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 人类社会以来,管理始终是一项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工作,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环节,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人类社会将无法正常运作,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自有人类以来,人就有管理的意识与管理的行为,因为人是按着神的形像造的;神就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管理者,故他也赋予人类有管理的责任和本能。 今天,教会在地上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管理的工作。教会按属灵的本质来说,她是神的家、基督的身体,圣灵的殿,由三位一体的神亲自掌管的;但是教会作为以人为主体的团体形式出现在世上时,她必须要负有人的责任,也必须要尽上人应尽的本分。所以,做好教会的管理工作,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分内的事,应当认真对待。 一、教会管理的 圣经 依据 与“管理”有关的词和事例遍布整本 圣经 。如《创世纪》中记载了神起初创造天地万物,且按着他的形像造人,又把管理万物的责任委托于人,命令人“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创…
Posts published in “教会牧养和治理”
来源:福音时代 内地教会的传福音工作固然重要,但以真理培育信徒成长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今天内地教会所急需的。大家都切望看到更多教会能有系统的 圣经 教导工作。今天,神如何在内地教会动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如何?同工与信徒学习的情况又如何? 在最近一期的月26日晚的香港福音证主协会的神州情月祷会上,同工们以《内地 圣经 教导事工》为题对这些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作出了解答。 中国信徒过去50多年人数增长500倍,但是因着工人、培训和教材皆缺乏,以及许多现实挑战的原因,质的增长方面更需要重视,特别需要设立 圣经…
從初期使徒教會成長看現今教會增長之道(下) 全威 / 基督新報記者 2007年04月16日08時14分 (PST) 自上次分享從初期使徒教會看現今教會數量級增長的六大方法後,上週六在紐約布錄崙地區美南浸信會全國聯會所屬的大衛宣教中心 (David Dean…
教会杂志2007年9月号 传统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教会,是20世纪中国教会靠上帝的恩典所结出的果子,是那时候教会的属灵后代,继承了那时的很多传统。今天的教会在演变和发展中应该建立和向下传递怎样的传统,特别是属灵传统呢?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敬虔”?“爱主”的标准是什么?“复兴”指的又是什么?我们可以努力争取以达成教会的复兴吗?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第1世纪开始,教会就表现出对主基督的爱慕与敬拜。两千年来,历代主的教会,忠心的信徒们都渴望与主有更亲密的交通、更直接的经历,都祈求主赐给教会更广大的追求敬虔的意愿。这是每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的愿望。对于这种与主亲密联合的理想境界,不同的教会传统有不同的名称:清教徒称之为“得救的确据”,约翰·卫斯理称之为“无罪完全” ,凯锡克运动 称之为“得胜”,灵恩派则称之为“灵洗”,如此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可能其实是一回事?巴刻(J.I. Packer)认为是。 笔者认为,这些名称不同的理想就算内容不完全一致,也至少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的追求。 基督徒渴求敬虔和复兴本身无可厚非,这完全合乎圣经的教导,且在主的眼中被看为宝贵。没有对敬虔的追求,信徒的生命是干枯的;教会也不能走向成熟。加尔文的巨著《基督教要义》的书名Institutes…
(德.Duck摄) 一个明媚的仲夏的下午,我作为来自中国大陆的访问者,参加了美国中部一家华人教会的敬拜。敬拜结束后,分别有两个教会里的长者走上来与我交谈。第一个老弟兄走过来,因为已经知道我是从国内来的,就语重心长地询问我们在国内的处境,要我们多加小心,因为他最近从报上看到又有某个家庭教会的基督徒被捕。从他的言语中可以听出他对于中国家庭教会的同情与支持,以及对于政府的批评。在与他交谈完后,另一位在教会中颇受尊重(他的职业是医生)的长者过来和我交谈。他一开始就比较直接地问我家庭教会对于三自教会的态度。然后他谈到他回上海时,参加过几处三自教会的活动,印象很好。三自教会还给他的一个印象就是,他们非常主动地靠近和接纳家庭教会,可惜家庭教会太封闭,不愿意与三自教会和好。从他的话语中,可以听出他对于三自教会的同情与认可,以及对于「地下的」、「封闭的」、「不愿意合作的」家庭教会的反感。从这个教会出来后,和这两位长者的谈话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这里笔者试图把自己的思考分享出来。 一、两种普遍的态度 联系我这一二年来与海外华人以及西人教会的交往,我开始意识到,这两种对于中国家庭教会的态度可以说是十分典型和普遍的态度。随便和一个海外教会的基督徒谈起中国家庭教会的情况,如果他或她不是最近从大陆中出来的,那么他们对于中国家庭教会的态度基本上可以归为这两种态度或者立场。 第一种态度就是从政治上关心中国家庭教会的处境。在海外比较容易听到的关于中国家庭教会的消息恐怕主要就是,又有那一个传道人被捕了,又有那一家教会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干预。确实,这类的情况在大陆时有发生,不仅是在比较边远的地区,在大城市中也会发生。一旦有这种情况发生,这类消息会通过各种渠道首先发给海外,以寻求海外的支持与帮助。如果通常情况下多数是这类消息时常地传到海外,那么,这就会给海外教会造成这样一个印象:好像遭受迫害是中国家庭教会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这个处境几十年前是怎样,今天仍然是怎样。或许就是出于对于中国家庭教会的这种印象,所以在海外,尤其一些华人教会及组织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及力量:帮助中国家庭教会维护他们自身的权益,把维护教会权益与更大范围的维护人权的运动联系起来,试图以政治途径,特别借助于北美的政治力量,来解决中国家庭教会的政治处境,这似乎是最头等的事情,是对中国家庭教会最大的帮助。 第二种态度似乎是从教会合一的角度来关心中国大陆教会的情况。这几年由于三自教会在海外的频繁活动,多少改变了一些海外教会对于三自教会的印象。一些华人短期回到大陆探亲时,由于不太容易与家庭教会取得联系,因此便走马观花地看了几处三自的教会。由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基督徒的人数增加迅速,导致一些大城市中仅有的几处教堂人数爆满,给人一种三自教会十分兴旺发展的印象,这也是给那些走马观花者留下好印象的原因之一。而在与这些人群的交往中,三自教会给他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他们是愿意接纳家庭教会的,可是家庭教会总是固执地不愿意放下历史的包袱,不愿意接受三自教会主动给予的和解。这种印象逐渐地会使他们对中国家庭教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印象:自我封闭与保守、不愿意面对新的时代处境。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成为中国教会最大的问题:由于家庭教会的自我封闭、保留及不合作,造成了中国教会目前分裂的现状。或许是出于这样一种看法,所以在一些海外的机构看来,他们对于大陆教会的最大帮助就是,积极地协助三自教会及其全国性组织,扩大他们的事工与影响。特别通过大陆三自爱国会所依靠的一些政治力量,帮助三自全国性组织来收编当地的教会。 就对待中国家庭教会的态度上,上述两种态度似乎是截然不同的。然而,细心地观察却会发现一个共同的地方:两者都下意识地希望借助于某种政治力量或者途径,无论是海外的还是国内的,来帮助中国教会。当然,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态度,我们都无可怀疑地相信,这些教会、组织及基督徒个人确是出于对于中国教会真切地关心,真心希望能够为着中国教会的兴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过,如果总是基于上述的基本立场,真能够对于中国教会的兴旺发展起正面的作用吗?这是值得这些有负担的海外教会及组织反思的问题。其实,当我们下意识地戴着这样的有政治色彩的眼镜去看中国教会的问题及需要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看到中国教会的真正问题及需要,尤其是当前家庭教会的现状与需要。这几年围绕着国内家庭教会所发生的几件事情都表明,海外教会以为是帮助大陆的家庭教会,但实际上,却给大陆的家庭教会造成了更为困难的处境。…
全威 / 基督日報記者 2007年08月21日02時51分 (PST) 「基督教會在中國的最大敵人,不是共產主義、不是來自傳統文化的抵觸、亦不是政治上的攔阻,而是現徽衷谡麄
何当 《教会》杂志推出这一期《圣经辅导专刊》,主要的目的有两个: 1 )向教会呼吁,重视当代城市基督徒灵命软弱、生活秩序混乱和心理状况堪忧的现实,更多地开展个体性牧养工作和小组关护工作; 2 )对于已经存在的各种基督教心理辅导事工,提醒主内同工,注意以圣经教导为根基进行分辨,不要受到以心理学和“新纪元”运动为代表的世俗风气的影响,持守教会的圣洁。 部分由于其中一些文章比较的神学性,且是译作,语言不甚流畅,也部分地由于当代基督徒太过忙碌,无暇静心反思信仰生命和教会发展的问题,研读有价值但比较“磨牙”的文字,我注意到,本期的文章一定程度上被冷落和误解了。比如,《是谁战胜了歌利亚?——给 debar 的一封信》的作者告诉我,当此文被转载在她教会的通讯上之后,一位弟兄过来跟她说:你的文章真是很感人。她在感谢之余,未免遗憾。这篇文章除了值得感动之外,更值得反思。作者希望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见证,更是一个被见证出来的真理。…
香港地區教會現況報告書主要摘自《2004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感謝「香港教會更新邉印故跈嗍褂迷摃鏅嗳詺w該機構所有。 (一)、基本資料 http://old.cccowe.org/churchreport/images/hkg.gif 西元1841年1月,英國強行攻佔香港。1842年8月,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訂立《南京條約》,英國要求中國割讓香港。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陷北京,中國被迫簽訂《北京條約》,被要求割讓九龍給英國。 1898年,英國以軍事安全為藉口,租借新界一大片土地,為期99年。自香港淪為英殖民地後,成為華南移民出國的重要據點。這腹地西起珠江三角洲,東至閩粵沿岸地帶。(海外華人百科全書,1998) 1998年,香港回歸中國成為特別行政區。香港位於中國廣東沿海,由1個多山丘的半島及230個島嶼所組成,面積1,092平方公里。主要市區為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普世宣教手冊,2003) 1. 人口、語言 香港人口約6,898,686人…
柯嘉怡 / 基督新報記者 2007年04月05日04時10分 (PST) 為紀念馬禮遜宣教士來華兩百年,以基督教信念為本、推動文化宣教的機構恩福文化宣教使團(前名「恩福基金會」)正在攝製七集系列紀錄片《愛在中國》,並擬在全球各地的公共電視台放映,務求達到佈道效果。 恩福文化宣教使團的本期會訊上介紹了《愛在中國》的大型製作,該紀錄片是恩福第一個借助大眾傳播的國際佈道構思。紀錄片會以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劍橋七傑(The…
七,时论(教会治理) 第511篇 蒙主祝福的教会 日前我访问了一间位于偏远地区的教会,时间虽然不长,仅仅几天工夫,但给我很好的印象。感谢主有这样忠心侍奉主的教会,如同金灯台照亮一方。我把几件受感动的事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1,牧师每天早晨与信徒一起晨祷,当好守望者。教会的复兴和力量,只有藉着祷告仰望和依靠上帝。对比有的教会和传道人只知道睡懒觉,可以看到差距。 2,每月有一场传福音的布道会。邀请慕道友决志。这是一个有生命的教会,主将得救的人,不断地加给他们。 3,他们有乐捐的厚恩,从穿着来看,信徒并不富裕,黝黑的面孔看出是常年在田野劳动的姊妹,可是她们听说少数民族的义工传道人和肢体有困难,她们就慷慨地捐献衣物和金钱。教会还捐10万元给灾区。 4,经济财务账目公开,2007年的决算表贴在墙上,接受信徒群众的监督。牧师和专职教牧人员的工资比较低,但水电费是照交的,不占教会的便宜。 5,信徒对新来的人,主动合用赞美诗本和圣经。信徒在吃饭后主动帮助服务员收拾碗筷,端下剩菜,清洁桌面。没有心安理得地受人服侍的派头,而是争取做服侍人的事。体现了弟兄姊妹之间的爱心和平等。实际的小小行动,比讲一大箩筐空道理更有效…