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权力傲慢、宪政失序与官民矛盾的激化——郏啸寅诽谤案的宪政考察

作者 王光良 每一次社会热点事件背后总会有谣言如影随形,这种现象几乎成为社会学上的一个规律,所谓谣言,自然是无中生有、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谣言可能是无害的谈资,也可能会损害他人的名誉,甚至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如果谣言损害了他人的名誉,造成不良后果,则可能会构成诽谤,但因“他人”身份的不同,对名誉权的保护就有了不同的限制,例如对公共关于来说,他们享有的名誉权和普通人就会有所区别。 郏啸寅诽谤案中的“被侵犯者”正是公权机关和公职人员。上海警方声称,郏啸寅捏造事实的动机是为了出名,似乎排除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权和监督权的特征,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宪法学上的分析价值。但本文后面的论述将证明,郏啸寅诽谤案是一起典型的宪法案例,该案涉及言论自由、公民监督权利、执法信息公开、公职人员名誉权的保护和限制、公共利益的界定、权利保护和权力限制等众多宪法范畴的内容。 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郏啸寅是否构成诽谤罪,也不是杨佳与公安机关交涉过程中的遭遇究竟如何,而是司法机关动用国家暴力机器逮捕郏啸寅的行为代表的权力逻辑,这种逻辑可能引发的后果,以及与郏啸寅造谣行为的内在联系等。本文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以言论自由权、公民监督权、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等为分析对象,以宪法规范为标准,从宪法和法律的层面上说明政府、媒体、公民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建造圣洁公义的社会生活中负有的不同义务,及应该承担的相应后果。 一、权力傲慢与宪政失序 (一)权力傲慢——杀鸡却用宰牛刀 从我们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公安机关殴打杨佳的情况很可能确属郏啸寅捏造,至于该造谣行为是否属于诽谤,甚至是否构成诽谤罪,如果构成诽谤罪,是属于自诉情形还是公诉情形,已经有很多法律学者和律师论及,本文不再赘述,我的看法跟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即郏啸寅不构成诽谤罪。不可否认,郏的造谣对上海警方和办案民警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并不一定就是应该动用国家强制力处罚的违法或犯罪行为,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有详细阐述。我们首先关注一下上海警方和检方的反应。 如果上海警方认为郏啸寅的造谣是一种诽谤行为,损害了公安机关和办案民警的形象,那么,警方可以利用的救济途径大致有以下四种:…

方文:走出信徒与公民的认同困境

[文章导读]中国的宗教复兴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与此相伴,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成熟的宗教,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如何在一个民族国家中共存等老问题,又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前一问题实则与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冲击相关,是中国面对西方,重新为自身传统树立合法性这一焦虑感的延续;而后者更涉及到一个大国,如何继承和统合其内部丰富的文化差异性的问题。方文此文,正对关乎这两大问题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做出了修正,从任一宗教认同提供的伦理基础中,我们都可发现其通向公民认同的关系模式。 中国社会正经历宏大的历史转型,这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其肇始远可追溯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近则始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意涵,堪比波兰尼的“大转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以及布洛维的“第二次大转型”(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波兰尼的大转型,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体制对于封建体制的优势。其结果是市场和商品原则水银泻地似的渗透在西方社会生活中,但同时也激发了自主社会空间的抵抗、发育和自我保护。而1980年代末期以来的东欧和前苏联的崩溃解体,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转型。其结果是权力、资本和社会等所有领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中国社会转型,正发生在波兰尼的第一次“大转型”和布洛维的“第二次大转型”的交汇点上。或者说,中国社会转型,浓缩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变革。它超越了常规的社会变迁,具有文明转折的意涵。…

韩卖座片《华丽的假期》 揭光州抗暴真相

透過一對兄弟、父女、戀人等關係,帶出一部反映韓國民主進程重要歷史事件的電影《華麗的假期》,去年韓國電影賣座排行第三,並為去年韓國第二賣座本土電影,7月26日下午在台灣大學文學院演藝廳放映。回顧那段控訴韓國政府曾掩蓋的歷史傷痕,現場觀眾佩服韓國人勇於面對史實。 片名「華麗的假期」是軍事行動的代號,英文片名叫May 18(5月18日),也就是著名的光州抗暴邉印2ビ持埃n國問題專家朱立熙介紹這部片子的背景:1979年10月南韓獨裁者朴正熙被中央情報部部長在餐廳刺殺;12月12日,國軍保安司令全斗煥接管政權,雙十二政變爆發。 1980年5月17日,全斗煥為了穩固政權,要鎮壓各地示威不斷的抗議浪潮,宣布全韓戒嚴。光州全南大學5月18號開始示威,鎮暴警察傷了一人,學生很憤怒,離開校園到光州市中心繼續示威;同時,軍方派出韓國最精銳特種作戰部隊。 15年後平反光州事件 6/4事件將屆20年 講到軍隊濫殺無辜,朱立熙舉些例子,片中有部公車坐了十八個市民,他們碰到軍人,當場十七個被殺死,最後有一個重傷的活口,才講出公車上的濫殺。另外,街頭有個高中生,是聾子,也被打死,很多片中情節都是真的。 十天當中(5/18~5/27),光州像無政府狀態,完全被切斷對外聯繫、被孤立,空降部隊繼續鎮壓。當時光州人非常自制,互相幫助,沒發生竊盜或搶劫,組成市民軍與政府軍對抗。後來光州市民接管了整個城市,並把軍隊驅逐出境。 去年7月在韓國發行此片,片長120分鐘,台灣至今尚未有片商發行。2/28事件紀念基金會經徵詢韓國5/18基金會的同意,台灣2/28基金會可以非營利、教育宣傳使用。這是第二次在台灣放映,兩週前在台灣台南神學院首次公開播映。…

宗教与美国社会

刘澎 谈到美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元、想到它经济军事的强大,科技的发达,一些人也许会想到美国先进的大学教育、完善的政治司法体系,还有一些人则会想到无处不在的可口可乐,牛仔裤或者NBC与好莱坞。但很少有人会想到美国的宗教,或者把宗教和上面提到的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然而,令美国人真正自豪的是其基督教文化传统。从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新大陆的第一批移民开始,美国人的宗教情怀一直比较强烈。谈美国不谈宗教是不能想象的。没有宗教的美国是一个非常表面的、不完全的美国。要了解真正的美国,必须要了解它的宗教。 为什么了解美国必须了解宗教?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如何?根据美国盖洛普调查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的统计,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个人属于某个宗教组织,有大约6个人每天祈祷,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上帝是美国民主的道德引导力量,有4个人每周去教堂;每年观看橄榄球、棒球、篮球、网球、赛车等各项体育比赛的美国人约有4亿,而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却高达52亿;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每年奉献给宗教事业的捐款约为500亿美元,而花在棒球、篮球、橄榄球上的费用不到50亿美元。 美国人对宗教的重视不仅止于此。 ●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 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 ●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 ●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供宗教服务; ●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

2008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谁?

2008年诺贝尔和平奖将于今天17时揭晓 2008-10-10 10: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0日电 综合报道,2008年诺贝尔和平奖将于北京时间10日17时揭晓。   此前有学者预测,俄罗斯律师尤苏波娃、越南僧人释广德,以及巴基斯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乔杜里等为得奖人选。   9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勒 #8226;克莱齐奥。勒 #8226;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克莱齐奥的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

几篇关于诺奖候选人的文章

这几篇文章大多写在维权绝食时期的2006年,但很难发表于国内网站,今天贴出来,可能对大家理解他为什么成为候选人有帮助 化繁就简说民主—我眼中的维权绝食之一 前些天去万圣书苑买书,好家伙,有关民主的书整整一书架,有关宪政的书还是整整一书架,不由想到,尽管民主的现状在中国依旧很不如人意,甚至有关民主的的认识(这一架子的书就是证明)也依旧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民主之于当代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话题,确实可以肯定的。 是的,我们要民主,由此我们也展开了什么是民主,以及如何达成民主的长期认识和讨论,在这里,我不打算从观念的角度入手,倒是想用一个更经验的方式来谈一谈。我想问的是,什么是中国民主实现的标志性事件,以及,要实现这一标志性事件,需要经过怎样的步骤? 我认为,中国民主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且只能是一次由选举决定的和平政权更迭,只有到了那一天,中国的民主才算是真正实现。进而,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逆推,要实现这一标志性事件,将有如下几个关键性步骤: 1、要实现和平的政权更迭,首先需要有参与选举竟逐政治权力的合法反对党; 2、要出现有竟逐政治权力的合法反对党,首先需要有公开其政治主张并不受干扰地活动的政治团体; 3、要出现有公开其政治主张并不受干扰地活动的政治团体,首先需要能够公开表达政治主张并不因其主张受到干扰和追究。 其实,只要把1、2、3的顺序颠倒过来,就会发现,3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论自由,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社自由,我的分析并无丝毫新意,但之所以这样分析,不过在于强调其间的实践顺序,毕竟,自由民主不仅仅是价值和理想,也是实践和行动。…

宋尧玺:政教分离的比较视野——以近代法、德、美三国为中心

摘要: 政教分离原则作为现代宪政的基本原则是近代西方法治文明的产物。但即使在西方国家,也并无普遍模式。在法国,实行彻底的政教分离制度,这是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遗产,是与反对“旧制度”的历史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在德国,政教关系与其宗教改革背景和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国家与教会实行分工合作的政教分离制度。在美国,政教分离的主题是国家在多元宗教格局中保持中立态度。在法律上,它通过“设立分句”和“宗教自由实践分句”实现。这是西方政教分离体制的类型学。中国的政教分离制度不能走西方化、模式化的道路,而要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适应。 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政教关系成为国家宪政与法治建设中最为重大的主题之一。近代以来教皇制开始衰落,主权国家理论的兴起使欧洲各国逐步建立君主专制政体的公法架构,并按本国的历史和宗教传统推行宗教 ( 教义和教会组织 ) 改革,以适应民族国家体制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它们相继成立本国教会,以削弱和排斥罗马教廷的统治,自主管理宗教事务。此后,启蒙运动对“人”的重新发现和民族国家体制的建立使得政治领域和公共领域从宗教 ( 教会…

美国的对华战略与中国的宗教管理模式

刘澎 一 要回应美国通过打“宗教牌”挑战中国的问题,首先需要回顾历史,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从中美双方过去在这一领域的交锋经历看,必须承认,中方总的来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造成被动的原因主要是: (一)认识不够 中方对美方打“宗教牌”的动因、构成要素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基础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对宗教理论及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宗教对美国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影响的内在运作机制了解不够,因而不能从问题产生的内因与源头上看清美国在宗教问题上所持态度的实质与逻辑关系,缺乏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回应战略,结果只能是水来土挡,反应式地被动防守。 (二)工作力度不足 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在中国完全不同。回避或无视宗教在美国的地位与作用导致与美国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的隔阂、误会甚至对立。由于中方在宗教问题上长期严重地脱离美国信教群众的大多数(90%以上的美国人信教),导致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对美国各主要宗教、教派的高层与基层的有计划的战略投资,没有在宗教界主流内部建立起广泛的对华友好统一战线与人脉资源网络(目前略有改善但差距仍然太大)。此外,从驻美外交使领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看,宗教问题没有被提到与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军事、领事等领域同样重要的高度对待,有关工作人员的数量及其宗教专业知识与美国宗教的复杂性之间差距甚大,极不适应。这与中国没有将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宗教大国来对待有直接关系(日、英、德、法等可称的上是经济大国,但不是宗教大国),对美国宗教的基础研究与实际交往均缺乏足够的投入。 (三)国内宗教政策滞后 除了认识上、工作上的问题之外,导致中方被动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现行宗教政策严重滞后,不适应形势需要造成的管理模式上的缺陷。这种体制上的“硬伤”,形“左”实右,危害极大,导致了国内对宗教、宗教组织与宗教活动的定位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非官方宗教势力存在发展的现象一直无法消除。而宗教方面的问题最终汇集在一起,自然地成为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任意、方便地指责中国“缺乏宗教自由”的最好证据。久而久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带上了“迫害宗教”的帽子,而中国的自我辩护又因为国内宗教方面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一事实显得十分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