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董辅礽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研讨会在京召开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转型发展方式 (新闻稿) 2009年9月25日,由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主办,《领导者》杂志社特别支持的“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董辅礽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研讨会于北京胜利召开。   来自国内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上,与会代表对我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与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地探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会专家认为,尽管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不确定因素还很多,但是,挑战与机会并存,我们要及早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改革进行谋划,推动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方面,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国际上,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形势尤其美国的经济结构有可能发生大的变化,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萎缩对出口增长形成了明显的压力。资源瓶颈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形成双重约束。国内的老龄化、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等问题的压力日益紧迫。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建和国际分工格局的重大变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给我们提供了后发先至、迎头赶上的机会,应当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国内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启动内需的发展空间很大,人力资源总量优势突出,外汇储备充足,资金相对充裕,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的潜力明显。   与会专家认为,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型。一是应将出口主导型模式转化为内需与外需并重模式,二是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化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模式,三是将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转化为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将工业化为主的模式转化为工业化与信息化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五是加快自主创新、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全面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与会专家认为,应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会专家指出,认真总结中国式渐进改革的经验和不足,应当完善包括土地、能源、资本等在内的全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环境产权制度,推进新一轮价格改革。应当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符合国情的金融创新。应当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改进分配体制,增加公共服务支出,促进消费的扩大。积极探索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手段,充分发挥政府的特别重要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改进完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推进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