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教家如何看待伊斯兰教? 作者:Matthew Miller 宗教改革期间,伊斯兰教的推进是“新闻”大事。土耳其帝国的推进在16世纪中期达到高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威胁欧洲基督教王国。虽然欧洲军队在1529年维也纳城门外将土耳其人赶了回去,但伊斯兰势力已如此纵深进入这事实,在接下来几十年间让基督教欧洲“极其惊惶”。 因此,虽然改教家首要与罗马天主教会争战,但他们也不时关注伊斯兰教。改教家除了解释伊斯兰教的性质,还思想上帝要教会从“土耳其人”(当时与“穆斯林”是同义词)向外表作基督徒的人推进这件事上吸取什么教训。 我们刚刚记念了宗教改革五百周年,发现自己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看起来是时候问,改教家如何看待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性质 改教家并不认为伊斯兰教是“世界其中一种大宗教”,或“与亚伯拉罕有关三大信仰之一”。他们而是最主要把穆罕默德的教导看作是一种偏离基督教信仰的异端。 “异端”一词源自于希腊文,意思就是“挑选”,按此理解,一种基督教异端,就是不领受基督教整体信仰,而是挑选某些元素,牺牲其余元素。剩下来的,就是从基督教信仰中抽取,但已不再是基督教信仰的事情。教会历史上两种最有名的异端就是亚流派异端(这异端否认亘古三位一体),以及伯拉纠主义(这种异端否认原罪,教导人可以靠行为得救)。教会与异端的争战是一场持久战。…
Posts published in “灵修生活”
七,时论(个人见证) 第505篇 90岁弟兄对70岁教授的劝勉 日前一位义工传道人送给我一个单张,内容是一位90高龄的老教授听说一位70岁的教授哀叹自己老了,就写下了这首诗劝勉他。引用的经文是林后4:16,“ 我们的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我读了以后,感到很有帮助,录在下面与读者分享。盼望我们的中青年弟兄姊妹,在向着标杆、奔跑天路的过程中,更能从中得到激励,力上加力奔前程。 外体虽老,内心日新 人们都对我说:“你老了!”我已经听见他们说过无数次, 说得那么肯定,又不客气,然而我并非行将就木,全如古稀。…
C.S. 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 #8226; 16世纪卷》。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四种爱》、《返璞归真》、《天路回归》、《地狱来鸿》等等。 他一生著书逾30部,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纳尼亚传奇》七部曲和《太空》三部曲。此外还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新的读者。 C.S. 路易斯(Clive #8226;…
(七)时论(个人见证) 义工传道人的心声 日前我与一位义工传道人交通,感谢主,他忠心地事奉主耶稣基督,每月到20多个地方讲道28次,他不是以宗教为职业,而是蒙召奉献自己,作为一名义工。不仅不收讲道费用,反而拿自己的退休金用作交通费,到各个乡镇礼拜堂讲道。 他的心声以下面四句话来表达: 教会兴衰系讲台,讲台供应系牧者, 蒙召全献不怕苦,圣灵充满活水来。 对于全职的传道人,教会和信徒供应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是应该的,是责无旁贷的。但教会如果能够兴起许多双职的传道人和退休后的义工传道人,则主耶稣基督的福音就能够更快地传遍祖国各地。中国大陆的基督徒从1949年时的7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数以千万计(一说为1700万,另一说为7000万,甚至一亿。),就是由于有了大量的义工和兼职传道人。因为他们悔改蒙恩得救,认识了慈爱的天父和救主耶稣基督并他的十字架与复活,尝到主恩和主爱的滋味,得到了永生的福乐,得到了新的生命。他们就愿意作见证与人分享,带领人信主。 2008,2,7
(摘自 莱尔《〈马可福音〉释经默想》,三联书店) 有一个文士来,听见他们辨论,晓得耶稣回答得好,就问他说:“诫命中哪是第一要紧的呢?”耶稣回答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已。’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那文士对耶稣说:“夫子说,上帝是一位,实在不错。除了他以外,再没有别的上帝。并且尽心、尽智、尽力爱他,又爱人如已,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好得多。”耶稣见他回答得有智慧,就对他说:“你离上帝的国不远了。”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 ——可 12:28-34 这一段经文包含了我们主耶稣基督和“一个文士”之间的对话。一天之内第三次,我们看到我们的主受难题试验。他已经堵住了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口,此时人又要他在一个问题上作判断。对于这问题,犹太人意见纷纭:“诫命中哪是第一呢?” 人向我们的主提出如此多难题,为此我们有理由感谢主。没有这些难题,他三次回答中包含的奇妙智慧言语就很有可能不会说出口。在这里,就像在其他许多情形中一样,我们看到上帝如何能让坏事变成好事。他能让敌人最恶毒的攻击反过来效力,使他的教会得益处,反过来又给他自己带来赞美。他能让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文士的敌意,成为对他百姓的教训。在这一章中,这三种提问的人都没有料到,他们狡猾的问题会给整个基督教界带来何等大的益处。 我们从这段经文中观察,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为人向上帝向人当尽的本分立下何等高的标准。 这位文士提出的问题非常广泛——“诫命中哪是第一呢?”他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与他的期望很不一样。无论如何,如果他以为我们主要表扬他遵守一些外在形式或礼仪,他就错了。他听到这庄严的话:“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已。’”…
(摘自侯士庭 《师徒之道:跟随真正的导师》,上海三联书店) 赫伯特(George Herbert, 1593—1633)反对古典斯多葛主义的言词简洁有力,而在他身后不久,笛卡儿(1596—1650)却又为斯多葛主义注入激进的新推力。笛卡儿不再诉诸外在的自然法则,他主张道德是人类内在根据(oikeiosis)所发展出来的领域,认为人有一定的自制力来控制情感。笛卡儿身为瑞典雷吉娜女王(Queen Regina)的导师,他说:“自由意志是人类能拥有的最高贵的东西,因为它使我们几乎与上帝同等,使我们免于沦为他的子民。若能善用它,便是如获至宝。” 后来他更加自信地说:“我们能有效地求知和订定志向,因为我们永远有能力借着意志的行动,避免或间接逃避、排除某种情感。”这样,理性就成了控制欲望的利器。借由这种方式,笛卡儿开创了理性的内向,使良知变成工具。这就好比我们今天常常听见的一句大话:“我可以把它搞定!”可是巴瑞特(William Barrett)指出,当整个实际情况被“技巧”变得愈来愈机械化的时候,灵魂就死了。 洛克(John…
文:布鲁斯·L.雪莱 中世纪末期,兴起不少勇士,敢于公开批评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及组织。其中最重要的两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威克里夫约于公元1330年生在英国,受教于牛津大学,后来成为该校教授。 公元1376年,他开始批评圣职人员,他说:“政治与财富已经腐化了教会,这个教会需要彻底革新。”对于教会,他说:“教会必须回到使徒时代的贫穷与单纯。”他宣称:“只有圣经是信仰的根据,教会不是信仰的准则。”但是天主教会所用的圣经,是拉丁文写的,一般百姓无法阅读。为了使英国的基督徒能够自己读圣经,威克里夫将圣经译成英文,他也写了好些书。 威克里夫的跟随者将他的教导及新译的圣经带到英国各地,当然教皇和圣职人员对这件事非常不满,他们用尽方法要摧毁威克里夫;但英国大部分人民及许多贵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贵族们并保护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公元1384年的最后一天,威克里夫平安地离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导继续在英国散播,藉着他的著作,也透过门徒的努力,这批人后来被称为罗拉得派(Lollards)。他们反对教皇和圣职人员,过贫穷的生活,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标准。当威克里夫门徒的影响越来越大时,从圣职人员而来的反对势力也越来越大。最后,主教们通过一项法律,规定烧死传异端者。于是,英国全地从南到北,都有罗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 然而,要将他们连根铲除,并非易事,这股火焰一直延烧到十五世纪,才总算能逐渐抑止罗拉得派的发展。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连最后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罗拉得主义”却在英国默默存留,直到改教运动时期。 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1330?—1384)常被认为是一位狂热分子。像大多数狂热分子一样,他蔑视中立,种什么就收什么。自他那个时代起,人们要么将他褒奖到天上,要么将他贬到十八层地狱。 摧毁中世纪神人关系障碍…
以福音为中心辅导的95条宣言 作者:Bob Kellemen 1517年10月31号,马丁路德把他后来著名的95条论纲钉在德国威登堡诸圣堂的大门上,以此发起一场改革,帮助教会认识耶稣基督拯救的福音。 2010年,超过30位圣经辅导领袖齐聚发起圣经辅导联盟(BCC),在接下来九个月,他们起草了十份草案,后来成为圣经辅导联盟的信仰告白。他们以此努力概括教会如何理解基督恩典的福音(这福音助人成圣,开展彼此服侍)——就是将福音应用在日常基督徒生活当中。 2017年9月,New Growth Press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著作,《十字架下的辅导:马丁路德如何将福音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正如我在这本书中解释那样: “马丁路德不仅改革了神学,他对福音的认识也改改革了日常基督徒生活、圣经辅导、教牧辅导、彼此服侍的事工以及心灵关怀。”…
(摘编自《基督教要义》导言,三联书店) 加尔文的这部巨著(《基督教要义》)被视为基督新教神学的经典陈述毫不为过。加尔文一直扩展这部著作,直到其内容涵盖整个基督教神学的领域。如果说这部著作的全面性远超过同时代其他神学著作的话,那么,它的条理性和匀称性,以及细节判断上的高度一致性,则更是无与伦比。在最终版中,我们看不出多少重复扩充和章节重组的痕迹。然而,作品的条理性并没有减弱其说服力和力度。 这部著作充满生机,极具挑战性,要求读者做出个人回应。这是因为加尔文持续不断而且充满说服力地将他自己把握住的真理表达出来。加尔文在回顾他自己的归信经历时写道:“神折服了我,使我有一颗受教的心。”因着这深刻、持久的内在生命变化,从此,他无论是行事为人,还是著书立说,都常常把神摆在他的面前。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的开篇,讨论了“人如何认识神”的主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对神无以言表的威严、他的主权,以及神与人同在的意识和敬畏。 这种对神的意识既不是思辨的产物,也不是思辨的动力。加尔文拒绝超然的思辨,因为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放纵。加尔文若有一点这方面的天分,他也是有意地制约它。他从来不把神学当作某种冷漠的研究。加尔文所关心的并不是神本身是怎样的神(因他认为这主题超出人的认识能力),他所关心的乃是神在与世界和我们的关系中是怎样的神。那些企图以自己骄傲而虚弱的理智寻求神的人都不认识他;相反,神向那些敬拜他、爱他、顺服他,愿意从他神圣的话语中了解他的旨意的人,启示他自己。 著述的唯一目标是保守纯正的敬虔教义 若有人拿起加尔文的巨著阅读时,先入为主地认为加尔文的头脑是一种有效的工厂,按照教条的逻辑在不断地生产和组装结构统一的部件,他很快会发现,他的成见会被打破。敏锐的读者很快就会意识到:加尔文在他的著作中所投入的不仅是他的智识,而是他整个灵性和情感的存在。 加尔文完全可以用后人菲利普·西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的妙语说:“要省察你的内心,然后下笔。”古人说:“使人成为神学家的是他的心。”加尔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我们可以说,加尔文不是一个职业的神学家,而是一位非常敬虔的人,他具备系统思维的天分,并且顺服神给他的感动,将自己信仰一切的涵义写出来。…
再思《何为福音》 作者:卡森 (D.A.Carson) 节译,全文见此 : http://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justintaylor/files/2010/10/for_the_fame_of_gods_name.excerpt.pdf 福音内容与福音宣告 道格拉斯·穆尔(Douglas 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