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特稿:华人移民从佛堂走入教会

DWNEWS.COM– 2009年10月29日6:37:33(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多维记者王怡棻报导/“Radio(广播)有分AM和FM,可不是AM和PM喔!来,跟着我一起唸Radio, Radio。”穿着海蓝色夹克,头髮花白的华人老师Jimmy,带领着台下六七个五十来岁,”妈妈级”的学生,一字一句讲解着基本的生活单字。用功的妈妈们桌上摆满讲义夹和电子字典,争相用不甚流利的英文和老师对话。(chinesenewsnet.com) 上课的119室隐身在法拉盛百利大楼众多提供法律谘询,竞选宣传,针灸拔罐等的小企业中,若不是看到书架上的圣经与牆上的十字架,不会想到这是长岛真光教会,提供的免费英语课程。牆上的黄色小宣传单标明,一週不但有六堂英语班,还有三门特别入籍班与一门查经班,只要有心,绝对有课可上。(chinesenewsnet.com) 华人移民来美,参予教会的原因各异,有人是为了练英文,有人是为了交朋友,有人是为了心灵平静,有人则是为了移民身分,不论踏进教会的原因为何,这些原本的佛教徒,佛教徒或无神论者,都在落脚北美新大陆后,发现了信主的需求。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的中国宗教问题专家学者杨凤岗(Fenggang Yang)与宗教社会学家谭穆尼(Joseph B. Tamney)在《华人大量改信基督教现象之探讨》(Exploring Mass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Among the Chinese: An Introduction Sociology of Religion)一文指出,当华人移民到北美,面对不同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往往在短时间内改信基督教,而不会维持原本传统的宗教信仰。 (chinesenewsnet.com) 从统计数字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华人成为神的子民,带动了北美华人教会的逐年成长。华福中心2007年出版的《全球华人教会现况报告书》指出,1931年全美华人教会约有64家,迄今华人教会及福音机构已超过1800间。1998年到2003年六年间,美国东北部华人教会的主日崇拜每週平均人数,由3760人上升至5000人。纽约区华人教会堂会数,由96间增加到119间。华福中心访问四十一间华人教会的牧者,其中77.5%表示自己的教会在这六年内有成长。 (chinesenewsnet.com) 角声佈道团总干事劳伯祥牧师回忆《号角月报》在1988年创刊时,教会名录版上登录的北美东部华人教会数不超过70间,现在翻开同一版,曼哈顿、皇后区、布鲁崙、长岛、上州、新泽西等区的福音机构总计已经突破150间,”还有很多可能是不知道可以登录,或新创还没列上去的,”劳伯祥牧师说。 (chinesenewsnet.com) 入境随俗在美国基督教势力衰退,无神论者公然在地铁站刊登「百万纽约人没有神也活得很好。你是这样吗?」广告的今日,华人仍不断走进教堂信基督,一部分是为了”入境随俗”,了解主流的社会价值。美国是以基督教立国,基督教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各层面,与西方文明密不可分。美国人中近八成信仰基督教,了解基督教,成为适应美国生活的要素。”华人移民对基督教有种好奇心,”着有《华埠的神:纽约新移民社区中的宗教和生存》(God in Chinatown: Religion and Survival in New York’s Evolving Immigrant Community)一书的纽约市立大学勃鲁克学院社会学教授柯广仁(Kenneth Guest)分析,”这些人想探究美国强胜发达的原因,学习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成功之道,参与基督教成为达到这些目标的一个途径。” (chinesenewsnet.com) 华人远离传统信仰,有其历史背景。”中国人之所以开放接受基督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崩毁,"非营利组织亚裔青年生活(Asian Young Life)的区域总监赫尔(Brian Hall)观察,基督教具备不被排斥的「开放性要素」(openness factors)与「接受性要素」(receptivity factors),因为许多华人认为佛教代表古老与守旧,无法与现代接轨,相反的,基督教形象年轻且积极服务社区,因此人们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近年中国的经济政策导致物质主义与自私风气日益升高,让许多中国人对旧有价值系统失望。杨凤岗不讳言,”强迫现代化”的作法,让心灵空虚的中国人,必须追寻新的意义系统。 (chinesenewsnet.com) 实际帮助不过对于一般的华人移民而言,信仰选择无关大历史,而是生活之所需;教会不一定读经敬拜的所在,而是有问题能求援的”另一个家”。“华人寻找神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大部分是觉自己软弱,精神需要依靠,所以信神,”法拉盛圣公会圣佐治堂牧师谢松龄表示,基督教是美国文化传统,很多基督教家庭孩子在婴儿时就受洗,从小在教会长大,成长一直受到基督教薰陶,中国人信基督教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从小就有此信仰。因此,华人移民在第一次走进教会时,往往是基于很实际的原因,有需要想被满足,或是想享受教会的服务。 (chinesenewsnet.com) “中国文化是讲究实用的文化,什么都要有用,什么都要有功效,”来自中国南京的谢松龄牧师说,华人来教会有些是因为身体病痛,有些是婚姻不睦,有些是工作不顺,有些是对前途茫然,”不论何者,拜神都是为了消灾祈福,希望神能给他好处,或帮他脱困。”谢松龄同时也观察到,华人初进教会时,通常对基督教没有太深认识,”他们不知要信仰什么,就选一个有用的神,要不然就是统统拜,求佛也求主。” (chinesenewsnet.com) 除了认定耶稣有”主场优势”神力较显,教会提供诸多课程或服务,也是许多华人主动接触教会的原因之一。据中华基督教福音协进会所做的「美国地区教牧及教会概况」报告统计,有41.5%的华人教会开立语言班或技艺班。30%的教会提供急难救助、婚姻两性教育、医疗保健服务、老人与儿童等服务。这些服务大多免费或费用低廉,对收入有限的华人移民生活帮助很大。 (chinesenewsnet.com) 现为虔诚基督徒的赵姊妹,起初就是被教会服务所吸引。穿着深绿色风衣,一头捲髮,年近花甲的她,几乎每天都到真光教会报到,她每天早晚念圣经,时时不忘劝导朋友信主。七年前,与丈夫孩子从大陆一同来美的她坦言,一开始接触教会,纯粹是为了参加免费英文班。”在大陆,我一直觉得基督教是个”外国人”的信仰,”她笑着表示自己过去是标准的无神论者,什么都不信。为了通过入籍考试,原本一句英文也不会说的她,在朋友介绍下,加入了真光教会开设的免费入籍英文班。经过半年念英文同时念圣经的生活,赵姐妹养成了基本会话能力,也逐渐被圣经的内容吸引。”我感觉圣经不是教科书,而是真理”,她由衷地说。(chinesenewsnet.com) 从原本只是”好奇听一听”,到打从心裡信服,进而受洗成为基督徒,赵姐妹讶异于基督教对她的改变。”原本来美国让我很忧鬱,我很想家,加上年纪大了,我时常觉得自己没希望了。生命好像快走到尽头,对未来一点盼望也没有,”现在重拾开朗笑颜的赵姐妹直说,信仰基督教让她有了安定感,知道可以为永生努力。以前很怕死的她,现在对死亡不再恐惧。以前很多不满足的她,现在懂得知足感恩。前几年,赵姐妹顺利通过移民局的入籍考试,现在已经取得居留权,不用再为身分问题烦心。自此后,她教会去得更勤快,对各类志愿服务也参与得更热心。”神给了我很多好处,我要好好报答祂,”她说。 (chinesenewsnet.com) 吸纳留学生基督教信仰之所以能在北美华人社会蔚然成风,除了从社区居民的需求着手,对华人留学生多所照顾,也是日后蓬勃发展的一大主因。信心圣经神学院专任教师郝万以嘉表示,六零年代开始,大批台湾与香港学生赴美留学,校园开始注意对华人传福音的工作,并积极提供服务。校园基督教团契如雨后春笋班纷纷冒出,相对来说,读佛经的社团少,佛教徒也比较不活跃。 (chinesenewsnet.com) 郝万以嘉以过来人的角度表示,当时很多台湾,香港留学生申请到中南部或西部如俄克拉荷马,堪萨斯等地的学校,”刚到时他们人生地不熟,英文会看不会讲,没有车也不会开车,生活面临很多困难。”郝万以嘉记得,此时教会”雪中送炭”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帮助,包括刚抵达时的接机,协助注册,週末带留学生去买菜,洗衣,购物,或是教他们开车,考驾照,让留学生对基督教会种下良好的印象。教会提供的免费查经班及团契活动,也填补了留学生生活的空虚寂寞。 (chinesenewsnet.com) 《华人大量改信基督教现象之探讨》一文同样指出,基督徒对潜在信徒实际帮助,对宣教至关重要,只要基督教团体发者出这种援助系统,就容易吸引中国人改信。经济学家亚伯(Andrew Abel)则认为,重要的不是援助本身,而是援助行为在中国会众间的象徵意义。他表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助人者通常会期望获得回报。因此华人教徒展现行善不求回报的无私精神,让久处于自利社会的中国人,特别受吸引。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也是留学生的郝万以嘉清楚记得,她在密苏里大学唸硕士时,学校有一对虔诚的华人教授夫妇,时常会在家举行团契,邀请留学生来一边吃水饺,一边念圣经,从来不收费。原本不是基督徒的她,第一次参加团契活动除了因为刚好有空,也是基于”这些人满好的”的心态。却逐渐在唱圣歌,念圣经,生活分享的轻鬆气氛吸引下,成为忠实成员,进而发展坚定信仰。。 (chinesenewsnet.com) 社交与关怀百年来,教会不只是信仰中心,也是社区中心。人们藉由教会聚会,搭建自己的社交网路。”在美国,华人参与教会活动,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能认识同胞,”佳坛台语长老教会牧师萧清芬博士指出,华人移民平日讲母语的机会不多,因此一个讲母语的机会对他们是很大的吸引。此外,来教会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不同的专业,如讲中文的医师或律师,都是很重要的资源,”人们有需要,总可以在教会找到能帮助他们的人,”萧清芬牧师说。 (chinesenewsnet.com) 柯广仁教授比喻,教会就像是同乡会的延伸。在教会中,华人移民可以请教同乡在异国的生存之道,像是找房子,找工作,找医生,甚至借钱週转。正如在家乡,人们仰赖亲戚朋友的小团体,来到国外,教会就是他们的找寻同乡故旧,藉以获得协助的地方。因为文化相近,语言相同,华人教会给华人移民”家”的自在感。 (chinesenewsnet.com) 教会左手打造社交平台,右手提供人们关怀与归属感。台湾东海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赵星光强调,”帮忙”其实代表一种情感支持。教会社区服务形成的社交纽带,对人们心理的支持往往大过物质援助。谢松龄牧师不讳言,很多新移民生活很苦,但在外很难有朋友,有苦没处可以发,远在中国的家人无法体会他的处境,他也没法和同事抱怨,教会事工却会聆听并提供关怀安慰,对华人移民的异国适应帮助很大。”在外面”骗得很厉害”,教会是比较良善的地方”谢松龄道出许多华人移民的心声。 (chinesenewsnet.com) 信心神学院郝万以嘉也有相同的感触,她表示,留学生初到一个地方,除了语言问题,也有文化问题,华人很难与美国人成为真心朋友,此时团契就提供了一个认识朋友的地方。郝万以嘉回忆,在华人团契可以认识相同背景的朋友,大家面对类似问题,彼此可以互相打气,”若没有这些情感上的支持,人很容易忧鬱,甚至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她强调。 (chinesenewsnet.com) “讚美,讚美,耶稣是唯一的救主…”十几个鸡皮鹤髮,身形痀偻的长者,每週五早上,总会或拄柺杖,或撑着助行器的来到法拉盛第一浸信会,与同辈教友一起唱讚美诗。围着桌子,拿着歌本,诗歌声迴盪在偌大的礼堂,他们分享着别处得不到的平安喜乐。 (chinesenewsnet.com) 七十五岁,穿着浅褐色棉袄,个头瘦小的焦维一是法拉盛第一浸信会长青团契的常客。四年前她因为思念在纽约工作的女儿,从大陆厦门迁居来美。在大陆时,她因老年性退行骨质增生而疼痛难当的腿,在受洗浸礼后症状大幅减轻,这一神蹟让她从此笃信基督教。来到纽约后,教会更成为她生活的重心。「週一是林传道讲经,週二是天恩团契,週三是姊妹会团契,週四是蒙福教会,…」焦维一扳起手指,如数家珍。一週七天,几乎天天排满教会活动,不会英语的她,不是在教会,就是在去教会的路上,原因很简单。 (chinesenewsnet.com) ”在家裡,女儿会跟我顶嘴,我只是好心给建议,她就跟我闹脾气…”焦维一叹口气说,”在家,我一开口就得罪人,来教会我至少能够好好说说话…”她坦白地说,教会就是她的精神寄託。来教会不只让她心情平静,也让她有了归属感。有心事,牧师会听她倾诉,有问题,教友会替她出主意,教会裡有她在家得不到的耐心与关怀,她指着身上的衣服说,连衣服都是教会朋友送的。”我现在每天祷告,感谢神保佑我平安,”焦维一说。 (chinesenewsnet.com) 寂寞老人需要牧师教友的情感支持,上班族也需要从教会获得心理的平衡。萧清芬牧师分析,很少华人移民能一帆风顺争取到主管的职位,多数人在职场是处于劣势,薪水不如本地人,工作也没有很好的保障。即使是受了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的技能的华人移民,也常在职场上感觉到无形的玻璃天花板,或是受到不平等待遇。”移民身为少数族裔常会感觉受到压迫,被亏待,或是受剥削”,萧清芬说,然而教会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他们能呼吸到职场没有的平等空气,不用担心被轻视歧视,此外”只要有心,都能找到贡献的地方,”萧青芬说。 (chinesenewsnet.com) 心灵与人生意义俗话说,“人的尽头,就是神的开始”。归诸信仰根源,在于人们都有对神的基本渴求,觉得心灵有个空缺需要填补,因此来到教会追求精神指引。柯广仁分析,移民生活并不容易,很多人是非法偷渡来美打黑工,身分问题让他们提心吊胆,时时处于被逮步的恐惧,他们的工作多为餐馆或劳力活,工时长工作环境差,很多人孤身来美,没有朋友没有亲人,经过一天辛劳,午夜梦迴往往会自问”为什么要移民?为什么要来纽约?为什么要忍受这样的工作?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等,因此有了渴望神的指引。 (chinesenewsnet.com) 在大都会纽约,华人移民加入教会,是为了要找一个生活的意义,一个能够自我定位的地方。而圣经上的道理,往往也是能与他们生活呼应,与生命契合。谢松龄牧师记得有位信众表示,在工作上常会有勾心斗角的事发生,尤其金融风暴,经济不景气,人人都有丢饭碗的危机,此时就会有人玩弄手段以捍卫工作。这位信众说表示,他原来也想这么做,但后来想到神的教诲,说要”爱人如己””你想得到什么对待,就这样对待别人”,就忍住没有在同事背后动手脚,还是同样努力工作,后来他没有被资遣,反而是耍手段心机的同事丢了工作。“人们会想追求一种公平正义,社会正义,法律正义。当无法得到,圣经教他们宽恕原谅,对恶人同情,”萧清芬表示,这过程不容易,但宗教能让他们感觉好一点。心念一转,海阔天空,宗教带来的救赎感,也就因此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