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文化(包括占候、占卜、堪舆、相术、测字等)是个世界性话题,在中国也源远流长。命理活动一般被纳入民间亚文化范畴,活动主体是下层社会,贩夫走卒。读书人一般自称或被认为与命理活动无关,或者很少真的相信。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士大夫,会自觉祭祖、祭孔,但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多取否定态度。“间有一二贤者有所发明,亦秘莫如深,既恐泄天地之秘,复恐讥为旁门左道,始终不肯公开研究成立一有系统说明之书籍。”①不过,在事实层面上,士大夫对占卜、堪舆、相术、测字之类,多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绝对相信的不多,绝对排斥的也很少。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特别是天文、地理、生物等近代各门科学,对传统的命理文化形成很大冲击,但命理活动仍有广阔的世界。近代读书人公开出版的文集中,对占卜、八卦、相术之类表示相信的不是很多,但是,在他们未刊的日记、书信中,留有他们从事这类活动的记录或痕迹很多。 无论是对于近代以前的传统士大夫,还是近代以后接受过近代科学洗礼的新式读书人,命理文化都是个灰色地带,很多人介于信与不信之间,或者说,公开信的不多,私下信的不少。浩浩汤汤的科学主义潮流,并未能将命理文化冲荡一空,这是为什么?这是本文所要着力讨论的问题。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传统读书人的命理兴趣,二是新式读书人的命理兴趣,三是命理活动在近代的演变,四是命理兴趣长盛不衰的原因。 …
Posts published in “文化基督化”
围棋是竞技,是游戏,是艺术,是形下之器,又被赋予了形而上的“道”的意义,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文化传统,一切知识都要在“道”的面前检验其存在的合法性,以此证明自我价值。立象比德,技进乎道。当然,这“道”,既是儒家的仁德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和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围棋成了中国思想与文化的一个标本、一种象征。 立象比德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过一首题为《围棋》的诗,说围棋“如同摆布星宿的游戏”“那是一种比最古老的文字还要古老的发明/棋盘就好像宇宙的图形/黑白交错的变幻/足以耗尽千秋生命”。 博尔赫斯没有来过中国,也不会下围棋,却不影响他关于中国、关于围棋的奇思妙想。文字被看作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却是以另一种方式展开与天地宇宙的对话。棋盘就是宇宙,黑白子如同阴阳两爻,可以演绎出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中国古人就把围棋称作“星阵”,宋代《棋经十三篇》谓“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围棋大师吴清源认为,围棋的起源应与八卦占卜有关。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就是在棋盘上用白子和黑子来推测阴阳的变化。 …
【内容提要】 本文译自张钟元:《道,禅与创化之力》,第五章;Chang, Chung-yuan: Tao, Zen und schöpferische Kraft, Neuausg.,…
信主后,我的牧师王怡弟兄就说你要多写对联、诗歌,要多多用汉语进行福音表达与写作,因为这是你的专业。我一句话就回绝了:写不来,因为圣经不熟。的确如此,不熟悉圣经,只写些市面上流行的,何苦来凑数呢?何况那常常是敞开的坟墓。 主内弟兄姐妹写的对联,有三点值得注意。天主教人士写的对联,太迁就与高看中国文化,强调善功、道德自嗨成份重;三自教会人士写的对联,政教关系紊乱:两个元首,一塌糊涂;家庭教会人士所写一般教义清晰,但缺乏基本对联训练,平仄词性常有问题。我意上面三点均需克服,才使对联这种形式为福音所用,不留下被不信者攻击的破口。写福音对联的原则是,福音归正、教义清晰是第一位的,不能因形式而害内容。在不害内容的情况下,尽量将形式运用得恰切正确,二者能达致协调乃为最佳。 那么有人问,你今年写的这十二副对联,有没有问题?我不能说完美,但基本遵守对联写作规则。若是要求更严,那可疵议的地方则是,第九联下联之“谦卑心”是“三平调”,但我想了办法,却不能解决,因为要保持圣经之原意,请各位多提意见与批评。另外,我写对联多是宽对,并不失对,但间有失替。不过失替的事情,在对联写作界也有不少争议,并非定于一尊。这就像对联界耆宿余德泉先生强调马蹄韵,但另一老将奉腾蛟就出来唱反调一样。 我写《圣经声律启蒙》里曾有一句:“喜读箴言三千句,共看雅各十二支”,十二在圣经里意谓着什么,我想不用饶舌,诸位都明白。今年奉献给各位的十二联,你们可以从横批看出,从“中华归主”到“新天新地”,呈现出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这便是福音广传的过程中,已然未然之面貌。中间还夹杂着一联关乎今年:“肥牛毋如吃素菜,猛虎其奈有灵粮”(横批:何为主食),以中国文化观之,去年为牛年,今年为虎年,无论牛年虎年,还是什么年,都是神掌管。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罗14:5)。吃素菜彼此相爱,当然胜过吃肥牛;吼叫的狮子想吞吃你,但你有神的话与全副军装,牠其奈你何。 今年我将教一门《声律启蒙20讲》的课,可以教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写对联,以及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与福音之间的关系:张力与更新。欢迎各位有兴趣了解者点 https://mp.weixin.qq.com/s/K27xwvGFZi16oNMFbrsw1g 。 2022年1月20日于成都…
【内容提要】 《穆天子传》所讲叙的穆王西游故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这种西游范式,铸就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华夏本土神话与宗教信念之中最重要的源头地区是充满美玉的西部神山。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发源的印度古国取代先秦神话的昆仑,成为建构新的西方想象的范型。《西游记》在此转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关 键 词】《穆天子传》/《西游记》/文化范式 一、《穆天子传》:昆仑玉乡朝圣史诗…
从比较文明史视角看全球,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均以农业立国,有四个文明始于面食加黄金崇拜,唯有华夏文明始于米食(北方小米南方大米)加玉石崇拜。从精神信仰方面探寻早期神圣化和神话化的圣物,在距今3600年前的中国全境之内,尚未生产过一件黄金器物。而代表我们国族精神最高价值的玉礼器生产,则始于10000年前的东北地区。历经数千年传播后,玉文化在距今约四千年之际已经覆盖到国土的大部分地区。对照之下,文明发生的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命题得以彰显。这也为思想史的重构找到核心价值的源头。 在《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玉石里的中国》等书中,我曾深入考察中国统一的三次历史浪潮及其叠加效应:玉文化先统一,甲骨文代表的汉字再统一,秦帝国的军事和行政再统一。中国统一的三大浪潮,以往学界没有认识到的,恰是在距今四千年之际发生的第一次统一。那是玉石神话信仰及相关观念获得跨地域的广泛认同和礼仪化表现。最能体现玉文化统一现象的文献话语,是《左传》所记大禹创建夏王朝时的万邦聚会情况:“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A类“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于2013年以24部书的规模结项,为我国最大的文科攻坚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创建出一种比较神话学的研究范式。 夏商王朝以前的情况又如何呢?至此,根据文献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可暂告一段落,充分发挥和释放出土文物的叙事能量,将为中国道路独特性研究打开前所未有的认知世界。为什么玉文化传承一万年,而中原地区玉文化起源却仅有五千多年?中原文明起源期的神圣王权符号建构过程如何?玉礼器如何在青铜时代到来之前引领王宫经济的发生、城市的起源和跨地区的神圣物资交流?“玉成中国”理论三部曲之三《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新求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就是上述问题意识催生的成果。 玄玉时代,指的是中原及西部玉文化发生的第一个时代,时间在距今5500年至距今4000年之间,共持续了1500年。玄玉一名,出自《山海经》《礼记》《楚辞》等古籍,并与黄帝传说密切相关。黄帝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目前的知识条件尚无法确认。黄帝叙事中的圣物“玄玉”,则得到中原文化五千年以上的考古实物证明,那就21世纪初在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中出土的13件墨绿色蛇纹石玉钺群。还有比这更让研究者兴奋不已的信息吗? …
重玄之域 2021-02-10 14:33 内容提要 :独往和虚舟是一对源自《庄子》的哲学概念,后来在两晋玄学、道教佛教典籍以及唐代诗文的各种语境中得到多重阐释,内涵愈益丰富。由于其理念本身以形象鲜明的比喻来表述,而且其含义适合在描写隐逸生活和山水游赏的诗歌中充分发挥,因而其意象自然化为山水诗意境的组成部分,从诗人的行迹和心境两方面表现盛唐诗人对超然物外、游于大道的妙悟。这就是盛唐山水诗独具“泠然独往”之趣的基本原因。本文原载于《文学遗产》 2009年第5期,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 关键词 :独往 虚舟…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由于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同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萤,宫商迭奏”(《史鉴类编》),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 王维的年辈比孟浩然稍晚,当他在诗坛成名时,推崇建安风骨、融合齐梁词彩,已经成为一代诗人的共识。他在《别綦毋潜》中所道出的“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这两句诗,代表了盛唐文人对诗歌革新共同的自觉要求和艺术原则。如果说孟浩然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艺术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与清新自认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相交融的艺术理想。 王维一生主要的活动范围如济州、淇上、嵩山、凉州、京洛、终南、辋川等,都在北方。他虽曾因知南选到过襄阳,但可以考定作于南方的山水诗仅三、四首。其余涉及南方山水的诗篇,都是送行之作、想象之词。因此他的诗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突破了盛唐以前北方山水诗局限于京洛别业的传统,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北方山川郊邑多种多样的自然美。 王维年轻时受开元前期诗坛思潮的影响,也很喜爱江左的文风。在《同崔傅答贤弟》这首诗里,他充分表露了对晋人风流的向往: …
一、 基督教的分支聂斯脱利派(Nestorianism)在唐代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其碑文之“印持十字”、“三一妙身”、“室女诞圣”等关于十字架、三位一体、圣婴诞生诸基督教义理的话语,可被视为最初汉语思想与基督教的融合。在景教碑文中,除了主张崇拜“天尊(上帝)”之外,还要求信徒“事圣上(皇帝)”、“孝父母” ,还呈现出与汉语思想传统儒学义理融合的趋势。由于聂斯脱利派关于基督位格的二元性理解,一直被正统教会视为异端 。因此,真正意义上正统教会进入中国,并与儒学发生融合,则是蒙元之时。元朝西域人阔里吉思,信仰天主教,同时又信奉儒学,参与“兴建庙学”,还从宋末儒士吴鄹处问《易》 。根据笔者所见资料,这是第一位既信奉基督教又尊信儒学的士人。不过,第一位耶儒之间的士人却非汉人,而是来自西域的蒙元色目人。 汉族儒士大批接受基督教信仰,则是众所周知的明代晚期,与耶稣会士之传教关系紧密。在这些儒士看来,儒学与基督教信仰,是并行不悖的。例如,李之藻在受洗之后,真心相信儒家经书中的“天”和“上帝”与天主教的“天主”本来为一,二者之间并行不悖,相互补足 。但士人的纳妾习俗及明代灭亡后自杀殉国等价值观,又与基督教伦理发生了矛盾。随着清初的“礼仪之争”导致1720年基督教在华被禁止,直到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信仰的合法化,中国儒士才又开始跻身“耶儒之间”的张力之中。例如,思想比较西化的王韬在1854年8月26日受洗加入基督新教,他的《蘅华馆日记》中有参与教会活动如“听圣书”、“受主餐”的记载,但他却又指出,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对“道”的解释最臻完善 。王韬属于青年时期即在上海与西方人紧密交往,并有游离海外的经历。可即使如此,他作为一名基督徒,仍然将孔子之道视为“完善”。这种将儒学价值观置于基督教信念之上的判断,显示了“耶儒之间”的确存在着还远未成熟的内在距离。 降至民国,亦有基督徒文人认为基督教的人格是“忠”、“诚”、“仁”、“义”等儒学人格价值。针对这种“与儒家文化站在一起”的信证趣味,有现代学者进行了批评,并认为现代汉语神学的精神质素,不能以迎合儒学的口味为准绳…
世代Kosmos 如何对待异文化 lt;1 gt;, 是基督新教的一大难题,无论在神学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莫衷一是。或是过于崇尚文化而忽略了圣道的超越本质,或是过于疏离而使福音无法在文化中扎根。 宗教改革以降,“分化”成为了世界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德裔美国人蒂利希(Paul Tillich)可能是比较早地深刻意识到宗教与世界之间“断裂”危机的现代西方神学家。他指出了建立两者“关联”的迫切性。其代表性思想,便是“文化神学”(Theology of Culture)。随即,这一思想引发了各种进路的解读,时至今日仍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