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于建嵘: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

于建嵘: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 ——与两位“基督教家庭教会”培训师的对话 于建嵘 (本文发表于《领导者》(双月刊)2008/4月号,总第21期) 编者按: 2008年2月25日和3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于建嵘教授在河南省洛阳市和浙江省温州市分别与“基督教家庭教会”培训师伊天原和郑慕行探讨了目前基督教发展的一些问题。本刊摘要发表如下,供读者参考。 于建嵘(以下简称于):2007年10月,我曾到陕西省榆林地区调查过地下宗教问题。2008年1月,我从北京送访民刘学立回洛阳嵩县时,在他们村里看到一个非常大的基督教堂,可以容纳近千人。据介绍,他们一个县在近些年就建了70多个大教堂,有的一个乡镇就有五六个大教堂,信教的群众达几万人。这让我感到惊讶。我们这次来到洛阳和温州,就是想了解基督教在中原农村地区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情况及信教群众的各种状况,想研究这其中的原因及社会后果。你们都是基督教徒,而且还是教会的培训班老师,有些情况你们比我们清楚,希望你们为我们做些说明。 伊天原(以下简称伊):这次能在洛阳见到于教授我很高兴,我读过你写的《岳村政治》(《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出版——编者注)。我和张耀杰老师是朋友,我们曾在一起讨论过基督教的有关问题。这次我本来想到北京拜访你,听张老师说你到河南来调查了,刚好我在郑州有些事情,我就到了郑州。后来听说你们到了洛阳,我又赶来了。我原先在大学学法律,现在主要在安徽、浙江一些“基督教家庭教会”或称为“地下教会”的培训班讲课,课程包括《教会与法律》、《教会史》(包括西方的和中国的),等等。对教会的有些情况我有所了解,也想找你这样有科学精神和正直的学者多交流,这样对社会真正了解基督教有好处。 于:如何称为“家庭教会”或“地下教会”呢?它和“三自”教会有些什么不同?你们的“家庭教会”学校主要培训什么样的人呢?…

刘小枫:尼布尔《基督教伦理阐释》序

刘小枫:尼布尔《基督教伦理阐释》序 标签: 基督教 ● 刘小枫 一 对于某些曾亲历过“文化革命”的人来说,“革命”已意味着一种令人痛心疾首的政治行动;另一方面,革命赖以兴起的那种变革社会,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又仍然是激发志士仁人的酵素。至少,自二百年前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以来,世界中的革命运动频频出现,功过难断,颂歌与诅咒并存。法国大革命以崇高理想肇始,以血腥暴政为终的历史,并没有使得后人们对革命行为变得更为审慎,有所收敛:一九一八年的革命,曾使放逐、苦役、残杀进一步合理化;一九六六年的革命则给人类增添了更多死无葬身之地的盲目献身者的血和埋葬不了的死屋记忆。 ( http://www.tecn.cn…

从美国宗教传统看政教关系——关于格鲁夫学区诉纽道案的评论

殷树喜 世界上主要的政教关系模式大约有四种类型:政教合一、政教分离、国教以及国家控制宗教型 。在政教关系方面,美国通常被公认为是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的国家,颇具表率作用 。但是,宗教和政治在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要梳理清楚谈何容易。本文分析美国最高法院的格鲁夫学区诉纽道案 ,借此来从美国宗教传统这个视角分析政教关系。 政教分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国的政教关系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美国的最早一批移民大多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才离开英国而前往美洲寻求宗教自由的,这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这些最强烈反对英国国教的人掌控了殖民地时期的政府的时候,他们通过法律,把他们自己的宗教确立为他们管辖的殖民地中的官方宗教 。“令人遗憾的是,殖民地的清教徒没有实行他们的同时代人所宣扬的宽容。” 到美国建国时为止,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大多都已经建立了州教(国教)…

曾金燕:“你一定要有尊严地、完全自由地活着”

曾金燕:“你一定要有尊严地、完全自由地活着” (博讯 boxun.com) 昨天(5月4日),中午接到国保的电话,接胡佳母亲、妹妹和我去看守所见胡佳。 我们隔着玻璃,交谈了大概半小时。我告诉胡佳许多朋友非常关心他,向他问好。他听了很高兴,说感谢关心他的每一位朋友,说他尤其想念***、***等几位朋友,很挂念光诚和伟静,祝克睿生日快乐。 我问他生活起居,他说他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早餐是一碗稀饭;然后坐板,坐到十一点,吃午饭,午饭两个馒头,改善生活时可以沾红糖或豆腐乳吃;下午继续坐板,晚饭是一碗稀饭两个馒头,虽然有菜,但因为有肉末,他不能吃,所以还是只吃馒头就稀饭。晚上一般十点左右休息。 我问他身体状况,他说曾经去做过两次体检,医生说他肝部有炎症,脾大。他还提到自己的视力下降得很厉害,以前远远能看见的字,现在要缩短一半的距离才能看见。看守所里是长明灯,晚上休息不好。他向我们介绍了看管他的刘管教,并且说他也向看守所提人性化管理的建议。 我问他有没有收到我们寄给他和看守所的保外就医申请,他说没有,不知道这回事。我让他自己直接向看管方提保外就医的申请。 隔着玻璃,我把宝宝的照片给胡佳看,他非常开心,笑了。说到宝宝淘气,他点头说“淘气好”……综合比较前几次见面(律师见胡佳、父母见胡佳及我见胡佳)的情况,这一次胡佳的精神状况看起来比较好,至少不像以前那样沉重不堪,中途几次笑了,临走还给我们飞吻,要我问候福建的爸妈。妹妹问他(坐牢)值不值,他说坐牢是不可避免的一步………

基督教教义与现代法律制度

徐爱国 法律与宗教相伴而生,基督教教义孕育了现代法律的理念,这是法律历史学家和法律社会学家共同的看法。在16世纪以前,宗教、道德和法律混合在一起,成为古代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16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理智的开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的世俗性质日见突出,宗教对法律的影响由显性转向隐性。 (P12-13,18,89)即使如此,现代法律制度也无处不显示着基督教教义的影子。   一、巫术、神力与法律   在基督教成为西方主流宗教之前,巫术、神灵和宗教是混合在一起的。从一般意义上讲,法律是人类的活动,但一旦人类智力无法确信事实真相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寻找超自然的力量,通过神灵的启示来解决人类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巫师起着现代法官的作用,这个现象存在于几乎所有的人类初民社会,占卜、宣誓、诅咒和神判都是宗教化法律的具体形式。就神判而言,原告控诉被告盗窃,裁判者无法辨别出谁是谁非,于是把被告扔到水里,如果被告沉入水底,古巴比伦人就认定被告有罪,他的财产归原告所有 (P11);而古代日耳曼人则认定被告无罪,因为人在水里沉到底是合乎常理的,说明神明接纳了他。或者,日耳曼人将一块大奶酪让被告吞下,如果被告顺利咽下,那就说明他无罪,如果卡住了他的咽喉,那就说明他有罪。 (P47)在非洲苏丹的阿德赞人那里,巫师在两造面前,问讯原告或者被告,为了弄清当事人是否诚实,就拿一块叫做“拜哥”的毒药让鸡吞下,如果鸡活过来,那么神就宽恕了相关当事人,反之他将有罪。 (P88-92,248-249)古希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司法女神,荷马史诗中那个被称之为地美士的人格神,就是神的代理人,他帮助宙斯实施审判。 (P3)中国古代社会同样存在着神判的影子,殷商之占卜多少带有神祇的意味。只是到了西周之后,中国人开始注重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崇拜死去的祖先而远离玄乎的神祇。但从古法字之词源上看,神判的影子还是有的。法之从水,从去和从廌,这最后一项的独角兽之触不直者,后来成为中国法的图腾和象征。…

华盛顿民众隆重迎接教皇 倾听自由理念

华盛顿民众隆重迎接教皇 倾听自由理念 (亦平华盛顿DC报导)4月16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以21响礼炮隆重迎接到访的罗马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美国政府官员、国会议员、修女和神父等成千上万人出席了在白宫南草坪举行的欢迎仪式。教皇本笃号召美国人利用他们所拥有的自由修身养德。 教皇本笃说,“自由不但是一个礼物,而且是个人责任的召唤。”美国人从你们的经历中明白这个道理,这个国家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树立起纪念碑,纪念那些在国内外为捍卫自由而付出生命的人。 教皇说,“保守自由就要修身养德,自律,为公共利益作出奉献,对贫困者要有责任感。” 教皇本笃在演讲中还引述了《独立宣言》和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说。 教皇说,自由是常新的。自由对每一代人都是一个挑战。 他还提到,教皇保罗二世反思在他的祖国波兰及东欧,自由战胜极权主义所取得的精神胜利,提醒人们历史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看到“在没有真理的世界上,自由就会失去基础。”毫无价值的民主可能失去其真正的精神。华盛顿总统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也提到,宗教与道德是政治繁荣不可分割的支柱。 教皇本笃说,一百多年来,美国在国际社会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他说,他作为美国的朋友和传播福音的人来到美国。他很尊重这个辽阔多元的社会。…

傅国涌:林昭四十年祭

傅国涌:林昭四十年祭 顶一下 我想留言 联系编辑 Email朋友 一、超越时代的思考 1968年4月29日,不到36周岁的北大学生右派林昭在上海被秘密枪杀。两天后,上海公安局人员上门向她母亲索取5分钱子弹费。1980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判决她无罪。1981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给她平反。 40年后,面对林昭的牺牲,世人不仅佩服她的勇气、壮烈和决绝,更惊讶她的思想。在整个民族几乎都停止了独立思考、陷入盲从、迷信和狂热的时代,她没有停止思考,哪怕镣铐加身,乃至没有纸和笔,她以血为墨,以白床单为纸,在红色的牢狱中写下了大量血书。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极不完整的一部分,她在其中提出的观点,她对时代和中国命运的思考,她使用的语言,都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她抛弃了当时无在不在的弥漫着火药味的斗争话语,找到了自己的话语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那个时代。更为难得的是,她的批判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她的同伴黄政回忆,1962年她在谈到广大农村饿死人时,就说人民公社不合国情、不合情理,应当及早解散,在农村实行耕者有其田;对于“割资本主义尾巴”,她提出应该允许私人开业经营,主张私人办厂成了她的罪名之一;她说要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包括引进外资,借外债加速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她还提出了地方自治、联邦制等设想。这些今天看起来寻常、而且有些已变成现实的想法,在当时的中国却无疑是一种空谷足音。 虽然她表示,作为一种权利,“那么天赋人权世人都拥有自己所应有的一份!谁也不比谁少即谁也不谁多!而是神圣的自卫权力本身便要求神圣的复仇权利!”但在她用血书写的那些传世文字中,她最终摆脱了简单的仇恨意识和你死我活的敌人思维——…

周子衡等: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认识——宪政治理论坛之一

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认识 ——宪政治理论坛之一 主讲人:周子衡 主持人:范亚峰 时间:2008年3月31日 地点:中福圣山文化研究所 范亚峰:我们这个系列称为“中国宪政治理论坛”,宪政治理就是把宪政看作一种治理的知识,看作一套对社会和国家进行有效治理的结构性支持。在结构性宪政的视野中,现在中国所存在的经济和政治的矛盾、自然和人的矛盾、贫富矛盾、大陆和台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都可以看成是结构出了问题,也就是体制的问题。也正因为这些结构性的矛盾引向一个结构性宪政的契机。今天是这个系列论坛的第一讲,很高兴邀请到青年经济学家——周子衡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认识。 周子衡:今天,我在这里与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似乎有一点儿大,内容也不完全局限于经济方面的问题。说起来,还是一个认识问题。主要说,是一个认识方法问题。这个题目来源于什么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根本性质或者说经济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什么?从经济上看,中国社会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认识中国经济状况一般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 壹-有关政策实践,经济政策应一分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