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解经与神学”

黄裕生教授路德与近代启蒙哲学讲座报道

高楚彤 上大中欧人文研究与交流中心 十一月的第一天,也是马丁·路德改教进入第505年的第一天,由上海大学承办的「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论坛」第二季系列讲座第五讲于北京时间19:00-21:00在线上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的黄裕生教授主讲,四川大学查常平教授主持与回应。 讲座一开始,此次论坛的发起人上海大学的黄保罗教授对论坛的背景做了简单介绍。黄老师指出,启蒙论坛的发起和召集主要是出于回应时代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危险处境之当下,关于人的主体性应该如何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具体说来,在当今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权利和价值这些面向在一定程度上被过分抬高,以至于出现取代绝对性真理,或者是代替传统上帝的态势。 而同时,在启蒙运动前后所开始的追求,基本是在人生活的权利、一种理想社会秩序的调整等等基本的价值观念上,但是在世界很多地方却仍然没有实现;相反,前现代主义一些落后的、甚至是非常极端集权的观念却又在悄然地死灰复燃。 在全球化以及现代技术的影响下,前现代与后现代交织在一起,形成后真相时代,人们很难达成某种共识,甚至在哲理上也找不到准确的落脚点,人们越发地彷徨于确定性和绝对性的存在与否。 由此,黄老师指出,本系列论坛为什么是以路德为中心的主旨原因,全球化技术小鹅通操作平台形式的论坛也应运而生。 黄老师指出,在不断思考、研究和翻译马丁·路德著作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他也发现关于路德的研究在西方社会语境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忽略,在汉语研究中则被忽略得更为严重。…

研讨会:新自然法与新加尔文主义

者按:今年5月份,新加坡神学院的戴永富老师在“神学人论坛”做了一场关于新自然法与新加尔文主义的讲座(讲稿文章题为“文化使命和人性的完善”,收入《世代》第13期 ),引起很多讨论。当时因为时间关系,讨论没有能够展开。为此,论坛于6月份邀请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学者,通过网络在小范围内作进一步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主讲人是戴永富老师,主持人是瞿旭彤老师,评议人是孙毅老师和罗秉祥老师。感谢主办方允许《世代》将研讨会部分与会学者的录音整理成文字发表。为了尽可能呈现研讨会中思想激荡与论辩交锋的情形,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发言者的口语化表达。以下文字内容发表前,除了相应部分文字参照罗秉祥老师提供的评议报告做了编辑整理之外,其余部分均已得到与会发言者的修改确认。特此说明。 戴永富 (以下简称“ 戴 ”):好的。上次讲座基本的内容我已经差不多都分享了。大部分老师也已经读了我的文章。所以下面我就不重复文章内容了,只是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有这方面的思考或者探讨,这里涉及三方面的背景或者目标。当然,这些思考是很不成熟的,正如我在文章中所说的,只是一种抛砖引玉式的尝试。所以希望老师们指教。首先,我想思考的是基督教未来的一种公共神学(public theology),包括教会与社会的关系、教会与文化使命,或者说教会如何参与各种领域。在这方面有意思的是,新自然法和新加尔文主义在基督教传统中,所强调的方面比较罕见。当然,我这个观点可能有误。他们罕见的地方在于,强调世俗和神圣方面的被打破。所以他们强调天国或者上帝的国度不仅是关乎宗教的生活,也关系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去看很多社会学家,比如马克斯·韦伯,他们觉得基督新教对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打破了神圣和世俗之间的划分。另外,新自然法和新加尔文主义,把终末论和创造论联系起来。他们觉得,我们对今生的态度,包括对人性的理解,离不开我们对上帝创造论的理解,比如上帝所创造的人性, 包括人性以后的成全,即终末论。所以,公共神学与创造论、终末论的密切联系,对我而言提供了扎实的圣经神学。这是第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是,我对这两个传统非常感兴趣。这两个传统都有一些缺点,二者可以互补。新自然法的传统主要来自阿奎那的思想。虽然我们不能说阿奎那的思想全都来自圣经,但可以说在自然法传统中圣经的基础,特别是解经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在这方面,新自然法可以提供更多补充。很多新自然法的学者,他们在面对传统天主教,或者传统托马斯主义者的指控时,也是回到圣经。他们也受到一些人的影响,比如赖特(N.T.…

莫尔特曼:内在三一(上)

编者按 在过去半年中,订阅号“发现莫尔特曼”聚焦于《盼望神学》对“应许”(promissio)概念的挖掘,以及这一概念在古典上帝论中的运用。从第15期开始,我们进入三一论板块,分九期呈现莫尔特曼在三一论问题上的创见。众所周知,莫尔特曼提出“对三一论的社会性理解”(soziales Verständnis der Trinitätslehre),这已成为二十世纪三一论的经典模式之一;另一方面,三一论在莫尔特曼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枢纽性位置,它既从属于上帝论,也从属于基督论。 就莫尔特曼的上帝论而言,“应许”概念奠定了他在“历史”语境中分析上帝主权(Souveränität)概念的基础,而三一思维则使他能在古典形而上学传统之外,切入朋霍费尔意义上的上帝受难问题。就莫尔特曼的基督论而言,三一思维则是根本性的,他以此与日本京都学派的传人北森嘉藏一道,发展了路德在《海德堡论纲》中提出的“十字架神学”(theologia crucis),路德强调上帝的“隐藏”,而莫尔特曼和北森的三一论则把这个“隐藏”诠释为父子关系内部的一个事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想空间。 本期推送的文本“内在三一(上)”主要论述内在三一中的三个位格。文本摘自《三一与上帝国》第五章第三节。推送获得道风书社授权,特此致谢! 内在三一(上)…

戴永富:文化使命和人性的完善——新加尔文主义与新自然法的理论互动

世代cosmos 编者按:本文是戴永富老师最近在“神学人论坛”讲座演讲的文稿。讲座因涉及对文化使命的讨论,以及对新自然法和新加尔文主义的介绍,受到很多欢迎与好评。不少朋友想要读到全文,本刊将全文及时刊出,以满足听众和更多读者朋友的需要。原文题目为“‘文化使命和人性的完善’:论新加尔文主义对新自然法基本善理论的辩护及吸收的可能性”。感谢戴老师惠赐文稿。 文/戴永富 一 导论 本文要讨论的是新自然法与新加尔文主义在繁盛人性(flourishing humanity)与终末论的关系这一主题上的理论互动。这两个思想体系当前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因其能拆毁神圣与世俗领域之间的隔墙,进而释放教会造福公共领域的潜能。二者的理论互动将帮助教会构造出坚实的基督教世界观及其社会参与模型,这对教会的宣教和文化使命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新自然法与新加尔文主义的互动也是有历史基础的:许多加尔文派神学家都把托马斯(Thomas Aquinas,1225—1274)的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创造论都纳入他们的神学体系。的确,两个传统的许多神学家都提倡整全的人性观与实在论形而上学(realist metaphysics),而这更基本的共同点为双方在其他神学信念上的互动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德行不再许诺幸福–《约伯记》与古代报应观念的衰落

2006年6月10日 来源:成言艺术 作者:尤西林 “约伯问题”的两域分梳 《约伯记》围绕义人受苦或无辜遭难的辩难,可归结为两个既相关联又相区别的问题;德行是否保证幸福?亦即善恶是否报应?与之密切相关,一个原属个人人生观的问题由此便扩展为一个社会公义问题,即善恶是否有公正评判? 这两个问题虽然密切关联却必须区分开来。德福相报(即佛教德行业果)基本是个人人生观信仰,它在宗教信仰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善恶公正评判从个人信仰普遍性要求延伸而来,但已走出宗教信仰而成为伦理哲学与政治哲学课题。前者个人信念态度虽然正当地要求着却不可以真接等同于(并非不能转化为)后者的社会制度立场。这是现代文明社会与现代性思想原则基本限定之一。 本文将只讨论”约伯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作为古代信仰的善恶报应观念的衰落。 “约伯问题”的文本叙述 鉴于《约伯记》文本及题旨的复杂性,经验性的文本描述应先于理论概括。…

唐崇怀:解经讲道要诀中要环之一经文的敬虔诵读

  本文乃因今日教会讲坛常引读经文后即远走高飞,或以其它经文,或以个人见证,或他人经历,各种理论陈述组成讲章,竟然不再归回所读经文,最后匆匆结束权充讲坛信息,引起诸多隐忧。乃重整解经讲道之讲义,就教会讲坛对解经讲道之需, 将解经讲道要诀中要环之一,专文与同道共同分享。 一、讲坛要诀   一般来说,传统教会主日崇拜,除各项敬拜礼仪外,乃都以真道的讲述和传扬为中心。其实崇拜中的各种礼仪亦无非都是围绕着神的道的有形标记和表征,意在将无形的道以具体的行动来使意义深刻化,并在修辞学(Semantic)的情境里加深了道的印象,将真理深深地栽种在人的心灵里,并偕同文字和语言的传递,让人与神的道有直接的神秘性结联(mystic union)。这样让人体验神借着神圣的道与人同在,“住在人中间”。为此,很明显的,讲坛的要诀中心乃是道的传递。   既然崇拜中道的传递乃是借着讲坛上圣职人员(教牧)的宣讲,那么宣讲就成了传递的一种特殊的模式,诚然与其它模式不同;传统上这模式简称为讲道。   讲道的目的很清楚,乃是要将神的道讲明。虽然神的道遍在各处,但圣灵明证圣经是他的特别启示,是圣灵在默示的运作中,将神永恒的道和完美的心意交付他的仆人,让他们用人的文字写了下来,流传万世。历代教会也因此敬虔的尊崇圣经为神道的基础和特效根源。这也就是说当神的仆人站在讲台上时,他只能本乎圣经来传讲和讲解神的道。神的道是他讲章的魂魄和思维的中枢。在准备讲章时,他不能凭着己意东拉西扯,凑合材料,集思成文。相反的,他应敬虔等候,聆听主言,这样才能放胆讲述主的道。这也就是说,他应有当传的信息才能组成讲章;而信息乃是本乎圣经的诠释和理解得着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福音派的讲坛特别注重解经讲道的原因。因为若没有解经讲道,那么人人都可引用圣经,凑合一些经文、金句成为一篇讲章,让人听听受益,无关痛痒,增长知识而灵性贫乏。因为唯有带有信息的讲章才能叫人扎心。因为那正是神在对人说话。 二、讲道中的解经   讲道前先读经虽非一种必然的公式,但无可否认,这已是成了必然履行的传统。一般来说,教牧不会故意反传统,先讲道才读经,而是先读经才讲道。正为这缘故,一些教牧为避免有反传统之嫌,竟先选读一段经文,敷衍了事,自走己路。讲章与所读经文风马牛不相及,真是恼人亦是令人悲切。这是对圣经的藐视。神学家巴特虽认定神的道不困锁于圣经中,但在他的讲道中尚且不敢离经离题讲述。今日教牧怎可擅敢读了经文而不本着所读的经文讲道?…

思考上帝如何可能 ——普兰丁格对康德的反驳

思考上帝如何可能 ——普兰丁格对康德的反驳 转自国度网论坛 十八世纪以后的宗教哲学绕不开康德。康德“概念不适用于上帝”的宣称取消了任何关于上帝的思考的合法性,上帝是超验的,任何使用知性能力为上帝的存在辩护或对上帝存在的批判都是苍白的无力的最终沦为先验幻相,没有客观必然性。康德宣布了理性辩护之路的终结。康德以后的宗教哲学家要想在理性辩护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必须越过康德的断言。普兰丁格也不例外,他的《基督教哲学的知识地位》一书第一章就是对康德的回应,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普兰丁格成功的解构了康德的魔咒,从而为自己的理性辩护之路扫清了障碍。 鉴于康德思想的艰涩性和康德著作行文的复杂性,普兰丁格试图在各种合理的理解背景中对康德进行反驳。现象与物自身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存在样态还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便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解背景。普兰丁格将两种理解分别称为“一世界描画”和“二世界描画”。 二世界描画是对康德比较传统的理解,这一描画认为现象和物自身是两个对象界,现象存在于时空之中,物自身存在于时空之外。普兰丁格引用了《纯粹理性批判》几段话来为这一里解提供佐证:“现在我们必须记住,‘先验感性论’中所限定的显象概念,其本身已经建立了本体的客观实在性,并且提供了正当的理由,支持我们把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进而把世界区分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 (A249) “……显象不是物自身;它们只是表象,但它们也有自己的对象……” (A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