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少林寺现象”及其引发的宗教社会学问题

“少林寺现象”及其引发的宗教社会学问题——传统佛教的认同方式与神圣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 ] — 李向平 一位美国朋友曾对我说,中国人有两个东西最具魅力。一是使人津津乐道的“关系”;一是神秘而使人敬畏的“功夫”。如今,“天下功夫出少林”之少林寺,成立少林武僧团、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公布武林秘籍、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引起社会巨大反响。   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和祖庭圣地,自古就以正信正气、为国为民作为入世道德和人格理想。“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心运武,透彻人生,无碍无畏而大智大勇。历经明末清初,少林功夫臻至颠峰,其与禅、医并称,世人誉之“少林三绝”。它们的神秘,建构了世人的敬畏和崇拜。时近二十多年以来,“少林热”逐渐风靡全球,历久不衰。但是,少林寺如何面对历史承传和遗留问题、如何为少林寺和少林佛教、少林文化定位,回应市场化、全球化的挑战……,一直存在着难以平息的争论。其名气越大,批评亦越多。少林寺还像佛教寺庙吗?  …

美國聖公會終答應停止按立同性戀牧者

張潔茵 / 基督日報記者 2007年09月26日12時23分 (PST) 由20日已經開始的美國聖公會主教會議目前正在紐奧良市舉行,週二美國聖公會代表公開宣佈教會將會停止為同性伴侶祝福陡娉姓J他們的婚姻,並且不再認可同性戀牧者的受任資格。(圖:美聯社) 自2003年美國聖公會按立首位公開有同性戀傾向的牧者為主教後,遭到環球聖公會中的保守派人士杯葛。昨日美國聖公會終於答應停止認可同性戀牧者的受任資格,以挽救環球聖公會宗分裂的危機。 由20日已經開始的美國聖公會主教會議目前正在紐奧良市舉行,週二美國聖公會代表公開宣佈教會將會停止為同性伴侶祝福陡娉姓J他們的婚姻,並且不再認可同性戀牧者的受任資格,滿足了環球聖公會宗所提出的兩大條件。 另外,美國聖公會也表示容许保守派教區脫離美國教會組織,投靠海外較大的保守派教省。…

任不寐:基督信仰与社会

基督信仰与社会* 任不寐 如果说人文主义的最大问题是它对人的“信心”(分别表现为理性的自负和情感的自负),那么“人神二元论”者似乎对人丧失了一半信心,但却希望借助于神的力量,重新恢复对人的信心或人在历史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是,他希望借助于神的力量,为社会转型提供精神支援。在这里,上帝不是上帝,而是“我”用来改造世界的工具。“我”成了神的代言人,站在世界和上帝之间,实际上,“我”成了隐蔽的上帝。“人神二元论”者只是丧失了对他人的信心,但对自己的信心反而在信仰的支持下更为膨胀。这不是得救的信心,而是论断和拯救别人的信心。“我”不是救恩的对象或罪人,而是上帝对世界的拯救之工的最亲密的代表者。也因此之故,这个神圣代表具有排他性和垄断性:一方面以神圣家族、选民或“长兄”(大姐)的名义排斥旧世界和邻居,另一方面以“上帝和凯撒的二元论”排斥神或劫持神在世界的主权。于是救恩真理在他们那里成为道德哲学甚至政治哲学。本来,世界是上帝的工具,但在某些高等教会中,上帝成了世界的工具;更准确地说,成了“我的工具”——“我”要用上帝来实现“灾民理性的话语转型”。 一直有这样的抱怨,任何东西一旦到了中国人的手里,都会变成它的反面。对于基督教信仰来说,在中国的本色化过程中,一方面确实制造了洪秀权以降的政治基督徒群体;另一方面,造就了教会里的圣人运动和文革精神(法利赛主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会有时候比世界更为愚蠢和下流。但纠集上帝站在自己一边“服务社会”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的异端。总体上说,它不过是伯拉纠主义(Pelagius)的现代变种。伯拉纠主义相信:人可以走向上帝,有些人一生不犯罪(这些人对他人有鉴别的特权);通过人的努力,如果我们有决心,我们就能够过无罪的生活。换言之,他们认为自由意志可以不通过恩典主动接近上帝。事实上,这仍然是一种人可以自我拯救的理论;只不过现在他需要一个超验的支点或打人的神圣之鞭。伯拉纠主义的目的并不是上帝之城,而是全力以赴在世界建造人间天国和他自己的小庙。尽管他们表面上否定这一点,但可以通过“世界是他们真正的兴奋点”看见他们是何等的热爱世界。伯拉纠主义具有否定性的自义,他必通过不断论定邻居的不义(需要拯救)才能证明自己与上帝的特权关系,而这一神圣权力意味着对世界指手画脚的“我权神授”。人们可以指控自由主义神学对当代伯拉纠主义的泛滥承担责任,然而,加尔文主义的某些“入世”思想实在也难辞其疚。 网络基督徒现象述评 当代伯拉纠主义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文化基督徒从肯定方面成为神圣真理的代言人;法利赛主义者从否定方面成为神圣道德的代言人。二者共同回归灾民理性的圣人心态,尽管前者可以视为中国的自由主义神学,后者是中国的原教旨主义,但两方面在内圣外王方面没有任何差别——他们“取经归来”要做社会的意见领袖,更精致的政教领袖两位一体。道德和真理两条大棒交叉成中国的十字架,因恩得救和因信称义的道理被悬挂起来,他们自己“道成肉身”阻挡在天国路口,显在人前而奴役人群。人和神的无限距离被无限拉近,而他们自己取代基督成了两个世界的切点。他们成了道路真理和生命,若不借着他们,似乎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更不用说社会的有限改革了。在信息时代,两方面的圣人漂浮在网络世界成为“网络基督徒”,他们彼此不共戴天,但又一同怀抱着出民水火的救星热情。当然,这些宗教热情有自己的圣经论和释经学,就是片面强调信仰的社会关怀方面——原教旨主义者不过是通过对政治的极端反感的表情再现他们病态的、否定性的世界中心主义。 “文化基督徒”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主要是一些网络作者或青年人文知识分子,由于信仰刹那间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在刚刚归正这几年里,他们发现在基督里,过去所关切的所有重大的文化、政治、哲学议题,甚至文学批评,电影评论等等,都可以找到一个更有根据、更本源,更有血肉更有生命,在逻辑上更周延,价值上更黑白分明的阐释。这些发现给人带来了极大的理性上的愉悦和认知上的兴奋。这是“网络基督徒”与福音极为特别的关系,这是他们的“福音”。这使他们无法按住这样的兴奋,他们急于与过去的网络辩友分享他们地理大发现或“至宝”。这是一个很独特的信主的经历,这样的信仰状态产生了一些网络布道的可贵热情,但也产生越来越让人担心的一些问题。 信仰如果主要视为知识的占有而不是生命的重建,就难免造成知识上的骄傲。无论是“上帝凯撒的二元论”、“宪政的超验根基”,或者“因信称义”,如果与个人悔改得救没有关系,这些新概念和新知识与“测不准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心灵的饱足和智慧感没有任何不同。于是信仰不仅不能产生信徒的谦卑,反而造成一种真理代言人的自负。也许这可以叫“信仰的自负”。这时候,信仰归正已经不是罪人被真理拥有,而是杰出人物拥有了更新的改造世界的真理。这些新的信仰精英不再是被拯救的罪人,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的代言人。网络基督徒可能是教会历史上最骄傲的一个群体,超过了昆兰社团的成员。后者认为只有自己才配得救,而前者不仅认为自己得救了,而且常常抱怨别人不上网络到他们那里得生命。与此相关,信仰不是神对罪人的管教和赦免,而成了杰出人物主动走向上帝的结果,见证和传福音就是谈论怎样“走向上帝”。“XX是怎样走向上帝的”,这个概念成为绝大多数“网络基督徒”信仰状态的真实写照。基督教信仰真正的独特之处恰恰是对“XX走向上帝”这样的人文逻辑的彻底否定——如果人能走向上帝,道成肉身的道理却毫无意义。没有一个人可以靠自己的思辨或个人经验成为基督徒。人靠自己可以成为任何人,只是无法成为基督徒。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唯一的原因是“上帝走向XX”。 耶稣怎样为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信仰的核心并不是网络见证的中心。换言之,基督不是中心,“我”是。基督徒是“舍己”(deny…

台海问题正在决定中国的前途

 (2007-09-14)   台海两岸分治以来的主要争执,粗略地讲有三个焦点。最早是国共两党争夺全中国执政权的斗争,其后是两岸政治制度孰优孰劣之争,现在是分裂与反分裂之争,尽管制度之争还在持续。   从终止戡乱时期到民主化进程开启之初,台湾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社会进步以及生活方式上,较大陆都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台湾首开民主选举之先河,引发了大陆人民的诸多遐想,更对北京的执政者构成了道义和政治的压力。也就在此时,人们开始津津乐道于“台湾经验”对整个中国的示范作用。   但是,最近六年以来,台湾政治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使台湾模式的光环骤然黯淡。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政治依然关注,但已逐渐失去了好感和尊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的民主政治暴露出破坏性的内耗功能,从政者本身更没有表现出令人为之敬佩的素质;二是台湾的民主政治一直停滞在“程序民主”阶段,强势的利益集团能够不受约束地假借民主之名和手段,去追求自私自利的政治目标,包括“台独”。 军事科技的提升呈现出加速度   在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制于台海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无数事实中清楚看出,其中主要者有二,一是军事,二是政治。   在军事上,“台独意味着战争”,这是北京方面所划的最低底线。台海地区今天没有发生战争,将来也不一定真会发生,但只要“台独”目标没有放弃,追求“台独”的动作还在持续,那就意味着战争警报一直在作响,大陆必须做战争的准备。   为战争做准备,不只意味着大笔军费的投入,更意味着军事科技的跨跃式提升。二战之前以及之后的历史都已经充分证明,在准备战争的过程中,军事科技都会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有些军用技术在战争中派上用场,但几乎所有技术都最终转为民用,甚至促使全球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包括核能技术、太空科技和卫星通讯,等等。…

姜明安:风雨潇潇曾几何-北大77级故事

北大法律系77级有很多很多故事:大多数的事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有些事却永远不能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当年的老师、同学,现在大多已天各一方,有的已经多年不见面了,有的已经永远见不到他们了,但他们的许多往事,却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久久地思念着他们,以至在梦乡中与他们畅叙……   “没问题,我帮你们校”   我和老郭(郭明瑞,现任烟台大学校长)都是文革前“老三届”的学生,读中学时学过一点俄语,进北大后,由于英语老师少,外语课就安排我们学俄语。他分在快班,我分在慢班(因为他是“老高三”的,外语基础好,而我文革时刚读初二,俄语只学了几个字母)。后来我也“赖”进了快班。我们两个学习都很刻苦,均提前一个学期结束俄语课程学习(第三学期考试成绩达85分以上,获免修资格)。外语“毕业”后,我们就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   当时我们两个人都对经济法感兴趣,于是我们决定利用我们的外语“优势”***一些苏联学者的经济法著述,一个月后,老郭译了哈尔斐娜的《完善经济立法的几个理论问题》,我译了塔吉沃祥的《再论完善经济立法》。我们将译文送到《国外法学》去投稿,编辑部的老师们说,你们还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要发表***作品恐有难度,至少要有俄语好的老师帮你们审校后我们才敢发。   于是我们去请求老师帮助,我求助李志敏老师,老郭求助段瑞林老师。他们当时就说:“没问题,我帮你们校。”   看了他们在我们译稿上改得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们真是非常感动。我们将审校过的稿子再送编辑部,《国外法学》还真的给我们发了。当时《国外法学》的主编是康树华老师,他思想真够“解放“的,敢发我们这些法学、外语均远未入流的毛头小伙的作品。后来我和老郭又陆续发了一些译作,这些译作大多是李志敏老师校的(还有国际法的魏敏老师),李老师多才多艺,不仅在民法、婚姻法领域多有建树,而且书法、美术极佳。1986年我在北大出版社出版《行政法概论》一书,书名即是他题写的。   关于我和老郭,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们两个都来自农村,家里比较穷。上大学时,全班83人,可能只有我们两个人既没有手表,也没有自行车。我们在译作发表得了一些稿费后,就去街上买这“两大件”:我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他买了一只非高价手表。一天晚上,东操场放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我们俩高高兴兴地去看电影。进场时,人太多,老郭的新手表居然被挤掉了,他那个气呀……   “姜明安,你得考虑‘饭碗’问题”…

长老会批判民进党

长老会批判民进党  (2007-08-09)   台湾长老教会在发表“人权宣言”30周年的时刻,由总干事张德谦牧师发表专文,对民进党执政绩效不彰大表不满。张德谦说:“民进党执政也有贪腐问题、买票文化,民进党立委倾向财团,拼经济却缺乏社会公义,甚至漠视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生命教育不够,自杀率又高,这都是必须走出的旧酱缸文化。”   30年前,在国民党执政的白色恐怖时代,台湾长老教会率先发布“人权宣言”,对国民党大加批判,成为社会的道德良心;30年以后,国民党已交出政权七年多,民进党却陷入了黑金政治的历史循环;政党已经轮替,黑金却没有轮替;政党轮替只是换了一个执政的头颅,旧有的躯体依旧,台湾长老教会也重新诠释了“新与独立”的意义. 陷入权力的迷宫   “新是政府组织官僚体系的革新,去除贪婪腐败的黑金官场,重建廉洁、爱心的公仆文化;独立是自信、坚持上帝所赐给台湾人民的人权与自决,以负责任的态度建造国际社会看重并尊重的国家。”除了上述声明,张德谦直率地批判民进党“在心灵、心性、人格的生命深层文化内涵上,仍充满贪婪、争小利。”   陈水扁执政最后一年,引来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台湾长老教会基于反对运动“革命情谊”,未曾公开出面批判民进党,如今由总会总干事出面,具有一定的指标意义。教会不能成为政治人物的传声筒,仍然要扮演“旷野呼声”的先知角色。虽然批判力道仍相当含蓄,而且比媒体政论人士慢了大半拍,但长老教会的作为值得肯定。如果民进党人士仍沉沦不悟,不愿面对现实,则教会的力道必然升高,对“新黑金”的民进党政权严加批判。   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奎斯曾撰《迷宫中的将军》一书,描绘十九世纪中南美洲革命者波利瓦尔获得政权以后,那一代的革命英雄沉迷于权力的滋味,堕入了贪腐的深渊而不可自拔。理想主义者陷入了权力的迷宫,如吸食鸦片般不可自拔,最后只能哀叹:“啊!到底我怎么做才能脱离迷宫!”   目前民进党执政的困境,正是“迷宫中的将军”。即使昔日同为战友的台湾长老教会也看不下去而发出呼吁,教会毕竟要反映人民的心声,不能一味护短。…

调查表明:全世界基督徒太忙而无暇侍奉上帝

早前一份为期长达 5年的研究报告发表,报告显示全球的基督徒都因为越来越忙以至无暇侍奉上帝。 此份关于妨碍灵命成长的调查(The Obstacles to Growth Survey),涵盖139个国家,调查了2万多名年龄介乎15岁至88岁的基督徒,其中有超过40%的基督徒表示,他们「经常」或「时常」为这事或那事不断的忙碌着。 「忙碌」被证明为日本、菲律宾、南非、英国、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的基督徒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乌干达、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和肯尼亚的基督徒,则较少「忙碌奔波」,但即使在这些不大匆忙的文化环境中,也有1/3的信徒表示他们「非常忙碌」。在日本,就有57%的信徒是这样。 据发现,忙碌的生活使全球的基督徒疏离神。大约60%的基督徒认为自己「经常」或「时常」因生活的繁琐而妨碍他们与神建立关系。其中在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基督徒,最有可能认同以上的观点。就国家而言,南非、尼日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爱尔兰、菲律宾、美国和英国的基督徒,相比起其它的国家的基督徒,更加有可能会因忙碌而远离神。…

生命季刊》主編王峙軍牧師赴雪梨分享事工及個人經歷

王衛 / 基督日報記者 2007年09月17日12時18分 (PST) 中文基督教雜誌《生命季刊》的主編王峙軍牧師來到位於雪梨Westmead的宣道會希伯倫堂,與兄弟姐妹分享了個人的信仰經歷以及主辦《生命季刊》雜誌幾年來的感受。(圖:基督日報) 來自美國的中文基督教雜誌《生命季刊》的主編王峙軍牧師於9月15日下午來到位於雪梨Westmead的宣道會希伯倫堂,與兄弟姐妹分享了個人的信仰經歷以及主辦《生命季刊》雜誌幾年來的感受。 王峙軍牧師1982年在中國信主,他自己表示他是35歲時才接受耶穌基督作為他個人的救主的。他分享了自己特殊的信主歷程,他說:「那時中國大學生學潮,思想十分活躍,我因此被學校開除並被拘留,但沒想到那卻成了我認識耶穌基督的一個人生轉捩點。」他表示神的帶領真的很奇妙,如果當時自己繼續的讀書工作,也不會有今天自己的傳道和事奉的信仰之路了。 在回顧自己信主的過程中,王牧師坦盏谋硎咀约菏怯羞^信仰上的掙紮的,由信到走上這條道路前後有8年的歷程。1991年王牧師去到美國芝加哥的一所神學院接受神學教育,他回顧那時的自己表示,當時的自己十分的清高和狂妄,而在神學院的幾年學習中讓他真正的明白了理解了主的愛,並有和很深的認罪悔改,他說:「我們對自己的罪認識有多深,那麼我們對神的愛的認識也就有多深。」這也為他今後的事奉和信仰之路打下了十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