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慧 期数: 200301 本文在这里想要探讨的是:对于人类生活世界而言,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何在?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在古代世界,指导人类寻求美善生活的最 高原则是什么?圣经和希腊理性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担当这样永恒追问的两种智慧——启示智慧与哲学智慧,即Hokmah与Sophia?它们各自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美好生活的道路?在通往生命的两条真理之途面前,作为个体的人,你作出的生活选择是什么,选择的依据何在?你如何对待Hokmah与Sophia之间永久对抗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对于今天的人类世界有何意义?它对于宗教与哲学重新认识自己的当下处境又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上述潜在的问题正是本文在阐述与解析西方政治哲学大家利奥·施特劳斯对待「耶路撒冷和雅典」之命题时所著力揭示的,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正是施特劳斯研究政治哲学、神学、古典文献学与中世纪学等诸多学科的出发点,他对于该问题的反思与探求构成了其一生学术研究的核心题旨。也只有理解了施特劳斯对于「耶路撒冷和雅典」两城之争的立场与态度,我们才能读懂他的政治哲学的奥义,同时也能了解他对其他重要的哲学问题,诸如「犹太人」问题、古今之争、「现代性的危机」等所作的深刻思考与回应。 Where is…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项 城 复旦大学 哲学系 尽管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1905-1995)的哲学声望在他60年代出版《总体与无限》之后,一直逐步上升,在欧洲取得很大的影响。但在美国一直迟至上个世纪90年代莱维纳斯才走出了悄无声息的境地。一时间无论在美国哲学年会,抑或宗教年会上,关于莱维纳斯的哲学和犹太思想都会有人侃侃而谈,大有耳熟能详之势。但是即便在Yale,即便在“自我与他者”如此莱维纳斯式话题的讨论课上,教授对莱维纳斯依旧讳莫如深,询之,答曰,对学生来说太难了。事实上,莱维纳斯在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处境,一方面学术圈子里的人们都会谈及他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正式的课堂上,又踪迹难寻。不过毕竟在美国对莱维纳斯的研究在一步步推进,不仅莱维纳斯所有重要著作的英译本都由美国教授翻译出版,更令人欣喜的是关于莱维纳斯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眼前的这本Tamara Cohn Eskenazi等人编辑的《莱维纳斯与圣经研究》文集(2003)就代表了这样一种趋向。…
吴飞 北京大学宗教系 一、自杀与意志自由 在现代西方,对自杀的伦理争论的焦点常常是对下面这个问题的回答:人是否有选择死的自由?支持的一方往往认为,既然人人有选择自己行为的意志自由,为什么不能选择死呢?反对的一方认为,人有选择的自由的前提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好;人并没有选择不好的自由,正如人没有选择不自由的自由。显然,这里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现代伦理的一个基本前提:“意志自由”。悖谬的是,作为现代精神源头的思想家马丁 #8226;路德和霍布斯都否定意志自由 ,而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之祖奥古斯丁却是意志自由的支持者 ,也是基督教自杀禁忌的最早倡导者。 在早期教父之中,奥古斯丁并不是第一个主张意志自由的人。在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特别是奥利金那里,意志自由的说法已经颇具规模。 奥古斯丁继承了这个传统,把意志自由的观念纳入了自己的整个神学和人类学思考之中,并第一次从意志自由的角度讨论了自杀问题。…
论笛卡尔和普兰丁格的上帝存在论证明 王丽 山东大学犹太教和跨宗教研究基地 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宗教哲学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哲学家和神学家给出了多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其中,存在论证明是最早的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方法,并且一直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笛卡尔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谈论方式。1 但是,经过康德的理性批判以后,先验的存在论证明似乎被彻底打倒了。而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里,普兰丁格利用偶态分析证明上帝存在,2 他自己承认这是一种新的存在论证明。然而他的偶态证明究竟新在何处?他又是如何回答康德的批判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普兰丁格与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比较来分析普兰丁格新的存在论证明与古典的存在论证明的不同之处,并展示普兰丁格对康德批判的回答。 (一) 笛卡尔是近代主体理性哲学的奠基人。他致力于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寻找一个共同的基础,使哲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和其他具体科学统一起来。而对上帝存在的存在论证明正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试对他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作如下描述:3 本身比较不完满的东西不能是比较完满的东西的原因和依据。…
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 ——论卡尔 #8226;巴特和T.F.托伦斯的三位一体神学 章雪富 #61482; 本文讨论了现代基督教三位一体神学的巴特和托伦斯的基本框架,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其上帝观的基本内容:(1)自我启示的上帝与内在三一/经世三一的关系;(2)内在三一/经世三一和homoousia(本质同一)的关系;(3)现代基督教上帝观与古典基督教上帝观的视界融合。 三位一体的上帝观是基督教系统神学的第一原理。卡尔 #8226;巴特和卡尔 #8226;拉纳塑造了现代三一神学的两大典范,是现代基督教上帝观的脉络所在。在这个领域内,现当代的争论主要在他们的思想框架内展开。…
——用充满诗意和生命力的语言,将那孜孜寻求上帝荣面的早期心灵,亲切地带到现代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罗伯特·路易斯·威尔肯(Robert Louis Wilken),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基督教史教授,杰出的基督教史家,其他著作有《罗马人眼中的基督徒》,《圣洁之地——基督教历史和思想中的巴勒斯坦》。 内容一览: 本书是一部介绍早期基督教思想的佳作,适合于一般的读者。作者通过考察奥古斯丁、尼撒的格列高利等重要的教父,以及一些并非那么著名人物的思想,展示了他们如何构建一个崭新的思想和灵性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所寻求的,不只是为了创建一个观念的世界,更是为了赢得人的心灵,改变人的生命。 《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精神》内容一览表 结构…
约翰尼斯·奎斯顿(Jahannes Quasten)在他编写的古代基督徒作家标准手册里,把巴西尔刻画为“实干家”,纳西盎的格列高利为“演讲大师”,尼撒的格列高利是“思想家”。他解释说,巴西尔是“三位卡帕多西亚教父中唯一获得‘大’字头衔的”。他接着说,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可以称为四世纪神学家中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喜欢安静地沉思,将修道的敬虔与文学的修养结合起来,而不喜欢显赫的实践生活和教会神职”;他还因捍卫三一论而获得“神学家”的称号。尼撒的格列高利“既不像巴西尔那样是杰出的管理者和修道院立法者,也不像纳西盎的格列高利那样是引人入胜的宣讲者和诗人”,然而,“作为纯理论性的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他在“三位卡帕多西亚教父”中“显然是最多才多艺、最成功的著作家”,所以“如果我们把作为神学家的尼撒的格列高利与其他两位卡帕多西亚教父即巴西尔和纳西盎的格列高利相比,就立即认识到他的卓越不凡”。乔治·夫洛若夫斯基(Georges Florovsky)也像奎斯顿那样以他自己的方式作了一些比较。夫洛若夫斯基说,巴西尔“与其说是改造了新柏拉图主义,不如说是克服了它”;至于纳西盎的格列高利,“他用柏拉图主义术语表达的思想本身并不是柏拉图主义的”;关于尼撒的格列高利,夫洛若夫斯基写道——多少也有点背谬——“格列高利对世俗学问的热心只是暂时的,然而,他始终是一个希腊主义者”。 这三位(或四位)卡帕多西亚教父,每一位都坚定地站在古典希腊文化的传统之中,同时每一位又猛烈地批判那种传统。每一位都在与那种文化留下的不朽作品,与那些阐释作品的同时代人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同样也不断地进行争辩。纳西盎的格列高利声称,像他兄弟凯撒里乌这样的基督教学者的古典学识中没有任何与基督福音不一致的东西。毕竟,甚至亚历山大的圣阿塔那修也曾研究过古典文学和哲学。尼撒的格列高利意识到较开化民族与“较野蛮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其实是指说希腊语的民族与不说希腊语的民族之间的差异;不过,他又告诫说,罪和恶是普遍的,并不因语言或文化层次而有分别。在他看来,信徒可以适当地受益于异教学识,摩西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摩西“学了埃及人的一切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因此不是要避开,而是要培育对“外邦人的教化”。此外,如《使徒行传》的经文所承认的,所传授的并不是无意义的内容,而是某种真正的智慧,尽管它来自于异教。根据巴西尔,“就是摩西这样一个以其智慧而在全人类中享有大名的人,首先也用埃及人的学问训练自己的心灵,然后开始沉思那自有永有者。” 在卡帕多西亚教父中,巴西尔在某些方面既是这种基督教希腊主义——至少就其纯粹的文学特点来说——的最有影响力的阐释者,同时又是对希腊主义从基督教方面进行批判的倡导者。 巴西尔关于基督徒阅读的异教书籍的教育论文——引用时一般使用以“Ad adolescents de legendis…
六,读经心得一(真道的分辨,圣经人物) 第522篇 耶利米先知 耶利米在以色列国的历史上是一位有名的先知。他所写的耶利米书是旧约圣经的大先知书中重要的一卷。耶利米生于公元前646年,20岁时(公元前626年)蒙召成为先知,直到公元前580年去世,享年66岁,工作了46年。 耶利米所处的时代是以色列的北国已经灭亡(公元前722年亡于亚述),南国犹大由衰弱走向灭亡的时代(公元前586年亡于巴比伦)。 耶利米经历了南国犹大亡国前5个王的执政时期: 1, 约西亚 ,公元前640-609年,执政31年。他在任期间,发现律法书,废除异教崇拜,恢复向上帝守逾越节,一生行耶和华看为正的事。当埃及王尼哥去援助亚述时,约西亚去抵挡他,被尼哥杀害。…
正如方济各会起初比多明我会更具神秘色彩但不如多明我会那样富有学术气息,第一位伟大的方济各会哲学家比多明我会的阿尔伯图斯更关注奥古斯丁而不是一位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菲登扎的约翰(John of Fidanza)122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维泰博(Viterbo)一个医生的家庭里。儿时,他患了一场病,恢复后他的父母把他的康复归于圣方济各的恩惠,所以给他更名为波纳文图拉,他于1240年参加了方济各会。 1243年,波纳文图拉来到巴黎,在黑尔兹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Hales)指导下学习。黑尔兹的亚历山大是一位英格兰在俗教士,已经成为教授后加入了方济各会。他还是方济各会学院的第一位院长。黑尔兹的亚历山大是第一位把朗巴德的《句法学》作为标准的神学教科书介绍过来的人。在学生们的大力帮助下,他编纂了一部神学鸿篇巨制《黑尔兹大全》(Summa Halesiana),展示全部亚里士多德著述的知识。他1245年去世后,这部巨著常常被以后的方济各会会员用作教科书。 波纳文图拉1248年获得教师的许可证,并撰写了自己对《句法学》的评论。1253年,他成为巴黎方济各会学院院长,可是学校的麻烦事使他难于行使院长的职权。在任巴黎方济各会学院院长期间,他写了一部神学教科书,名为《神学概要》(Breviloquium)。四年后,他被任命为方济各会的教长,他所面临的是调解各个不同教派这一棘手的使命:自圣方济各去世后,各教派均声称自己是方济各会精神之真正的发扬光大者。他把方济各会再次团结在一起并重新组织了方济各会,他还写了两部《圣方济各传》,他把其中之一确定为唯一的法定传记,并下令销毁其他一切圣方济各的传记。当然,并非所有的方济各会成员都赞成他的变革:一位持不同意见者反对说道:“巴黎呀,你毁灭了阿西西”。然而,如果把波纳文图拉主要看做是一位学者和管理者,那将大错特错。他在作为教长处理诸种麻烦事物的时候,撰写了一篇虔诚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论著:《通向上帝的心灵之旅》(The Journey…
作者:溥林 (四川大学哲学系 四川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 成都 610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