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 约翰牛顿 “你使我受苦,是以诚实待我。”——诗119:75 我曾求主让我在信心,爱和各样恩典中成长; 更明白他的救恩,更热心寻求他的面。 我曾盼望在某个蒙恩时刻,他立刻答应我的请求; 靠着他爱克服的能力,治服我的罪,赐我安息。 他没有这样,却让我体会到我内心隐藏的邪恶, 让地狱愤怒的能力,攻击我灵魂的方方面面。…
Posts published in “灵修生活”
-|王怡 发表于 2008-9-17 16:05:00 在主基督耶稣的教会中做肢体的,在成都的秋雨之福教会蒙召作同工的王怡及长执会的众位同工,问中国众家庭教会和海外众华人教会的牧者、长执和弟兄姊妹安。特别恳请众圣徒为我们起诉宗教局一案代祷。fficeffice” / gt; 主在三年半之前,逐渐聚集我们,在基督里重生我们,“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并赐下“盖满秋雨之福”的异象,作为主在我们中间恩典的记号,和得胜的记号。主并借着在华人教会和大陆家庭教会中所做的一切奇妙的工,喂养和激励我们这一班在真道和灵里都弱小的生命。使我们越发看见,在新教宣教士来华200年的这一世代中,主在中国、在城市、在各类知识分子、在众多文化领域中,开始缓慢而坚决地复兴基督的教会,使一个整全的基督教信仰,更深地进入文化;使基督的福音道成肉身,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的样式,更广泛地影响中国的主流社会,对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乃至制度礼仪,构成灵魂中的温和但尖锐的挑战与更新。主基督使万事相互效力,将他在中国的教会和女儿们,一步步放在台上,要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和依然充满偶像崇拜、个人崇拜、自我崇拜、国家崇拜和制度崇拜的文化中,为彰显他自己的荣耀,建造山上之城。以更广泛地预备人心的土壤,祝福地上的城邦。 秋雨之福教会,作为主在这世代设立的,就我们而言如此卑微、就蒙召的地位而言尊贵无比的一间地方教会,我们认同和追随主借着已归天家的赵天恩牧师的事奉,所显明的“中国福音化、文化基督化、教会国度化”的三化异象。我们在普世华人归正教会的三化异象之中,祷告寻求,领受更加清晰的负担。其一,是在家庭教会的公开化和社会性存在方面,服事于本地的众教会。其二,是面向本地主流社会、专业人士和知识界,作福音的工作。并以文化性的福音预工,服事于本地教会,委身于主把我们放置的这个世代。…
当时我匿藏在巴塞尔,只有少数人知道此事,与此同时,法国有许多忠心、圣洁的人活活被烧死。当这些烧人的消息传到国外,在德国大部分地区引起最强烈的非难,他们对做出如此暴行的人表示愤慨。为了减轻外国对此事的愤怒,某些邪恶和欺骗的小册子开始流行,内中说明那些遭受如此酷刑的人只是重洗派信徒和参与煽动者。按照小册子中背离常理的疯言假话,这些人被对付不仅是为了宗教问题,更是为了公众秩序。 我注意到这些东西只是法国宫廷为了掩饰罪行而使用的工具,不只是让那些在错误指控下无辜流血之人的耻辱被埋葬,更在他们死后还继续诽谤他们。随后,施暴者将能持续地谋杀其他可怜的圣徒,而不引起人对他们的怜恤。 我既知道这事,除非我尽最大努力去反对他们,否则,我的沉默将逃不了懦弱和背信弃义的责难。正是因为出于这个考虑而促使我出版《基督教要义》。 我的目的,首先是证明那些消息是错误而诽谤性的,从而为我的弟兄们辩白,这些弟兄们的死在主眼中是何等宝贵。其二,当不久后同样的酷刑临到不幸的人,外国至少还能对他们表示怜恤和关心。 当时,我的那本书并不如现今版本这样丰厚。那时它只是基督教信仰基本真理的摘要式小论文,它的出版只是为了让人知道受迫害者的信仰,这些人被那些残忍而背信弃义的奉承者以卑鄙和邪恶的方式破坏名誉。 因此,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名,当名声因此书纷至沓来,我即刻离开了巴塞尔,当时那里的人并不知道我是该书的作者。(摘自加尔文《诗篇注释》序言)
马丁路德的《简易祈祷法 》 简介: 本文是马丁路德应老朋友彼德的要求而作﹙彼德本人原是一名理发师﹚,目的是教导彼得怎样恒切祈祷。路德的方法,就是教导彼得怎样用主祷文祈祷,他鼓励彼得默想主祷文的每字每句,然后把默想化成祷告。原文用德文写成,英文译名为〝ASimpleWaytoPray〞,共38页。这本小册子特别之处,在于它反映和勾划出伟大改革家马丁路德个人灵修的方法。揭起宗教改革的路德本人怎样祷告?除了更正教义之外,在信徒灵修及与神关系上,路德给后世留下什么宝贵财产?这本小册子无疑留下十分有价值的参考,是今日的基督徒在祷告的学习上的珍宝。 亲爱的彼得: 我会尽我所能让你知道我自己怎样祷告。但愿我们亲爱的主使你和其它所有的人比我祷告得更好!阿们。 首先,每当我因着其他事务和思虑感到自己在祷告上变得冷淡和失去喜乐时﹙因为人的肉体和魔鬼常常阻挠和妨碍我们去祷告﹚,我就拿起诗篇,赶快进到自己的房间,阅读诗篇和祷告。若当天是上教堂的日子,我就去到教堂,在时间许可之下,我会静静地逐字背诵十诫、使徒信经。若尚有时间,我会诵出基督或保罗的话语、或是一些诗篇,就像一个孩子所作的一样。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祷告成为每天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和晚上最后做的事。要小心,不要让那些错谬和骗人的念头阻挠你:「等一会吧,我会在下一个小时祈祷,但现在要先处理这件或那件事情。」这等思想会使你离开祷告,只周旋在其他事务之中,它们会缠绕你,夺去你祷告的心,结果使你终日不能祷告。 可能你会有些很好、或甚至比祷告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尤其是在紧急的处境之中。有人说,圣耶柔米(St.Jerome)曾说过:一个信的人所作的每件事情都是祷告;又有某句箴言说:「一个忠心工作的人会双倍祷告。」这样说是由于一个信徒敬畏神和在他的工作中荣耀神,并且记得诫命中不可损害人的教训,他不偷香窃玉、不讹骗欺诈。这种想法和信心无疑能将工作转化为祷告,并成为赞美的祭。但另一方面,一个不信的人,他的工作无疑只为他带来咒诅,因此,如果他不忠心工作,只会为他带来双倍的咒诅。他工作时,他的心思忽视神,也违背祂的律法,充满了损人利己的意念,只想到如何偷窃和欺诈邻舍。这等思念在神和人眼前都是可咒诅的,也使人的工作和努力成为加倍的咒诅,结果是万劫不复。最后,他们不过是乞丐般无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基督在路加福音十一章中教导我们要「祈求…寻找…叩门」,就是论到要继续不住祷告,因为人必须不住的保守自己不去犯罪,不任意妄为。但除非人敬畏神,心中谨守祂的诫命,否则人不能胜过罪恶,如诗篇﹙1:1﹚所说,「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任何用过刀的人都能理解这句箴言的含义。当铁器变钝的时候,就要用另一块铁来打磨。这个过程必然会发出热量,产生摩擦和撞击。如果两块铁相距很远,就永远不可能磨出斧子来。只有紧紧贴住,才能迸出火花。 同样,一个人也可以“磨砺”另一个人,但只有两个人相互亲近才能产生火花。这意味着两个人要彼此坦诚,有谦虚受教的心,并愿意听取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霍华德·亨德里克斯(Howard Hendricks)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保罗、一个巴拿巴和一个提摩太。”保罗代表生活中可以为你提供精神引导的人。他(或她)总是督促你向着生命中上帝为你设立的标杆直跑。扮演这个角色的,可能是你的丈夫或妻子,也很可能是你的密友或者同工,更有可能是你非常尊敬的一位长者。当你的生活混乱不堪之时,当你陷入背水一战的困境时,当你面对未来举棋不定时,“保罗”就是可以让你满心指望的那一位。如果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身边有这样一位能给你中肯建议的人,那你的生命就会成长、成熟得更快。 巴拿巴代表你生活中最好的朋友,这位朋友比你的亲兄弟还要亲密。你的“巴拿巴”可能不会给你很多建议(除了间接地之外),但只要他一出现,你的生活就会重放异彩。你的“巴拿巴”可能是你的丈夫或妻子,但更有可能是能为你的失败哭泣、为你的胜利喝彩的密友。他真的是你的“劝慰之子”,在默默陪伴之中分担你的重担。我们都需要“巴拿巴”,因为生活本来就很艰辛了。 提摩太代表在生活中尊你为“保罗”的那个人。他(或她)可能是一个初信者或年轻的基督徒,你可以体会到他(或她)对耶稣基督的急切渴慕。当你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你会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对上帝的理解以及如何每日与主同行。你可以让他(或她)非常亲近地了解你,而你也毫不掩饰地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将你的“提摩太”培养成耶稣基督的精兵。你们可以采取比较正式的方式,如每周聚会祷告和查经等,也可以相互交流近来生活的状况,这些都能达到建造生命的目的。你的生活中需要“提摩太”,好使上帝曾教导你的道理不至于就此停止,而是得到传扬。 那么…… 谁是你的“保罗”? 谁是你的“巴拿巴”?…
南塔光旧约讲座 研讨人的五官属灵意义 全威 / 基督日报记者 2008年09月16日07時28分 Posted. 改变字体大小 【本报专讯】“在旧约中,人的五官是非常重要的,甚至神将人的面孔看得比头脑更加重要。我们作为神创造的最高杰作,如何从旧约圣经中看出人的五官和人类的灵性光景有直接的关系?”…
苏文峰/简王仁芬 合译 第一章 基督徒的默想与神的智慧 「默想」(meditation)这个名词,在旧约的诗歌与智慧书中最常被提及。诗篇和箴言不只提到默想,它们本身就是一种默想的成品。 如果我们把诗篇119篇当作抒情诗或史诗来读,我们一定会觉得失望。诗人以8节诗文为一段,每段依照顺序,以一个希伯来字母为开头,每一段开头的字母在变,但主题不变。诗人以这种似乎有点单调的方法,不断地称颂神的律法。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进入诗人写诗时的默想状况。 这首诗的形式与东方所谓的「坐莲式默想」(lotus meditation)很相似。默想者集中心思在一个主题上,默想与这主题有关的各种事物与各方面的意义,却又不断地回到中心思想来。他的思想不断回向中心,正像联合的花瓣一样。 这首诗若是用速读的方法来读,一定会破坏诗中的气势,把它贬抑为一连串模糊的同义字。但一个仔细默想的读者,却能跟着诗人的思路,被引进神的话里。「我要默想袮的训词,看重袮的道路。」(诗119:15)…
作者: 李杜韩 “信仰与上帝同在”,这是路德在其《大教义问答》中的一句名言。信就是荣耀上帝,是现实主给我们的第一条诫命,这一洞见是路德神学的一个突然特点。人给上帝的一切荣耀都比不上信仰,因为信仰严肃地把上帝当作上帝,只有信才能荣耀上帝。他说: “灵魂坚定地相信上帝的道时,认为他是真、善、义。所以它给他最高的荣誉:它承认上帝是信实的,从不怀疑这一事实。荣耀他的名。不信他是对他最大的不敬。” 不信上帝,是对上帝最大的不敬,我们看到《圣经》上有一句反复出现的话:“不可随从别的神”,这是一个明确的真理。路德这个观点,不仅是以人为中心看待信仰,认为这是人得救的唯一途径,而且也以神为中心看待这一问题,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上帝的荣耀。他认为,信仰与上帝的联系有两方面:首先,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对象,就是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能无条件地受到信赖:“理性告诉人们这个事实,《圣经》确认这个事实:任何人都不能作为内心的信任和依靠的对象。这只能属于真正的上帝,因为只有他是永恒不朽的。同时他也是全能的,所以他能干他想干的任何事情”,此其一;第二,只有无条件地信上帝,这种信仰才是真正的,上帝是我们能够而且必须信任的,如果要说明什么是信仰时,我们一定谈到上帝,而如果我们想说谁是上帝,我们必须 谈信仰。这后一个观点,让我想起了我不久前曾引用过的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逻辑学家安伦瑟说的话:“我寻求了解,不是为了信,乃是我信,为的是可以明白。为此,我也相信:除非我相信,否则什么也不明白。”路德的意思也是这样。 人的信仰来自上帝,来自上帝的神性,而人的信仰给上帝以荣耀。路德因此大胆地说:“信仰创造上帝”!费尔巴哈这位在马克思之前最大的无神论者曾经抓着路德这句话,大加利用,认为:这句话说明,从人类学意义讲,上帝是从人自身之存在的客观化中派生出来的,这个观点又再被恩格斯所肯定和发扬。但是,费尔巴哈的理解绝对不是路德的原意,因为在这句话的后面,路德马上加上一个限制:“不是在上帝的位格里,而是在我们这些常人里”。这说明,作为基督教的信仰,上帝早在没有人信仰之前已经存在,这是无需多说的事实,问题是上帝希望成为“我们的上帝”,只有当我们信仰时,他才是“我们的上帝”。由于上帝的神性,他等待和指引我们去信仰,如果这一层意思我们理解了,就可以进一步明白路德另一个同样大胆的观点: “离开信仰,上帝就 失去公义、荣耀和财富等,没有信仰,就没有威严和神性。”路德在《小教义问答》中说:“我们确信:上帝的名本身为圣,我们在此祷告,愿他的名对我们也为圣。”这个意思就是上帝的名在我们信时,向我们显为圣。…
灵修阅读指南﹡ 詹姆斯 #8226;休斯敦 著 加拿大维真学院 董江阳 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你爱上帝吗,就像他爱你那样!那么去领会吧,…
憧憬 C. S. LEWIS 译者:佚名 译者前言: 原文是LEWIS的一篇讲道稿。他的对象是基督徒,主题是天堂。但是其中所描述的对天堂的渴望其实并不只是基督徒才有,相信也不是只有基督徒才能理解这种莫名的憧憬。“神造万物。。。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道书3:11)。我们都曾体验过某种让人同时觉得甜美而又哀伤的感动。记得有学者称之为“审美的孤独”。不管称呼如何,我们都知道无法否认其存在。何不让我们一起去正视它? 正文: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以慰藉的隐密。它所带来的招架不住的痛苦让我们不得不还击,于是我们斥之为“怀旧”,“浪漫”,或者“青春期”。然而这隐密却又以它的甜蜜穿透我们。在掏心置腹的谈话中,它在我们的欲言又止中留连,甜蜜得让人扭捏,让我们想用自嘲来掩饰我们的尴尬。这个让我们欲藏、欲诉,却又无法隐藏,也无可诉说的隐密!无可诉说是因为它只是一种朦胧的渴望;无法隐藏则因为我们的经历不断地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如同恋爱中的人听见恋人的名字,我们无可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