识和信仰的学校是如此败坏,绝大部分最美好的盼望都被这些学校里面极多的坏榜样、放任犯罪的行为扭曲,败坏,彻底推翻了。’”…

基督教经典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访谈唯理达书院创办人戴维安夫妇

督教经典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访谈唯理达学子书院 创办人戴维安夫妇 2013年11月号(总第44期) , 期刊 基督教经典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访谈唯理达学子书院 创办人戴维安夫妇已关闭评论 文/慕谦 译/郑丽…

玛可可:小总结与略思考——基督教古典教育研讨会

https://img3.doubanio.com/icon/u52282749-3.jpg 2014-03-19 16:25:37 写在前面的话: 1 感谢主,很有幸参加了一场基督教古典教育的研讨会(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听众)。受益匪浅。故总结一些所得,分享之。另,其中的一些思考只代表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语言不准确,逻辑结构有误的地方,望指正。 2 部分内容参考: www.churchchina.org/no130901…

王怡:《基督教古典教育》前言

中国的家庭教会,大约从 2006 年开始,重新出现“教会学校”,恢复了基督教教育的异象。 2011 年,秋雨之福教会开始寻求和筹备建立基督教教育的学校。上帝带领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对教会和基督徒父母来说,到底基督教教育是不是必须的?二是到底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基督教教育?你可以说,如果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才会接着问第二个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将取决于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因此,教会在 2011 年底,确定了 2012 年的教会年度目标,“归正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经过第一个阶段的思考和学习后,给予基督教教育的第一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