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约翰·加尔文著 诗篇第一篇注释 汪晓丹 译

约翰·加尔文著 汪晓丹 译 (首发) 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理,不坐亵慢人的座位,2.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3.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4.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5.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6.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1. 这人便为有福(19)。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诗人的意思是:要一直作上帝忠心的仆人,不断地努力学习上帝的律法,不断地进步。由于很多人嘲笑圣徒的行事为人傻里傻气,对他们的工作完全嗤之以鼻,所以要用圣洁坚固义人,要认识到人的悲惨在于没有上帝的祝福,要承认上帝喜悦那些满腔热情地学习圣言的人,而这一切极其重要。由于世界败坏,罪恶猖獗,甚至人生命的普遍特征就是不断地逃离上帝的律法,所以诗人在阐述人学习上帝律法就必蒙祝福之前,就告诫人要警醒,不要被身边各种污秽邪恶卷走。诗人开宗明义,宣告了他疾恶如仇,教导我们人若不首先退出邪恶的世界,不分别为圣,要思想上帝的律法,根本不可能。这个警告极有必要,因为我们看到了缺乏思考的人将如何落入撒但的网罗,我们至少看到了很少有人能抵挡罪的诱惑。这样我们被充分地告知了所面临的危险,因而有必要牢记世界充满腐朽败坏,敬虔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弃绝身边一切的不敬虔情况,否则我们会受到腐蚀。 首先,这位先知嘱咐敬虔的人要警惕罪恶的诱惑,让我们也循着这条思路。他肯定地说,不与邪恶为伍的人是有福的,但人的感觉和观念普遍不会接受,因为当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渴望、追寻幸福时,我们看到他们怎样牢牢地陷在罪里不能自拔,是的,他们离义越来越远,他们放纵自己的情欲,并视其为幸福,因为得到了自己心里所渴慕的。先知在这里教导说,没有一个人会乐于积极地敬畏上帝、侍奉上帝、学习上帝的律法,除非他坚定地相信所有的恶人都很悲惨,若继续与他们为伍,他也会同样毁灭。但躲避恶人并非易事,因为我们在世界上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完全远离他们亦非易事,诗人在这里使用了多种表达,以加重他劝勉的分量。 诗人的第一句话就是禁止我们不听从恶人的计谋,接下来就是禁止我们与他们站在一起,再后来就是禁止我们坐他们的座位。这总的意思就是,上帝的仆人必须完全彻底地厌恶恶人的生活。由于撒但的策略是极其巧妙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行骗术,先知为了让人不至于不知不觉地上当受骗,指出了人通常如何一点点地被引诱偏离正道。他们一开始并没有走得很远以至骄傲地藐视上帝,但是一旦开始听邪恶的声音,撒但就来带领他们,一步一步地,越来越偏离,直到有一天他们勇往直前地公开干犯上帝。因此,先知以听从计谋开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表述是要表明邪恶并不公开自我暴露。然后他说到了“道路”,这道路可以理解为通常的生活方式。他的高潮是“座位”,他用这种暗喻的手法指明罪恶的生活习惯极其顽固。应当同样来理解这三个词:“从”、“站”、“坐”。当一个人愿意听从自己的邪情私欲时,罪就慢慢地腐蚀他,使他忘记自己是谁,他在罪里越陷越深;这就是先知所说的“站罪人的道路”。最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顽固不化,他用“坐”来比喻这种情况。希伯来文分别用“reshaim”、“chataim”、“letsim”等三个词表示同样的递进变化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越演越烈的罪恶,我留给他人判断吧(20)。我好像没有看到这层关系,也许在最后那个词上吧。那些被称作“亵慢人”的人,将对上帝的敬畏抛至脑后,肆无忌惮地犯罪,还希望逃避刑罚,毫不顾忌上帝的审判,好像他们不会站在上帝面前受审似的。希伯来文“chataim”一词指公开行恶,非常恰当地与“道路”一词相联,表示一种专门的习惯性的生活方式(21)。在诗人生活的年代,敬拜上帝的虔诚人必须将自己从不敬虔的人中分别出来,过敬虔的生活;今天的世界更加败坏,我们更应当谨慎地躲避充满危险的社会,以使自己不被玷污。然而,先知不仅要求有忠心的人远离不敬虔的人,远离被罪腐蚀的恶人,他的劝勉也在进一步暗示:每一个人都必须小心谨慎,不能自甘堕落,不能不敬不虔(22)。一个人也许不会因坏榜样而受辱,但是他在模仿恶人败坏的行为时,就开始与他们相像了。 第二句经文中,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宣布敬畏上帝的人幸福,像别处所说的;而是指出了由学习律法而来的敬虔,教导我们当律法得到遵从时,上帝才能得到正确的服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形成一套宗教方法,敬虔的标准从上帝的圣道而来。当大卫在这里说到“律法”时,不应该理解为好像排除了圣经的其他部分;相反倒是,由于整本圣经就是在展示这律法,“律法”这个名称包含了全部内容。因此先知在赞美律法时,也包括了上帝所默示的全部圣言。先知的意思也是在劝勉人要认真学习诗篇。从诗人所界定的虔诚人的特征——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我们可以看到强迫的服从或奴性的顺从都不为上帝悦纳,惟有以欢喜快乐的心来学习律法的,喜爱律法的命令,惟以在律法上进步为美为乐,才得上帝的喜悦。这种对律法的热爱产生了对律法的深刻思考,这就是先知在第二节经文所提到的。所有真正被对律法的爱所激励的人肯定会在勤奋学习律法中感受快乐。 1:3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诗人在此用一个暗喻手法说明并肯定了前一句经文的意思,表明了敬畏耶和华的人为何幸福,即不是因为享受瞬间即逝的虚空的快乐,而是因为他们处于一种令人渴慕的情况。字里行间暗示着一种对比:栽在溪水边的树枝繁叶茂;栽在贫瘠土壤里的树虽然可以茂盛一时,但很快就会凋零枯萎。至于恶人,正像我们稍后将看到的(诗37:35),他们有时候像“黎巴嫩的香柏树”。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似乎世间的福乐应有尽有。但是无论它们被举得如何高,无论它们的枝子如何扩展,由于它们没有生根在地上,甚至得不到生长所需要的充足的水分,它们的华美一点点地消逝、凋落。惟有上帝的祝福能够存留兴旺发达的状态。有些人解释说,是指有忠心的人按时候结果子,他们智慧地看到了某件事该怎样做就怎样做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将先知的话赋予了某种先知本来没有的意思,它强调的是尖锐性而不是审判性。很明显,先知的意思就是指上帝的儿女兴旺茂盛,常年有上帝恩典的圣水浇灌,无论什么临到他们,都是对他们得救有益处;另一方面,恶人则会被骤起的疾风吹散,或是被烈火烧为灰烬。当他说“按时候结果子”(23)时,是说结出了完全成熟的果子;恶人眼下的情况属于早熟,他们所做的无有功效。 1:4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 诗人也许可以妥帖地将恶人比作一棵迅速枯萎的树,正如耶利米将此等人比作在旷野干旱之地生长的杜松那样。不是诗人认为这种比喻不能说明问题,而用了另一种贬义更强的比喻来贬低此等人,而是因为他对此等人自吹自擂的暂时的发达视而不见,他的心里在严肃地思考那等待他们并将最终追上他们的毁灭。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恶人眼下兴旺发达,然而他们渐渐地要像糠秕那样;当主耶和华审判他们时,要用他口里的怒气将他们吹散。此外,圣灵用这种写作手法来教导我们要用信心的眼睛看世界,肉眼看见的不可信,因为虽然恶人兴起,占据高位,像一棵大树,然而我们可以肯定,一旦上帝用自己口里的气将他从高位拉下来,他就要像糠秕一样。 1:5-6 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第五节经文中,先知教导说,幸福的人生取决于良心,因此毫不奇怪恶人会突然从他们幻想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中跌入深渊。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认可,先知策略地承认了恶人在道德沦丧的世界里寻欢作乐,正如盗贼在远离正义的丛林、地穴中狂欢一样。但他确切地告诉我们,目前这种混乱的状态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恶人沦入他们合适的地位时,就被彻底剥夺他们一切的享受,让人感觉到恶人自以为幸福,他们实在是鬼迷心窍。现在我们看到诗人宣布恶人很悲惨,因为幸福是对良心的内在祝福。他没有否认恶人在被带到审判台之前,他们的一切尽都顺利;但他否认他们幸福,除非他们有真正的忠贞不渝的品格来支撑,因为当试炼来临时,义人真正的正直展露无遗。的确如此,主耶和华通过区分义人与恶人每天施行审判,但是因为这一切在今生只部分施行,如果我们渴望看到此处所提到的“义人的会中”,我们必须看得更高。 甚至在这个世界,恶人的兴旺发达也常常开始隐退,这正是上帝施行审判的标记(因为这时,他们从沉睡中惊醒,不得不承认自己在义人的会中无份);但是因为对所有人而言,这并不总是如此的,所以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耐心等候最终审判那日,那时基督要分别绵羊、山羊。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个普遍真理,即恶人极其悲惨,因为他们的良心控告他们是邪恶的,他们常常被传唤来汇报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觉也睡不眠,在他们自以为幸福时他们也清楚他们不过在做梦,根本不需要看他们内心的真实状态。 更有甚者,由于事情似乎是随意发生的,由于置身于混乱纷呈的世界中,我们很难认同诗人所说的这个真理,因此诗人提出了一个大原则让我们思考,即上帝是世界的审判者。正因为此,正直人、公义人必定得享美福;而另方面,最可怕的毁灭必将临到恶人。不要让我们被他们所想象的福气欺骗,让我们在患难中更加看见上帝的护理——处理这个世界事务的,给世界拨乱返正的,是上帝。 (请勿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