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证主协会于4月24日举行「神州情月祷会」,是次主题为「内地教会自养的情况与需要」。 1877年已有三自概念 同工首先介绍了「三自」这个概念最初的起源。她说:「三自最初从1877年,第一次宣教士大会上就针对『吃外国饭,传外国教』这样的负面说法提出了『三自』(自治、自传、自养)的积极应对口号」。而且在1907年基督教来华100周年之际举办的「第三次宣教大会」上,亦有宣教士提出「三自」的口号。我们认真看到最初「三自」这个口号是宣教士们为了中国基督教的复兴与中国信徒的成长而提出的目标。因此当时还有『本地化运动』与『自立运动』这两个极具意义的运动。 除了奉献外主要的自养方式 一些内地教会又善用自己的产业来自养。他们把教会租出作商铺或者住宿之用,多数教会的第一楼租出成为店铺,礼拜堂则要通过楼梯到二楼或者更高的层数。另外也有教会开办幼稚园或把一部分物业租给幼稚园,这种方式的不单能帮助自养,并且能把信仰的生命通过幼稚园的侍奉活出来,达到见证信仰之效。 第三种常见方式就是举办短期的培训课程、或在农闲时租给弟兄姊妹作学习营地,这样可赚到一些经费供教会运作。最后一种就是引入外资,得到外地弟兄姊妹的帮助。 经济困境对内地教会的挑战 有些挑战是内地信徒经济自养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如出租地方后令教堂环境变得过度商业化;农村教会一些牧者担心,开始鼓励十一奉献会反被信徒认为失去了过去的信心。此外,一些信徒经济困难,不愿做十一奉献。同时海外信徒只简单帮助金钱,却不能帮助内地教会自立的话,反而容易导致依赖的情况。 针对挑战,同工也给听众分享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支持模式。有些外面的教会拨出一笔资金给教会建堂之用,并约定这个教会每月归还一定数额的钱,所归还的钱会归一个基金,作支持其他地方建堂之用。整个过程具透明度,让当地弟兄姊妹都知道。这个模式教导大家不要单顾自己,也能照顾别的教会。另外一个目的是帮助建立一个自强的教会,而不是总依赖外面人的能力。…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个体性牧养工作的意义 文 / 理查德 · 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 )…
文/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 译/高静 校/吴玲玲 一个人若想学心理辅导需要去神学院吗?想要从事心理辅导的年轻男女应该去神学院或圣经学院学习吗? 二十五年前,这种问题象是无稽之谈。就象问你为了研究佛蒙特州(Vermont)的地质要不要去维吉尼亚州(Virginia)一样可笑;或象问你是否会在汉堡王餐厅(Burger King)点麦当劳的巨无霸(Big Mac)一样荒谬。人们去神学院是为了学习圣经、教会历史、神学和怎样讲道,要成为牧师、宣教士、传道人或者圣经教授。而心理辅导应该是那种严肃的、有目的的、一对一的交谈,是世俗研究院里才有的;神学则是对人宣讲的,不是对话交谈式的。 可是二十五年前我确实去神学院接受了心理辅导的培训。而且我衷心推荐今天的人也走这条路,我这样说是非常慎重的。那时神学院里没有辅导学位,对于我这个对辅导蛮有兴趣并且满怀问题的年轻人来说,神学和圣经课程是个贴切的入口。在这里我得到关于人性、苦难以及神旨意的教导;我学到基督如何借着恩典赦免我们的罪,并使我们成为新造的人;还学到人类堕落的思想是怎样蒙蔽他们对己、对神、对环境的正确认识等等。虽然大多数课程从细节上来说都不能应用在辅导上,但它们是关乎辅导的本质问题的答案所在,这一点是明确无误的。在成为一个成熟的辅导师的过程中,我从神学、圣经甚至教会历史中学到的东西和我在正式辅导专业课上学到的一样重要。…
文/林慈信 赵辰 赵辰(以下称“赵”): 我第一次听说“圣经辅导”这个词是因为一篇《基督徒可能患抑郁症吗?》的文章 1 ,我当时想,不太可能吧?基督徒有神的灵内住,有主耶稣基督的保守,怎么会得这种好像只有那些没有盼望的世人才会得的病呢?但后来我发现,原来基督徒真的会得抑郁症,有的还很严重,这种“城市病”在教会里有时很普遍。于是我开始关注这类问题。 在《马可福音》第一章,主耶稣吩咐污鬼出来的时候,众人都惊讶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啊”(可1:27)。我的问题也很类似:教会历史上有“圣经辅导”这个东西吗?这是个新道理,新发明吗? 林慈信(以下称“林”): 只要有纯正的福音传播的地方,正统的教会一直都用神的话来劝导人。保罗在《使徒行传》20:20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们说:…
高阳 / 基督新报记者 2007年03月12日11时27分 (PST) 中国福音会香港分会3月9日晚于浸信宣道会明基堂举行了「今日中国教会的需要,我们能做什么」研讨会。福音会总干事郑哲民牧师提出了七点看法,然后由传邦宁博士(Dr. Brent Fulton,…
2007-02-26 02:53 Posted. 布道是福传拯救灵魂重要的一步。现在内地教会的信徒大多集中在农村,农村教会的布道方式也比较简单,例如串门探访或大型露天布道会等。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谋生,城市教会的布道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面对社会急速而多变的发展,教会的布道工作也日趋多元化,多元群体的出现令教会的布道工作呈现出不同方向的发展。神州情日前分享了内地教会常见的布道方式。 布道会 这是内地教会愈趋普遍的布道方式。因着社会对外日益开放,人们从书本上、文化交流上,甚至信徒口中认识基督教。因着圣灵大能的工作,以及信徒在社会上美好的见证,令愈来愈多的人愿意到教会认识基督教信仰。目前内地庆祝圣诞节的气氛日浓,人们愿意在这节日到教会“过节”,不少教会也趁这大好机会向小区布道。2006 年圣诞节,浙江省某间大教会就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圣诞布道会,有 1…
在教会侍奉中,青年工作始终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工作。青年人活泼向上,富有朝气,思维敏捷,敢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代表着教会的未来,一个不重视青年工作的教会决不是一个真正复兴的教会;一个没有青年人的教会决不是一个正常的教会。而现在的教会中,对青年的工作形式多样:如通过唱诗班吸引有歌唱天赋的青年弟兄姐妹来参与侍奉;通过专门的青年聚会来向年轻人传讲永生之道等等。但其中最有成效的,莫过于建立青年团契来帮助和带领教会中的青年弟兄姐妹一同奔走天路了。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入手,结合笔者在教会中的服侍经验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组织和带领青年团契。 一、 什么是青年团契 青年团契不同于青年崇拜或青年聚会。遗憾的是很多教会往往把这二者混为一谈。以为每周有固定时间的青年聚会就是在进行青年团契的工作了。事实上,青年聚会包括在青年团契事工之中,但青年聚会远远不能代替青年团契 。 青年团契要求团契的成员之间有彼此的分享与交流。无论是在灵性上还是在生活上,团契的成员应当建立起一种彼此相爱的关系。如果说聚会崇拜重在对神的敬拜和对弟兄姐妹的造就,团契应当是重在鼓励大家在爱的关系中彼此建立。因而要求人人参与侍奉,人人均得造就。 青年团契要求团契的活动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满足团契中每位弟兄姐妹不同的需要,以及发挥他们各自不同的恩赐,促使他们更有兴趣的投身于团契的侍奉和活动中来,并得以在团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完全的归属感。而对于一个团契和教会来说,归属感是很重要的,它对委身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青年人来到了教会,找到了青年团契,就像回到了家中一样。在这里,他们得以明白圣经的真理,感受到救主的大爱;在这里,弟兄姐妹和睦同居,彼此相扶,共奔天路;在这里,他们人人都有侍奉的机会,人人都能参与到他们所兴趣的活动中来而得到属灵的造就。一旦青年的热情被激发,恩赐被挑旺,他们就会”将我才能不住施展,殷勤勉励至终”。在笔者所在的教会这些年推荐的神学生中,包括笔者在内绝大部分都是青年团契的活跃成员。 青年团契既是一个团契,就必须要求有团契的成员,而且对成员还要有特殊的要求,即应当都是年轻人,至少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笔者曾见过某个教会的”青年团契”,大约一半以上都是白发苍苍,剩下的也几乎都在三十岁以上,青年人反而是很少的一部分,我看这样的”青年团契”还是改名比较好。 综上所述,对青年团契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来界定它。即青年团契是以青年为主体的,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达到青年信徒在基督里共同追求灵性生命的长进,建立彼此间主内肢体相爱的关系的一种教会内的组织形式。…
文/韩泉水 上个世纪,河南教会大复兴。以河南南阳为中心,向四围辐射,全省建立了大量的教会;大批的传道人从河南被差出去,在新疆、内蒙、福建、海南、黑龙江、云南、贵州和西藏等地建立了教会和团契,给中国家庭教会带来极大的复兴,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教会。 河南教会曾经经历过严重的逼迫,但是在逼迫之中,河南教会在各地都建立了培训班或者短期的神学班,到处掀起了传福音的热潮。每一次聚会,圣灵都大大做工,大量的人认罪、悔改、接受耶稣基督为主;神的大能大大彰显, “ 病得医治,被鬼附多年的人得救 ” 之类的见证层出不穷。因为逼迫的缘故,地上不行,就转入地下,这县不行,就转往邻县。聚会一场接着一场,奋兴会一聚好几百人,每次都有许多人被圣灵充满,决志献身给主。查经、祷告、培训、传福音,再苦再难,心中是喜乐、赞美、感谢!有一位姐妹参加交通会回家,丈夫不开门,在雪地中冻了一晚上,第二天照样笑着参加聚会。那时,好像什么困难也挡不住那股子爱主的热情,政府的逼迫和压力根本不算什么。白天从监狱出来,休息一天,马上又出现在禾场里,圣灵的火在各处燃烧。 可是,现在的河南教会啊!走到哪里,哪里一片荒凉,让人实在痛心、难受!信徒灵性软弱,教会中问题重重,聚会人数稀少,有时同工也不聚会,大家听道昏昏沉沉,心不在焉。我的几位亲戚是三十年前的老信徒,现在连读经、祷告都不参加,主日礼拜也不参加。 为什么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教会,现在变成如此可怜的光景?是什么原因扼杀了那连坐监、杀头都不能动摇的爱主热情?为什么昔日教会的带头领袖,竟然成为异端邪教的走狗?…
中国到底有多少基督徒? ——《教会》第二期介绍 亲爱的弟兄姊妹: 《教会》( ChurchChina )第二期已经出刊了。 在介绍这份刊物和它第二期的内容之前,我很想问一个问题:从马礼逊踏上澳门码头那一天算起,两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到底有多少基督徒?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答案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宣称,无人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国内官方宣称只有1400万(最新数据称有1600万),但是大多数华人基督徒的看法远比这乐观。一位北美的弟兄在文章里这样说:“海外一些研究人员估计,1996年,中国大陆基督徒的人数已达5000万至8000万之众。”前不久,一个基督徒常去的论坛做问卷调查,多数参与者都相信,今天中国大陆基督徒人数已经超过8000万,甚至可能超过一亿。 8000万,这也是我信主以来一直接受,并且一直很受鼓舞的数字:每人只要传一个福音,把自己的老婆,父母,同事什么的弄进教会,就是1亿6000万啊!如此说来,中国的福音化不是很快就要实现了么?…
民间宗教的形式 (一)复原主义与灵恩倾向 鲁宾斯坦(Murray A.Rubinstein)在研究台湾真耶稣教会等本土教派的发展时,指出它们广为民众接受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其教义与礼仪的形式与传统中国的宗教相谐一致(congruence)。他提到以下三点: 第一,真耶稣教会等有圣经主义(biblicism)的倾向,凡事都得引经据典,援引圣经的权威;这与传统中国人尊重传统典籍,出入经子百家,喜欢引述圣贤的说法相仿。 第二,他们非常看重撒但、邪灵与天使等位置,及其对人间的作用;这与中国民间宗教所宣扬的一个神佛世界、神明对人间有广泛而真实的影响相仿。 第三,真耶稣教会强调应用圣灵恩赐,特别是在崇拜聚会中说方言、或圣灵附体传达神谕;这与传统民间宗教的神灵附体、童乩颇为相似。 鲁宾斯坦的类比方法是相当原始粗糙的。他不过侧面说明了人类不同的宗教有许多共同的元素,诸如注重经典的权威、相信超自然的事物、追求超自然的经验和能力等。这些特征是大多数宗教都具备的,并非基督教灵恩派或中国的民间宗教所独有。要是凡具有此等特征的宗教都能成功在华传播,则亦没有什么宗教会为国人所拒绝了。 但是,鲁宾斯坦亦道出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现象:中国人的传统宗教观念,人都是较为原始的,近乎宗教学上所说的原始宗教。因此,基督教若以其在西方流传多年的神学宗教(高级宗教)形式在华传播,对受传统宗教观念影响对受传统宗教观念影响较大的人的群体而言,由于存在着重大的观念差距,其被接受的程度肯定不高。反之,若基督教能还原为一个较原始的形态,像初期教会般注重圣灵能力的即时彰显,又贬低教义与神学在整个信仰系统中的压倒性位置,则她便较易为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