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一个儒家环保主义者眼中的基督徒聚会

一个儒家环保主义者眼中的基督徒聚会 王华礼(耗子)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472d04c0010008zk (博客向来匆忙写完,文中错别字肯定很多,望大家多多包涵,如果引用话语有错误,多是文字问题,莫怪) 缘起:一次爬到旗峰山的顶峰,看到亭子中很多传单纸片,后来下山路上看到一人正在散发,是基督教传教行动,我依职业原因当场规劝他应该注意公德,不要硬塞给人,防止他人丢弃到处都是,但是他却强辩是仍者过错,完全忽视自己散发的责任。于是两人争吵,我当场告诫路人不要轻信广告,内容多是骗人的。虽争论,还是互留联系方式,希望把问题争论出个结果。 结缘:每周都会收到基督教活动的几条短信,每次都顺手删掉,因为对于基督教的感情并不好,没事在社区内的小聚会上听听讲座,多和我们生活悖离,看到的人素质也不高,小广告上多是骗人的信息,实在是提不起精神。昨晚又收到一条信息,讲座的内容是信仰与工作,这个内容值得听听,于是就去了第一国际。 聚会:早上9点多一点到达,这个群体的第一印象就是知礼不够,虽然我微笑、鞠躬,大家都很木然,做为一名儒家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一再强调礼貌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性。 9点半讲座就开始了,嘉宾叫曼德,和南非前总统有一字之差,基督徒,从事过文化、经济等各种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曾著有阐释美国清教徒精神的《天职》,还有一本《新职业观》和《天职》的姊妹篇一本新书我忘记了名字。 曼德的讲座比较中肯,实事求是的讲诉了企业家和基督教的关系,从中也暴露了一些企业家种种劣迹,并指出为了传教,很多基督团体使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例如很多名人是基督徒,什么周恩来、朱德都上了场,这些虚假信息其实是对信仰者本身的一种嘲讽,他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经历了三次转折,从农村到城市;从不谈经济到经济中见证;信仰者从弱势群体到城市中坚力量的发展等,说明基督教在成长,而做为基督徒是应该恪守诚信的。他在市民杂志发布了一篇羊图腾和狼图腾的文章,就是倡导信仰融入生活,而不是做周末的基督徒。…

访谈:《海外校园》的中国学人培训之路

被访/苏文峰 笔录/本刊编辑 一、海外中国学人培训的历史 1.中国学人的求学人生与信仰历程 海外中国学人往往有相似的信仰历程。他们到国外求学,开始的时候会有语言、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挑战与困难,面临种种改变,对于信仰会比较渴慕,愿意接触福音。他们在国内的时候都是杰出人才,是“尖子”,但是到了海外,生活、学业或者事业上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人的尽头成为上帝的起头,就有了认识神的意愿和归向神的机会。 即使在学业上、生活上顺利的,往往也会面临友谊、感情或者婚姻上的种种问题,会感到无奈与无助。比如,夫妻共同留学,妻子先到美国,丈夫后到;或者反过来。这中间的差距经常造成夫妻感情的危机。如果本来感情基础不够深厚,就会导致婚姻的破裂。这好像从中国农村到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也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 各方面比较顺利的人也往往因为看到基督徒的爱心,愿意去思想爱的源头,这又是一类情况。 中国学人的信仰历程一般有四个步骤: 首先是站在无神论的思想背景看信仰。渐渐地,经历过上面所讲的各种危机,或者看到基督徒的爱心,开始思想生命和爱的源头,就进入到“愿意思考有神的可能”的阶段——这是第二步,慕道的阶段。…

梁燕城:中國基督徒要為中國做什麽?

高陽 / 基督新報記者 2007年05月12日04時12分 (PST) 梁燕城博士分享了中國文化最大的問題是階層的問題,中國社會最需要解決的是不公義的問題,這些都與中國文化緊密相扣。在中國崛起,福音入華超過200年之際,中國基督徒要為中國做什麽?梁燕城博士認爲有三點。 對整個民族的苦難有承擔 梁:中國基督徒需要首先要對整個民族的苦難有承擔,我們是承擔著整個中國人歷史的苦難,不是信了外國的宗教,就有了外國的心態,而是我們逃不了是個中國人。我們要繼續無條件的愛我們的祖國,縱使她不好,我還是愛,不是因爲她好才愛。愛是恒久的忍耐——這是我的座右銘。 縱使不好還是愛,在中國可以看到很多不好的事情,海外看到了就痛駡。但是相反,我覺得看到不好的時候,要更愛她,更加要付出我的愛去幫助她,這才是一個基督徒應該做的。上帝改變了我,以前作為一個知識份子,我也罵中國。罵多容易啊,不需要負責任,也不能幫助中國,罵得過癮之時就有人看了,但是我放棄了這個做法。…

李向平:信仰认同与宗教模式——儒耶两教的信仰认同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认为,信仰认同是宗教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为此,本文以”认同”作为一个宗教信仰体系的行动单位,一种分析工具,分析一个宗教的认同规则、认同资源的建构路径,进而考察该宗教的建构逻辑,如何进入社会、表达信仰、规范社会伦理?依据社会理论,认同大都是被建构起来的,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它涉及到自我建构和个体化的过程。谁建构了这个认同?以及为谁建构了这一认同?大致上就能决定了这一认同的象征意义,决定了那些接受或拒绝这个认同的人的意义。   比较研究儒教、基督教在信仰认同层面的异同及其社会特征,即可由此而把握儒耶两教在中国社会的具体经验。   儒教的信仰认同,乃是一种特别的整体论式(holistic)的认同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它建构了儒教的一个信仰中心–天命信仰,把中国人有关天、义、祖、圣等层面地信仰贯通起来,上承天下国家,下应身家性命,分别呈现为”王者受命”与”圣者革命”两大认同方式,并赋之以特定的文化特征和道德精神。   其以”王者”或”圣者”为基准,确定了儒教内部不同层面的认同规则,不仅”顺天”,但要”应人”,重点在于”顺天”,在乎”大公无私”、”天下大同”;其以”受命”或”革命”为认同方式,把”顺天”的重点置于”应人”的层面,确定了儒教推己及人的认同结构。实际上,儒教之信仰认同方式,极大地呈现为了儒教国家与儒教信仰的认同差异。它们间的互动关系,或整合、或冲突,形成了儒教特有的认同与非认同、信仰与反信仰的社会学地双向性。   基督教(新教)的认同方式,则是一种制度论式(institutional)的认同方式。它以因信称义、个体化的神人关系为基础,并以神人关系及其信仰方式,来分配群体内的认同资源,把这种个体化的神人关系普遍化为所有基督教徒的意义根源,从而依赖了一种制度化的认同规范,以处理信仰者个体所属的信仰群体关系。   这种属于群体的、团体的、具体化的个人信仰方式,在其教会所独具的制度主义之中,惟通过教会制度才能建构起基督教徒之间的信仰认同,从而不再强调以传统而抽象的道德文化精神作为其信仰认同的基本内容。在此认同方式之中,单个的基督教徒,不再是单独的个人。他们在其信仰团体的社会性互动之中,已经由信仰认同方式的制度化,获得了与他人、社会、乃至国家进行沟通的认同原则。   比较而言,儒教的信仰认同:在于通过抽象的道德文化信仰来建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关系主义,在其中成为了儒教信仰认同的主要内容。基督教的信仰认同内容:则基于超越国家主义的普世主义,在不同处境的社会互动中,把一个信仰群体的价值共识,通过基督教信仰群体,表达为一种个人主义的自主认信。整体化的儒教认同模式与制度化基督教认同模式之间的差异,最终导致了耶儒两教在诸多层面的差异。   本文将以儒教信仰认同及其模式的讨论为主要内容,进而比较其与基督教的信仰认同方式。通过这些讨论和比较,对于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关系的进入和文化价值上的融合,对于传统儒教在中国社会的复兴和为中国人的信仰再度提供认同资源,同时也希望因此而提供儒耶对话的一个新路径。…

卢语晖:谈儒家与基督教

卢语晖 儒教(或儒学) 与基督教为中西方文明的两大根基,各自兴盛二千年。近代二者都趋于衰微。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唯物主义马列教盛行,传统儒学受到极不公正的歪曲和打击,以致于当代中国人对儒学几乎完全无知。在西方,经过启蒙运动,达尔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批判,基督教也逐渐被边缘化,虽然还有不少人自称为基督徒,但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却越来越小。儒教与基督教似乎都成为过时的古老传统受到当代功利主义者的嘲弄,单从这一点上讲,二者之间当有些同病相怜的惺惺之意。特别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儒学和西来的基督教,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打压。在信仰自由的问题上,二者似乎有着共同的诉求,但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却完全不同。基督徒追求的根本目标绝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批判儒学仍然是基督徒的责任,尽管这在当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在追求真理的是非问题上,时宜并不重要,况且儒学在今天也不完全是受打压的对象,一定程度上也还受到当权者的利用,作为民族主义的招牌来糊弄人民。当然,在批判过程中我希望能够避免功利主义者常用的方式,其中不当之处,请各位高明指正。 功利主义者的一大特点是无知无畏。他们在无知的状态下胆敢以大无畏的态度来批判各种古老的宗教和传统,他们无知地以为,打倒了各种宗教和传统以后,人们就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通常他们的批判很肤浅,对基督教如此,对儒教佛教也如此。很多批判确如东海一枭先生所言是见树不见林。不幸的是,许多宗教徒在批判异教时也和功利主义者犯同样的错误。佛教徒随便指责基督教是“外道” 却不知道自己心在何处;基督徒在大肆批判儒家“三纲五伦” 时却对圣经关于等级尊卑的教训刻意回避。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大行其道的往往是那些无知无畏,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毫无道德责任感的浅薄的世俗人本主义者 (准确地说,儒教佛教也是人本主义,但此处专指那种反对一切传统的功利人本主义,例如唯物主义)。 作为基督徒在许多方面我不同意儒家的观点。儒家学说几千年来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对於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大挑战,因此批判儒学是中国基督徒的责任。但我相信这种批判应当是在尊重的基础上,以公正,诚实的态度,有的放矢地批判,而不是故意去扭曲儒学中的某些细节性的问题,将之无限放大,然后扣帽子挥大棒。因此在批判之前,我想说明哪些儒学的观点是我不批判的。…

彭迦恩: 教会流行什么书?

有种说法是“你是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你总是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个说法用在人的阅读上也很贴切。在现代社会学研究中,有人专门研究某个时代人们的阅读状况,从而看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价值观、思想深度,印证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所吃”和“所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同样的角度,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时代、一个群体基督徒的属灵阅读,并从中看出他们的某些生命特征。从整体来说,中国教会的阅读深受西方尤其美国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福音派基督徒的阅读情形。 一、世界流行什么? 美国有个福音派出版商联会(ECPA)以及配套的美国书商联会(CBA),他们每年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书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出版社、销售商聚集在一起,进行版权交易、新品推广、经验交流,其规模可与世俗性的国际书展媲美。和一般的商业展览不一样的是,CBA会透过崇拜、培训、研讨,传递基督教出版的使命。笔者曾数次参观书展,印象极为深刻。在展场转悠,你不时可见到人们三三两两的牵手低头祷告,带给你些许温暖和感动。从近些年的CBA,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基督徒阅读的一些趋势。 1.最热门的书 这几年最热销的书包括:…

美国福音教派始祖辞世,冲击共和党选情

徐琳 — 美国知名福音教派牧师杰里·费尔维尔(Jerry Falwell)于5月15日被人发现倒卧在自己一手创立的基督教自由大学(Liberty University)的校长办公室中时,已无生命迹象,经送医不治,享年73岁。费尔维尔对中国的读者来说或许十分陌生,但是在宗教信仰深入人心的美国,他却是过去30载带领基督教福音派信徒成为共和党选民之中流砥柱的重要推手之一。 美国的福音教派 美国的福音教派(evangelicals)是美国基督教中对政治卷入最多的一个派别。福音派教徒笃信《圣经》,认为《圣经》字字珠玑,是上帝的无上真理(inerrant word of…

范学德:基督徒不能谈政治吗?

           自从我来到《猫眼看人》之后,一些网友一再批评我讲政治,原因似乎是因为我是基督徒,又是一位传道人。于是,这就引起了一个问题,基督徒能不能谈政治。      “政治”一词出自希腊,从一开始,它就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定义,“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百度百科》介绍了西方关于政治的几种主要看法:      1.…

王怡: 1957年的基督徒右派分子们

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新约罗马书》3:10 作为人,我为自己的完整、正直而干净的生存权利而斗争那是永远无可非议的。作为基督徒,我的生命属于我的上帝,我的信仰。为着坚持我的道路,或者说我的路线,上帝仆人的路线!基督政治的路线!这个年轻人首先在自己的身心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是为你们索取的,却又是为你们付出的。 ——林昭狱中血书 基督徒右派李景沆,一个夹边沟的幸存者。天水市一中的数学教师。我们知道他,是因为在2002年春天,作家邢同义用掉12盘采访磁带,写出了《一个基督徒的右派生涯》。 基督徒右派俞以勒。我们知道她,因为她是林昭的狱友。1961年林昭入狱后,一度与俞以勒拘禁一室。她们不但成为难友,也成为在基督里的姊妹。林昭从起初一个毛泽东的信奉者,到一个不妥协的专制的批判者,最终回归基督信仰,成为一个对刽子手怀着怜悯的殉道士,近年来,她被自由知识分子们誉为中国的圣女贞德。 “被称为中国以巴弗(圣经中的一个圣徒)的基督徒右派吴维尊” 基督徒右派吴维尊,在个人思想改造报告中这样写道,“通过这次‘社会发展史’的学习,我认识到,这个‘从猿到人’,一直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史,是一篇大谎话”。他在1957年被下放改造,一直到文革前夕被捕,被判无期徒刑。入狱前他为自己定下一个原则,“不回答,不交代,不认罪,不悔改”。从此直到2002年12月离世,他用自己的大半生践履了这几个原则。 尽管吴维尊在狱中经受了一切肉体折磨,但他依然可算当时中国人中“唯一一个公开拒绝读毛主席语录的人”。直到70年代初,筋疲力尽的狱方给他提出两个简单要求,停止饭前祷告,诵读毛泽东语录,便可视为服从改造。但吴维尊一如既往的以死相抗。在他瘦弱的身体内,蕴含着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想象的惊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