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ristiantimes.cn/upload/article/201202/09/2012020917103569.jpg 2011年底上海季风书园陕西南路新书排行榜上的书 素有“金书”之称的基督教经典《基督徒的生活》去年底荣登上海季风书园陕西南路新书排行榜的首位,该家书店被誉为“上海文化地标”。此次这本改教家加尔文的著作能够登上一个非基督教书店的排行榜,可见其价值得到广大信徒甚至是非信徒的关注和肯定,有着极高的阅读价值。 《基督徒的生活》顾名思义,这部书中重点在于阐述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舍己)、背负十架以及默想永世。自我否定构成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出发点;背负十架成为基本操练;而默想永世则成为信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作者加尔文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道出了他内心对于基督徒生活的思考,而且除了这些内容之外,他还很详细地讲明了基督徒所关心的信心、悔改、因信称义等问题,也非常具体地教导我们当如何操练祷告。 事实上,《基督徒的生活》是从《基督教要义》三卷6-10章所选出的,这部分内容在历史上常被称为“金书”。因其语言及内容的独特性,它常常被从《基督教要义》中单独抽出来,作为单行本发行。在历史上,这个单行本的受欢迎程度甚至不亚于《基督教要义》原书本身。 该书的价值在历史上一直备受肯定,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国内的基督徒看到该书的宝贵,有不少网友在微博上也热推此书:“《基督徒的生活》,既提供了神学思想,又能指导信仰生活实践,既适合进行专门的研究来研读,也适合基督徒灵修用,值得推荐的好书!” 甚至有网友称赞到:“在全世界的灵修书籍中,没有一本能像加尔文的《基督徒的生活》这样既深刻又普及。该书可以与像奥古斯丁的《悔忏录》,肯培的《效法基督》与班扬的《天路历程》相媲美;不仅简短清晰、内容纯正、语气活泼,而且针针见血,字字珠玑。” 而此次《基督徒的生活》这本基督教的经典竟然能够荣登非基督教知名书店的新书排行榜首位,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它经久不衰的价值,也告诉更多基督徒这本书值得一读。有基督教书店的同工也说到:“连主外的人士都这么关注加尔文的这本《基督徒的生活》,我们这些基督徒是不是也应该不甘落后啊!” 附:当周季风书园陕西南路店新书排行榜…
Posts published in “圣山网论坛”
今年10月1至4日于马来西亚波德申(Port Dickson) 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华人基层福音会议”官网站正式启用,供各教会牧者领袖及信徒浏览大会详细资料并进行网上报名及缴费。 本次大会主题为“启动基层 #8231;成全使命”,旨在挑战参与者着重边缘人士的福音需要,同时激发更多基层基督徒的潜能,发挥上帝给与他们的恩赐,活出基督爱的生命,从“受关怀者”成为“关怀者”,从“蒙福”到“祝福”,更要被主兴起成为天国大军,领人归主。 主题讲员分别为世界华福总干事陈世钦牧师、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王美钟院长、香港工业福音团契总干事余妙云传道、台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礼拜堂李健长老、马来西亚基督徒关怀协会秘书长黄敬活牧师、西马教区圣公会黄满与会督及禧福协会刘达芳博士。 除大堂信息外,大会还设立内容丰富的工作坊,具体指导基层信徒如何发挥恩赐活出基督的爱、领人归主。讲题分别为:“整全使命与社会企业”、“薪火相传— 寻找基层事工接棒者”、“以整全使命回应贫穷与公义”、“关爱基层新策略”、“为基层信徒而设的神学装备”与“西马原住民的转化— 领受福音→…
看现在这个世代的情况,我们这些信神的人可能会摇摇头:“根据很多情况来看,可以说明神现在已经不做什么了……” 然而,一个横空出世的小伙子好像就是神对这句话的回答。这个小伙子既不是牧师(他曾经想当牧师),也不是传道人,而是一位看上去平平常常的篮球运动员林书豪。这个外貌并不出众,身体条件也不是很好的基督徒,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利用一次难得的首发机会,带领着球队开始了奇迹般的胜利,三连胜、四连胜……六连胜、七连胜……,他自己也在创造着奇迹般的得分记录,世界为他而疯狂,而且,看上去,这个奇迹还要延续下去。 这位主内的弟兄就像一束火把,点燃了全世界,在数亿人面前为神做了见证。现在,连一些世俗媒体都注意到了他的基督信仰,因为他总是把自己出色的发挥和球队的胜利荣耀归给上帝:2月5日他第一次带队获得胜利,以至于比赛后他都无法相信所发生的,然后他冷静下来在其微博上发布了这条信息:“在我们的波折起伏中,上帝是信实的!很高兴我们今晚赢了!!”(God is good during our ups and…
近日,赵晓一微博内容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自29日发出至今有742人转发,178人评论。“老师问:一个鸡蛋去撞另一个鸡蛋,谁碎了?一个同学说:心碎了!老师问:谁的心?同学说:母鸡的心!人类相残,谁的心碎了?上帝。” 这条微博一发出,引起众多网友回应。有基督徒反省自己,“怀着一颗愧疚的心,感谢上帝。”“常常使上帝伤心的我们呀。”其中有多人表示很有道理,“很触动人心,人该多点关爱多点谅解。”也有基督徒表示很受触动,“是啊,我们犯罪,耶稣会转过面在背后流泪,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们都应该悔改认罪。” 但是也有很多非基督徒对此表示争议,“上帝真的存在吗?”“上帝在哪里呢?”对于这些问题,有基督徒给出了答案:“天地万物一定有一个创造主,不然就没有源头了。那你一定问上帝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你,上帝自己告诉人类,他是自有永有,是永恒。”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喜欢研究哲学,也有许多科学家探索这个世界的奥妙,他们无非是想更深认识这个世界,但是追寻到世界的根源时,却找不到答案。 因为上帝是这个世界的源头,祂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不相信上帝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世界及人类的来源。网友说:“世人不相信上帝,所以都不理解上帝对世人的爱。上帝爱世人,God love evry one!世人都犯了罪,却不知道自己正在犯罪,这就是罪上加罪。” “是的,人类罪恶的结果是互相的残杀,该隐杀了弟兄亚伯,之后罪恶越来越大,一族人杀另一族人,一国人杀另一国人。”…
贾瑞恩国际事工(Jaron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传教部主任罗博 #8226;卡特(Rob Carter)帮助规划了在大约4000名警员面前《勇气》的放映。大约有1000名来自菲律宾的警察在观看美国福音电影《勇气》后献身基督,决志要作好丈夫和父亲。 《勇气》于去年发布,是以福音为主题的票房热门电影。编剧是佐治亚州奥尔巴尼(Albany)希尔伍德(Sherwood)浸信会的埃里克斯 #8226;肯德里克(Alex Kendrick)和斯蒂芬 #8226;肯德里克(Stephen…
摘要:中国国家力对“信仰中国”的积极叙述、塑造与展示,不仅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也将对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宗教、“信仰中国”、“信仰板块”、国家利益、中国外交 〔提要)国内宗教发展、跨国宗教交流与国家总体外交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已逐渐成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意义且巫需面对的战略问题。中国在宗教信仰领域更加有所作为的关键,即在于正视一个逐渐浮现的、与“文化中国”和“中华经济圈”并存的“信仰中国”。它包含了三个紧密相连的“信仰板块”:中国大陆与港、澳、台;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各种东西方宗教的海外华人信众群体;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外国信众群体。中国国家力对“信仰中国”的积极叙述、塑造与展示,不仅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撑,也将对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产生积极意义。 诚如国际关系学者杰克·斯奈德(JaekSnyder)所言,自“9·11”事件以来,“宗教已然成为国际政治讨论中的一项核心议题”。实际上,宗教从所谓“威斯特伐利亚的放逐”回归“国际关系的中心”,与其说是长期作为“宗教无用论之重灾区”的国际关系学界的重新发现,毋宁说是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及其深远影响的迟到确认。兼具跨国与文化特性的宗教,不仅在后冷战时代的国家安全、外交政策、地区冲突同中扮演着或隐或显的重要角色,亦与同属跨国性力量的互联网、跨界民族、非政府组织和各种国际运动等紧密结合而更具全球影响力。全球宗教复兴以及宗教政治化的趋势,是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各种国内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并且在国际关系领域成为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行为体竞相争夺的资源。某种结合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并且兼具广泛参与性、主体多元性和软硬实力的地缘宗教(geo-religion),正在成为各国国际战略的重要考量因素,其对迅速发展的中国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与潜在意义。 与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于“无神论中国”的刻板印象截然相反,各种权威数据均表明,中国不仅是传统而且是新兴“宗教大国”,主流宗教的增长、新兴宗教的崛起以及民间信仰的复兴相互交织,成为全球宗教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后传教时代”的中外宗教交流亦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多样、广泛而频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格局。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商品提供者。仅以《圣经》出版为例,2010年11月8日,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举行“八千万圣经印刷庆典”。该“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圣经印刷企业”从1985年下线第一本圣经到目前已形成年产1500万至2000万册圣经的产能,目前不仅已经印刷了8种民族语言、50多种不同规格版本的5500万册圣经以满足国内2300万信徒和其他民众的需要,而且为世界上70多个国家印刷了70多种语言的2600多万册圣经。与之相比,中国传统宗教在价值观层面的国际影响力就更大。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几近500种,涉及30多种文字,“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的宗教大国地位及其国际效应。 然而,与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准超级大国”地位相比,我国在文化和观念领域却仍属“发展中国家”序列,在实际国际影响力上呈现出明显的“软硬失衡”态势。国际上对所谓“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兴趣,亦大多基于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及其背后强大的政府执行力,而非中国的文化和观念软实力。事实上,中国国内宗教信仰的复兴与国际上根深蒂固的“无神论中国”印象之间的认知差距,恰恰反衬出了中国宗教在海外投射力上的限度,以及中国在建构与展示较“无神论中国”更为真实的“信仰中国”以及宗教自由政策方面的能力不足。与此种“内外有别”一体两面的情况是,佛教、道教以及各种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在港台、东南亚以及欧美国家所拥有的较广泛的信众和影响,却并未实质性地增进作为发源地和根据地的中国之国家利益,两者之间存在着断裂与脱节。基于种种原因,尽管“后传教时代”的中外宗教交流成果显著,部分国家尤其是海外华人社会及其广大宗教信众仍然对中国的宗教生态与政教格局存在疑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这些地区和社区对中国的好感度与向心力。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与其他国家及其普通民众在宗教信仰上的隔阂,已然成为制约中国树立文化大国形象的现实瓶颈。国际社会在对于中国是否和平崛起的解读中,宗教信仰状况正在成为一项重要的参数,而国内以物质主义和发展主义为主导的发展或崛起战略讨论对这一点也未给予充分的认识与估计。实际上,一百多年来,中国以“富强”(分别对应了经济与军事实力)为依归的国家发展目标,由于缺乏在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的观照,无论就对内还是对外而言,都已呈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目前中国为世界所提供的主要还是宗教商品,虽有宗教经济的繁荣景况,却尚不具备文化和神学附加值。可以说,中国在国际宗教经济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正好对应其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低端处境,而这与中国博大精深的宗教传统也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导致的结果则是中国在为全球宗教复兴提供充足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并未得到与此种贡献相称的国际认可。而国际社会在广泛消费中国制造的信仰商品的同时,也并未真正意识到信仰商品背后一个正在逐渐显现的“信仰中国”。 在国际政治领域,自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宗教问题的“政治化”手法(如所谓“中国宗教自由问题”)以及政治(主权)问题的“宗教化”和“国际化”运作(如西藏问题),不仅形成对中国的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挑战,也强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制度偏见”。面对此种局面,我们与其在宗教问题上不断面临外交的被动卷人,不如正视和顺应全球宗教复兴与国际关系“宗教回归”的大趋势,积极寻回我国外交中的宗教因素。如何把宗教从中国国际战略中的“负资产”转变为“软权力”,在国际宗教舞台上化被动为主动,已日益成为我国需面对的一项迫切的战略选择。 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亦是全面“走出去”以及国家利益全球化的展开过程。就前者而言,我们很难设想没有传统文化支撑的可持续的经济走出去战略,同样也很难设想缺乏宗教背景和价值观基础的传统文化。同时,现代政治的大众参与特性决定了中国“走出去”战略与全方位外交的顺利开展,在注重目标国家和地区政治上层和社会精英的同时,亦无法忽视基层群众或草根的巨大力量。宗教作为超越阶层、种族、性别、文化的精神力量,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能为中国开展公共以及民间外交提供有力的依托,从而克服中国外交工作中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上下脱节”(重精英轻草根,重官方轻民间)状况。中国与外部世界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层面的互动中,宗教交流比经贸等交往更为深刻、更具基础性和长期性。我们需要并且有可能在传统民族国家与领土疆域的范畴之外,以诸如“伊斯兰世界”、“藏传佛教世界”、“天主教世界”等跨国性信仰单位来思考中国的国家利益。实际上,2010年以来新疆“向西开放”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即已包含着对未来拓展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长远思考。中国若掌握藏传佛教的话语权,将不仅有助于解决西藏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国在世界上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地区的影响力。随着拉丁美洲在中国国家对外战略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在看到一个政治和经济上的左翼拉美之余,也确实应充分认识到还存在着一个天主教和五旬节派的拉丁美洲。要正确了解目前世界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或“金砖国家”如巴西、俄国和印度,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作为这些国家价值观基础且发展十分迅速的天主教、东正教和印度教。…
基督时报专栏作家 王文锋 更新时间:2012年01月30日 10时57分20秒 【基督时报】续:王文锋:告诉你真实的中国教会?!(书稿连载十六) 3、中国教会和中国社会的互动情况 客观来讲,无论是从信众群体数量角度来讲,还是从社会群体反应角度来看,这几十年来中国教会与中国社会的互动情况是非常薄弱的,也就是说中国教会在中国社会里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换句话说,中国教会在社会公共领域根本没有起到应该起的作用。当然这期间有众多的原因,其中既有环境处境引起的外部原因,亦有理念问题带来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指的是中国政府宗教政策对于宗教团体的限制以及民族主义文化保守群体对基督教发展的警惕。但是无疑教会自身在神学传承和信仰教理上对参与公共空间活动的的薄弱意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具体来讲指的是中国教会由于有浓厚基要派信仰的背景,因此对于社会层面的文化使命缺乏热情。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下中国教会与中国社会在互动之中的状况以及更好地展望未来的前景,笔者以下将从历史背景、目前处境以及未来展望几块对该话题进行分析和描述。…
孙艳燕 引言 从基督教输入国到输出国——简要历史回顾 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末期从欧洲大陆传播到英国,从6世纪末到7世纪起在英国扎下根基。传教士奥古斯丁于公元596年被罗马教皇派遣到英格兰,后被授任为历史上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在公元7世纪期间,威尔弗雷德(Wilfred)和塔尔色斯的西奥多(Theodore of Tarsus)完成了英格兰的基督教化,建立起英国教会的组织机构。此后,虽然历经风雨,基督教王国一直在这片土地稳固矗立。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切断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新教安立甘宗即圣公会成为英国国教会,英国国王被尊为国教会在尘世的唯一最高首脑。随着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英帝国的成型,圣公会不断扩大它的组织机构。直至今天,圣公会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依然拥有显赫的地位。英国的其它新教各宗派如卫理公会、联合归正会、浸礼会、五旬节派教会、贵格会,以及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等亦非常活跃,形成多元发展的态势。 在基督教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英国这个在公元1世纪时还是接受宣教的国家迅速成为对外宣教的国家,并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中保持了对外宣教的强大势力。公元7世纪,威利布罗德(Willibrord)和卜尼法斯(Boniface)作为传教士被派往荷兰、德国和丹麦;挪威和瑞典国王在英格兰接受教育,回国后于公元1000年之前将基督教传回本国;英国国王和贵族参与了12至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自17世纪以来,英国逐步展开大规模的海外宣教活动。1649年成立的福音传播协会(the Society for…
当今中国基督教的主要问题,一言以蔽之,是“家庭教会”的问题。三十年来,“家庭教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三自”教会;现在,“家庭教会”已经成为中国基督教的大半壁江山,至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家庭教会”的界定及现状 1. “家庭教会”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通用,但很不准确的名称。在现实中,尽管它听起来是指在私人家中聚会崇拜,进行读经、祷告、唱诗等活动的基督徒团体,但实际上参加者远远不只是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而活动场所也绝对不只是在私人家中。 “家庭教会”这个名称,仅仅是一种不正确的方便说法或习惯说法,它相应的英文词不是family church(“家庭教会”)而是house church(“房子教会”)。但house church这个词听起来也很荒谬,因为世界上所有的churches(教会),都有house(房子),都在house(房子)里面进行崇拜活动,为什么只有中国的这些教会称为house…
http://www.gospelherald.cn/files/gen/gen_20120206_Davidwang3.jpg 亚洲归主协会荣誉会长王一平博士(Dr. David Wang)上周末应邀在温哥华的Missions Fest宣教年会上担任讲员。在其中一个讲座中,他形容中国教会正在续写《使徒行传》,在圣灵的大能和引导下不断成长。至于,今天中国教会的面貌又是怎样的呢? 王博士表示,今天的中国教会正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经历着巨大而迅速的转变。他讲解了今日中国教会的五大趋势,并指出这些趋势预备了中国教会投入普世宣教。 一、都市化 王博士说,在毛泽东逝世的时候,79%的中国人口是农民。随着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工商业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大规模的都市化。有数据显示,直到2015年,全中国将有一半人口住在城市。具体的实践方式,并不是把农村的人带到城市来,而是把铁路和高速公路伸延到农村里去。届时中国将会有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系统。随着社会环境改变,很多农村的教会也同步被都市化,促进彼此的连结。 二、白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