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作为温州人,对于温州的问题感受极深,说几点:

作为温州人,对于温州的问题感受极深,说几点: 1. #160; #160;说实话,温州本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都比较差,这个是硬的约束,否则早年温州人不至于要出去闯生活。这个硬约束当年逼迫温州人出去,现在也肯定会妨碍别人进来。体现在交通上,温州通火车是很晚的,现在也只有金温一条线。 每回回家,想起又要从金华绕,心里就嘀咕。09年通甬台温铁路后,也许会好一些。 #160; #160; #160; 2.…

风吹西北,是个好话题。

风吹西北 这是个好话题。 温州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对温州的经济模式确实影响比较大,不过这应该不算是最根本的原因,最主要的应该还是温州商人的精神没有传承下来。 应该说,在90年代后期,温州已经开始逐步具备产业升级能力了,而且也需要升级了,再不升级,温州的富余资本就只能到外地去搞投机。但是温州地方政府没有注意去扶持,浙江全省仍然在鼓吹民营经济小而灵的特点。2000年以后,浙江的民间资本开始大规模外流,浙江官府菜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03年浙江省工商联出过一个报告,讲浙江再不采取措施,资本都要外逃了,但官府一直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反倒是在04、05年后整个经济体系的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大家都跟着完蛋。 温州商人第一代的特征就是吃苦耐劳,讲人情讲义气,但是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所以钱稍微多一点以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到后来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就是以温州商人的老婆、孩子为主,到各地区炒房,炒车牌,专门搞投机。04、05年的时候各地官府基本上谈温州资本色变。 用钱赚钱肯定是最快的,这些年来天朝的制造业环境恶化,投机来钱又快,官府又支持,所以最后都弄称第一代生产衣服、袜子、鞋子这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积累资本,到第二代就搞投机去了。

漫谈古今中外

七,时论(中国传统文化) 第581篇 漫谈古今和中外 我出生于1931年的镇江,到7岁时上过半年私塾,由一位老先生教读三字经,死记硬背,懵懵懂懂似乎什么也没有学到。之后就进入新式学校(那时叫洋学堂)。 1938年,已经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后的20年左右。五四运动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打倒‘孔家店’,提倡‘白话文’。在批判封建糟粕的同时,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否定了。我读书的13年里(1938-1952)基本上没有学过《四书五经》,只是片段地知道几句话,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等。 1948年我悔改信主,受洗成为基督徒。1992年退休以后,10多年来从事圣经出版的勘校工作,圣经通读过约20遍。对圣经成书的源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做圣经各种译本和版本的比较研究时,也涉猎查考了原文版本(希伯来文,希腊文)和英、德、日、俄的一些译本。 我想,我们中国基督徒不仅要理解希伯来的文化精华和作为基督教信仰基础的《圣经》,也应该对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著作《四书五经》有所了解,这是我们中国人文化的根,即使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四书五经》,但它的思想和言说已经成为传统和成语深深刻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因此我们要广传主耶稣基督的福音,使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同胞易于打开心门,愿意考虑和接受;我自己应该至少通读一遍《四书五经》,补一补课;找到与同胞的共同语言。 如使徒保罗所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19-23)我们中国基督徒,是中国人,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向着中国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中国人。 本着以上的想法,我2008,9月开始,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通读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中的《诗经》《尚书》《礼记》。由于缺乏古文基础,就只能对照白话译文阅读,有的还查考几种版本比较,因为有的版本章节不全。…

芦笛:从毒奶事件看国人的利益博弈观

从毒奶事件看国人的利益博弈观 芦笛 自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后,大众议论纷纷。在我看来,最精彩的还是下面两位网友的评论: “不管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必须考虑的就是如何投机取巧、吃仨混俩、偷工减料、蒙混过关,按毛左的说法就是‘不按常规出牌’,没有哪个行业是例外,甚至没有哪个人是例外,区别只是程度不同。就拿我本人来说,卖肉肯定会去注水,卖牛奶肯定会去兑尿,不玩这些猫腻,根本无法在这个行业生存下去,除非大家都不去注水、兑尿。” “厚黑学并不是多么高深复杂的东西,只要大脑没有问题,谁都能掌握。大家都掌握了,大家都没有优势,最后导致全民交易成本最大化,并且出现了目前这种互相下毒的局面。卖奶粉的绝不喝奶粉,卖猪肉的绝不吃猪肉,卖蔬菜的只吃自家单独生产的无毒蔬菜。谁都觉得自己最聪明,自己占了便宜,其实大家都是厚黑学的受害者。” 这两段话堪称我看到的最经典的语录。前者是说,国内形成了一种逆向筛选的社会环境,专门鼓励靠拆烂污坑害别人迅速致富。你若要在国内正常生存,就非得按这“潜规则”办事,否则无法活下去。形势比人强,在那种烂污环境里,圣人也得变成盗跖。而后者则告诉大家这逆向筛选的最终结果:大家都以为拆烂污乃是什么了不起的三韬六略,是大智大慧的象征,于是争相仿效。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学会了这一手,所有的人都统统受害,非但没有实现利益最大化,反而造出了全民交易成本最大化。 这些话触动了我早就有的感觉,那就是国人专讲小聪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表面上精来兮,其实愚蠢无比。国人刻下最时兴的是讲究“利益博弈”,但死也不明白那不过是害人害己的小博弈,并不是“一盘很大的棋”。真正的大智慧是英美式的。 已经在旧作中反复介绍过,早在17世纪,英国人就接受了英国革命导致克伦威尔独裁,他死后皇室复辟,又大举反攻倒算的痛苦教训,悟出了“斩尽杀绝,赢家通吃”的作法实在太蠢,虽则可以占便宜于一时,但必然酿成“无限翻烧饼”的无穷后患。因此,最明智的办法,还是“利益均沾,互相妥协”。正因为此,人家才会在光荣革命成功后发明了两党政治,让保皇党人与革命党人共存共荣,在国会中为自己代表的阶级争利益,和平解决不同阶级阶层的利害冲突。这就是民主,就是文明,就是指导人类改革社会的大智慧。 以上比较只停留在现象学水平,并未揭示东西方这种差异为何会出现,而中式“奖伪罚诚、汰优存劣”的逆向筛选机制又是怎么形成的。区区不才网友使用吴思先生的发现作了解释。…

赵灵敏:巴以战争不是文明冲突

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局,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剧: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实现和平,却有勇气隔三差五地策划、导演一场场自相残杀的悲剧 赵灵敏 2008年12月24日,以“文明冲突论”著称于世的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与世长辞。3天之后,巴以之间爆发了新一轮军事冲突,以色列空袭加沙,造成大量平民死亡,随后发动了地面攻势。有人说这场新冲突印证了“文明冲突论”,双方是在用枪炮向这位学术大师致敬。 那么,巴以冲突果真是文明的冲突吗?诚然,以色列人是犹太国家,信奉犹太教,巴勒斯坦人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似乎分属不同的文明体系。但实际上,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同属闪米特人,按照《旧约》的说法,二者都是亚伯拉罕的后代,因此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血缘关系比欧洲人近多了。而且,巴以冲突只是一段绵延了60年的恩怨情仇,和世界上很多长达几个世纪的纠葛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直至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前,还有几十万犹太人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对当时的犹太人还是非常友好的。说巴以之间是文明冲突,似乎有想当然之嫌。 况且,今天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已经建立了民主制度,哈马斯政府就是在2006年初巴勒斯坦一人一票的选举中胜出的。说巴以冲突是民主和专制的冲突,显然也不成立。 长久以来,国际关系被认为是由利益的争夺所驱动,是一个客观的进程,但200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杰维斯教授出版了《国际关系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提醒人们注意——决策者和民众的认知心理和认知偏差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纵览巴以冲突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围绕着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现实利益的冲突,也是一个互信不断减少、仇恨和厌恶不断增加和升级、最后劫持了决策者和民众的过程。 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希伯来王国,雄才大略的所罗门王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存放约柜、诺亚方舟等圣物。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圣殿。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圣地。其后的1000多年,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流落各地的犹太人希望建立自己的家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的宗主国英国同意在这里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但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双方的矛盾就此产生。二战后,犹太人遭屠杀的悲惨经历得到了全世界的同情,1947年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第181号决议,同意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家均对此表示反对。…

何怀宏:文化中国前瞻:“三十年”与“三千年”的交汇

文化中国前瞻:“三十年”与“三千年”的交汇 何怀宏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经济或者说“硬实力”方面)。而未来三十年,乃至更长远中国的路将怎样走(尤其在精神文化或者说“软实力”方面)?是每一个关心中国的人不能不关注的。由于文化必须在既有的条件下传承和创造,未来也是过去的一种延伸,所以,我们还是不能不糅合对过去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分析来展开我们的前瞻。   在我看来,当前参与塑造中国现实乃至未来的主要有三种主要力量或者说 “传统”,是它们构成了一些基本的限制条件同时又提供着正反两方面的文化思想资源。“三种传统”的概念,我在2000年4月写给北大新青年网站开办的“寄语”中就提出了,这主要是一个描述和分析的范畴,而“通”则是甘阳的发明,“通三统”的主张是甘阳2005年5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提出来的。而我对当前是否能“通”他所说的“三统”是持相当怀疑的态度的。我以为在讲“通”之前,需要首先仔细地分辨三者,需要先认清它们,注意其间的分别性和断裂性。   我理解的“三种传统”如下:一是三千多年以来的传统历史文化,它主要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起作用;二是遭遇西方一百多年以来的启蒙和革命的文化,它主要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架构层面起作用;三是近三十年来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文化,它自然主要是在经济和物质领域起作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谈道:这最后一种文化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商业文化”轻视乃至鄙视,但是我们却不可低估它的巨大力量和带来的骄人的经济成就。但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又的确主要是经济的。三十年就取得如此的成就,一方面说明,如果方向正确,人们中间能够产生多大的潜力。中国在一百多年里磕磕碰碰,终于这三十年里抓住了世界提供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成就是有限的,甚至是有些片面和失衡的,而这种失衡不仅将使我们的目标失去重心,最终也将拖累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经济来说,我们的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对滞后和失落,或者说,相对于“硬实力”来说,我们的“软实力”相对来说缺乏对内足够的凝集力和对外充分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发展这种“软实力”?除了需要继续遵循普遍的底线规则和确立适当的公民政治社会的理论和习惯,可能最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核心的精神文化。而在这方面,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传承的文明古国,今天的中国应当不必“尽弃家藏”、另起炉灶,而是优先考虑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吸取灵感和精神力量,这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我们的传承,而且,在近百年的激烈否定传统之后,又在近三十年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之后,我们首先有必要恢复对历史的记忆并将其发扬光大。   也就是说,在文化传承和创造的意义上,我们应当优先考虑的不是…

康来昌:基督徒的社会责任之后记

基督徒的社会责任之后记 #160; 一. #160; #160; #160; #160;基督徒唯一的社会责任:传福音、见证神 #160;   基督徒是神的儿女,活在这个堕落的世界里,是为要见证神的:「耶和华说:你们是我的见证,我所拣选的仆人。既是这样,便可以知道,且信服我,又明白我就是耶和华。在我以前没有真神;在我以后也必没有。」(赛四十三10)「你们不要恐惧,也不要害怕。我岂不是从上古就说明指示你们吗﹖并且你们是我的见证!除我以外,岂有真神吗?诚然没有盘石,我不知道一个!」(赛四十四8)「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徒四33)「那从加利利同祂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祂,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祂的见证。」(徒十三31)「并且明显我们是为神妄作见证的,因我们见证神是叫基督复活了。若死人真不复活,神也就没有叫基督复活了。」(林前十五15)…

危机真相和信心

七,时论(社会时评) 第579篇 危机真相和信心 当今传媒最多的消息是关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报道,我们基督徒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置身事外,这场危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每个人。 我们会关心危机的真相,它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的?会有多大的影响?前景如何? 只有了解真相,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信心。 一,危机的原因 1, 当今的一般看法都认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而由于金融危机,又影响到实体经济发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