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赵晓谈抗震救灾与基督徒社会使命
鲁德 / 基督日报记者
2009年04月14日08時30分 Posted.
改变字体大小
去年的5 #8231;12大地震使很多海内外基督徒投身到抗震救灾过程中,实践基督徒社会使命。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持守什么原则,又要超越哪些局限?在今年一月香柏领导力机构承办的《512重建特刊》上,中国著名青年经济学家、基督徒赵晓博士结合抗震救灾时的情形详细进行阐述。 在这样的大使命前面,我们应该持守什么?赵晓博士指出,需要持守主的真道和命令,主的命令就是大诫命、大使命,是做光和盐的见证;还要持守我们的岗位,持守我们好的做法和经验,持守合一的标准。合一的最低标准就是不在背后论断其它的弟兄姐妹和其它的团队,高的标准就是看弟兄比自己强,无条件地去爱其它的弟兄姐妹,去帮助其它的团队,持守仆人精神。 我们要超越什么呢?赵晓博士列出四点。首先要超越传统的悲情与仇恨。他说:“时代在发展,中国在发展。使徒保罗告诉我们,要‘忘记背后,努力面前’(腓3:13)。我们要超越传统的、历史的悲情与仇恨。我们这一代的基督徒要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一起,往一个新的时代走,用新的态度来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 第二是超越“圣俗二分”的陈见。他说,爱是上帝给我们的大诫命,爱主、爱人、爱我们的邻居。尝试脱身世界,不是爱,乃是世俗化。有人说“我远离这个世界,我躲在教会里”,这其实不是爱,是世俗化。 赵博士说,5 #8231;12以来,我们在灾区的工作,突破了过去两个传统的误区。一个是“圣俗”二分。有一些眼光认为来灾区做志愿者帮助灾民,是属世的事情。但区分一个基督徒是属灵的、还是属世的,真正的标准不是看是在教会里做事还是在教会以外做事,而是有否为上帝而做,如果是为主做事,这工作就有神赋予的价值,就是神圣的。 二是“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二分。赵博士说,在神学上有一个区分:你去传福音,称为“福音使命”;如果你去做一些社会的工作,包括到灾区做志愿者,这称为“文化使命”,与传福音无关。把“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截然分开,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如果不是在传福音,就是阻挡福音。然而,只要做的工作不是阻挡福音的,是有利于传福音的,那么所做的就是传福音工作的一部分。因为传福音包括不同的过程,不能说结果子才是传福音,撒种、施肥、浇水就不是,要把传福音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撒种、施肥、浇水、收割的过程。“文化使命”,社会的救济工作,跟传福音并不矛盾,它也是传福音的一个部分。 第三是超越事工主义的陷阱。赵博士说,到灾区来看重的应当是我们的生命有没有得到成长,是做事情的标准,不要跟其它团队或别的人比,我做了多少事,我做了多大的事等等,那根本不重要。我们的忠心,我们的良善不体现在这个地方,而是体现在我们的标准上,体现在做事时我们是不是把十字架的圣洁、公义和美善表现出来。 第四是超越教派和路线的纷争。来到灾区的团队可能有不同的教派,有教派之间的争论。但是些争论让神学家来完成,我们在这里要赶紧做事。做事时也可能遇到不同的路线和方法,有人喜欢快快投入做事,有人喜欢按程序来;有人一开始就建教会,有人说我要先做些事。这些都是不同的路线和方法,有差异没有关系,到底哪一条路线是最好的,也不要争论。按着自己领受的感动去做,认真地扎实地专业地去做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