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灵修生活”

十二月,让我们共读这本书 | 爱德华兹《宗教情感》

无法证明宗教情感是否出于恩典的一些现象 有时经文突然进入头脑,情感伴随这些经文而来,这不能证明这些情感必定不是来自恩典。前提是判断的依据是经文本身或经文所教导的真理,而不仅或不主要以经文突然进入头脑这个奇特方式作为依据。 但另一方面,由于突然奇妙地联想到某些经文而激发情感,这也不能证明这些情感必定是属灵的恩典情感;不论这些情感是恐惧还是希望,是喜乐还是忧伤,或是别的什么。有些人以为这足以说明他们的情感是救赎性的,尤其是如果这些情感激发希望和喜乐之情或其他任何愉悦的情绪,他们更坚信自己得到上帝的拯救。他们用这种体验(美好的情感与经文结伴而来)证明自己属灵状况良好,他们喜欢说:“有这种那种甜蜜的应许进入我心里。它突然出现,好像上帝对我说话。我从来没有专门读过也没有想什么相关的事情。它突然一下进入我的头脑中。我感到吃惊。我好久没有想过这件事了。我当时甚至不知道这句话来自圣经,我不记得我读过这句话。”他们也许还会接着说:“不同的经文一句接一句流进我心里,都是最美最舒服的,最适合我的。它们充满我。我忍不住站起来崇拜上帝,泪水流下来,我充满喜乐,不能再怀疑上帝的存在。”于是他们自以为有确凿的证据说明自己的情感肯定来自上帝,是属灵的情感,说明自己的属灵状况很好,但这些想法都没有依据。有什么依据断定只要伴随着应许、让自己感觉舒服的经文意外地进入头脑,不记得自己读过,或只要一系列美好经文一句接一句进入头脑,就足以证明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救赎性的情感?作为判断这类事情最确定无疑的权威,圣经哪里能找出这样的规定? 很多理解能力较差、考虑欠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是这样受骗的:圣经是上帝的话,毫无谬误,是纯全的,所以来自经文的感情体验肯定错不了。但问题在于:某些情感确实源于联想经文,但它们并非正确应用经文的结果,反而是滥用经文的结果。用圣经话语纯全来论证情感体验是否正确,只能这样说:因为上帝的话语纯全,所以只有那些本质符合经文的情感才是正确的,而非只要是伴随经文出现的情感就正确。 我们有什么证据表明魔鬼不能把经文带入人的头脑,然后错误应用这些经文,达到欺骗人的目的?撒旦显然有这个能力。把声音或文字带入人的头脑,这个工作并不需要特殊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只有全能的上帝才行。如果撒旦能把任何文字或声音带入人的头脑,那他就有能力把圣经里的话带入人的头脑。对人类来说,发出经文的声音并不比讲故事或唱歌难。撒旦也有同样的能力。能够在头脑中发出一类声音,就能发出另一类声音:区别仅在于习惯,而不在于能力。或许有人以为:经文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所以魔鬼不敢滥用也不敢染指。这种想法也是错的。魔鬼有胆量抓住基督本人,引他到旷野、上高山、到圣殿上,它肆无忌惮地引用经文;它敢于直接面对基督,一句接一句引用经文,试图欺骗和试探耶稣基督。既然撒旦能得到上帝许可用经文试探基督,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它不敢或上帝不许可它用经文试探我们?既然魔鬼能窃用某句经文,它就能窃用别的经文。经文本身重要与否,我们感觉舒服与否,是不是宝贵的应许……这些都不能改变事情的本质,更不能改变魔鬼的胆量或能力。如果它能把一句舒服的经文带入人的头脑,就能带一千句进去;并且它能选择最适合的经文达到自己的目的;它能把圣经里的各种应许堆积起来,错误地应用它们,巧妙地消除人的怀疑,加强罪人虚假的喜乐和自信,引诱他们逐渐偏离正道。 我们知道魔鬼的器皿、传播败坏和宣讲异端的教师也能够曲解圣经,自取沉沦,这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彼后3:16)。我们看到他们能轻易使用任何经文使许多灵魂永远灭亡,不管这些经文本身是多么宝贵神圣,而且这是他们最喜欢使用的武器。我们没理由认为魔鬼不能用同样的方式使用经文。假教师是魔鬼的器皿和仆人,他们所为都是受到魔鬼的煽动和感动。既然魔鬼能煽动别人这样做,它自己当然更擅长。魔鬼的仆人只是跟从他们的主,魔鬼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魔鬼能滥用圣经欺骗和毁灭许多人,人自己的愚蠢和败坏也能滥用圣经。人心里的罪所行的事与它的父所行的一样。人心与魔鬼同样诡诈,能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欺骗。 所以,显然任何人都可能具有高涨的热情,甚至盼望和喜乐之情伴随经文而来;是的,来自圣经的宝贵应许突如其来进入他们的头脑,好像上帝亲自对他们说话;是的,许多经文一句接一句神奇地出现。然而这一切都不能证明这些情感是圣洁的,也不能证明它们不是撒旦欺哄人产生的效果。 我将进一步论证:有些人表现出激昂的喜乐之情,这些情感也许伴随经文而来;不仅如此,这些情感也许真是源于上帝的话语,不是来自撒旦,也不完全是来自人败坏的内心,而是伴随经文、来自圣灵的感动。尽管如此,它们本质上仍然没有救赎的功效,也不是真宗教信仰。那些石头地的听众听到耶稣的话也欢喜雀跃,是的,这些情感也是来自上帝的话语,是好种子长出来的,与那些从好土里长出来的别无二致。二者的区别只有到试炼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那时就看出他们情感里并没有救赎的信心。…

虚假神学使人希望不经梯子便想登天

马丁路德在神学概念上伟大的贡献,是他的十架神学。“十架神学”(theologia crucis)一词最早是由马丁·路德所使用,于宗教改革初期用来描述他的神学。此神学不仅仅是说到有关十字架的教义,认为十字架是基督拯救工作的焦点,乃是领悟整个神学就是十字架神学,是神自我启示的焦点,因此也是一切真基督教神学的根基与中心。 在十架神学中,对整个神学来说,十字架已成为方法论上的关键点。如路德的警语所说:“十字架是一切事物的标准”。因此路德能主张“我们的神学就是十字架”,这令我们想起保罗在圣经中的一段话(“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而这也正是路德十架神学概念的主要意义(林前1-2章)。 在海德堡论纲中(1518年),路德将十架神学与荣耀神学(theologia gloriae)相对照,简要摘录他反对后中古世纪经院神学的理由。这两名词代表了两种认识神的研究方式:荣耀神学家认为神能力、智慧与美善的荣耀都显明在创造之工上;而十架神学家所理解的,却是隐藏在十字架之痛苦与羞辱之下的神。 经院哲学神学家从抽象和抽离的角度出发,揣测基督的本质和三位一体的本质。马丁路德称他们的方法为“荣耀神学”,批判这是一种“诡辩”。这些荣耀的神学家乃是“十字架的仇敌”(腓3:18),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发现神、观察神的作为,并没有想到神所承受十字架的耻辱和苦难。 “荣耀神学”是一种骄傲的神学,宣称见到神的本相,使神学家自高自大。保罗在罗马书一章22节则被这类的神学家:“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真实的神学并不求见神的本相,只安于按照神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以及所赐下的启示来认识他。 马丁路德进一步发展此一主题,指出人对神的认识有两种,法律上和福音上的。法律上的认识神,是源自理性和普遍启示,是哲学家的知识。得到此种对神认识的方法,如同求取任何其他知识的方法一样。这种方法视神为审查的对象,却忘记了圣经的警告:“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0:20)真正认识神,源自神隐藏性的神学吊诡。 马丁路德指控那些不藉由隐藏性就能认识神的人,有如不经由梯子(神的话语)便想登天一样。路德拒绝接受道德主义和理性主义为认识神的渠道。…

游冠辉:混乱的世道,你的心灵安息何处?

混乱的世道,你的心灵安息何处? ——《圣徒永恒的安息》读后感 巴克斯特(1615-1691)是英国杰出的清教徒牧师,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敬虔的传道人。巴克斯特在传福音、牧会、神学以及推进教会合一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中国鲜为人知,然而,在历代圣徒中,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许许多多的人生命因他而改变。 喜爱巴克斯特近半个世纪的福音派著名神学家巴刻(J.I. Packer)写道:“我对你们所有人——包括教牧人员和平信徒、年轻的基督徒和年长的基督徒——说,去认识巴克斯特,并且一生不断认识他。你会一直从他受益的。”巴克斯特最为人所纪念的是贯穿于他一切侍奉之中的属天安息。在他的墓志铭上赫然刻着:“巴克斯特向人们指出了通往‘永恒的安息’之路”。 威尔金森( John Thomas Wilkinson)说:“正如班扬的名字立即能令人想起他的《天路历程》一样,巴克斯特的名字立刻会使人想到他的《圣徒永恒的安息》。”(中译本导言,…

他在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真理 | 奥古斯丁生日专稿

“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可能是一个正在玩耍的孩子喊出的这些话,穿过米兰一座花园的围栏,进入一位沮丧的修辞学教授耳中。他正坐在一棵无花果树下高呼:“多久,主啊,还要多久?是明天吗?永远是明天吗?为什么我的污秽不就在此刻洁净?”对于此刻的他来说,那个孩子的话仿佛来自天上。 不久之前,他在花园的另一处刚刚放下他在阅读的圣经。现在,他回到原处,拿起圣经,读到了保罗的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奥古斯丁——这位修辞学教授的名字——回应了保罗的话,他做出了自己迟迟没有做出的决定:全心服侍上帝。他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教授职业,开始了另一项事业,而这项事业最终令他成为整个基督教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基督徒之一。 为了理解米兰花园这次经历的深远意义,我们必须先讲述奥古斯丁在此之前的生活。 艳遇和知识远远不够,人必须寻找真理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生于北非小镇塔加斯特(Tagaste)。他的父亲是罗马帝国的小官员,信奉传统异教。但是,他的母亲莫妮卡(Monica)是敬虔的基督徒,她为丈夫归信基督不住地祷告,最终,上帝应允了她的祷告。奥古斯丁似乎与父亲并不是十分亲密,著作中很少提到他。但是,莫妮卡在她这个独生子的一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 奥古斯丁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拥有非凡天赋,因此希望他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此,他们将他送到附近的城镇马都拉(Madaura)直到他们用尽了资产,因此,奥古斯丁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塔加斯特。奥古斯丁说:“我在马都拉与伙伴们行走在巴比伦的广场上,我在污泥中打滚,仿佛进入了玉桂异香丛中。”他和这些朋友吹嘘他那些或真或假的艳遇,和他们一同恶作剧。终有一天,他会从中看见自己的罪并为此而懊悔。 最终,多亏了罗马尼亚努(Romanianus)的资助,奥古斯丁得以来到迦太基继续学习。几百年来,迦太基始终是说拉丁语的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奥古斯丁大约在十七岁时来到了这座大都市。虽然他并没有荒废学业,但是,他也开始享受这座大都市所能带来的种种快乐。很快,他就有了情妇,还为他生了孩子。他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阿得奥达图斯(Adeodatus),意为上帝或某位神祇所赐。 同当时所有准备成为律师或公务员的年轻人一样,奥古斯丁也学习了修辞学。这一学科的目的是让人学习优雅且具有说服力的演讲与写作。真理并不是讲授的内容,这是哲学教授的事情。但是,修辞学的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古代著作,包括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的著作。除了身为语言大师,西塞罗还是一位哲学家。因此,在阅读西塞罗的过程中,奥古斯丁逐渐相信,只有华丽的辞藻与优美的文体远远不够。人还必须寻求真理。…

如何温柔以对这个暴戾不公的世代?

文:晓峰 本文转自“北京守望教会”网站,篇幅所限,转载时有删改。大小标题为橡树文字工作室编者所加。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太5:5 太5-7被称为登山宝训,这也是主耶稣出来事奉所讲的第一篇信息。登山宝训不是对于律法重新的阐释,而是主耶稣刚刚出来事奉的时候首先对这个世界宣告,他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度。 作为天国的君王,他要建立一个属天的国度。因此,登山宝训其实在告诉所有听道的人,在这个国度当中,那些属他的子民是什么样的。这就是登山宝训的主题。八福是特别论到在基督的国度里面上帝子民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分享“八福”中的第三个福分——温柔。圣经提到“温柔”,首先是用在主耶稣身上。《马太福音》记载,主耶稣在荣进圣城的时候,“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这个“温柔”就和我们刚才所读到的是同一个词。包括主耶稣说到自己,他说“我的心柔和谦卑”,“柔和”就是“温柔”这个词。 温柔恰恰是大有能力的 圣经提到的“温柔”,和我们以往经验当中对于温柔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这里的“温柔”,往往不是指性格,也不是指修养。这个词在原文的意思,是“柔和、谦卑、谦让、退步”的涵义。而我们如果要准确理解“温柔”这个词,它是跟力量相关的,它不是指一个人的软弱,而是恰恰表示一个人非常有力量和能力。…

傅士德:灵命塑造的方针——未来三十年优先要做的三件事

作者: 傅士德 | 出处: 校园杂志 今日的世界渴望一种能帮助灵命成长的神学,这种神学可以证明,它能有效的面对每一天严苛的现实生活。很不幸的是,许多人早已放弃了品格塑造成长的可能性。 许多人原本是满腔热血,却在教会的事工中耗尽了自己,发现为主事奉并不曾真的改变自己的生命。他们发现,自己跟刚刚挑起沉重的教会服事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缺乏耐性、自我中心又胆怯怕事。甚至,比起初还更糟。 另有一些人,投身在各种社会服务的方案中。但是,当帮助他人的热忱随着时间日渐消磨,他们才发现,自己费了好大力量去做的事情,到头来内在生命几乎没留下什么持久的痕迹。事实上,所做的事情有时候反而使他们的内在更糟,充满沮丧、愤怒、苦毒。 还…

真信徒使人得福

麦克谦   “耶和华就因约瑟的缘故,赐福与那埃及人的家”—创卅九5   当神的约柜被抬进迦特人俄别以东的家中,在那里停留了三个月,经上说耶和华神赐福给俄别以东和他的全家。每一个信徒也是一座神的约柜,神的律法藏在他里面;每一个信徒都是圣灵的殿。把信徒接进我们家中是一件美事,因为神的祝福与他同来。神的那个应许是千真万确的:”凡给你祝福的,愿他蒙福;凡咒诅你的,愿他受咒诅”(民廿四9)。   你记得所多玛若是有十个义人,也不至于毁灭。天使告诉罗得:”你还没有到那里,我不能作什么”(创十九22)。无疑,我们所住的城市,只是因为几个神的儿女也住在这里,才保留下来。如果他们走了,神的震怒无疑会立刻降临。我的未归正的朋友们,你们很少想过,你们今天还没有落在地狱里,全是因为你们所蔑视的神的儿女啊。   (节选自 作者《忠心的事奉》,经文及标题为编者加)

从人永恒的结局看灵魂的价值

唐崇荣   在前四章中,我们清楚看见灵魂的价值超过全世界。上帝造人的时候,是以自己的形像和样式造人,人类宝贵的价值是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代替的。耶稣说,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今天撒但所做的工作就是贬低灵魂价值的工作,所以撒但说物质比灵魂更有价值,撒但说金钱比你的灵魂更有价值,你的地位比灵魂更有价值,你暂时的享受比永恒的价值更有价值,使今天许多人在价值观念上颠倒过来,舍本逐末,使他们不能接受上帝的道。「事有本末,物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这是耶稣基督的教训。然而现代人单单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世界的奢华、罪恶中的宴乐,这人的灵魂怎会得救呢?求神校正我们的脚步,打开我们心中的眼睛,看见灵魂的价值。    一般宗教重善恶   所有宗教告诉我们的是离开罪恶、学习行善,即所有的宗教都是讨论善恶之间的问题。所有宗教知道罪恶是人的事实,善是追求的目标,每个宗教在这方面都有它的价值和教训。但我要问一个问题,哪一个人有资格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宗教之规律,即对善恶价值的衡量,每一个宗教是不一样的,这个宗教认为是善的,那个宗教认为是恶;这个宗教认为是恶的,那个宗教却认为是善。因为人的良心已经麻痹了,人的良心已失去了与神之间的关系,所以宗教所制定出来的规律、规范,道德的标准、原则,道德的衡量已经是相对性的。      宗教虽然有向善的目标,但根本没有向善的能力,虽然有向善的认识,却没有向善的生命。我们若只有目标而没有能力,那我们只有望洋兴叹,只有望着那个目标而灰心消沉;今天的世界是有目标,而没有能力的世界!人从古到今都盼望建立一个公平、繁荣、富强的社会,但永远办不到,社会学家的权威 Dr.Solokin 说:「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想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理想的社会,但从未实现。」为什么?因为人的罪根没有除,人的罪性没有除,人就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世界上愈来愈多争战,愈多仇恨,乃是因为圣经上所宣布的罪性没有除。所以人有目标而没有能力,人有对善的认识,而没有善的生命。…

热忱:如何受损,如何保持

司布真 如果有人问我,一位基督教牧师要在为基督赢得灵魂这件工作上取得成功,他应该具有哪一种最根本的素质?我会回答说:“热忱”;如果我再被问到第二次或第三次,我的回答仍不会改变,因为我自己的观察驱使我作出这个结论,真正的成功是和传道人的热忱成正比的,这是一条规律。伟大和渺小的人物,如果是彻底为神而活,他们就会取得成功,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要失败。我们认识杰出的人物,他们赢得极高的声誉,吸引大批的听众,得到极大的称赞,但在赢取灵魂的级别上,他们的位置却是非常低的:他们在那个方面成就的,倒不如去做解剖学讲师,或者政治演说家。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还有一些在使人归正的工作上如此被神所用的同类人,很明显这些人的学识和天赋并没有对他们形成拦阻,而是相反;因为通过强烈热切地使用他们的能力,靠着圣灵的膏抹,他们使多人归为义。我们看到能力非常有限的弟兄,他们大大拖教会的后腿,证明在他们所处的领域,就像盲人进天文台一样没有果效;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学问同样是很少的人,我们却知道他们在主面前是大能的猎人,通过他们圣洁的努力工作,许多人心被俘虏归向救主。我很喜欢马钦芮( McCheyne )说的这句话:“神大大祝福的不是伟大的才干,而是效法耶稣,与祂相似。”在很多例子中,事奉的成功几乎完全可以归因于强烈的热心,为灵魂大发燃尽一切的激情,以及为神的工作急切的热诚。我们相信,在每一个情形里,若其它条件一样,人在神圣服事中兴旺的程度就是与他们的心被神圣之爱点燃的程度成正比。“那降火显应的神,就是神”;那被火点燃舌头的人,就是神的工人。 弟兄们,作为传道人,你我必须在我们讲坛工作的方面常常火热。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卓越。我经常对我的弟兄们说,讲坛就是基督教界的温泉关 :在这里,战斗不是得胜,就是失败。对我们这些牧师来说,保持我们在讲坛上的力量,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大关心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占据那属灵的守望台,内心和思想清醒,充满活力。如果我们不是热忱的讲道者,那么我们作辛劳工作的牧师,就对我们也于事无补。如果会众的灵魂在安息日得到真正的喂养,那么我们在教牧探访事情上极多的罪也能得到赦免;但是他们一定要得到喂养,没有别的任何事情可以补偿。大多数随波逐流的牧师,他们的失败缘于讲坛上的不称职。船长的主要工作就是要知道怎样操纵他的船,没有什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同样我们的讲坛一定要成为我们主要关心的工作,否则一切都要出差错。狗常常因为骨头供应得太少而打架,会众之所以常常争吵,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灵粮让他们高兴和睦。不满的表面原因可能在其它方面,但是十有八九,食物供应不足,是发生在我们教会中的叛乱的根本原因。像动物一样,人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是吃饱了,通常一顿饭后感觉脾气很好;同样,当我们的会众来到神的殿中,得到“需用的饮食”后,他们就要在欢庆的喜乐中忘记许多的忧愁,但如果我们打发他们离开,让他们饿着肚子,他们的心情就会像被人抢了崽的熊一样,一触即怒。 为了成为可悦纳的工人,我们一定要在实际投身讲道的时候大发热忱。西塞尔( Cecil )说得好,传道人的精神和举止常常比他讲的内容更影响人。那些懒洋洋的先生们无精打采登上讲坛,挨着靠垫,仿佛终于到了一个宁静的安息之地,我认为这种态度是最应当受到责备的。站起来,来到会众面前,派发不消耗你一丝一毫的平常话,仿佛讲道说什么都可以,这不仅损毁我们职分的尊严,而且在神眼中是可憎的。为我们自己的缘故,我们一定要在讲坛上大发热忱,因为如果我们冷淡,我们很快就不能保住我们在神教会中带领的地位。况且,为了我们教会成员,以及归正之人的缘故,我们一定要精神饱满,因为如果我们不热心,他们也不会热心。河水流到山上,这并不是自然规律,热情从下面的椅子上升到讲坛,这样的事情并不经常发生。热心应该从我们这里流下去,去到我们的听众那里,这是很自然的;这样,如果我们在神之下要让会众大发热忱,保持热忱,讲坛一定要矗立在更高的热心层面上。那些来受我们服侍的人,在一个星期里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他们当中很多人有家庭方面的试炼,或要背负很重的个人重担,因此他们常常冷淡,无精打采地来聚会,思想往这里或那里游荡;我们的责任就是抓住这些思想,把它们扔进我们自己热忱的火炉里,用神圣的思想和强烈的恳求把它们熔化,然后把它们倾倒进真理的模子里。铁匠的火如果熄灭,他就什么也做不成,在这方面他是牧师的表样。如果外面世界所有的光都熄灭了,在圣所里点亮的灯仍应该保持明亮;这火应该永不熄灭。我们一定要把会众看作是木柴和祭物,被一个星期里的挂虑淋湿了第二次、第三次,我们必须像那位先知一样要求神从天上降火到他们身上。一位沉闷的牧师生出一群沉闷的听众。如果他们自己选出来的牧师仍然在驱赶着古老的宽轮马车向前,你就不能要求教会的职员和成员乘上蒸汽机车前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那位改教家一样,人们描写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