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Posts published in “灵修生活”

史普罗(R.C. Sproul,1939–2017)金句四十则

史普罗金句四十则 只有两种死法,我们可以存着信心死,或者我们可以在罪中死。 我们是安全的,不是因为我们紧紧抓住耶稣,而是耶稣紧紧抓住我们。 认识到上帝认识我的一切,却仍然爱我,这确实是我终极的安慰。 最了不起的光景,莫过于跪下祷告之后起来,知道上帝已经赦免了你曾犯过的每一件罪。 如果上帝不是主权的上帝,那么上帝就不是上帝了。 上帝说话,这就了结了争论。 一位全然是爱,全然是恩典,全然是怜悯,没有主权,没有公义,没有圣洁,没有忿怒的上帝,只不过是偶像而已。 只要我们一认为上帝欠了我们怜悯,我们想的就不再是怜悯了。…

“Soli Deo Gloria”——路德的500年 VS.巴赫的300年

作者:王星然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7.12.18 Soli Deo Gloria(荣耀唯独归于上帝),不只是宗教改革的五个唯独之一,也是音乐之父巴赫(J. S. Bach)在他乐谱手稿上的习惯签名。在巴赫所有的圣乐作品及大部份的世俗音乐作品总结处,都签上了S.D.G.(Soli Deo Gloria)。这不仅说明了作曲家的创作动机,也透露出作曲家与改教运动的渊源。…

缺少中保的人类命途荒地上只剩下伤痕

(摘自 巴刻《字里藏珍》,宣道出版社) 在现代的工业和国际性的谈判中,“中保”(中间人)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需要借助中间人来协调的事情,实在普遍得很。有时候,事情会变得剑拔弩张,双方都觉得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余地,甚至其中一方拂袖而去,此时此刻就需要一个中间人,在决裂了的谈判中斡旋,尝试调停他们之间的纠纷。 “中间人”的字面意思(正如希腊文“中保”mesitēs一字的意义所指)就是中间的人。他与双方都有联系,对双方均表同情,双方也信任他。他的目的是主持公义,寻求和平,使双方和睦相处。他的职责是代表每一方向另一方说话,务求恢复两者之间的友谊。 新约圣经有一次称摩西为“中保”(加三19),称呼主耶稣则有四次。保罗在提摩太前书二章五节说:“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根据希伯来书八章六节、九章十五节和十二章二十四节,我们知道耶稣是那更美之新约的中保。 若说这几段经文不但是新约圣经,而且是全本圣经的钥匙,并不为过;因为这几段经文把全部圣经的精义,综合成一句片语。 现代神学普遍认为圣经是见证基督的书,在旧约中有先知的前瞻,新约则有使徒的回顾,同为基督作见证。这说法是对的;但若要更精确地描述,慎防误解,我们就需要补充说:圣经是一本为基督作见证的书,不只是(也不但主要是)见证他是人类的老师或模范,而是见证他是一位中保。耶稣在神和人中间成为中保,建立崭新而永恒的圣约,这就是圣经的主题。 当神和人的关系决裂之后,他们之间的沟通和友情随即断绝。因着罪的缘故,两者之间成为仇敌。“原来体贴肉体的(人的天性本是如此),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八7)神与人争战,即是说“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罗一18,参五10) 在这一位审判者及颁布律法之神的面前(罗三29),全世界都有罪。“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23节;无论神的荣耀在这里是指一种标准、成就,或盼望——可参释经书——对我们而言并无分别。)正如以赛亚说:“我们都如羊走迷”,离开了牧者要我们跟随的道路(赛五三6),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走神的道路,我们却毫不察觉,直到有人提醒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光境,而事实上我们时刻都是这样的。…

基督徒的真友谊不是靠经营

转摘自 侯士庭《转化生命的友谊》。两篇文章均转自微信公众号:生命之光读书汇。 属灵朋友的益处 文|侯士庭 阅读文章之前,先看看下列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属灵朋友有何益处?下文共14个段落,请从每一段中找到至少一个答案。 第二个问题:属灵朋友对你有何益处?请结合下文的信息与自己的经历,总结三点回答。 第三个问题:作为别人的属灵朋友,你需要做些什么?请总结至少三点具体、可实践的原则。 1.祷告生活如要进步,需要有“属灵朋友”的相助,他的榜样、引导、友情都为我们的灵程提供属灵的方向。为领受“属灵指引”,我们需要与灵命成熟的人建立关系,他们可以引导我们活出福音的生命来。…

巴赫《尊主颂》——体验一个“路德”风的圣诞节

2014-12-16 王星然 OC举目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 (专栏每周更新) 体验一个“路德”风的圣诞节 “金勾杯”虽有气氛,但没灵魂。如果你的圣诞音乐收藏缺了巴赫(J. S. Bach)的《尊主颂》,损失实在惨重。圣诞佳节将至,和读者介绍一帖我的私房圣诞音乐。…

司布真:下限基督徒

下限基督徒!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要按尽可能最廉价方式上天堂的基督徒。一个打算尽可能得到世界的一切,却不遭遇世俗之人灭亡命运的基督徒。一个打算有尽可能少,却不全然缺乏信仰的基督徒。 下限基督徒早上去敬拜,晚上也去 — 除非天下雨,或太热,或太冷,或他想睡觉,或因晚饭吃得太饱而头痛。他至为有礼貌地听讲道人讲道,与大家一起祷告和赞美。他非常审慎地应用真理——有时应用在自己身上,更多时候是应用在他邻舍身上。 下限基督徒对一切善工都非常支持。他希望它们进展顺利,但要为它们多做贡献,这就不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主日学,他看是一种可敬的制度 — 为遭人忽略和无知之人设立的主日学尤为如此。但要他来上一堂课,他却不方便 — 他在一周的生意来往如此紧凑,他需要用安息日休息一天;他也认为自己不符合条件作主日学老师。有太多的人,他们得到更好预备来尽这重要本分…

让马丁路德离开罗马天主教会的四本书

文: Nicholas Davis 转自 古旧福音 2017年是马丁路德年——至少理当如此。差不多500年前,在1517年的10月31日,路德把他写的95条论纲钉在威登堡城堡教会的大门上(但也许他是把这份文件“寄”出去的,一些历史学家对此有意见分歧)。 即使如此,路德也不是在那一刻就立刻成为一位彻底的抗罗宗人士。他用了大约八年(1513-1521)发出挑战,打造出一种对福音更健全的认识。 你有没有想过马丁路德在他生命这一段至关重要时间在读什么书?应许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马丁路德迷,但我想至少还会有一些人也对此感兴趣,马丁路德在这缓慢但稳定,从中世纪教会过渡到宗教改革世界的时期在读什么书。 请记住,路德的目的并不是发明、开创一个全新教会。他的目标是改革教会,呼吁教会悔改,相信神长存的道。…

虚假神学使人希望不经梯子便想登天

马丁路德在神学概念上伟大的贡献,是他的十架神学。“十架神学”(theologia crucis)一词最早是由马丁·路德所使用,于宗教改革初期用来描述他的神学。此神学不仅仅是说到有关十字架的教义,认为十字架是基督拯救工作的焦点,乃是领悟整个神学就是十字架神学,是神自我启示的焦点,因此也是一切真基督教神学的根基与中心。 在十架神学中,对整个神学来说,十字架已成为方法论上的关键点。如路德的警语所说:“十字架是一切事物的标准”。因此路德能主张“我们的神学就是十字架”,这令我们想起保罗在圣经中的一段话(“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而这也正是路德十架神学概念的主要意义(林前1-2章)。 在海德堡论纲中(1518年),路德将十架神学与荣耀神学(theologia gloriae)相对照,简要摘录他反对后中古世纪经院神学的理由。这两名词代表了两种认识神的研究方式:荣耀神学家认为神能力、智慧与美善的荣耀都显明在创造之工上;而十架神学家所理解的,却是隐藏在十字架之痛苦与羞辱之下的神。 经院哲学神学家从抽象和抽离的角度出发,揣测基督的本质和三位一体的本质。马丁路德称他们的方法为“荣耀神学”,批判这是一种“诡辩”。这些荣耀的神学家乃是“十字架的仇敌”(腓3:18),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发现神、观察神的作为,并没有想到神所承受十字架的耻辱和苦难。 “荣耀神学”是一种骄傲的神学,宣称见到神的本相,使神学家自高自大。保罗在罗马书一章22节则被这类的神学家:“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真实的神学并不求见神的本相,只安于按照神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以及所赐下的启示来认识他。 马丁路德进一步发展此一主题,指出人对神的认识有两种,法律上和福音上的。法律上的认识神,是源自理性和普遍启示,是哲学家的知识。得到此种对神认识的方法,如同求取任何其他知识的方法一样。这种方法视神为审查的对象,却忘记了圣经的警告:“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0:20)真正认识神,源自神隐藏性的神学吊诡。 马丁路德指控那些不藉由隐藏性就能认识神的人,有如不经由梯子(神的话语)便想登天一样。路德拒绝接受道德主义和理性主义为认识神的渠道。…

游冠辉:混乱的世道,你的心灵安息何处?

混乱的世道,你的心灵安息何处? ——《圣徒永恒的安息》读后感 巴克斯特(1615-1691)是英国杰出的清教徒牧师,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敬虔的传道人。巴克斯特在传福音、牧会、神学以及推进教会合一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中国鲜为人知,然而,在历代圣徒中,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许许多多的人生命因他而改变。 喜爱巴克斯特近半个世纪的福音派著名神学家巴刻(J.I. Packer)写道:“我对你们所有人——包括教牧人员和平信徒、年轻的基督徒和年长的基督徒——说,去认识巴克斯特,并且一生不断认识他。你会一直从他受益的。”巴克斯特最为人所纪念的是贯穿于他一切侍奉之中的属天安息。在他的墓志铭上赫然刻着:“巴克斯特向人们指出了通往‘永恒的安息’之路”。 威尔金森( John Thomas Wilkinson)说:“正如班扬的名字立即能令人想起他的《天路历程》一样,巴克斯特的名字立刻会使人想到他的《圣徒永恒的安息》。”(中译本导言,…

他在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真理 | 奥古斯丁生日专稿

“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可能是一个正在玩耍的孩子喊出的这些话,穿过米兰一座花园的围栏,进入一位沮丧的修辞学教授耳中。他正坐在一棵无花果树下高呼:“多久,主啊,还要多久?是明天吗?永远是明天吗?为什么我的污秽不就在此刻洁净?”对于此刻的他来说,那个孩子的话仿佛来自天上。 不久之前,他在花园的另一处刚刚放下他在阅读的圣经。现在,他回到原处,拿起圣经,读到了保罗的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奥古斯丁——这位修辞学教授的名字——回应了保罗的话,他做出了自己迟迟没有做出的决定:全心服侍上帝。他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教授职业,开始了另一项事业,而这项事业最终令他成为整个基督教历史中最具影响力的基督徒之一。 为了理解米兰花园这次经历的深远意义,我们必须先讲述奥古斯丁在此之前的生活。 艳遇和知识远远不够,人必须寻找真理 公元354年,奥古斯丁生于北非小镇塔加斯特(Tagaste)。他的父亲是罗马帝国的小官员,信奉传统异教。但是,他的母亲莫妮卡(Monica)是敬虔的基督徒,她为丈夫归信基督不住地祷告,最终,上帝应允了她的祷告。奥古斯丁似乎与父亲并不是十分亲密,著作中很少提到他。但是,莫妮卡在她这个独生子的一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 奥古斯丁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拥有非凡天赋,因此希望他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此,他们将他送到附近的城镇马都拉(Madaura)直到他们用尽了资产,因此,奥古斯丁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塔加斯特。奥古斯丁说:“我在马都拉与伙伴们行走在巴比伦的广场上,我在污泥中打滚,仿佛进入了玉桂异香丛中。”他和这些朋友吹嘘他那些或真或假的艳遇,和他们一同恶作剧。终有一天,他会从中看见自己的罪并为此而懊悔。 最终,多亏了罗马尼亚努(Romanianus)的资助,奥古斯丁得以来到迦太基继续学习。几百年来,迦太基始终是说拉丁语的非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奥古斯丁大约在十七岁时来到了这座大都市。虽然他并没有荒废学业,但是,他也开始享受这座大都市所能带来的种种快乐。很快,他就有了情妇,还为他生了孩子。他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阿得奥达图斯(Adeodatus),意为上帝或某位神祇所赐。 同当时所有准备成为律师或公务员的年轻人一样,奥古斯丁也学习了修辞学。这一学科的目的是让人学习优雅且具有说服力的演讲与写作。真理并不是讲授的内容,这是哲学教授的事情。但是,修辞学的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古代著作,包括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的著作。除了身为语言大师,西塞罗还是一位哲学家。因此,在阅读西塞罗的过程中,奥古斯丁逐渐相信,只有华丽的辞藻与优美的文体远远不够。人还必须寻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