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事工是海外传教士来华宣教的“开头”工作,首先是翻译圣经,其次就是印刷书籍、编撰汉英词典等。可以说,文字事工在宣教历程中起了“开天辟地”的作用。然而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内的基督教文字事工景况并不是很乐观。
潘胜利近日在一神学院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从墨海到人海》中,谈论了中国文字事工情况。潘弟兄认为中国大陆文字事工发展缓慢甚至不发展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政治、经济、教会及个人水准等造成的话语权,令出版权受限。与此同时教牧同工资金缺乏、不重视,以及信徒文字才能有待提高,须得到专业培训等。
国内无基督教出版公司
他又分析,中国大陆受政治因素影响,虽有很多基督教文化公司,却没有基督教出版公司。 “宗教文化出版社”是中国大陆唯一能出版宗教图书的专业出版社,该出版社属政府机构,一切出版物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故不能出版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的书籍。
目前国内虽有十几家的基督教文化传播公司,但这些公司无权自由出版基督教书籍,须经过宗教局严格审核,再以正规出版社名义出版,其内容已被“和谐”了。而官方的由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创办的“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亦无出版权,只能负责印刷。
英雄无用武之地
另一个问题是大陆教会青年一代不断增长壮大,很多有知识文化的信徒日增,亦出现了有文字事工负担的信徒。但遗憾的是,这些信徒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究其原因,首先是传统教会对文字事工抱观望态度,仅视之为“教会文化遗产”。其次,丛书和系列书盛行,“新手”无法入流。再次,政治和经济上的限制,在政治压力下,令许多文字人恐惧、“失语”,还有教会的教牧同工经济缺乏,无法承担出版资金。最后,教会缺少“伯乐”及平台,欲走文字事工服侍的信徒没有被发现,也没有一个可以练习和培训的平台。
培养文字人才是硬道理
潘胜利又指出,现时大陆基督教书籍以海外著作为主,本土作品少之又少。他反思原因是中国人的“崇洋媚外”?还是出于安全考虑?抑或本土人信仰不够深刻?
如何突破这一现象呢?潘弟兄以莫非姐妹的“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为例,认为其走的就是培训文字人才之路,可大为借鉴。他又赞同广学会的“有光国粹”理论:“甚望国人雄于写作,担当起文字事工之重任,令本土著作日增”。务必培养文字人才,写出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人的基督教书籍,创造“大牌”刊物,望能解决基督教文字事工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