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灵修生活”

北京一日行

七,时论(个人见证) 第521篇 北京一日行 前个月为一些事情到北京去了一天,来去匆匆,走的地方也不多。但对我来说,50年来旧地重游,还是有一点感慨的。 我1958,5月到1960,9月曾经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两年多时间。工作单位和宿舍都在北河沿,离王府井、紫禁城和北海都不远。在大院里有一机部第八设计院和农机部等单位。这个大院在解放前曾经是北京大学的一个学院的院址。在1958年的冬天,我们曾经在这个大院里的篮球场上大炼钢铁,把废铁炼成了海绵铁。 1988年10月我曾代表学校参加一个高等专科教育课题的研究班,在北京昌平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了15天。也已经是20年以前的事了。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能到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去。但坐了地铁,看了后海一带的市容,还是有一点感受的。 北京是我国大陆第一建成地铁的城市,第一条1号线大概有40多年的历史,比较新建的线路和上海及南京的地铁来,电梯要少一些,对老年人来说,就感到不便。但是在换乘新线路的路上,设有平面运输人员的传送带,我除了在上海的海洋世界地下乘过外,在其他地铁还未见过。这大大地方便了年老体弱的旅客。 在换乘地铁的过程里,我因为在站台的一角看地图,把背包放在一边,匆忙上了车后,才感到背上没有包了,心情很紧张。赶紧在下一站下车,折返原站,看到背包还在那里,同伴交了给我,心中一块石头才落了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是无比的。我感到对不起同行的同工,让他们跟着受累了。也感到北京地铁的治安还可以,这次没有出现顺手牵羊的人,真是万幸,感谢主。…

你在哪里?

钟马田   耶和华上帝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创三 9 )   在尽可能了解第 9 节的意义之前,我们必须再次来看上下文的内容。容我提醒你,创世记第三章是整本圣经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因为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世界历史,同时还有救恩的主要轮廓,这一章都为我们做了完整的摘要。   许多人的态度是如此可悲且愚蠢——建立在完全的无知之上,他们看圣经虽是一本有趣的古书,但就是觉得它跟现代世界毫无关系。然而圣经可说是针对现代生活非常准确的讲道,因为圣经真正关切我们的生活。圣经之所以不受时间限制,因为它是一本生命之书,有关灵魂的书。这本书来自上帝,让我们看见自己,也看见别人,它揭示了我们问题的起源,并且显示若我们想用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求助于主耶稣基督里白白赐给我们的救恩,一切只是枉费心力而已。   因此,若没有创世记这段历史,我们就无法理解整个世界,乃至于我们每一个人为何落在当前这个处境。再没有其他解释了!当然,我们很熟悉许多其他种答案,只是人类的情况往往是查看全部的解释,或许还尝试接受过许多答案,但全都无功而返。正如圣经一开始告诉我们的:这些答案全都失败,也将要失败;所以我们又回头来找圣经。圣经的信息从历史经验证明了本身的真实性。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圣经一直宣称它本身的真实性,不论现在或过去都是完全一样。圣经与现代男女的困境密切相关,如同它跟过去两千年、甚至三千年前人类的关系一样。…

加尔文的基督徒敬虔生活原理

1536年,一个似乎没有什么世界性大事出现的年份,思想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的换场交接却悄无声息地发生在一个远离当时世界争战中心的安静小镇巴塞尔。这一年的7月,著名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这里去世。而4个月前在这里出版的一本名叫《基督教要义》的书,则把一位深受他思想影响,特别是他所编辑出版的希腊文新约圣经的影响,同时自己注定要对宗教改革以及当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推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一年他只有26岁。 当1536年3月这本书在巴塞尔出版的时候,就像那个时代所有拉丁文著作一样,它有一个很长的书名。它封面上的拉丁文书名可以翻译为: 基督徒敬虔生活指南,几乎包括所有敬虔之要义以及一切认识救恩所必需明白的教义。一部值得所有热诚追求敬虔之人阅读的新作。附献给至为基督教化的法国国王的序言。序言中加尔文将本书作为信仰的告白献给国王。努瓦永的加尔文,1536年于巴塞尔。 从这里看,1536年第一版《基督教要义》的写作有两个方面的目的:首先,它是基督教教义的一种概要,基本上按照路德教理问答的结构来设计。从这里可以看到路德改教思想对于年轻加尔文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那些寻求宗教改革的追求者们向迫害他们的君王所提出的信仰告白。这方面可以反映出加尔文对于教会所处社会问题的关注。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这本书形式上也被设计成一种版本较小并可以直接放在口袋中的生活指南。全书相当于新约圣经从《马太福音》到《以弗所书》的篇幅。其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可以从出版一年就全部售光看出来。 首先让我们看后一个方面的目的。由于受到科普事件的牵连,加尔文在1535年1月逃离法国到了巴塞尔,试图在那里找到一个可以安静研究的地方。到达巴塞尔后,加尔文开始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这本书的写作上,直到8月23日完成这部著作。 在这期间,根据此年2月加尔文记录下来的一份政府报告,他祖国的宗教改革者被政府指控是“重洗派以及试图推翻政府的人”。按照他在22年后所写的《<诗篇>注释=序言中的回忆,他如此地描述了当时的处境:“当我隐居于巴塞尔时,只有少数人知道的情况下,有许多忠心与圣洁的人却在法国被烧死”。但最让加尔文无法忍受的是这些改革者都是以叛乱分子的名义被处死:“一些邪恶与欺骗的传单,声称没有人被处以此极刑,被烧死的都是重洗派与叛乱分子”,作为一位法学者,他怒斥“法庭的措施是何等无耻”,并且立誓说:“我当时就看见,除非我尽一切的方法来反抗他们,否则我的沉默将使我无法逃脱懦弱与奸诈的罪名。”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1535年8月23日,他在写完全书后,最后加上了这本书的序言——给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信。 从内容上来看,第一版《基督教要义》由六章构成,前四章主题与1527年出版的路德的教理问答很相似:律法(第一章)、信经(第二章)、主祷文(第三章)以及圣礼(第四章)。第五章涉及到对天主教其他五种圣礼的反驳;第六章讨论到基督徒的自由、教会与社会的关系。除了作为序言的给法王的信外,我们从后两章中,特别是第六章论基督徒的自由及论公民政府这些章节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宗教改革的现实处境对这本书的影响。出于做出信仰告白或护教的目的,加尔文在致法王的信中如此说:“我发觉陛下的国中有一些恶人,怒气冲冲,使得在你所统治的辖区,纯正的基督教信仰难有立锥之地。因此,我认为,我若用这同一本书,一方面教导他们,另一方面向陛下您陈明我的信仰,这样做是有益的。” 不过除了以上这个目的之外,从本书的结构可以看到其首要的目的,就是阐述在他看来,基督信仰的基本要义,以满足那些从对教皇制的迷信中醒悟过来想要更多了解基督信仰之真义的人们。在致法王的序言中,一开始他就说明:“刚开始写这本书时,我完全没有想到最后会将此书献给国王陛下。我唯一的目的是想传授一些基本的真理,使一切热衷于信仰之人成为真正敬虔的人。我知道,在我的法国同胞中,有许多渴慕基督的;然而,我发现他们中间很少有人对基督拥有最基本的认识。我着手写这本书就是为了他们。本书简明而基础的教导方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前四章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出于这个目的而写的。在这几章中,加尔文基本上没用争辩或论战的文字,而是直陈所谈论的教义的真义。以致不少研究者认为,或许加尔文这部分的内容在到达巴塞尔之前就已经写出来了。据英译者巴特尔斯(F.…

憧憬 C. S. LEWIS

憧憬 C. S. LEWIS 译者:佚名  译者前言: 原文是LEWIS的一篇讲道稿。他的对象是基督徒,主题是天堂。但是其中所描述的对天堂的渴望其实并不只是基督徒才有,相信也不是只有基督徒才能理解这种莫名的憧憬。“神造万物。。。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道书3:11)。我们都曾体验过某种让人同时觉得甜美而又哀伤的感动。记得有学者称之为“审美的孤独”。不管称呼如何,我们都知道无法否认其存在。何不让我们一起去正视它? 正文: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以慰藉的隐密。它所带来的招架不住的痛苦让我们不得不还击,于是我们斥之为“怀旧”,“浪漫”,或者“青春期”。然而这隐密却又以它的甜蜜穿透我们。在掏心置腹的谈话中,它在我们的欲言又止中留连,甜蜜得让人扭捏,让我们想用自嘲来掩饰我们的尴尬。这个让我们欲藏、欲诉,却又无法隐藏,也无可诉说的隐密!无可诉说是因为它只是一种朦胧的渴望;无法隐藏则因为我们的经历不断地提醒我们它的存在。如同恋爱中的人听见恋人的名字,我们无可掩饰。…

时论(人物评论)

七,时论(人物评论) 第526篇 是爱心还是欺骗? 当我把把Grace Jaak Hansen夫人的email译为汉语,并且在一些基督徒论坛上以《一位英国妇女的爱心》为题发表后,得到3位好心的弟兄的提醒,警戒不要有贪心,要警惕是骗局。并且介绍我到google上面去查一查。 我查的结果是:在419.bitten us.com网站上,有位Young女士说:“我收到这封email,这是一封‘高级诈骗费用’的信,其中应允给你几百万,这些故事完全是谎言,如果我回应,不久我将被要求付费;如果我付费,另外的费用将很快又要到来;一直连续用这种方法叫我给钱。如果你收到类似的email,你可以去看网站主页,可以读到有关骗局的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虽然我还没有被骗去钱财。但谨慎小心还是必要的。俗语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又说:‘无欲则刚’。原来我想:如果这位Grace夫人真的有这笔钱要帮助孤儿寡妇病人穷人,是仁慈之举。愿意做个志愿者帮助她完成这个愿望,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利。不要想从中捞到什么好处,相反,要献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到目前为止,对方还没有向我索取任何费用,从2008,5,21日收到她的最后一封email后,也已经有5天没有消息了。如果是骗局,也许对方看我还不是有贪心要吃诱饵的人。如果不是骗局,也许有别的原因,是慈爱的天父免得我为这些事操心,而让我在别的事工上专心侍奉他。…

圣灵中的喜乐(George Whitefield)

圣灵中的喜乐(George Whitefield) 生命生活 作者:威特菲德(George Whitefield) 译者:佚名 “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马书第十四章17节 有一种“圣灵中的喜乐”。 我常想:如果今天保罗来讲道,我们会以为他是世间最大的狂热者之一。他讲论到圣灵,讲论到感觉圣灵。因此,我们必须都感觉祂,经验祂,接受祂;否则我们不能见圣洁的神而得安慰。我们得圣灵,不是为了好行神迹;因为“当那日,必有许多人说:‘我们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而无分于天国。但我们必须受圣灵,使我们的本性成圣,心灵洁净,能进入神的国。…

圣经中的‘气’

圣经中的‘气’—蔡丽贞   中文圣经中的‘气’字通常是由原文‘灵’翻译来的。起初神创造世界时是用他权能的命令,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圣灵也参与此创世的伟大工程 。      在诗歌体上下文平行的经文中,神的灵、神的气与神的命令是同义相通的;      诸天籍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籍他口中的气而成。      你发出的灵,他们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换为新。…

王怡:那年夏天,那年夏天:电影《华丽的休假》

那年夏天,那年夏天:电影《华丽的休假》   也许我不该在新年看这部影片,不该让我的屏幕上充满屠杀。   我却不能不看。韩国人等它等了27年,我也等了18年。有人说韩剧很轻松,其实也很严重。韩国联合通讯社引用一个叫吴京燮的逃亡者的证词,说在北方,有人因偷看韩剧而被枪决。韩国导演花了多少年,步步为营,试着描述当年的光州惨案。每个亚细亚的孤儿都有一个创口,黄色的脸庞,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就像在台湾,人们花了40年,才能公开纪念二二八事件。   先是2001年,一部《爱的色放》,将一个偷情与弃婴的故事,令人突兀地放在1980年光州惨案的背景下,肉体的纠缠,就与时代的恐怖;叫声也与枪声此起彼伏,当时我心中寒意四起,难道先民主起来的韩国人,就这样来投射他们对一场屠杀的记忆吗?   到2006年,韩国电影的光州情结,开始从色情走向纯情。一部《那年夏天》,将一座向着平民开枪的光州,铺陈为一个恋爱与追忆的舞台。在光州事件的图片中,最令我痛得叫唤的,是市民们连夜赶制国旗的场面。他们拿起枪与全斗焕的戒严部队作战,然后把一面面国旗覆盖在死难者身上。电影中,一位教授寻找着1969年的初恋情人;而1980年的光州,何尝不也在寻找一个丢失了的大韩民国的愿景。   到2007年,先后出现两部描写光州民运的电影。《古老的庭院》,一个被判死刑的政治犯的爱情,大学生与政府军街头对峙的场面,令人想起尚可背诵几句的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可惜影片水准不够。直到最近的《华丽的休假》,正面重现了“518”惨案前后10天的光州。电影作为一种民族记忆的形式,终于向着昨天鞠躬致敬。1980年初,军人全斗焕在朴正熙遇刺后,与卢泰愚发动政变。金大中、金泳三等人领导民主抗议浪潮,提出宪改方案。除了汉城,全罗道的首府光州成了第二个民主运动中心。政府派出特种部队进驻大学,封锁了光州。   影片开头,各人美丽的人生,细细展开,对未来浑然不觉。而光州的上空,特种部队开始盘旋。一位士兵望着机外,发现并不是去北方,他诧异地对同袍说,“我们去的是南方,因为太阳是从左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