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时论(人物怀念和评论) 第490篇 葛培理的一家 葛培理1918,11,7日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镇附近的长老会家庭,有苏格兰和爱尔兰的血统。1934年9月受浸参加美南浸信会。1943年惠顿神学院毕业。曾经到过185个国家,向2.1亿人传过福音。每次大型福音布道会参加人数都是成千上万,是20世纪著名的布道家。 他的妻子路得 Ruth Bell Graham于1920,6,10生于中国江苏的清江(今淮安)长老会仁慈医院。路得的父亲钟爱华L.Nelson Bell,母亲Virginia…
Posts published in “灵修生活”
七,时论(基督徒与政治) 第489篇 扬州教案的反思 扬州教案发生于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8月22日。从1868,8,23日当时知府所发的禁令通告,可以大致了解事件的起因和情况。通告全文如下: 扬州府县接到英国教士戴德生送来照会如下:“民众误传传教士私藏小孩,暗地烹而食之。此因群众不明真相,事实并非如此。昨晚有无数群众结集我家四周,引起骚动。谨此恳求大人严惩滋事分子,并出示公告安抚百姓。”知府和县官认为教士住所外滋事的群众过于无礼,行为不检,特此出示禁令晓谕民众,以后勿得再在戴宅引起骚动,违者重治不饶,不得有违。所出告示得张贴所有街巷中。 按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的《扬州宗教》一书,记载了扬州教案,摘录如下: 这一年的8月,正值扬州府举行考试,文武生员都聚集在扬州。……对于洋人虐杀中国婴儿的事,生员们也许觉得根本不需要去调查了解,便可断定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于是,满腔的爱国热血立即化为驱逐洋教的行动。8月8日生员在教场集会,声讨洋教罪恶,决定驱逐洋教。随后,大家就向皮市街耶稣堂进发,有人在义愤情绪驱动下,向教堂抛掷砖石,击坏了房瓦、门窗。 8月22日,人们便去冲击基督教牧师(戴德生)的住宅。这时,以一葛姓秀才为首的考生,会同群众两万余人,团团围困耶稣堂。人们冲进大门,捣毁家具陈设,痛打传教士,最后纵火焚烧了教堂。顿时,浓烟蔽日,烈火冲天,英国教堂被夷为平地。 但是按照《戴德生传》的记载,细节上有些出入,如《戴德生传》估计当时群众约数千人,有纵火事件,也有向教士索要财物的事,传教士从二楼窗户跳出来受伤,但楼房并没有夷为平地,主要的财物没有损失。而总体来说,从不同的文字叙述,大致可以还原出事件的情况。…
七,时论(教会治理) 第487篇 再访戴德生在扬州的故居 上个月第一次访问戴德生在扬州的故居以后,写了一个帖子在网站上发表。但是由于没有用皮尺测量,对面积的大小都是估计的。经过了解历史情况的弟兄指点和用皮尺丈量后,发现上一个帖子的内容,需要更正如下: 1,北楼为两层楼,每层面积约189平方米,两层共约378平方米。长约为17.9m,宽约为10.6m。是用皮尺量的。一共有5个开间。楼梯在西侧。楼上下都有走廊。 2,南楼也是两层楼,共约200多平方米。 3,两楼中间的院子面积约有300平方米。院子中间曾盖有小礼拜堂,在礼拜堂的南北两面各有侧门,可以通到南北两楼。故居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占用,小礼拜堂因失火焚毁。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南楼一间房间里礼拜。 4,根据国家发给教会的土地使用证,该故居整个占地面积为749.9平方米。 5,原来的大门在院子东墙的中心。在门的一侧有三块白石,上面刻有‘耶稣堂’三个大字;嵌在墙上。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是根据几位年长同工的记忆才知道的。在门的上额有匾的说法是根据某些文字资料,是不准确的。…
《宋尚节言行录》 宋尚节博士是中国教会一代属灵伟人,为教会带来了极大的复兴,影响之大无可估计。 本书前两章的轶事、回想,叙述了他的生平琐事,其他篇幅是分类记录他的言论,这些材料可使读者全面的认识这位神仆的真面貌。 目录 第一章 轶事 第二章 回 想…
《灵历集光 – 宋尚节日记摘抄》 本书字里行间散发着基督的馨香之气;见证着基督的伟大奇妙;唤醒了千万软弱、冷淡、沉睡的心灵。主的仆人宋博士,对主的工作百折不挠,传福音不顾性命,甘背十架至死忠心。他看金银财宝、名利地位淡如水,唯看得着基督为至宝。为救千万的灵魂废寝忘食,争分夺秒;追求圣洁,每日三省;斥责罪恶、不徇情面。他以耶稣的心为心,以神的事为念。主借他行了很多神迹奇事。他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却在中国基督教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出版说明 定西教会地处中国中部,定西县是全国有名的十八个干旱县之一。这里群羊的灵命同样贫乏干枯,如同旱苗急待雨降,如婴孩渴慕灵奶喂养一般。这次我们有幸蒙利未同工允准承印出版《灵历集光》一书,实在是主的恩典,是真理圣灵保惠师的运行帮助,是主眷顾了他儿女们灵命的需要,是主藉本书中美好属灵见证对我们的激励、鞭策、浇灌和喂养,也是利未先生对我们定西教会事工的有力援助。我们在心灵深处说一声哈利路亚!求神加倍地赐福使用此书的同道们。《灵历集光》一书,是主的忠仆宋尚节博士的日记摘抄,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献。在他离世五十四年的今天,我们定西教会受委托承印出版这本书,是主长阔高深测不透的奇妙大爱,实难用言语和文字来表达。这本书实在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字里行间散发着基督的馨香之气;见证着基督的伟大奇妙;唤醒了千万软弱、冷淡、沉睡的心灵;称颂赞美着神的慈爱、怜悯和圣洁。主的仆人宋博士,对主的工作百折不挠,传福音不顾性命,甘背十架至死忠心。他看金银财宝、名利地位淡如水,唯看得着基督为至宝。为救千万的灵魂废寝忘食,争分夺秒;追求圣洁,每日三省;斥责罪恶、不徇情面。他以耶稣的心为心,以神的事为念。主借他行了很多神迹奇事。他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却是光辉的一生,在中国基督教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打了那美好的仗,跑尽了当跑的路,守住了所信的道,作工的果效也一定随着他。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出版此书,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漏,恳请读者和同工同道批评指正。 滕 序 前…
六,读经心得(默想和心声) 第484篇 保罗在大数的10年 我们读新约的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以及赵紫宸先生所写的《圣保罗传》,就可以知道在主后35-45年这一段时间,保罗36-46岁时是在他的故乡出生地度过的。使徒行传里没有记载他在这10年里做了什么。 使徒行传7:60-8:3,9:1-30记载了保罗(当时名叫扫罗)由一个热心逼迫基督徒的人,悔改成为一位忠心传福音的主耶稣基督的仆人。其中复活后的主耶稣亲自在将到大马士革的路上向他显现,是保罗转变悔改的重要原因。当时保罗已经33岁。保罗随即在大马士革宣讲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期间曾到阿拉伯旷野退修。过了3年,保罗36岁的时候,他才上耶路撒冷去,门徒都怕他,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保罗在耶路撒冷奉主的名放胆传道,犹太人想要杀他,弟兄们就打发他到大数去了。 到了使徒行传11:25才再次记载巴拿巴到大数去找保罗的事。这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时间。 我们读了这几段圣经,默想一下,可以得到哪些教益呢? 1,巴拿巴是个好人,他在门徒都怕扫罗时,敢于接待他,说明巴拿巴确实是圣灵充满、大有信心的人。巴拿巴有如中国古代能相中千里马的伯乐。如果巴拿巴不去大数找保罗,一起到安提阿教会侍奉,也就没有保罗以后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4次传道行程;带领那样多的外邦人信而归主。我们期望中国教会能有更多像巴拿巴这样的好人,接待并且发现像保罗这样的同工,同心合意兴旺基督的福音。 2,保罗在大数的10年,是顺服在主的权柄下、读经祷告、装备自己、忍耐等候使用的10年。哥林多后书12章保罗所说的上过三层天,听到乐园里隐秘的话语的属灵经历,就是发生在主后42年的大数。(因为保罗是在主后56年写哥林多后书,14年前,就是主后42年。)我们有些弟兄姊妹或者专职的同工,可能有时会埋怨主,埋怨教会,为什么没有使用他,发挥他的才能。其实我们应该退到主里面,静思一下,自己是否已经穿戴好上帝所赐给的全副军装?自己有没有像保罗那样在大数10年获得的经历和造就?做学问的人,都提倡要坐10年冷板凳;要想成为主耶稣基督的仆人和精兵,更要仰望上帝,做好长期的准备。…
六,读经心得(默想和心声) 第503篇 法利赛人和税吏 路加福音18:9-14这一段经文,是主耶稣所讲的一个比喻,是对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并藐视别人的人讲的。 主耶稣说;“有两个人上殿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我最近常想到这段经文,对照自己的灵性光景,是像这个法利赛人呢?还是像这个税吏?我们悔改认罪蒙恩得救,完全是出于上帝的恩典,没有自己一点的功劳。可是省察自己,往往是以为自己比别人强,以为自己不像那些外邦人,贪恋世俗,抽烟打麻将,乱搞男女关系,浪费时间和生命;也不像那些宗教职业者,阿谀奉承,争权夺利;内心的这种优越感,不是与法利赛人的思想一样吗? 没有自卑下来,没有时刻意识到,自己如果有一些好的地方或工作,都不在主以外。如果没有圣灵的引领和保守看顾,没有上帝所赐的才能,自己是一文不值,也不能做什么有益的事。当试探临到的时候,就会跌倒得很惨。 求主使自己经常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和正直的灵,学习税吏那样,‘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地自卑,捶胸认罪,惟求主开恩。这一点读经心得,愿与读者共勉。 2008,1,31
六,读经心得(默想和心声) 第483篇 说和做 日前我遇到一个基督教机构的几位同工,他们说他们是抱着‘只做不说’或者‘多做少说’的方针,只求实实在在地为中国教会和百姓做一些事,不求张扬。他们通过合法的渠道,给中国基督徒送上百万册圣经,建立了许多图书室,新建了一些礼拜堂。 当时我对他们的想法并不认同,认为奉主耶稣基督的名所作的事,应该宣扬,为主作见证,归荣耀与上帝。 但我读到两处圣经后领受到:在一些时候和情况之下,是应该‘只做不说’的。 一种是当我们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行在暗中(太6;1-4).。 另一种情况,是如同可1:40-45的情况,主耶稣医好一个麻风病人以后,吩咐他说:“你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那人出去,倒说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叫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地进城,只好在外边旷野地方。 上帝的工作和旨意是,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传3:1-8)。我们要学习保罗那样顺服,当圣灵禁止他在亚细亚讲道时,他就离开那里。保罗随即看到异象,听到马其顿人的呼声(徒16:5-10);保罗就听从上帝的召唤到马其顿去,虽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受逼迫与苦难,也不后悔。…
(摘自侯士庭 《师徒之道:跟随真正的导师》,上海三联书店) 赫伯特(George Herbert, 1593—1633)反对古典斯多葛主义的言词简洁有力,而在他身后不久,笛卡儿(1596—1650)却又为斯多葛主义注入激进的新推力。笛卡儿不再诉诸外在的自然法则,他主张道德是人类内在根据(oikeiosis)所发展出来的领域,认为人有一定的自制力来控制情感。笛卡儿身为瑞典雷吉娜女王(Queen Regina)的导师,他说:“自由意志是人类能拥有的最高贵的东西,因为它使我们几乎与上帝同等,使我们免于沦为他的子民。若能善用它,便是如获至宝。” 后来他更加自信地说:“我们能有效地求知和订定志向,因为我们永远有能力借着意志的行动,避免或间接逃避、排除某种情感。”这样,理性就成了控制欲望的利器。借由这种方式,笛卡儿开创了理性的内向,使良知变成工具。这就好比我们今天常常听见的一句大话:“我可以把它搞定!”可是巴瑞特(William Barrett)指出,当整个实际情况被“技巧”变得愈来愈机械化的时候,灵魂就死了。 洛克(John…
文:布鲁斯·L.雪莱 中世纪末期,兴起不少勇士,敢于公开批评罗马天主教的教义及组织。其中最重要的两位是威克里夫和胡司。威克里夫约于公元1330年生在英国,受教于牛津大学,后来成为该校教授。 公元1376年,他开始批评圣职人员,他说:“政治与财富已经腐化了教会,这个教会需要彻底革新。”对于教会,他说:“教会必须回到使徒时代的贫穷与单纯。”他宣称:“只有圣经是信仰的根据,教会不是信仰的准则。”但是天主教会所用的圣经,是拉丁文写的,一般百姓无法阅读。为了使英国的基督徒能够自己读圣经,威克里夫将圣经译成英文,他也写了好些书。 威克里夫的跟随者将他的教导及新译的圣经带到英国各地,当然教皇和圣职人员对这件事非常不满,他们用尽方法要摧毁威克里夫;但英国大部分人民及许多贵族都全力支持威克里夫,贵族们并保护他,使他不至落入逼迫者手中;公元1384年的最后一天,威克里夫平安地离世。 威克里夫死后,他的教导继续在英国散播,藉着他的著作,也透过门徒的努力,这批人后来被称为罗拉得派(Lollards)。他们反对教皇和圣职人员,过贫穷的生活,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标准。当威克里夫门徒的影响越来越大时,从圣职人员而来的反对势力也越来越大。最后,主教们通过一项法律,规定烧死传异端者。于是,英国全地从南到北,都有罗拉得派的人在火焰中殉道。 然而,要将他们连根铲除,并非易事,这股火焰一直延烧到十五世纪,才总算能逐渐抑止罗拉得派的发展。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少,连最后一批也被逐消失。但“罗拉得主义”却在英国默默存留,直到改教运动时期。 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1330?—1384)常被认为是一位狂热分子。像大多数狂热分子一样,他蔑视中立,种什么就收什么。自他那个时代起,人们要么将他褒奖到天上,要么将他贬到十八层地狱。 摧毁中世纪神人关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