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宣教中國」大會韓國舉行 中韓牧者共擬宣教策略

柯嘉怡 / 基督日報記者 2007年08月14日02時30分 (PST) 適逢今年紀念韓國平壤大復興一百周年以及馬禮遜宣教士踏上中國開始中國宣教兩百周年,韓國多個主要宣教團體聯辦「宣教中國 2007」宣教大會,多位著名華人牧者也將赴會。 「宣教中國 2007」宣教大會定於8月20日至24日於韓國哈利路亞教會舉行,預計將會有近千名韓國與中國的宣教士、佈道家及教牧同工從世界各地前來參加。主辦單位包括China…

中港兩地共談企業「羊文化」

港兩地共談企業「羊文化」 高陽 / 基督日報記者 2007年08月23日07時47分 (PST) 近年大陸興起探討「羊文化」。圖為大陸雜誌《市民》7-8月號以「狼圖騰?羊圖騰?」為封面和主題文章。 近年於大陸基督徒企業家內探討的「羊文化」之風亦刮到香港,由天恩國際基金會有限公司主辦的「基督徒企業家與羊文化」論壇,將於本年11月15至18日在香港舉行。 主辦方表示,舉辦此次論壇的目的是,透過基督教經濟倫理學與中國企業羊文化(基督化企業文化)交流及對話,探索應對正毒害大陸企業「狼文化」之方法,並借著中港基督徒學者及企業家以理論實踐的整合,培育以「羊文化」為文化與管理磐石的企業,為中國良性的市場秩序、與和諧的經濟發展奠定根基,並在海內外見證基督的大愛,進而更新市場社會文化。…

徐长福:中国民族主义与基督教之关系管窥

[ ] — 本文拟探讨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不过,有关探讨既不是对二者关系史的铺陈与梳理,也不是对某种理论主张的系统阐述,而只是对一些问题的揭橥和对一些理路的连缀。将要议论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民族、民族主义及其在中国的状况;基督教在华传播跟中国民族主义所发生的碰撞。然后以一点简单的讨论作为结语。 “ 民族”概念与中国人的“民族”概念的形成 古代汉语词汇中有“民”有“族”,但没有“民族”。在中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辞书《词源》中,找不到民族一词,这或可作为证据。1古汉语中,最接近当今“民族”一词的恐怕是“族类”。《左传》中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又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2这样的族类有同宗同祖之义,祭祀时须各归其宗,各祭其祖,不能乱来,否则神不会接受。不仅如此,同宗同祖也是相互沟通和信赖的基础。如果熟悉中国的宗法制传统,这一点不难理解。到19世纪末,族类概念演变为“种”、“类”概念。1895年,张之洞出版了著名的《劝学篇》,其内篇第四为“知类”,写道:“西人分五大洲之民为五种:以欧罗巴洲人为白种,亚细亚洲人为黄种,西南两印度人为棕色种,阿非利加洲人为黑种,美洲土人为红种(……同种者性情相近,又加亲厚焉)。”3这种理解淡化了族类概念的宗法色彩。不过,无论是《左传》中的族类,还是《劝学篇》中的“种”、“类”,都跟今天所谓的“民族”有相当的距离。 现代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所对应的是英语中的nation。这个概念直到20世纪初才被介绍到中国。一般英语词典中对该词的解释是:居住在一个确定的领土范围内,拥有相同的语言、传统,为一个统一的政府所领导的人类群体。在这个意义上,nation又译为国家,或者索性译为民族国家。其与另外两个也译为国家的词country和state的区别在于:nation侧重于人类群体,country侧重于土地区域,state侧重于政府组织。当今最大的国际间组织联合国就叫United Nations。nation意义上的民族或民族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欧洲的特定历史演化中逐步形成的。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国其它诸侯、法国和瑞典等国签定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宗教意識與求美意識之衝突

唐君毅:宗教意識與求美意識之衝突   宗教意識與求美意識之衝突﹐由于在宗教意識中﹐人須超越日常經驗之現實世界﹐亦即須超越日常經驗之形色世界﹐而美則為不能離形色世界者。中世紀僧人之見瑞士山水之美﹐至不敢仰視﹐乃宗教意識主宰之心靈所必有之事。    杖蛔诮膛c藝術亦恒有相依為用之情形。如宗教儀式及廟宇中﹐恒包含音樂圖畫頌讚與建築等藝術成份。然吾人復須知﹐一切宗教中之意識圖畫頌讚建築等之價值﹐皆只在其引現喚醒吾人之宗教精神一面。當吾人之宗教精神喚醒以後﹐其本身即成必然超越者。而其所以能喚醒吾人之宗教精神﹐則由宗教中之音樂圖畫建築等﹐雖是形色世界之對象﹐然此形色之華麗偉大莊嚴等﹐可使吾人忘形色世界中其他之形色﹐使自己欲望屈服﹐而其所含之宗教意義﹐則足引現吾人之純粹宗教意識。    宗教藝術中所表現之美﹐恒壯美多於優美。壯大恒為啟示一無限之內容 於有限之形色﹐乃一方足使吾人之欲屈服﹐一方使吾人趨向於形色觀念之超越者﹐故宗教中之藝術之形式﹐在其宗教意義被人了解後﹐乃注定將被超越者。藝術對於宗教之價值﹐亦將永為附從的﹐成工具的。人若能直接信仰宗教﹐藝術即為非必需者。人若沉溺藝術而忘宗教信仰﹐則藝術亦為當廢除者。此即吾人前論詩人藝術家﹐必然徹底轉化其意識形態﹐乃能有真正宗教意識之理由。托爾斯泰晚年所以厭惡文化藝術之故亦在此。由此而言﹐極端發展之宗教意識﹐遂不能免于與藝術求美之意識之衝突矣。 唐君毅 《人類宗教意識之本性及其諸形態》摘錄

晨星网刊发刊词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 CCBlog网刊的创立,是因着神给CCBlog同工的呼召和异象。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福音之火从中国乡村蔓延到城市,在大学校园大复兴中走出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基督徒。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在建立以专业人士为主体的新型城市教会。城市的复兴之火能够持续吗?他们能否成为城市教会的中坚力量呢?有人说,福音只要传到城市中产精英阶层,福音就在城市扎根了,换句话说,知识、财富和社会地位能否成为福音城市化的持续动力呢?让我们放眼历史和大洋彼岸来寻找答案。 中国教会从七十年代末期的20万人增长到目前的8000万人,这400倍增长的奇迹是教会2000年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当我们回眸百年沧桑时,我们不得不为神对中华民族的恩典倾注而感恩。1900年西方宣教士的鲜血是福音复兴的沃土,30年代本土传道人的纯正圣经真理的教导是复兴的根基,而50、60年代的火一般的试炼是神在修剪和纯净教会。在人看,七十年代末期的20万基督徒是社会底层的『渣滓』,在8亿人的洪流中微不足道,但因着他们经历十字架后的基督生命的彰显,圣灵的大能使中国教会如枯骨复苏,一部使徒行传在中国农村轰轰烈烈地上演了。…

“楚霖义峰”现象述评

[ ] — 徐麟 2004年前后,在《信德》网络版和另几个天主教网络论坛上刮起了一阵异风(“义峰”),风头甚猛,大有“横扫千军”之势;2005年5月此风又稍易其型(“楚霖义峰”)刮向非专属天主教的《天涯社区》,博得满堂喝彩,直刮到2006年底才戛然而止。进入2007年以来它以较为舒缓的姿态仍在几个网络论坛中轻舞飞扬。笔者还注意到,此异风原本是一股清风,自从与网络结缘,这些年它不仅仅摩挲着天主教,也亲近着东正教、基督新教、佛教和世俗文化。作为互联网上的一种有趣现象,本文拟为它做一番梳理,且述且评而以述为主,愿以此求正于方家。 一、何谓“楚霖义峰现象” “义峰”和“楚霖义峰”是同一位网络写手的笔名 ,据说是为了纪念一名“俗姓王”,“讳义峰”,“号楚霖”,2002年“迁化”于宜兴的老和尚而“从他的法名中择取的”。 从笔者涉猎过的该写手的网络作品看,可以从3个方面来评述“楚霖义峰现象”。这3个方面是:…

曹志:宗教出版自由与“非法经营罪” 的前世今生

宗教出版自由与“非法经营罪” 曹志 一、 问题的提出 中国大陆的“非法经营罪”,近年在教案中被频繁使用,以认定宗教信徒私自编印、无偿发放大量教义书籍的行为构成犯罪,判处有期徒刑并罚金的刑罚。 自费印刷、无偿发放教义书籍的宗教信徒,为什么屡被定“非法经营罪”而判刑?这是促动本文研究的起点式问题。所以,第二部分首先探求“非法出版活动”为什么被“法” 纳为威慑、防范和惩治的对象。由于发现“行政权力-行政‘法’”在国家强制行为体系内起中枢作用,本文不得不在第三部分检索 50 年来国家如何凭借行政法规和文件建构出版审查机制的历史。对出版的行政管制若要彻底实现其强制效力,在现代法制背景下,司法审判必须为这种管制“保驾护航”。因此本文第四部分集中分析司法解释将…

“少林寺现象”及其引发的宗教社会学问题

“少林寺现象”及其引发的宗教社会学问题——传统佛教的认同方式与神圣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 [ ] — 李向平 一位美国朋友曾对我说,中国人有两个东西最具魅力。一是使人津津乐道的“关系”;一是神秘而使人敬畏的“功夫”。如今,“天下功夫出少林”之少林寺,成立少林武僧团、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公布武林秘籍、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引起社会巨大反响。   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和祖庭圣地,自古就以正信正气、为国为民作为入世道德和人格理想。“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心运武,透彻人生,无碍无畏而大智大勇。历经明末清初,少林功夫臻至颠峰,其与禅、医并称,世人誉之“少林三绝”。它们的神秘,建构了世人的敬畏和崇拜。时近二十多年以来,“少林热”逐渐风靡全球,历久不衰。但是,少林寺如何面对历史承传和遗留问题、如何为少林寺和少林佛教、少林文化定位,回应市场化、全球化的挑战……,一直存在着难以平息的争论。其名气越大,批评亦越多。少林寺还像佛教寺庙吗?  …

唐君毅:宗教意識與求真意識之衝突

唐君毅:宗教意識與求真意識之衝突   宗教意識與求真意識之衝突﹐在宗教意識中恒包含一不合理者之肯定。   宗教中恒有神話﹐神話必與經驗科學歷史科學之理性相違。宗教中恆有獨斷之教義與不可解之弔詭Paradox﹐與哲學理性相違。–吾人據理性以論宗教之神話﹐恒設法找出宗教神話之歷史事實之根據﹐或抉發神話之象徵意義﹐並為其獨斷教義建立根據﹐分析其弔詭﹐使可理解。然實則對宗教作理解之解釋﹐乃宗教意識外之另一事﹐而可沖淡或破壞吾人之宗教意識者。尅就宗教意識而言﹐宗教中之非理性成分﹐皆為不可少﹐亦不能由解釋以化除者。蓋在宗教意識中﹐吾人求超越其欲望的我﹐亦即同時求超越欲望的我所肯定之現象世界。   故在宗教意識中﹐必包含一日常經驗之現象世界之虛幻感﹐對日常經驗的現象世界之直覺之否定意識。宗教中神話之內容﹐恒與經驗現象世界之真實性之否定。而當吾人對經驗現象世界有虛幻感之時﹐吾人即趨於相信神話。常人恆以為吾人在宗教意識中所以相信神話﹐只原於吾人之望神話內容之真實化﹐以滿足吾人之願欲﹐而不知吾人所以望神話內容之真實化﹐除滿足吾人願欲外﹐尚有此深一層之動機﹐而此動機藏於宗教意識之本身﹐神話方為人之宗教意識之必然的產物﹐為欲培養人之宗教意識﹐亦不當加以全廢除者。此即宗教意識與日常經驗﹐及應用於日常經驗中之理性之矛盾﹐所以不易避免之故。   至於宗教中之所以有獨斷之教義與不可解之弔詭Paradox﹐則所以使吾人一般理性活動停息於一觀念或觀念之矛盾中﹐以歸於自毀。而吾人欲識得宗教中獨斷之教義與弔詭之價值﹐亦不當只在此教義此弔詭之內容上措思﹐而當兼自其停息吾人之一般理性活動措思。蓋其停息吾人之一般理性活動﹐即可使吾人原自苦罪中求自拔之情志出發之宗教意識﹐易於引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