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把主日对神的敬拜,融入病患信徒的家

约4:21-23:“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 太18:20:“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教会信徒中有人病卧在床,主日无法到教会聚会场所和众信徒一同礼拜怎么办?如家人都去礼拜聚会,把病患者一人丢在家里,不但病患者觉得孤独无助,家人也甚觉不妥;若留一个人在家陪着病人,留守和病人都觉得自己今天没有去礼拜,心里也不是滋味。教会当如何帮助这些信徒?除了平时探望代祷鼓励其信心,及帮助擦洗、清理卫生之外。是否有这个看见:作出恰当的安排,把平时训练有素的弟兄姊妹组织起来,以两三位(或四五位)为一组,每组有人负责带队,让他们一年有几次在主日轮流着到病患信徒的家服侍,把真理告诉病患信徒及家人:敬拜神不是注重什么地方,也不注重人的多少,乃是注重人是否真正在心灵和诚实里敬拜神。并与病患的信徒及留在病患者身边服侍的家人一同唱诗、赞美、读经、祷告、敬拜神(也可以借助诗歌、讲道的光盘一同敬拜神)!让病患信徒及留守的家人心灵得到满足。 主的话告诉我们,服侍病患信徒,就是服侍主(参太25:40)。无论是弟兄姊妹带着爱心服侍病患信徒、或服侍有亲戚关系的病患亲人;还是子女带着孝心服侍病患的父母,都是在服侍主,都是在叫主的名得荣耀。而我们得服事之益处的,是信道蒙爱(提前6:2)。 愿主祝福今天的教会,不在外面形式上的追求什么,把真实的信仰融入生命实际的事奉中。阿门!

揭秘郎平被迫执教美国的内幕

  一九九八年底,因为身体已经无法负担主教练的繁重工作, 郎平 向 中国 排协提交辞呈.在随后的一个告别会上,当将象征着帅印的排球,交给新任中国女排主帅胡进时,郎平哭了.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在访谈现场当我们再次播放这段告别短片时,”铁榔头” 郎平已经泪流满面。(2008/3月30号,周日晚9:00 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一起走进郎平。)   郎平到 美国…

魏连岳:现代性、后现代与基督教

现代性、后现代与基督教 [ ] — 魏连岳 一、”现代”简史 现代(modern)这个名词及概念,最早起源于第5世纪。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时,基督徒为了称呼这个有别于之前罗马异教的崭新时代,因此称此时代为”Modernus”。从此,这个字就有着某种比前一个时代更具优越性的意涵。 到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及势力统治着整个欧洲的文化及政局,不过在思想上却渐趋保守及单一化,文化上的发展与成就也多只限于宗教方面。这段时期,被近代史学家称为”黑暗时代”。之所以会被冠上这个负面的名称,这其中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主要是因为当时握有绝对权力的教会,限制了许多文化发展的其他面向,并也出现了许多弊端,因此,让后代史家在评估此段时期时有许多负面看法。 14、15世纪西方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The…

佩佐夫的惊世预言:中国的大萧条

2004年11月22日 《全球财经观察》杂志 作者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出生于保加利亚,现于从事研究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奥地利经济学米塞斯研究院     最近读完Rothbard的《美国的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一书后,我忍不住将美国喧嚣的20年代与今天中国火热的经济进行比较,并且不得不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表明一种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为证实我的看法,我将在适当之处引用 Rothbard的著作(第五版)。     在开始之前,我建议所有没有读过Rothbard《美国的大萧条》一书的读者都把这本书拿过来读一下。首先,这会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阅读,Rothbard的机智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这本书充满趣味。其次,该书的第一部分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信贷繁荣及之后不可避免的泡沫崩溃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该书的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1920年代通货膨胀繁荣(Inflationary…

胡星斗等:关于北京新市民居住制度改革的公民建议书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早在2006年10月10日,市府相关负责人即表示正在调研是否取消暂住证,而由居住证取而代之的相关事宜。这是关系到北京600万新市 民的命运何去何从的重大公共议题,我们作为北京市民一员也非常关注,但鉴于市府有关的调研、改革方案尚未公之于众,我们谨以公民建议 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居住制度改革的观点和诉求。   自从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以来,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频繁。但原有社会体制解构后却迟迟没有替代性的机制予以跟进,新市民一直被视为“ 暂住人口”,所居住城市还克隆出一套新的以有无当地户籍为划线并分而治之的居住管理体制。   如果北京现行居住制度维持不变,新市民承受的差别待遇将继续存在并进一步代际继承。与此同时,北京新市民的定居趋势与被排斥感同 时与日俱增,以同城待遇为指向的居住制度改革显得更加的迫切和必然。诚然,新市民作为北京市民的一员,同等履行市民义务,北京的公共 政策当然不能忽视或漠视他们期待得到社会认同、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的热切渴望。…

政治博客:刚刚起步的中国公民表达

■ 社论 10月13日,《北京日报》刊发题为《政治博客的“江湖效应”及其它》的文章,从美国2005年发布的《美国博客研究报告》与美国的政治博客现状谈起,引申到对中国政治博客现状的分析与探讨。谈到美国博客对其政治的影响,人们会想起1998年个人博客“德拉·吉报道”率先发布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件,引发一起影响巨大的 政治风波 。 如果说博客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已有十年,它对中国的社会影响则主要是近五年。中国的政治博客一方面表现出草根网民对中国 政治发展 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关注与探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从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级行政官员通过博客与网民实现互动,并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从博客的代表性来讲,尽管博客作者的年龄以18岁至35岁为主,但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也是思想活跃、表达积极的群体,他们的博客要表达的并不局限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利益,视线也不仅仅在自己生活范畴之内:无论是三农问题还是社会突发事件,他们都予以关注;在5·12汶川大地震面前,他们的政治热情又表现为志愿者的实际行动,数百万人将博客的模版变成对死难者的烛光哀悼。…

范亚峰:“土地改革并未触及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DW 点更新时间:2008-10-13 最苦最累是农民 10月12日结束的中共中央17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农业和农村改革。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的通过,被称为自78年11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最重大的土地改革措施,但有关具体内容尚未公布。 谈到土地改革,必然涉及到土地支配权,至少是使用权有所变化。但从有关17届三中全会以及相关议题的媒体报道看,这一改革到底改在何处,似乎还十分模糊。前不久,胡锦涛在视察安徽小岗村时表示,土地承包制要长久不变。在目前为止发表的会议公报中,人们看到的表述也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北京法律学者范亚峰对德国之声表示:”从公报来看,还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宣誓,看不到具体的措施。” 按照以往的惯例,中共中央全会上通过的有关决定的文件,将在一周之后才公诸于众。 此前媒体和分析人士所期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会议公报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根据会议前就已公开的消息,新的政策将赋予承包土地的农民更多使用权限,例如允许土地转租,或以土地为抵押申请贷款。甚至还有消息说,迄今为止实行的30年承包期限将延长为70年。…

克鲁格曼--生活乏味但谈吐有趣的经济学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4 16:57:44   中评社香港10月14日电/克鲁格曼24岁就构筑出汇率危机的初步模型,幷成为该领域的开创者。38岁就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为杰出中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克拉克奖”。   南方网报道,美国民主党老资格人士詹姆斯-卡维尔曾这样评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假如我拥有保罗-克鲁格曼十分之一的头脑和二十分之一的勇气,那我将成为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作为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克鲁格曼24岁就构筑出汇率危机的初步模型,幷成为该领域的开创者。38岁就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为杰出中青年学者而设立的“ 克拉克奖”。与这些骄人的学术成绩相媲美的是他无畏的勇气。在小布什上台后不久,出于作为经济学家的责任和良知,他就拿起了自己的笔在《纽约时报》专栏中以他一贯犀利的文笔和缜密的思维,深入剖析布什政府的政策。从加州能源危机、安然公司事件到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以及倒萨战争,克鲁格曼经常在大众媒体人云亦云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戳穿布什政策背后各种骗人的小把戏,与华盛顿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最近,由他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汇集而成的《大破解——我们迷失在新世纪》一书刚一出版就成为了风靡美国的畅销书。   著书破解布什经济政策   克鲁格曼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带着一副怀疑的目光,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中总是穿着同一件毛衣外套,浓密的胡须常常不修边幅。他生性桀骜不驯,言辞苛刻,有人说他固执己见,但是更多的人对他的所思所想非常感兴趣。如今,距1991年克鲁格曼获得美国经济协会颁发的克拉克奖章(该奖专门奖励那些年轻有为、具有学术潜力的学者)已经十几年过去了,而克鲁格曼身上那种率直的性格却丝毫未变。这促使他成为布什政府政策最严厉的批评人之一。当年以预言“亚洲金融危机”而广为人知的经济学家如今仍然在以他一贯犀利的笔触和精确的思维解析着美国当下的经济现状和迷思,幷对美国总统布什的经济政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