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6日,上去好像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如流水一般也即将过去。但其实在基督教历史上,7月16日不仅不普通,更可以说是一个值得中国基督徒记住的日子。
因为在198年前就是1814年的7月16日,当时27岁的蔡高在澳门受洗,他是中国第一位受洗的信徒,是当年新教首位来华宣教士马礼逊辛苦在中国开拓所结出的第一个果实。
蔡高(1786-1819年)是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与家人在广州从是刻字印刷工作。1808年,蔡高因业务关系,认识了马礼逊。马礼逊要求他的仆佣和助手参加每日在他家里举行的聚会和主日崇拜等活动。每次聚会都由马礼逊祷告开始,接着念一段他翻译成中文的圣经经文,并为听众讲解,最后则以唱诗歌作为结束。有时马礼逊还同他们一起谈论宗教信仰等问题;有时在会后对个别听众加以辅导。
时年21岁的蔡高,初因语言上的隔阂,对教义不太明白。三年之后,当马礼逊的粤语说得好些时,他也明白多些了。并且因他的哥哥雇用他管理印刷新约,他开始看见耶稣能够拯救万世万代万国的人。从此他愿意信仰耶稣。他参与祷告,并要求马礼逊教他祷告。家庭聚会结束后,他有时自愿留下来,向马礼逊学习阅读福音书,或听其讲解基督教教义。
他的性情本来非常急躁暴戾,常与兄弟和其他工人争吵,但自从受到信仰的感化后,开始看到自己的过错,于是真诚悔改。后来果然洗心革面,前后判若两人。
1812年9月8日,蔡高决心归主,他主动请求马礼逊为他施洗。但马礼逊唯恐他的理解仍有不足,信念也只是一时,所以没有马上答应他的请求。
蔡高继续固定地参加每日聚会和主日崇拜,虔诚地早祷晚祷,学习圣经的训诫,并从马礼逊领受教导,省察自己的缺失。经过两年的考验后,蔡高再度向马礼逊表明受洗的意愿,并亲手写下信仰志愿书:
要文推荐
“耶稣为世人赎罪,乃佳音也。语言或思想皆无以表达耶稣慈悲善意于万一。今予深信耶稣,且赖其救赎己罪。予有罪及缺失,若不信赖耶稣以赎罪,则将永世悲惨。今吾人既闻赖耶稣能赎罪,便应全心信赖其功。若非如此,便非善人。予非良善,每反躬自问,幼年至今,无能无德无学,今年廿七,未尝作一事以符合上帝令予生存于世为人之美意,亦未尝报答父母戚友恩情。予得抱怨乎?予当寄望一己善行乎?予全心信赖上帝天父赦免予罪,并永求上帝赐予圣灵。”
马礼逊此时虽仍认为蔡高对于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有限,对有些信仰观点也不甚明了。但见其信仰确实虔诚,于是决定为他施洗。
1814年7月16日,在澳门海滨一处陡峭的丘壑,有涌泉流出而人所不到之处,马礼逊为蔡高施洗。马礼逊关于蔡高受洗记着说:“1814年7月16日,我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为蔡高施洗礼。其人之品行与志愿,上面已记述。……恳求我主以耶稣之宝血涤其罪恶,以圣灵之感力洁其心灵。祝其成为将来大丰收之初果,成为归信得救将以百万计的中国人之一。”这是马礼逊来华传教七年后首次收获的果实,由是蔡高成为他日中国千百万基督徒的第一人。
受洗后的蔡高在信仰上更为虔诚。马礼逊在1816年6月10日的信中提到蔡高:“每逢礼拜日,只要蔡高人在几英里范围之内,总会前来参加崇拜活动。”
1817年1月,发生广东地方官员搜查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事件,容三德、蔡兴和蔡高等人纷纷出走避祸。蔡高等三人偷渡往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投靠当地的伦敦会宣教站。蔡高到达马六甲后,成为宣教站的写书手。他和该宣教站的印刷工梁发(1816年受洗)是当时仅有的两名华人信徒,一起参加马礼逊的助手米怜博士主持的礼拜活动。每周二晚上八点,米怜还特别辅导二人,以增进他们对圣经的理解。在米怜眼中,这两人都是“很有缺点但虔诚的基督徒”。可能是蔡高和容三德过不惯南洋的异乡生活,故于半年后返回到中国。
蔡高仍一如既往,每天晚上到马礼逊家中读经和祈祷,在信仰上颇有长进。但在1818年10月10日,马礼逊写给伦敦会的信中说:“我以前曾经施洗的阿高,正患着严重的肺病,此病恐怕即将结束他的生命。”根据伦敦会1819年的年报记载,蔡高于1818年10月逝世,年不过31岁。多年之后,澳门的伦敦会志道堂教友捐资建“蔡高堂”以纪念此第一位中国基督徒。
如今,近200多年过去了,马礼逊当年所见证和传扬的福音已经在神州大地上结出无数生命的果实,也许他们大多像蔡高那样普通、朴实,甚至无名,但在他们默默的人生中却矢志活出基督的馨香来,成为福音大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