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节选) 林国荣   提要: 托克维尔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思考值得今人再思考。他把1787年宪法与占同等地位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在法律领域和历史领域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了这两部法律对推进自由和善良政府而各自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 托克维尔  美国1787宪法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新大陆1787宪法常常为人们满怀敬意地加以回望,已经有如此众多的杰出作家就这部大法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个性格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其中托克维尔评之为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并且解释说:“看到一个伟大民族在立法者通知他们政府的车轮已经停止运转后,仍能稳稳当当,不慌不忙地进行自省,深入检查故障的原因,足足用了几年时间去寻找医治办法,而在找到医治办法时又能不流一滴泪不流一滴血地自愿服从它,倒使人们觉得这是社会历史上的一件新事。”就雄壮气质而论,1787的制宪会议及其功绩确实远远比不上“用一只手去扑灭国内燃起的大火,同时能用另只手在国外挥舞火炬”的法国大革命,但是就人类事物中审慎、智慧和冷静等诸多方面而言,托克维尔也确实道出了实情,那就是:“美国革命结束之际,正是法国大革命开始之时。” 1787宪法,自其诞生之日至今的法学家和法官们也就这部大法的各个方面予以了审慎、精致的解释和发挥,尽管在其诞生之日,依据欧洲人的标准,事实上还很少有新大陆的居民的文化水平足以从哪怕字面上去阅读这部法典。本文除了进行一些一般性的反思之外,绝不可能再包含更多的内容了。 进行这种一般性反思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拿它同另一部在文明人类的司法和法理历史当中占据同等重要地位的法典(如果确实可以这么以现代方式称呼的话)进行有益的和确实可行的比对。这另一部法典就是采自古代罗马城的十二铜表法;这部法典最终成为古代世界的法律,它也在现代世界生存下来,并成为一些伟大民族的法典的基础,比如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并且还以不同程度上被淡化的方式存活在当今世界的其他许多国家的法律生活当中。 1787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在文明世界的其他民族或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似乎都未曾见证过这两部法典所带来的那种奇特气象:它们创生于民族成长的开端之处,却又如此强有力地影响了随后民族法律的发展,进而又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可能最近似的例子就是《摩西五经》中的摩西律法和默罕莫德的《古兰经》,但是,由于双方在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情,所以就没必要更多地追究其他方面的不同了。 《十二铜表法》施行于大概罗马人进行惊人扩张和罗马法“现代化”之前约四个世纪,而国家扩张、以及与之相应的罗马法的“现代化”开始于共和国的最后阶…

汶川剧震奇闻异事录

汶川剧震奇闻异事录 作者:青松孤月 提交日期:2008-5-21 14:38:00    一、汶川地震    红朝六十年五月夏九日,蜀郡蟾集,荆南塘涸,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汶川震八度,都江堰、德阳、绵阳、阿坝、什邡四十四州县悉毁,民舍倾覆二百余万间,士民死伤三十余万, 京畿二十八省皆有感,八日乃罢。…

伯纳德特:希腊、罗马与大海上的陌生人

   林国华 译          本文出自美国西班牙犹太裔已故学者Seth Benardete(1930-2001)。作者结合了精深的古典学养、锐利的哲学洞见以及对自然和神世惊人的体认能力,以贺拉斯的抒情诗为依据,探究了海洋和陆地对于人类生活秩序的意义,以及商人、哲人和帝国的隐秘亲缘。   …

林国华:法律与法律序言(法篇卷IV-VI释义)

3. 法律与法律序言(卷IV-VI) (节选自 林国华先生《柏拉图 lt;法律篇 gt;中的历史、教育与立法》一文,载《法意》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 正像克莱尼亚斯在雅典陌生人结束其历史研究以后迫不及待的期望所表明的(702e),立法工作应该在卷四开始。然而,从卷四一直到卷八,雅典陌生人总是觉得有一些根本的事情尚未完成,对正式进入立法工作显得非常犹疑,结果是,在长达五卷的讨论中,雅典陌生人始终没有启动立法程序,而是一再回到他所说的:“法律的序言”。他向他的两个谈话者解释说: 有另外一些事情需要象我一样思考的立法者去讨论,但是这些事情很难甚至不可能以法律的样式完美地呈现出来。在我看来,立法者应该就此向他自己以及他将要为之立法的人举例说明。只有在尽其所能地处理完这些事情以后,他才可以开始立法。(718b-c,…

真相比荣誉更重要——林强访谈录

真相比荣誉更重要——林强访谈录 2008-05-29 17:01:16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陈敏 吴冰清 沈亮 当然有天灾因素,但天灾并不必然导致悲剧,把悲剧推诿于天灾,在道德上是一种偷懒的做法。   本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上书四川省及2008奥运火炬传递四川组委会,请求转让其火炬手及观摩北京奥运会资格。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专访了林强先生。  …

革命与改良的相遇:来华新教传教士话语中的中国共产党(1928—1936)

  革命与改良的相遇:来华新教传教士话语中的中国共产党(1928—1936)   ——以〈The Chinese Recorder〉为中心   【作 者】杨卫华   原载《史林》2007.3   【内容提要】在1927年国共分手之后的十年,随着中共在中国的实践展开,其对基督教的政策也甚为严厉,这激起了传教士对中共的正视。中共逐渐成为了传教士话语中的关键词。通过对〈The Chinese…

中国早点-京城偶寄]另一种见闻

● 韩咏红   都江堰聚缘中学的废墟旁,心情沉痛的家长蹲在瓦砾旁,指出瓦砾堆中暴露出来的折弯生锈钢筋,用四川话缓缓地说些什么。他身旁有个人在录像,另一个年轻人拿笔记录些什么。我最初以为他们都是中国国内记者。   我一周前走访这个在地震中倒塌、导致500多个师生遇难的学校,是因为看到西方通讯社报道说,悲愤的家长准备连署要求政府彻查学校建筑质量。   同一范围内其实不少建筑还伫立着,像附近的聚源小学虽然也成了危楼,但校舍没坍塌,师生得以及时逃生,因此坍倒得一塌糊涂的聚缘中学更显刺眼。在地震一周后,附近仍有群众在废墟堆旁议论着校舍的豆腐渣级质量,有一个老百姓从都江堰过来寻人,她的邻居在地震中遇难了,而邻居的女儿也在这个学校念书,她于是过来看看能否替亡故的邻居找到女儿,哪怕是尸骨也好。附近,两名痛失爱儿的家长在废墟前徘徊不去。   我上前问那个悲痛的父亲,是否知道家长连署上告的事情,政府至今给他们作了什么交代。父亲一愣,只说当然必须要政府给予交代,对于连署一事却没听说。 这时他身旁的年轻人抢过话头说,国家现在全力在救灾,责任问题以后会追究。说罢,他又告诫随后来到现场的另两个青年说,别跟外国记者多谈。我后来知道,他们是从外地来到灾区想帮忙的年轻志愿者。   震后采访,我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年轻人跳出来义正词严地说:“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或者,试图制止其他人和我谈关于工程质量的问题,以防外国媒体做出对中国不利的负面报道。   然而,也是在地震悲剧的场景下,我对年轻人的行为感到无名的愤怒。一个国家的国民有强烈爱国心、强大的民族荣誉感,还有因饱受多年屈辱不平而形成强烈自尊,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当这种民族自尊与骄傲驱使他们打断灾民的谈话时,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基督教慈善机构小心翼翼入川救灾

基督教慈善机构小心翼翼入川救灾(华尔街日报) 5月12日中国四川大地震发生后,韩国一家基督教学校30岁的美国教师乔纳森 #8226;布赖特(Jonathan Bright)筹措了些救援物资,打算前往灾区尽一份力。但他没能如愿。 北京飞往成都的班机起飞前,布赖特在飞机洗手间掉落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印有圣经句子以及一家基督教电台的具体介绍。这引起了机组人员的注意,中国警方随即请布赖特离机接受调查。在仔细询问了他的意图后,中国警方表示,如果布赖特愿意,他可以乘另一班飞机前往灾区。但布赖特决定打道回府。 布赖特表示,“他们紧张只因为他们认为我打算前去传道。” 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很快向捐款、物资及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海外救援打开了大门。据中国政府表示,境内外宗教组织提供了价值超过人民币1.6亿元(合2,300万美元)的救援。但这些援助也被中国政府打上了“禁止传教”的标签。% 来自基督教慈善机构的救援引起了中国方面的紧张与猜疑,这从布赖特的经历便可见一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新教人士长期以来在宗教自由问题上存有分歧,而此次地震救援给双方了带来摸索发展新关系的机会。在福音教派内部,各方人士也就在救援行动中是否以及怎样遵守北京传教禁令的问题持有不同看法。 慈善机构撒玛利亚基金会(Samarit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