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加福音中有一个千百年来众所周知的故事,就是“浪子”的比喻,讲的是一个儿子拿走了父亲的遗产,挥霍散尽,然后又回到饶恕了他的父亲身边。如果你以为这个故事仅仅是在讲这一个儿子,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它实际上是关于两个儿子的故事,弟弟和哥哥的故事。如果我们不知道比较和对照他们俩,我们就错过了耶稣要教导我们的关键信息。 这个比喻打破了我们理解我们与上帝关系的模式和类型。此外,这个故事还有更有趣的地方:一直以来,人们有一个简单的讲故事套路,一个三幕套路——先是故事背景和布局,然后介绍问题或者冲突,最后是解决方法——但耶稣却没有走这个套路。为什么?线索在第一幕开始时就有了。 一、小儿子:一种失落 第一幕以对白开始。小儿子来到父亲面前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当时的听众肯定对这个请求感到非常惊讶。如果你是一个父亲,你有两个儿子,你死了,你的财产将被分割,三分之二给大儿子,三分之一给小儿子,因为在那个时代,长子所得是其他孩子的两倍。但这种事情只应该发生在父亲去世以后。 因此,当小儿子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来到父亲面前,要求把家业分给他,这基本上是希望父亲现在死了。小儿子想要的是父亲的家业,而不是父亲。他希望得到父亲的财富和遗产,得到由此而来的安逸、声望和自由。但是他不想要父亲。他希望父亲死。这是闻所未闻的! 但更闻所未闻的是父亲对于这个请求的反应。如果当时的听众对小儿子的请求感到吃惊,他们会更惊讶于父亲对小儿子的回应。在古代的中东,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应该做的是赶走这个儿子,就算不使用暴力,棒打出门,至少也要骂出去。但是,这位父亲没有那样做。 这个故事说,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在这里,“产业”一词的希腊文是bios。意思是“命”或“命根子”。因此,故事真正说的是,父亲将他的生命分割给了两个儿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父亲的产业和财富就是他的土地。他可以将自己产业的三分之一分给小儿子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售那些土地。在那个年代,人们的身份与他们的土地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你失去土地,你就失去了自己;如果你失去部分的土地,你就失去在社区中原有的地位,地位取决于财产的多少。因此,小儿子的请求,是在让他的父亲撕裂自己的生活,撕裂他的社会地位,撕裂他自己。但父亲那样做了,“把产业分给他们”,留下三分之二。 于是,小儿子带着他那份财产往远方去了。他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到一个地步,贫困、被利用,他的生活绝对是一片狼藉。直到他沦落到猪圈,躺卧在泥泞中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真是一个傻瓜。他想到了一个计划。…
Posts published in “灵修生活”
弗5:15-21 弗 5:15 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象愚昧人,当象智慧人。 弗 5:16 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 弗 5:17…
我们现在要讲福音事工,大部分讲道是关于提摩太后书的连续讲台,关于要如何服事,如何传讲福音。但现在我要做的,由我这起头,由唐卡森做结束,我们会用两本书,来讲解传福音的事奉本质,在我的部分,我们要讲一件记载在提摩太后书的事件,对福音事工很重要的一件事,这在提摩太后书没有详述,但在使徒行传有详细解说。我要读使徒行传十九章23-41节。这是在保罗事奉生涯中一件非常有趣又生动的事,是在使徒行传中,少数没有记载使徒讲道的事件,没有记载使徒的信息,只有在中间记载一点点讲道的摘要。使徒行传十九章,从23节开始。 「那时,因为这道起的扰乱不小。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西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西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保罗想要进去,到百姓那里,门徒却不许他去。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有人把亚力山大从众人中带出来,犹太人推他往前,亚力山大就摆手(请大家安静),要向百姓分诉;只因他们认出他是犹太人,就大家同声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如此约有两小时。那城里的书记安抚了众人,就说:以弗所人哪,谁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和从丢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呢?这事既是驳不倒的,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你们把这些人带来,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讟我们的女神。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或作:自有公堂),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对告。你们若问别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断定。今日的扰乱本是无缘无故,我们难免被查问。论到这样聚众,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说了这话,便叫众人散去。」 以上恭读上帝的话语。 我主要跟你们分享的是:保罗在传讲福音时,永远会挖掘又挑战文化中的偶像、人心中的偶像。因此,你若不效法保罗一向作风,辨识、揭发、挑战所面对偶像,你就不可能传讲出改变人生命的福音。我在这要教导的就是:如何辨识偶像,如何揭发偶像,最后如何摧毁偶像。如何辨识他们,如何揭发他们,最后如何摧毁他们。 第一、如何辨识偶像? 你要知道保罗的讲道是如此的强烈,甚至改变了会众的生命。当他直捣宗教偶像,直捣人心中的偶像时,当人归信的时候,就产生巨大的改变,甚至改变了文化。我想在今日,有很多人宣称自己有重生的经历,决定要信主,宣称基督是我的救主,但他们活得跟当下文化中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我想这就是今日教会最大的丑闻之一了。我想这是因为偶像面临福音的挑战。因保罗勇于挑战偶像,会众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改变大到影响了经济,影响了文化。他是怎么办到的? 就像我刚说的,使徒行传十九章没有纪录保罗的讲道,这是件非常不寻常的事。只有记载一些保罗做了些什么的摘要,我会念慢一点,这样你才听得清楚。底米丢其实为保罗归纳一些重点,他说:这保罗说「人手所做的不是神」。完全不是。他辨识又揭发。他在讲偶像。他不放过偶像。在这段经文中我们没有更多的资讯,如果你要更深入了解讲道内容,不是件难事,你只要回溯使徒行传前面就行了,你可以在使徒行传十四章看到保罗面对路司得城的偶像,或者在徒行传十六章的腓立比城,但最为人所知的应该是在使徒行传十七章,就是他在雅典的讲道。 你若回溯那事件,我们不会讲很久,因为我们要继续讲解这经文。你会看到保罗针对这些偶像的讲道有三个重点: 第一、当他进入雅典时,十七章16节说:「他看见满城都是偶像」。他看见偶像,他辨识偶像,分辨他们。就像我刚刚说的,你若不能够分辨你城市中的偶像,你就不可能有效地传讲福音。你要找出他们是谁。关于偶像…你要知道,每个性别都有他的偶像,每个文化都有他的偶像,每个阶层都有他的偶像,每个种族都有他的偶像,每个人都有他的偶像,而保罗知道他们的偶像是什么。…
约翰福音3:1-8 这是圣经最著名的段落之一。耶稣说:人必须重生。这段经文很重要,意涵丰富。告诉我们何为基督徒,何为信主的基督徒。容我从这段经文中讲解新生的五项要素,不是三项、四项,而是五项,就像迷你影集。耶稣告诉尼哥底母“你必须重生”,其中包括丰富的意涵,这经历很重要。到底何为重生?谁是重生的基督徒?这段经文回答了这些问题。我将以这段经文为主题,探讨耶稣的教导,包括重生的对象与来源,何为重生,如何重生,及重生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重生的对象。 在纽约,当人们谈到“重生”或“重生的人”,是指一种基督徒。他们有时甚至称“重生型的”,似乎带点特殊意味。有些人或许需要某种情绪性的经历,这是某些人的想法;有些人则需要严谨的道德规范,你若重生,表示你需要严谨的道德规范,有些人的想法是这样的。有些人需要重生,有些人已经重生。这种想法认为,“重生”是指某些类型的人。 但就尼哥底母而言,这说不过去。耶稣告诉他:必须重生。尼哥底母是谁?首先,他是成功的长者,受过很高的教育,是犹太人的官,社会地位崇高,极受尊重。他不可能是心灵破碎的人,不可能有重大情绪伤害。但耶稣告诉他:你必须重生。第二,他是法利赛人,有些人说到“重生型”的人,是指道德严谨的宗教人士。法利赛人是最遵守道德的宗教人士,他已具备这些条件。耶稣却对他说:你必须重生。我对尼哥底母的背景多做一点解释:尼哥底母虽是法利赛人,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他肯请教木匠耶稣——祂并未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特殊头衔,不曾读过名校。他却肯请教耶稣,称这年轻的木匠为“拉比”,心胸何等宽广敞开——“我想和你谈谈”,此人道德修养甚高,事业成功,人生成功,深具宗教情怀,同时心胸开阔,令人敬佩。耶稣却说:你必须重生。你必须重生,你必须从头来。“重生”就是这个意思,你从前做的都不算数,你得重新开始。 耶稣对尼哥底母说,“你必须重生”。要尼哥底母这样的人重生,表示重生的呼召不是为了使人更虔诚,因为他已经很虔诚。事实上,耶稣推翻了只有某些人需要重生的论调。耶稣对尼哥底母说这番话时,是指每个人都需要重生。优秀卓越的人必须重生,混乱不堪的人也需要重生,人人都必须重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重生从何而来? 约翰福音的作者几乎不曾提到神的国,马太、马可、路加三本福音书中着墨颇多,约翰只在最后稍微又提到。这里却两次提到:“重生能使你看见神的国”(第3节),“使你能进入神的国”(第5节)。对尼哥底母这样的法利赛人而言,神的国意味着什么?对一世纪的法利赛人来说,神国是否意味着末世的复活?一点也没错。法利赛人相信末世时神会更新全地,神会完全救赎,更新全世界,除灭死亡和疾病,除灭一切罪恶,擦去每一滴眼泪,所有的痛苦都会消失,未来这一切都会发生,法利赛人这样相信。这是对的,耶稣也谈到此事。但请注意,第5节祂说到,你重生后,得以进入神的国,是指现在!你现在就能进入神的国!这是什么意思?这怎么可能?对于看见神的国,有时我们的认知很模糊。但尼哥底母可能知道耶稣在讲什么,耶稣就像在勾勒时光之旅。我一直很喜欢科幻小说,特别是时光之旅,坐上时光机,就能到未来。这一段就是时光之旅,但是由未来来造访你,耶稣指的就是这个。保罗在别处经文也有提到,提多书3章5节,今天无法详谈。 但新约圣经的意思是,神以大能更新未来的一切,洁净全地,除灭所有污秽败坏。当你因着相信耶稣而重生,这大能此刻就进入你的生命,当然并非完全,但此刻就开始改变你!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不可低估重生的大能!我想我们的确低估了。希望有些人明白,我需要重生;我也希望已经重生的人明白,你或许低估了这改变生命的大能。看看彼得,太懦弱;看看保罗,太严厉。看看彼得,多么胆怯,多么懦弱;看看保罗,专横、独裁、说一不二。彼得太软弱,保罗太严厉,但重生的大能使两人成为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人!基本上,你受造和这两个人无异,你不比他们差,也不比他们优秀。但重生改变了他们成为世人的领袖,重生也能如此改变你。生命中任何伤害、罪恶、瑕疵、恶习,都能被重生的大能挪移、除去或改变,千万别低估你里面的大能!我知道你会,我只是提醒你,千万别低估。…
约翰一书 1:1-2:2 约一 1:1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 约一 1:2 (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 约一…
约翰福音4:7-26 约翰福音4:7-26,这段经文较长,就在耶稣向这妇人表明身份后,请看28节:“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 :‘你们来看,有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那城里有好些撒马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的见证。他们对妇人说 ,‘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 这一段是探讨传福音的经文,耶稣向这妇人传福音,这妇人向城里的人传福音,而他们再向读者传福音。耶稣见证他自己,妇人向众人见证耶稣,然后众人向这世界见证耶稣。传福音的服事,我已待在纽约很久,纽约人普遍对传福音抱持负面态度,因为传福音是基督徒传教,让别人接受自身的信仰。纽约人认为,若基督教适合你,那很好,但别劝人转而接受你的信仰,这不够宽容。然而这整段经文,全部是关于传福音。 我要藉此向大家说明,圣经上的教导及平衡的做法。有些人对于传福音持怀疑态度,不喜欢传福音,认为太排外,不是好现象。我要向大家说明,传福音是基督徒应尽的本分,反之,若你认为自己该传福音。我要藉着这段经文探讨如何与为何要传福音。我们要来看四个要点。 第一,耶稣活出了谦卑。(校对者注) 首先,耶稣要将永生白白地赐给每个人。白白赐给每个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彼此仇恨,在当时的社会,男人甚至不与女人交谈,况且我们知道这妇人是个不道德的,受排挤的人。约翰福音4章6节,我们是从第7节开始读,但第6节告诉我们,她打水那时约有午正,接近正午。众人皆知,平常妇人都在早晨打水,为求安全,她们会结伴到井旁,她们来得早,因为稍后会变热,且整天的工作都需要用水。这妇人却在中午,一天已过一半,天正热的时候,独自来到,为什么呢?因为她丈夫换了一个又一个,此刻她又与男人同居。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中,她是受排挤的。然而,耶稣基督跨越了一切世人所设定的藩篱,跨越性别,种族,道德的隔阂,他且温柔地与她谈论她的人生。 请看第9节,这妇人非常惊讶:你是犹太人,犹太拉比。一个犹太人、犹太拉比,我是撒玛利亚妇人,你为何跟我说话?这要告诉我们什么?当时的文化有明显的宗教社会阶级。神赐福的人,宗教人士,道德人士,都在上层阶级;未蒙神赐福的人都在低下阶层。上层阶级的人不会与低下阶层的人交谈,即使交谈,也是纡尊降贵。就妇人的理解,耶稣基督在各方面都高过她,祂主动与她攀谈,令她惊讶。她肯定很高兴而且十分惊讶。这要告诉我们什么?这告诉我们基督的救恩,耶稣的救恩,纯粹是恩典,他称之为恩赐。“你若知道神的恩赐”,恩典不是靠努力能赚取的,这救恩是白白的恩典。大家思考一下,什么事会让你领不到薪水?不工作。什么事会让你得不着恩典——白白赐下的礼物?只有骄傲会拦阻你得到救恩。若你说我不需要别人的施舍,或许你就得不到。领受救恩需要谦卑的心,领受耶稣基督的救恩,其实需要谦卑。领受的人也因为救恩而更谦卑。…
希伯来书2:5-18 希伯来书二章5至18节,这段经文很长,涵义丰富,但因为是圣诞节,我们只看跟“道成肉身”有关的三件事。圣诞节的意义在“道成肉身,神变成人”。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耶稣基督变成百分之百的人,祂是神的儿子,但这里说祂为我们尝了死味,……有没有看到?在第9节,好把我们带进神的家,这里说,“要领许多儿子进荣耀里去”。神透过恩典收纳我们,因祂为我们尝了死味。祂受苦,14节,亲自成了血肉之体;17节,凡事与祂的弟兄相同。所以圣经一再地说,神的儿子不只看起来像人,祂真的成了血肉之躯,变成了人。 今晚我要从很实际的层面来讲,从三方面来默想圣诞节,默想神变成人。这对我们的生活态度应该有三种影响。 第一,因为神介入,所以我们也该介入。 因为神介入,所以我们也该介入。比如你看11节说,耶稣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祂是神,但祂甘愿降世介入我们的生活,甘愿变成人。祂不以为耻,也不怕这样做。 介入是要付代价的。1964年在纽约皇后区有个妇女,……那个方向,对吧?不,是这个方向(这位讲者对听者比划城市方向)……,1964年,皇后区有个叫凯蒂珍奈维的28岁的妇女,有一天回到她的公寓大楼门口时,短短几分钟内被砍身亡。她当时大声尖叫,很多人听见。这个事件变得众所皆知,是因为不但没有人下楼帮助她,甚至没有人打电话报案。事后有个听见她尖叫的邻居,对记者说一句话,后来全国皆知。她说:“我不想介入。” 为什么他们不想介入?为什么他们不下来帮忙,甚至不肯打电话报案?因为这样才会安全。这名年轻妇人遭歹徒攻击,邻居若下来帮忙,也可能会受伤,可能跟她一样遭到攻击,对吗?其实他们跟大多数纽约客一样,都知道,连打电话报案或做目击证人都可能遭歹徒报复。所以下来帮忙或打电话报案表示我得介入,可能会受伤,我可不想这样,我要保护自己的安全。 旧约圣经告诉我们,神听见我们的呼求,祂听见受压者的呼求。圣经一开始就记载,神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神听见受压者的呼求,祂听见我们的呼求。但我们在新约圣经才知道,神不只打电话报案而已,祂听见我们的呼叫之后还下来,祂籍由耶稣基督介入,成为像我们这样的血肉之躯。祂不以成为我们这样的人为耻,也不怕这样做。祂下来帮我们,不像那些目击者不敢面对风险,耶稣来根本就是付上生命作代价。 现在请想想这件事的涵义,你若明白圣诞节的精神,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表示你愿意让自己有受伤的可能,介入就会这样。我们所住的社会,最看重个人自由,所以大家都不想介入。但耶稣介入了,甘冒受伤的风险。比如说,为什么很多人固定上教会,周而复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却不加入教会?我不是说我们纽约人会这样,你为什么会一直上教会却不加入教会?你说:“我只是还没预备好。”但很多人不加入是因为怕自己会受伤,不想那么介入。介入就有责任,要委身,有人可能会向你求救;介入就表示甘冒受伤的可能。…
耶利米书31:31-34 我们每周会探讨圣经中神的特质和圣格,本周要看的是“立约”。圣经告诉我们,神是立约的神。因着所立的约,我们与神联结。——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刚才听到的经文,是圣经中大家熟知的重要经文。事实上,新约经常引用旧约,这段是新约引用旧约最长的经文,希伯来书引用了这一整段。这是关于新约与旧约,但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要用以下三个标题来说明: 第一,什么是盟约(什么是盟约的定义)? 第二,新约解决了什么(新约是为了解决什么)? 第三,新约如何改变我们(新约如何更新我们)? 什么是盟约?新约解决了什么?这如何改变我们的生命?如何更新我们? 第一,什么是盟约? “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另立新约,不像我与他们祖宗所立的约。”圣经清楚地表明神只与祂立约的子民往来。所以,什么是盟约?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来定义,因为我们的生活文化正逐渐失去盟约的关系。因此若我们想要了解这一段圣经,需要进一步解释一番。 盟约是一种结盟,这样的结盟形成特殊的关系,比以法律效力为基础的合同更为个人化与亲密,同时又比私人感情关系更持久,更强化,更无条件。这是“律法”与“爱”惊人完美的结合。是的,这是个人化亲密的关系,但也因为以律法为基础,更为个人化,更为亲密,这是以律法为基础,属于个人化的关系。双方作出承诺,双方共同起誓,双方承诺有所牺牲,放弃自主性。他们承诺要忠信并相爱,无论环境或感受如何。当关系建立在个人感情上,你可以随时脱身。但当关系不仅有个人层面,也有律法层面,这就成了一种结盟,彼此委身,彼此关系会变得更亲密,因为你可以敞开,信任对方,因为对方不会随意离开。这种盟约关系更亲密,更有律法约束,超越一般契约或私人关系,听起来有没有很熟悉?人与人之间最接近的例子,就是婚姻。神甚至在这段经文中称祂自己为他们的丈夫,但我们无法花时间在这个主题。…
罗马书8:1-39 最近教导的主题是“圣灵”,今晚是最后一讲。之前探讨圣灵在我们里面以及为我们成就的一些事,众所周知:祂呼召我们并使我们相信真理;祂更新我们,在我们里面造出基督的性情;祂使我们在教会中彼此合一;祂赐下恩赐,使我们能服事周遭的人,生命改变。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 罗马书8章,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圣灵为我们成就的最后一件事,或许是最令人惊讶,也并非众所皆知的事。我们从这段经文了解到:圣灵未来为我们做的事,圣灵现在为我们做的事,以及如何让圣灵在我们生命中成就这些事。圣灵未来为我们做的事,现在为我们做的事,以及如何让圣灵在我们生命中成就这些事。——这是什么意思? 第一,圣灵未来为我们做的事。 罗马书8章着实令人瞠目。往下一点,8章30节说:“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并未停在“称义”的阶段,而是“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我们将得着荣耀。 研读保罗书信,最令人困惑的一点是,他不断地变换“救恩”一词的时态。有时说“我们已经得救、我们已蒙救赎、我们是得赎的身份”,用过去式;但他突然间转换时态,有时甚至在同一句说“我们将要得赎,我们将要得救”,到底怎么回事?事实上,这句经文也是如此,看出来了吗?罗马书8章14至16节说,相信基督的人就是神的儿女,我们已经领受了儿子的心,神已经接纳我们为祂的儿女;罗马书8章23节却说,“我们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保罗再次故技重施,怎么回事?答案是:这些概念的意涵太丰富。“得赎”一词,尤其用在此处,是指:买回、赎回、脱离捆绑、脱离辖制;买回、赎回、脱离奴役。“捆绑”意思是:戴着锁链,不能自由地做自己,也不能自由地做当做的事。 整本圣经告诉我们,甚至《创世记》起头的地方。《创世记》三章记载,那时我们犯罪,丧失与神的关系,也丧失了其他的各种关系。当我们丧失了与神的关系,其余一切就遭到破坏,不再是神原本规划的样式。因此,生命的每个层面都陷于捆绑中,我们不再能自由地成为合神心意的样式,无论是心理、社会、人际关系与生理层面,我们都陷入捆绑。这是什么意思? 即使最敬虔、最成熟的基督徒,仍然感受到惧怕、焦虑、心硬的极大捆绑。尽管他们经历某种程度的自由,但负面的感受仍然存在;即使最好的教会,也会经历许多冲突、个人野心、争吵、偏见;即使最好的人也会生病、衰老、死亡。这些事并非神的本意,都不是。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破碎并非神的本意。因此,在你成为基督徒的那一刻,所有的罪都被赦免,凡在基督里的人都不再被定罪。神看见你在基督里,意即:神对待你的方式就像你做了基督所做的一切。你在神眼里,是完全的义人。从你信主的那一刻起,神对你的爱和十亿年后没有差别。这项真理意义深远:你得救了,是过去式;但是,尽管你已经得救,你仍然需要救赎,(因为)捆绑仍然存在。我们已经得救,但我们现在需要救赎,将来也需要。罗马书8章17节告诉我们:虽然有痛苦,虽然有捆绑,但我们必得荣耀。意即:罪的所有影响及一切捆绑都将结束。尤其23节谈到“我们的身体得赎”,我们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得着最后的拯救,即,“身体得赎”。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身体是不好的,最终的拯救就是灵魂摆脱躯体。身体是不好的,是破败的、软弱的,最终的拯救是摆脱躯体。”我得承认,年纪越大,我越有同感。当你得了慢性病,或变得衰老,感觉身体越来越虚弱,你开始感慨“身体与我为敌。身体就像囚房,摆脱它,就是得救”。但这并非圣经的理念。你明白他在说什么吗?连上天堂都不是最终的得赎,而是在时间的终了,身体复活,得着崭新且荣耀的身体——这是最终的喜乐,最终的福分,这才完全成就神对你的期盼。这是神要人知道的圆满的喜乐、昌盛。…
天主教认为其封圣的圣人有 荣福直观 (beatific vision, 或 beatific sight ) 的能力。封圣的下面两品是真福品和可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