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经文《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与《雅歌》五篇,习称“智慧书”,又名“诗体书”。这后一个名称常引起读者的不解:翻开例如中文世界流行较广的和合本《圣经》(1919),那里面的诗体书,遣词造句、情感表达之生硬苍白,哪像是诗?而且还一句黏一句,不分行——现代人心目中的诗,分行书写大概是第一要素,既指示韵律、朗诵节奏,又是一种视觉之美。 其实,和合本虽然舛误极多,格式却没错,是模仿其底本英语钦定本(1611,修订版1885),而钦定本依循的是古代抄本的通例。诗不分行,原是古人的习惯;竹简丝绢、泥版纸草和鞣制的牛羊皮等书写材料,都不便宜,分行就太浪费了。所以在英美,据专家报告,那些念着钦定本长大的读者,也闹不清哪儿是诗,哪儿不是。当然,有几首是经文注明了的,不会搞错,如《出埃及记》十五章,摩西率子民越芦海(七十士本:红海),摆脱法老追兵之后,向耶和华感恩的“凯旋之歌”;又如《申命记》三十二章,摩西传授律法已毕,为会众“高声吟诵”的“摩西之歌”。还有《诗篇》和《雅歌》,传统上一直用于唱诗礼拜,题记还标出曲牌或伴奏乐器,也是无疑问的。其余的篇章,就要读者凭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判断了。比如《约伯记》,楔子源自民间传说,标准的散文句式。但是第三章,因家破人亡而痛不欲生、沉默了七天七夜的约伯终于启齿,那一连串诅咒、哀号、质疑,排比句一泻千里,分明是诗的倾诉(3:3以下)—— 愿我出生的那一天灭亡, 连同报喜“怀了男胎”的那一夜! 愿那一天葬入幽冥, 上帝在上,永不看顾, 叫它照不见光亮。 愿它被冥冥的死影索回, 为沉沉乌云覆盖,…
Posts published in “解经与神学”
西欧宗教改革将基督教从中世纪推向了近代,其对现当代基督教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同样地,宗教改革也对根植于基督教文化之上的欧洲社会迈向近代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作为沟通中世纪与近代之间的桥梁,这场最初由路德、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发起的运动通过后人的不断发展,不仅深深地改变了基督教,也深深地改变了西欧社会的发展进程。或许连路德、加尔文等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这一切并不完全由他们说了算,而是有着相应的社会基础)。这其中,当数加尔文与加尔文主义对塑造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最大。那么,加尔文的思想是什么,其思想又如何被其后继者不断发展为适应世俗社会发展的加尔文主义,进而又如何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英国学者阿利斯特 #8226;麦格拉思(Alister McGrath)在其《加尔文传——现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以下简称《加尔文传》)中不仅回顾了加尔文的一生,也清晰地指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加尔文著述的充分研究和对16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状况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与后期加尔文思想进行比照,麦格拉思严谨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青年加尔文及其思想的成长历程。不过,这一成长历程中充满了众多的不确定,以致于在作者眼中,许多加尔文的早期生平依然是个谜。而这一个谜首先从巴黎开始。 加尔文在巴黎学习期间,在作者看来也是其神学思想开始形成的时期。那么,加尔文在巴黎时期读了什么,接触到了什么,进而哪些东西影响了他神学思想的形成?这些问题对于理解加尔文及其思想都至关重要。在作者笔下,中世纪晚期的巴黎,各种新旧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新路派”(via moderna)与“新奥古斯丁学派”(schola Augustiniana…
巴刻 当我们用“世界”这个词的时候,心中所想的通常是周围的事物和人。这个普遍的观念,在不同的处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我们从物质和地理的角度看,“世界”就是指地球这个行星,以及其中的化学结构、气象规律、人口统计、原始物质的每年产量……等等。若我们从种族和人类学的角度看,那么“世界”就是指所有国家的人。当我们说到世界卫生、世界和平和世界舆论时,我们所指的“世界”就有不同的意思。又或者从社会学或文化的层面入手,“世界”就是指一种特别的人生观,以及一种群体生活的形态,正如我们自己所划分的“西方世界”和“共产世界”。另外,它又有一种时间上的对比,世界用来指现今的万物,有别于从前的样子,例如“摩登”时代是相对于“古老”时代而言。我们还可从个人或主观的角度看,于是“世界”就是指某人眼中所见的,以及人按自己的知识和兴趣所观察得来的事物。于是我们说:“某某人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但无论我们的世界观是属于那一种,有一个因素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所思想的世界,是人所认识、所看见的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或他的世界,或我的世界。在我们有关世界的思想中,人永远是中心。 圣经的世界观所涵盖的范围,大致与世人的概念相同。它同样是指这个地球,并地球以外的宇宙,以及地球上的人类,或有时只单指人类而已。英文圣经曾把——些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字译作“世界”(world),而其意义不过是指“可以居住(或已有人居住)的地球”。但当圣经提到“世界”时,它的观点却与我们的观点显著不同,因为圣经中的“世界”是一个神学性的字词,即是说,这个词的含义是神所定的。圣经中的“世界”永远是(必须强调这一点)神的世界——是指他所创造、拥有和管治的万物之秩序,即使他所有的受造物都要努力挣脱他的主权。因此,圣经的世界观不是参考人而写,而是以神为根据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学习以圣经所描述的,即以神为中心的观念去看世界,而这种描述不-定常常符合人所察见的,乃是照着神所看见的和思想的呈现出来,因为神对世界所存的思想,才是世界真正的状况。 创造的秩序 新约圣经中最常见指“世界”的那个字(大约出现一百五十次)是kosmos。kosmos一字的基本意义是“秩序”(order),而秩序的概念——指不同的原素和能量和谐地连在一起,是圣经在陈明神的创造大工时一个主要的思想。请注意创世记第一章的编排。它所强调的,并不是神从无变有这个事实(神从无变有这个教义,虽然毋庸置疑地在创世记一章一节中暗示了,但它其实是从其他经文中推论出来的,如诗三三6;约一3;西一16等节;来一一3)。创世记第一章所强调的,是神藉着它的话语和圣灵(即言语和呼吸),从太初的混乱中建立秩序。“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呼吸)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就有了……”(创一2等节)。它继续告诉我们,神如何将陆地和海洋分开,建立昼夜的固定规律,年年不息,用植物充满干地,又使雀鸟、走兽和人类住在其中,“各从其类”(1l、21、24等节)。无论何处,神创造的工作都是从混沌中产生秩序,否则混沌的情况将持续下去。这是创世记第一章所告诉我们有关神这位创造者的中心真理。…
二,汉语圣经的翻译和比较研究 第531篇 圣经译文里的繁简转换 无论是《和合本圣经》或是《思高本圣经》,原来都是繁体字版,为适应国内大陆读者的需要,都先后出版了简化字版。在繁简转换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提出与读者讨论分享。 1,在繁体字版里,对‘那’这个字,无论用于什么场合,都是一样的。 但是在简化字版里,用于疑问代词和感叹词的地方,用‘哪’,如:你到哪里去?无知的人哪! 而用于指示代词的地方,用‘那’,如:那里有一本书。 ‘哪里’相当于英语的where用于疑问代词的情况,‘那里’相当于英语的there。 如马太福音24:28,“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按社会上的用法,后一个‘那里’也用‘哪里’;但我们认为还是用‘那里’为好,因为这里不是疑问代词,而是指示代词。…
谢品然:文本、读者、处境~ 初探全球化处境对圣经诠释的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文化与宗教系神学院 谨以此文庆祝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系庆活动ffice:smarttags” / gt;2006年6月7日- 11日举办的 “经典的翻译与诠释” 国际学术讨论会;本文从一个亚洲全球化的视野来探讨圣经诠释及其前景,这课题也是2006年的国际圣经文学协会(International…
希伯来经文《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与《雅歌》五篇,习称“智慧书”,又名“诗体书”。这后一个名称常引起读者的不解:翻开例如中文世界流行较广的和合本《圣经》(1919),那里面的诗体书,遣词造句、情感表达之生硬苍白,哪像是诗?而且还一句黏一句,不分行——现代人心目中的诗,分行书写大概是第一要素,既指示韵律、朗诵节奏,又是一种视觉之美。 其实,和合本虽然舛误极多,格式却没错,是模仿其底本英语钦定本(1611,修订版1885),而钦定本依循的是古代抄本的通例。诗不分行,原是古人的习惯;竹简丝绢、泥版纸草和鞣制的牛羊皮等书写材料,都不便宜,分行就太浪费了。所以在英美,据专家报告,那些念着钦定本长大的读者,也闹不清哪儿是诗,哪儿不是。当然,有几首是经文注明了的,不会搞错,如《出埃及记》十五章,摩西率子民越芦海(七十士本:红海),摆脱法老追兵之后,向耶和华感恩的“凯旋之歌”;又如《申命记》三十二章,摩西传授律法已毕,为会众“高声吟诵”的“摩西之歌”。还有《诗篇》和《雅歌》,传统上一直用于唱诗礼拜,题记还标出曲牌或伴奏乐器,也是无疑问的。其余的篇章,就要读者凭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判断了。比如《约伯记》,楔子源自民间传说,标准的散文句式。但是第三章,因家破人亡而痛不欲生、沉默了七天七夜的约伯终于启齿,那一连串诅咒、哀号、质疑,排比句一泻千里,分明是诗的倾诉(3:3以下)—— 愿我出生的那一天灭亡, 连同报喜“怀了男胎”的那一夜! 愿那一天葬入幽冥, 上帝在上,永不看顾, 叫它照不见光亮。 愿它被冥冥的死影索回, 为沉沉乌云覆盖,…
周伟弛:奥古斯丁三一论 标签: 三一论 ● 周伟弛 三一论是基督教神学核心问题之一。在历史上,围绕着对三位一体的理解,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三一类比模式,一种是以希腊教父为代表的社会三一论,一种是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心灵或实体三一论。 后者对西方神学-哲学发展影响殊深。在当今西方神学界,一些新的社会三一论者对巴特等人的传统实体三一论提出了批判,要求回到希腊教父三一论路线是去,从而清除自新柏拉图主义历经奥古斯丁、阿奎那、黑格尔直到巴特的“太一”(the One)式上帝观。由于社会三一论以三一中三个位格的区别为起点,异于心灵或实体三一论之以至单至纯的“一”为起点,故可称之为“三”与“一”之争。 ??…
主所爱的弟兄哪,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 神。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神藉我们所传的福音召你们到这地步,好得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荣光。(帖后二 13-14 ) 倘若圣经中只有这一段经文,论到神自古拣选人成为祂的家人这一伟大而又荣耀的教义,我们也应该完全接受并承认它的真实性。但人类思想对这个教义似乎存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并且,认信的基督徒尽管谨慎地、欣然地接受其它大部分的教义,但拣选的教义仍是他们最常忽视和遗弃的。对今日许多的讲台来说,传讲「拣选」的道被视为大罪和不忠,因为他们无法让这「拣选」的道成为所谓「实用」的讲道。我相信他们弄错了这当中的真理。 无论神启示什么,总是有祂的目的。因着圣灵的感动,圣经任何一处经文都是实用的讲道,因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都是有益的」(参提后三 16 ),都有着属灵用途的目的。的确,我们都知道这教义不会是一篇关于自由意志的讲章,但它却是一篇论及白白恩典的实用讲道。当众圣徒与罪人的心领受神这永不改变之爱的真实教义时,白白恩典的讲道也就再实用不过了。 你们当中有些人会对这样的说词感到惊讶:「我会不存偏见,持平地来听这人要说些什么。」请不要捂住你的耳朵,马上就说:「这个教义太高深了。」谁让你有权宣称它是高深或浅显呢?你为何非要反对神的教义呢?记得那些批评先知的童子们的下场吗?他们喊着:「秃头的上去吧!秃头的上去吧!」(王下二 23…
三边责任:亚伯拉罕、以撒和以实玛利如何以及为何、给谁以及从谁那里而来提供和拒绝死亡的赠礼 R. Christopher Heard 两个儿子,两种供奉 说亚伯拉罕打算献祭(sacrifice)他心爱的儿子,这种说法一开始就是成问题的,因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统都一致认为,在神要求献祭的时候,亚伯拉罕实际上有两个儿子——以实玛利和以撒。在犹太教徒、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就对该供奉(Offering)的解释方面进行的种种论争,常常关注的是预定牺牲者(intended victim) 的身份。犹太教传统——它扎根于《创世纪》22——将以撒的身份视作预定牺牲者。基督教传统在字面所指的献祭方面同意犹太教传统,但在以撒的身上看到了耶稣之死的先兆。《古兰经》版本的供奉(37章:99-113)并未说出预定牺牲者的名字;某些伊斯兰解经者认为该故事将以撒描绘成预定牺牲者了,而另一些 则认为该故事将以实玛利置于那个位置上了。犹太人、穆斯林和——在一种不同的方式下的——基督徒都将与亚伯拉罕的那种表面上的关联置于祖先的祭刀之下。这一事实(…
六, 读经心得 (真道的分辨) 第541篇 什么释经哲学? 楼上‘本是尘土’在《基督时代网站论坛》发了一个帖子《两种不同的释经哲学和立场》,我不知道是他转载别人的文章,或是他自己的创作。看了以后,有一些感想,写出与读者分享与讨论。 文中提出有两种释经方法,一种是望文生义式,另一种是文本处境式。 ‘望文生义’这个词组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按词典的解释是:“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而该文作者认为它对应的英文词是literalism,语义是‘直译主义’‘拘泥于字义的主义’;并不含贬义。而该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按‘望文生义’等同于‘直译主义’这一主观论断来展开的。他否认圣经是上帝所默示的,也不相信圣经的绝对权威和无谬误。甚至把天主教的异端裁判所、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和迫害这些问题,都归罪于‘直译主义’和‘望文生义’。 在圣经的翻译工作中,尽可能地直译,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是一个重要的原则,现在教会中通用的译本,绝大多数是以直译为主的。如汉语圣经的和合本、思高本、吕振中译本,英语圣经的雅各王钦定本(KJV)、新耶路撒冷圣经(N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