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然 转自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橡果来鸿】
浪漫主义的爱情观根基脆弱
提到19世纪德国的抒情诗人海涅,人们立刻会想到他一生数量最多、且最为有名的爱情诗;其中有一首先后被音乐家们谱成了两百五十种乐曲,它代表着诗人海涅对两堂姐妹之一苔莱丝的爱慕和单恋。然而,周国平先生说:“这段恋爱从一开始就是无望的。”两姐妹因为海涅的贫寒先后与别人成婚,这亦成为他永久的伤痛。
海涅一生中的爱情除了年轻时的单恋便是成名后的逢场作戏,其诗歌也从早先的热情颂赞变得越来越多自嘲和讽刺,有他与苔莱丝后来会面时的一首《老蔷薇》为证:“她是国中最美的蔷薇,我曾想把这朵蔷薇采下,可是她懂得用她的刺,给我狠毒地刺了一下。现在,经过雨打风吹,她已枯萎、飘零而憔悴……现在还有什么刺刺我的话,那是美人下巴上的黑痣。”
字里行间虽然诚实地表达了诗人彼时的感受,也的确令读者吃惊,因前后的对比十分冷酷。试想即便苔莱丝当初接受了海涅的求爱,年老色衰之后的她会不会被诗人反感呢?周国平认为会,也许程度不同。因他早年作品反映了太多对美之易逝的挽留和伤感,若对美的单纯追求影响到他的婚恋观,其根基也就难免易逝和脆弱了。
在《巴黎圣母院》中弗比斯花花公子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雨果笔下的他是英俊而体面的弓箭队长,有着和希腊神话中太阳神一样的名字,纯真美丽的爱斯梅拉达用至死不渝的爱情去爱他,却对敲钟人卡西莫多高洁的感情视而不见。所以当读到最后“……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成了灰尘”,最令人唏嘘。
可能我们内心的有些地方仍保留所谓的爱情愿景,在那里我们的爱情观如同海涅诗歌式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我们愿意爱慕弗比斯。如果说弗比斯不仅象征着美貌和地位,还代表着财富、学历等等的话,那卡西莫多怕是只能代表一下平凡甚至粗俗了,还有与他丑陋外表极不相称的美丽心灵以及对爱情的忠诚。
但我想雨果定然不是抛下一个单纯的选择题:外在或是内在;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思考的契机,尤其是对于年轻适婚的基督徒。如同圣母院中古老墙身上刻下的希腊文“ANARKH”(命运)一词,就不仅仅是给克洛孚、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弗比斯这些人物的开场白,更多的是去引发读者的喟叹和沉思。
受利益左右的现代世俗爱情观
我们如今生活在世俗时代,一方面年少的男女怀揣着对“一见钟情、永不分离”式浪漫爱情难以割舍的情结;另一方面,功利主义者又深受滚滚而来的物欲和消费式生活的影响,喧嚣的商业化浪潮蔑视着那些古朴爱情的价值。一如海涅的爱情人生:在年轻诗人的眼中“你好像一朵花,这样温情、美丽、纯洁……”;他也曾宣称不会和不懂他诗歌的女子结婚,意外的是在他流亡巴黎以后,却与一位鞋店女店员马蒂尔德结婚,其中原因无从知晓,有人说是因为穷困的余生打碎了他的爱情理想,但可以想象的是在他们之间毫无诗意式的浪漫可言。终于,51岁的海涅贫病交加来到卢浮宫维纳斯的脚下嚎啕大哭,此后他就瘫痪在床,直至告别他的一生。
功利主义者当然对此不屑一顾,他们是世界上那一群自诩分得清什么是所谓的“虚”和“实”的人。《婚姻的意义》中也不乏这一类人的篇幅,在他们的眼中,个人或家庭的利益比关系更重要。利益是“实”的,而关系就是“虚”的,他们认为自己抓住了重点:利益是维系一切的纽带。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物质生活的基础性,可惜“需求金字塔”理论不能不分场合地套用,贫寒刺激着攫取金钱的欲望,然而丰富的物质反使他们更加漠视感情。再者,消费文化一旦渗透到爱情观里,那是否意味着只要我从这段关系中“失利”,只要我在这段关系中“付出和索取”开始倾斜了,我就不得不结束它了呢?
我个人虽愿意相信:基督徒倒不至于在寻求婚恋时公然拜金,也不会对理想的对象或浪漫的爱情抱以过分期待,但我更认同《婚姻的意义》的说法:我们的婚恋观确有问题,无法回避。
提摩太·凯勒在这本书中号召用圣经来重估婚姻的意义,聆听上帝对婚姻的旨意。但有人说《婚姻的意义》更多涉及已婚关系中的问题,对于择偶和寻求关系的过程则笔墨太少;我反而赞成这样,因为比起技巧,婚姻观才是基调性的,而非寄希望于所谓的“成功指南”。
我们之所以会被“弗比斯”深深吸引,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和那些“不懂诗歌”的人结婚,就是因为我们的婚姻观里“自我”太多了,多到我们已经听不进去神的心意是什么。“卡西莫多”的存在仿佛在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按自己心意所不喜欢的人,可能会像美丽的天使那样被我们错过。但今天如何找到那位忠于爱情的“卡西莫多”已不重要,而是合乎圣经的婚恋观是怎样的。
伟大的婚姻在于反映基督的本性
这里无意宣传一种毫无浪漫的婚姻生活,也不是一味否定“条件优越”的婚恋对象,我只是担心!因为浪漫气质和优越条件的吸引力,容易诱使我们忘了等候,急匆匆地走在神的预备以先,我们总是这样不是吗?
我们总是有太多“自己的标准”,因此不愿意全然交托给神。我喜欢一位教会的姐妹,她孩子般纯真的心灵和阳光般温暖活跃的性格深深打动了我,她的歌声那样优美动听。我开始寻求她—却是用自己的方式,我的内心仿佛在说不想顺服,我就喜欢她了。结果便是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那晚我一个人留在办公室过夜,对着电脑写信或是呆呆地躺在沙发上,数着秒针走过的“沙沙”声等天亮;后来一次野外出差时收到了她的短信:“……和你相见只会让我感到逃避和抱歉”,我无言以对了;看着长江水徐徐地拍抚着漫滩,来自草地和树林里的风缓缓地吹走沉痛,取而代之的是冷静和刹那间的舒爽。一位弟兄也分享过他走出一段感情时的心力交瘁,直到他单单愿意等候神所预备的那位姐妹,后来我欢喜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婚礼。
所以,凯勒教导我们用预备婚姻的眼光看待恋爱是合宜的,首先就不是“你想得到多少”,而是“你想付出多少”;神设立婚姻的伟大初衷就是要在人间的婚姻中反映基督救赎之爱的荣美(弗5:25)。耶稣基督不因我们可爱才爱我们,他爱自己的教会不索取自己的益处,他完全顺服神的心意为我们舍己。书中说当耶稣从十字架上俯视,几乎所有人都在唾弃他、羞辱他。而当我们接过失恋或被拒绝的苦杯,就迫不及待地找一个可以流泪的地方,殊不知这比得上耶稣被父神弃绝之痛的千分之一吗?伟大的婚姻在于反映基督的本性:先顺服神的心意、再以舍己的爱情去爱自己的配偶。
你既相信神将独生爱子赐下来——为你的缘故,你难道还不愿意相信祂所赐的都是上好的吗(罗8:32)?直到你愿意彻底放弃自己的“标准”,凯勒接着会告诉你夫妻之间更像是一对特殊的朋友;我不知道上帝隐秘的安排如何临到你,但你们之间的主要责任不是保持浪漫,抑或做个为“车、房、旅游等”共同打拼的同事,你们是要激励彼此爱主你的神。你们看见也接纳对方的一切不可爱,但更重要的是你还能看到他(她)在基督里炼尽一切瑕疵之后,变得美丽、皎洁越发地像基督(弗5:26-27),并且你也愿意投身于这场伟大事工之中——这就是婚姻。
回过头来,我们的爱情可能不知落向何处,但《婚姻的意义》鼓励我们重新审视并预备自己。安徒生曾为“瑞典夜莺”珍妮·林德写了《夜莺》,吐露了他安静而又有些自卑的爱情观;故事中夜莺用歌声医治病危的国王,却最终离开了他,安徒生和她的爱情也是这样的。但我却不会失落如安徒生,因为知道耶稣永不会离开我们。倒是在还未遇见生命中那位特殊朋友之前,我们知道神在这一切上的心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