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by “Yadon”

愿你的国降临——美南浸信会宗教自由奖获奖辞

范亚峰 一、茫茫人海中被神拣选 “因我们神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9) 我出生在 1969 年,但 1959 年前后三年的人为饥荒造成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家的大婶以及他们四个孩子,一家共七口人都死于饥荒。这样一场由于谎言而导致的人祸,对我幼年的心灵构成很大的震撼,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能忘怀,这也正是我个人痛恨谎言和崇尚诚实的一个基础。在我十五岁之前,我非常真诚地相信共产主义。在读小学时,我是学雷锋小组的组长,是少先队的副大队长。从十五岁开始,我从怀疑走向更深刻的怀疑,其中最根本动 摇…

丛日云:中国的基督教与民主化

作者:丛日云 发布时间:2010-4-1 10:54:48 刚才张静老师谈到一个问题,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能不能成为中国民主化的一个有利的因素。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要考虑到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基督教信仰是一种终极关怀,基督教会本身不是政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基督教信徒的增多会削弱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官方意识形态对他的控制会有所减弱。但我们还得看到另外一个方向的作用,有一些人,因为皈依了基督教,就会疏离政治,对政治的关心会减弱。我们可以看到,前些年有几位很有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当时在互联网上总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比在座各位的影响都大。他们对时事政治总会发表一些很有份量的言论。这些年都没有他们的声音了,因为他们都皈依了基督教,他们关心更重要的问题去了。(笑声)现实政治问题在他们那里已经成为次要的。可见,这个影响双向的。基督徒内部在信仰基督教这一点上,大家是一致的。但内部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左中右并存,是保守派、自由派、激进派都有的。它是分化的,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毫无疑问,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载体,但在今天的中国,信奉基督教不意味着认同民主价值。   第二,中国的基督教会不存在独立的、统一的组织和密切的国际联系,从而使他的政治影响大为降低。从世界范围的经验观察,基督教要发挥政治作用,国际联系很重要。但是,中国的基督教是基本上被切断了国际联系的。在国内,官方教会独立性有限,其领袖在信众中的威信也有限。家庭教会处于半地下的状态,非法的或半合法的状态。这样,使家庭教会出现地方化的发展。因为不合法,所以只能地方化发展,一种组织上破碎的状态。这样就导致它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组织,非常非常的分散,相互没有交流和来往,不会产生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精英。这会对它将来参与政治产生很大的影响。   基督教没有全国统一的组织,最基本的方面,存在着官方基督教和家庭教会的分裂和对立,而家庭教会又呈地方化的发展态势。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知道,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中,像波兰、南非、菲律宾、韩国、拉丁美洲那些教会领袖,他们起了多大作用?他是公认的宗教领袖,精神权威,社会道德力量的代表,教徒们都熟悉和认同他,他长期树立起来了威信。一些红衣大主教在民主化运动中支持民主,推动人权事业,有的在政府与在野势力间成为桥梁,其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很难产生这样的人物。国际联系方面也是这样,像拉丁美洲的民主化,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天主教会。天主教会以前是支持威权政治的,就是因为60年代梵蒂冈那个大公会议,相当于中国的三中全会,开始转向支持民主化、推动人权,所以促使拉美的教会也站到了民主一边,然后才有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拉丁美洲的民主化。   由于中国基督教的特殊情况,其政治影响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与其庞大的人数不相称。有人会问,那政府为什么会恐惧它,非常担忧呢?不是因为他真正有威胁,而是政府思维的一个习惯,对凡是与其疏离的不受其控制的有组织的力量,都有恐惧感。出于这种恐惧感,就会自找麻烦。反倒是政府过度的“关注”,会促使教会加速政治化,更多地关注和卷入政治。   总之,从长远来说,基督教的发展肯定是有助于民主的。但是它不一定在近期内有明显的作用。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李向平: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时间:2010-05-02 10:47 作者:李向平   宗教的社会救助,不应当局限于灾难的救助以及灾后的重建,不仅仅局限于钱财物质的捐助,它必然要涉及灾区民众的精神重建、认知重建与社会重建等重要方面。在这些灾后重建中,百废待兴,但以社会重建为重。因为一个稳定而诚信的“社会”重建,它们应当存在于国家和市场之外,同时也包含了信仰与认知的重建,并赋予它们以制度聚合的基础。所以,人们熟悉的各大宗教及其信仰体系,应当就是灾后社会重建的重要资源。   然而,就目前中国宗教及其社会救助事业来看,其能建构的社会救助模式,大致有如下四种:1.救助式社会救助;2.指令式社会救助;3.交换式社会救助;4.特殊式社会救助。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宗教的社会救助功能。   实际上,宗教的社会公益事业,宗教的社会救助功能,应当是一种社会事业交往、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共享方式。所以,它应当是公共慈善+心灵共建模式,既有心灵共建模式的功能建构,同时也是社会信仰的重建模式,应当具有专业化、团体化、社会化、理性化的各项特征。这也是当代中国宗教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因为中美学生表现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之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林刚:如何分辨真假教会——《我信圣而公之教会》系列讲道集节选

 我们讲了对教会的基本认识,分享了教会的构成,教会的基本形态。目的是让弟兄姐妹能够对教会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若不晓得辨别真钞,就不会辨别伪钞。在教会的辨别上也是如此。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圣经》所启示的正确的教会观,我们才能够对魔鬼制造的赝品有清楚的辨析。在今日的中国大陆,真假教会并存,鱼龙混杂、雌雄莫辨,神的儿女被掳掠,软弱的肢体在摇摆。求主怜悯我们,使我们照祂的心意认识教会,离弃假教会,归向真教会;爱真教会,恨假教会。我们呼吁要信圣而公之教会,但我们所要信的不是假教会乃是真教会。      这一讲我们专门来分享如何辨别真假教会的问题。      在分享了教会存在形态上的几种分类后,一些弟兄姐妹说,是不是还应当有一个分类,叫做真教会和假教会?我们是应该要谈谈真假教会的问题,但不能将真假教会列在上述的类别中,因为上一讲所讲的是真教会的形态,这些形态不包括假教会。假教会不能够和真教会并列,它是不能够入流的。但假教会确实在历世历代都存在。历世历代都不乏假信徒、假师傅,也不乏假教会。有的人很 “ 属灵 ” 地说:…

江登兴: 平安夜,徒步穿越中关村——圣诞节的故事之二

原载麦种杂志第四期 □      在北京,圣诞节越来越热闹,到了平安夜,你可以感受到整个城市的躁动。   2004年12月22日晚上,路过人民大学双安商场附近,看到雪地里,浮动着圣诞气息的城市和无数的灵魂,忽然心中有一阵感动,这些躁动的人群将如何度过平安夜?有谁将平安夜的故事告诉他们?于是有一个想法,平安夜到这里发福音单张。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的早祷会上,我祈求神给我预备1000张合适的福音单张。给一个阿姨一打电话,她的书店里刚好剩下1000张制作精美的圣诞节福音单张。大雪天里,快递公司居然把一大箱的单张当天就递到了我们的手里!   平安夜,我和弟弟准时出现在清华园,那一天,从清华大学到北外,我们在雪地里徒步,把精美的单张送给情侣们、中学生、抱小孩子卖黄色光盘的妇女、保安、打工仔、武警战士,每一个人,我们都对他们说一句“圣诞快乐”!有接受的,有不接受的。有感到挫败的时候,但是,当最后一张单张送出去时,是很有成就感的。   北京这座城市是有无数探头的,我们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头几天我们为此有许多的祷告。显然这是一次“为耶稣冒险”的行动。   这个特殊的平安夜过去已经两年了,至今刻骨铭心的是,在海龙大厦附近面对满街兴奋的圣诞男女时,心中的那一份冲动:“我们该如何把福音传给这一代的人呢?”他们很多人没有听过福音,他们在今夜找不到教堂,今夜这个国家的传媒大部分不讲与耶稣基督有关的事情。…

LukeLam:浅谈对家庭教会公开化的前瞻

2008年11月21日至22日,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主办单位)与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协办单位)于北京昌平联合举办关于家庭教会的专题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基督教与社会和谐研讨会——中国家庭教会问题专题讨论”。这是首次由中国官方举办关于家庭教会的研讨会。近几年,家庭教会在中国主流社会中的急剧发展,不仅造成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最近也引起了中国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由于最高领导层的批示,官方的职能部门(例如宗教局,公安部,新华社)已经开始着手对这一问题的调查;官方以及民间的研究机构也出现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热潮。本次研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 继上文转载了一些关于此次研讨会【1】的概况后,许多弟兄姊妹很关心这次会议对家庭教会前路的影响。确实,这次听证会其实并没有太多对家庭教会公开化在法律法规上的突破有实质性的影响,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听证会对家庭教会在公共领域上的影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庭教会对公共领域影响的增长趋势,从它们目前的规模和增长就可以看出【2】,特别是新型城市教会的兴起。所以即使此次听证会无太多实质上的进展内容,但举办此次听证会对公共领域,尤其是基督教内领域的影响,的确不可小看(估计官方也不会忽略这部分的影响)。当然,这次会议只是公开化的一个小小起点,我们应该更加审慎地估计家庭教会公开化的步速,不能过分乐观;但在另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小小起点也是通过了不少酝酿,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4月号发表于建嵘教授的《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与两位“基督教家庭教会”培训师的对话》一文,到10月8日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的“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再到此次听证会,中国家庭教会公开化大有走上正轨的趋势。若我们对此时代趋势漠不关心,不作警醒,恐怕浪潮到临,便随流失去(希2:1)。据此,本文浅谈一下我们在公开化中面临的问题和我们的回应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提防的是世俗化的力量和现代思潮。曾有一个弟兄半开玩笑地跟我说,要拆毁一个教会,不是压迫它的发展,而是要给它钱,使它富有。这从某个角度反映出,安定和富足已经成为时代贫血的价值观。若公开化能实现,教会在这点上必定面临那恶者的攻击。教会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早期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的世俗化程度就是浅浅一例,恐怕各位弟兄姊妹不是期盼做这个时代的沙漠教父吧。还有现代各种学术思潮的挑战,如近年火热的新儒学,历史上不断为害教会的自由神学,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我们对它们有充分的认识吗?多年来,福音派着重个人的宗教经历,传福音,教会增长,而忽略神学思想的发展,护教与对文化的批判与重建【4】,我们该如何回应这些思潮?我们不能只根据它在理论上、在教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来论断这些学说,而必须根据它的整个系统来批判【5】。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站立得稳,如何在这一代的讲台上发出强有力的回应,如何避免牧养上只是传讲用宗教术语表达的人文主义【3】,如何有效建设本土化神学,成为教会和基督教学术界值得深思慎重的地方。而且,最要紧的是,我们的回应必须主动!不要等到出现属灵破口才来补缺,要时刻借着祷告,手握圣灵的宝剑,穿上属灵的军装,站立得稳。 第二,教会制度和体制的完善是对教会公开化发展的要求。中国家庭教会现今的发展规模远远超过了三自教会。这里不谈三自教会的体制问题,我们单看家庭教会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地下传教、团队式家庭教会、新兴地方教会为主要标志的三个发展阶段【2】,而近年来,由城市白领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型城市教会成为家庭教会发展的领衔标兵。我们在此分析新型城市教会的特点,教会注重神学基础的建设,有成文的教会信约或教义,教会的神学立场明显;在教会体制上,教会有成文的教会章程,形成牧师-长老-同工-会友的体制,而且对教会正式会友,有成文的教会纪律约束,表达教会价值观。我们不难看到,新型城市教会之所以成为现今教会公开化的领衔力量,和它的体制特别是不无关系的。所以,家庭教会公开化对许多习惯小群聚会的家庭教会在体制上的发展是一个挑战,因为体制的完善,有助教会承受上帝更大的赐福。 第三,教会要有承受复兴的预备。公开化给教会带来的正面影响无疑是信仰自由后教会的增长,但这上帝的赐福也要求我们能有承受的能力。就像当年以色列民在人口与属灵上并未做好承受迦南地时,上帝就要在旷野上磨练他们。从这个角度看来,中国家庭教会应为上个世纪所受的压迫感恩,同时,要在这个时期随时听从上帝的引领,刚强勇敢上去夺取耶利哥城。所以,教会需要在各个方面预备,从牧养到治理,从培训到事工,要有预备承受应许的心智。我在这里特别提出一点,就是教会应在宣教上预备,征服上帝应许的迦南地。家庭教会的弟兄姊妹不缺少传福音的热情,但对于教会差会的建立,教会植堂,牧养教会,甚至以后到跨文化宣教(少数民族甚至对外差派)的知识上,我们需要多多学习。求神怜悯我们,赐福我们,用脸光照我们,好叫世人知道主的道路,万国知道主的救恩! 上面是对于家庭教会公开化所面临挑战的几点粗浅思考。其实每一点所面临的问题都必须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讨论,而且在实际中面临问题时,要更多仰望主钉痕手的带领,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唯望主兴起更多有以利亚心智的仆人,发出时代的先知的呼声! 【1】 今天在圣经学校听孙毅老师分享了一下这个会议,他说更觉得是一个听证会,官方代表听证家庭教会代表和学者分享,无太多研讨内容,所以我后面都把这次“研讨会”写为“听证会”了。…

我们的社会病了,我们最缺的是信仰

很多人看到了症状,但诊断却往往是错误的。既误诊,又误开药方。信仰儒家?信仰法家?这些东西也叫信仰?这种观念的混乱或故意混淆是病入膏肓的症状之一! 宗教信仰的自由是第一自由。没有宗教信仰的真正自由,也就没有心灵的自由。在现代社会,假如没有心灵的自由,道德、法律、规则等等便失去了根基。 杨凤岗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0-05/24/content_13550195.htm 我们的社会病了 新华网 ( 2010-05-24 10:39:45…

刘同苏:信仰的双重权利 ——再评广州良人教会的户外聚会

刘同苏 从教会的立场看,广州良人教会的户外聚会涉及了内外的两重权利。从教会的内部关系着眼,就是敬拜的权利。一个地方教会于每个主日聚集在一起敬拜上帝是基督信仰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取消了主日敬拜, 也就 取消了基督教。 与佛教或道教不同, 基督教特别强调信仰的公共性质 (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也是如此) ;每一间地方教会在每一个主日都要举行主日敬拜,这是任何一间地方教会的最基本活动;每一个基督徒在每一个主日都应当参加地方教会的主日敬拜,这 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