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风吹西北,是个好话题。

风吹西北 这是个好话题。 温州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对温州的经济模式确实影响比较大,不过这应该不算是最根本的原因,最主要的应该还是温州商人的精神没有传承下来。 应该说,在90年代后期,温州已经开始逐步具备产业升级能力了,而且也需要升级了,再不升级,温州的富余资本就只能到外地去搞投机。但是温州地方政府没有注意去扶持,浙江全省仍然在鼓吹民营经济小而灵的特点。2000年以后,浙江的民间资本开始大规模外流,浙江官府菜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03年浙江省工商联出过一个报告,讲浙江再不采取措施,资本都要外逃了,但官府一直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反倒是在04、05年后整个经济体系的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大家都跟着完蛋。 温州商人第一代的特征就是吃苦耐劳,讲人情讲义气,但是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所以钱稍微多一点以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到后来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就是以温州商人的老婆、孩子为主,到各地区炒房,炒车牌,专门搞投机。04、05年的时候各地官府基本上谈温州资本色变。 用钱赚钱肯定是最快的,这些年来天朝的制造业环境恶化,投机来钱又快,官府又支持,所以最后都弄称第一代生产衣服、袜子、鞋子这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积累资本,到第二代就搞投机去了。

宋石男:假如返乡农民工起义

一群 在广东汕头打工的四川农民工,因经济萧条而失业,不久前组成 14 辆三轮摩托车的“大篷车”队,挈妇将雏,经广东、广西、贵州、重庆……行程约 3000 公里,返回四川老家。途中,女人和孩子可在车里过夜,男人则在路边搭地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舍不得价值数千元的三轮摩托,二是舍不得出租房里自己添购的简陋家具,三是节约路费。 12 月初,这支队伍中的 4…

温州模式是否已走到尽头

温州模式是否已走到尽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160; #160; 2008-12-03 07:39:05 #160; #160;   中评社北京12月3日电/根据温州市发改委数据,温州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在浙江省各市排名中位于倒数第二位,这也是温州1991年17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个阶段。中华工商时报发表时评人邱林文章称,在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李志国看来,这和温州模式有很大关系。虽然温州在过去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但在温州模式的背后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2008年内外经济矛盾交织的背景下突显出来。…

牟丕志:萧何:副手中的高手

《现代快报》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人在创建汉室江山过程中立下了盖世功勋。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们三人命运大不相同,后来韩信被杀,张良退隐山林,只有萧何做了刘邦的副手,与刘邦和平共处几十年,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但总算有始有终,终老天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   哥几个揭竿而起,一同打天下,这时候,大家同甘共苦,相互关照,生死相依,待天下平定之后,天下就成了一家的,于是当上皇上的那一个便翻脸不认人,最后采取种种手段将其他哥几个一一干掉,自己一个人独享富贵。翻遍二十五史,一同打江山的,副手大多是白忙活,最后不但没有好处,就连性命也难保。而萧何能够有始有终地当刘邦的副手,在官场上风光几十年,安然无恙,寿终正寝,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当副手的高手,是一个善于在官场上生存的能人。   萧何是一个人才,用现在的话说是司法专家、民政专家、后勤专家。刘邦当平民、当无赖的时候,人家萧何已经是一个小官了。萧何在泅水郡当卒吏,在政绩考核中,曾名列榜首,说明他是一个很有水平、很能干的官。但萧何没有官架子,他看得起平民刘邦,把他当朋友看待。这时,刘邦常常巴结人家萧何。萧何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处处给刘邦以帮助,这对刘邦日后起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后来刘邦起兵造反,想到了萧何,让他当了县丞,这是萧何当副手的开始。萧何是文官,管的是处理财税、安抚百姓、颁布政令、为军队供应粮草等后勤工作,他做得极为出色。在多次战役中,当刘邦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多亏萧何前来支援,才使刘邦化险为夷。特别是在夺取秦都咸阳以后,众将都在争抢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保护了秦朝的文书档案、律令图书等,所以,刘邦能对全国的军事要塞、地形地貌、人口多少、经济现状了如指掌。在打下江山以后,萧何在评功中获得了第一名,为此,刘邦恩赐他上朝时可穿鞋带剑,不必遵循常理。可是萧何处处遵守礼仪,他知道皇上可以让你放肆,那是对你的恩赐,你铭记在心就是了。你要真的放肆了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了,那就要倒霉了。所以,他把分寸掌握得极为得体,没有因为细节问题为自己惹是生非。这是萧何的明智之处。   萧何能够平安地当刘邦的副手,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干,而是他性格温顺,凡事服从听命于刘邦,有好事全让给刘邦,能够委曲求全。这样使刘邦觉得萧何不是同他争利益,而是处处把利益留给他。所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尽管对功臣大开杀戒,但对萧何网开一面。《史记》上记载,萧何做事好请示,无论是制定法令制度还是建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尽快向刘邦报告,得到刘邦同意后,才开始实施,从不自作主张。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勤请示,勤汇报,按上面的指示办。这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主见,其实,这是最为高明的主见。刘邦是个大老粗,痞子出身,对治国之道一窍不通,萧何想怎么办,他一般都会同意。萧何凡事等刘邦同意了才办,这样效率可能低一些,但确实极为保险。他的这一做法,使刘邦极为高兴,让刘邦认为这样体现了自己的权威,也觉得萧何极为尊重自己。所以,在最后论功行赏时,他全力主张把功劳的第一名给萧何。在日后几十年的副手岗位上,萧何都一如既往地惟命是从,服服帖帖,克己奉公,处处为刘邦着想。所以,在刘邦看来,这个副手既能干工作,又没有野心,是靠得住的,所以他破例没有剪除萧何,君臣得以相安无事几十年。   萧何老谋深算,他懂得,克制自己就是保护自己。当他和吕后一同诛杀了韩信后,又得到了封赏。被拜为相国,刘邦还给他配备了五百名士卒的卫队。萧何知道,表面上这是对他的赏赐,实际上刘邦已经对他产生了怀疑,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多了,这使刘邦心里很不舒服。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哲理。于是他果断地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出来当作军费,这样一来,刘邦自然十分高兴,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可见,萧何的家产早就让刘邦惦记上了,如果萧何不主动地交出来,说不定哪一天,刘邦就会找一个借口抄了萧何的家。那样大家就得撕破脸,肯定不会愉快。所以说,萧何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体现他的明智。以退为进,以弃为取,把这件事处理得极为精彩,这样,大家心照不宣,你知我知,两全其美。   然而,萧何再老练,也有想不到的地方。萧何的思路是全心全意为刘邦效忠,做到尽心尽力,安抚好百姓,忠于职守。可是,这其实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他这样做会深得民心,会得到更多百姓的爱戴。这样会更让皇帝害怕和担心,让皇帝害怕和担心,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此时,萧何家的一个门客警告萧何:“你离灭族不远了。你这样孜孜不倦地做事,老百姓越来越爱戴你。皇帝多次派人询问你干什么,其实害怕你占有关中地区啊。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用低价赊借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呢?只有这样做,皇帝才安心。”萧何是个从善如流的人,他没有“我是相国,你一个门客是什么东西”的想法,他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主动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主动授刘邦以把柄。结果刘邦狠狠地批评了萧何,还卖了一个不追究萧何的人情,为此刘邦大为高兴。想想看,萧何如果不这样做,就凭刘邦心狠手辣、极爱猜度的性格,能放过萧何吗?   萧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给刘邦做副手中度过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过得十分辛苦。他大智若愚、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安抚天下,用心之良苦,鲜有与之比肩者。他用破一生心,总算“找准了位置”,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成为一个幸运者。可惜的是,像他这样幸运的人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韩信、彭越、黥布这些不得善终的人。 责任编辑:…

作为温州人,对于温州的问题感受极深,说几点:

作为温州人,对于温州的问题感受极深,说几点: 1. #160; #160;说实话,温州本地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都比较差,这个是硬的约束,否则早年温州人不至于要出去闯生活。这个硬约束当年逼迫温州人出去,现在也肯定会妨碍别人进来。体现在交通上,温州通火车是很晚的,现在也只有金温一条线。 每回回家,想起又要从金华绕,心里就嘀咕。09年通甬台温铁路后,也许会好一些。 #160; #160; #160; 2.…

刘小枫:李安是一个不道德的导演

http://www.mtime.com/my/t193244/blog/1543153/ 根据刘小枫先生讲座录音整理,未经其本人审阅。 讲座时间:2008年11月14日 讲座地点: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主持人:曲春景教授 记录:秦博 修订:图宾根木匠 先说两句题外话,我比较感谢能有这个机会来到这里,一直我就有个梦想,要进入电影界,我曾经有四五年的时间在迷电影,自己在这方面看了不少书,我是看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电影书籍长大的,那个时候电影艺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中国的电影有两个大的来源,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俄国的。而在六十年代有很多的影评,对创作者有了很好的影响。所以今天来到这里,想跟大家一起探讨几个问题。虽然一直没有进入到电影界,但我非常喜爱,也非常关心。 那么我今天谈的就是,在现在我们的影视界,影视研究或者是影视创作,面临着什么样的具体的问题。我自己的考虑就是,不管是创作还是搞批评,必须了解我们生存的时代文化氛围,对这个时代文化氛围要有个清楚的认识。所以我想通过一个距离比较远的世界,从西方的这个戏剧主义,通过案例来看,是否对我们当今的文化和创作有所促进。这是我今天讲的题目的一个潜台词。…

你的,我的,我们的1291次列车——基督徒的个人信仰与社会正义

见证1291次 成准强 弟兄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为保持原色,没有做过多编辑) 很多事情是偶然的,是我不曾预料到的。 在面对这样的事件时,我内心还是充满亏欠的。我没有将这本应挽救回来的生命挽救回来。因此,我可以说是因为亏欠在做这件事情。今天也是抱着这亏欠的心来和大家说这件事。 我于2008年9月24日乘坐广州至遵义的1291次列车,我的车票是六车厢106号,上车后和原103号票主掉换了座位。列车开出后,我听到左前方座位的一位男子大声说话,但说几句后就会安静下来,因此我并没有在意。列车运行中,这名男子会突然站起来,大声喊几句,因为说的是地方话,所以听不明白他说什么。他站起来后,坐在他旁边的两个男子会用力将他摁下座位,但是并没有发生什么争吵或者强烈的冲突。列车运行一个小时左右,该男子又站起,做出要跳窗的姿态(注:该车为非空调车),一边大声喊叫。这时我过去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从该男子旁边两位男子了解到,他们是贵州遵义仁怀人。该男子两天前(指从9月24日推前)到广州后,晚上突然跑上高速公路,无法看管,于是他们按照他家人的要求,决定把他送回家。他姓曹,谈话的时候,曹先生只是旁若无人地坐着,并没有异常反应。 这时候,有乘客提议把曹先生绑起来。于是有人报告了乘警。乘警过来后,大体查问了一下情况,然后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和几个列车员过来,也询问了一下情况,就听到列车长决定要把曹先生绑起来。他们马上拿来了那种六厘米左右宽的那种封箱胶布,把曹绑了起来。 现在想起来,我当时尽管反对了,但是很微弱的。只是说:这样是不行的。这是亏欠的开始,我没有从开始就去和他们据理力争。面对这样的情况,列车长他们至少应该有一个观察判断,然后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简单的捆绑。…

捧糊涂读史,从“奉天承运”,到“人民代表”

——读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 我在一个搞收藏的朋友家里,见过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圣旨真品。一卷明黄色的丝织物,平滑精美厚实,上面写着极漂亮的楷书。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那下面的文字,当然都是传达天意了。 “奉天承运” 这个意思,在圣旨出宫的仪式中得到戏剧性的体现。明朝的制度规定,颁布诏书时,要将诏书装在盒子里,用绳子吊着,从承天门上缓缓放下去,就好像圣旨从天而降,下边则有人跪接。明朝的历史学家余继登在《典故纪闻》卷十四里还讲了一个故事,说成化四年(1468年)秋天,负责办这件事的人不认真,降旨的时候绳子断了,装着诏书的盒子摔坏了,于是有御史参劾,要求将此人治罪,皇上竟饶了他。当时的人们都感叹皇上宽大。 我猜想,既然有这种仪式,承天门上一定还会有某种往下放绳子的沟槽,而且位置一定在承天门的正中央。承天门就是今天的天安门,名字是清朝建立后改的,但模样并没有改。如今天安门却作了很多修整,更高了也更大了,正中央早已改换成了扶手,沟槽肯定是寻不着了。 “ 奉天承运”,粗略地意译为现代用语,大概就是遵循历史规律、体现或代表了历史规律的意思。当然这么翻译显然有点勉强,“奉天”所奉的天道,乃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共同遵行的规律,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但是现代人不像古人那样讲“天人合一”,除了”历史规律”之外,我在现代观念体系中找不到结构上同位、功能上对应的更恰当的概念,只得硬译一句。就好像历史规律运行一样,天道运行也是有阶段性的,国运昌或国运衰,三阶段或五阶段,初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等等,运行的每个阶段上都有要承当的特定历史任务,这是命中注定,早已由某大师算好,等闲人更改不得的。 “奉天承运”这四个字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